尊重“小人物”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年前,一个叫张桂梅的女子挨着口水鼻涕的谩骂到处去“乞讨”,筹建起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这个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804个女孩走出云贵山区,进入大学。
   如今63岁的张桂梅疾病缠身,身患4种肿瘤,医生说她活不过去年,但她撑了下来。也许觉得时日无多,能帮一个是一个。她为女孩们制定了最严格的作息制度:5点半起床,24点后自习结束睡觉,午饭只有10分钟。她看着这些女孩再不用等着被人拯救,要求她们飞出去,就再也别回来。
   这样一个把一生都奉献在了闭塞又穷困潦倒的小山村里的老师,却被某些网民骂得体无完肤:
   “说到底不就是毫无人性的填鸭式教学?”
   “只讓学生睡5个小时,张桂梅是恶魔。”
   “一切都是她和她的利益团队在操纵,当校长是为了职务工资和奖金。”
   “疾病缠身就是她的报应。”
   ……
   总有些人选择扔掉同理心,用自己的标准,斥责别人。这些拒绝接受真相的网民,手指在键盘上敲几下,就轻轻松松否定了一个人一辈子的奉献和牺牲。
   安徽某大学,一个男大学生,花8块9毛钱点了份外卖。外卖小哥按时送到学校,给男生打电话却没人接,于是按程序上报平台“联系不上客户”。系统核实通过后,外卖小哥就先去配送下一个订单。隔了8分钟,刚才失联的男生给外卖小哥打电话,命令他立马送过去,小哥又急忙返回。但学校疫情管控正在封校,外人无法进入,小哥好脾气地询问男生是给他送到学校的北门还是西门。男生态度依然很强硬:“没有什么北门和西门,你给我送到楼下。”小哥解释半天因为疫情,无法配送到宿舍楼下,男生才勉强同意两人在学校北门碰面。等男生垮着个脸,骂骂咧咧地拿完外卖,不到五分钟,小哥就收到了他发来的辱骂短信:“别人能送进来你不行怪我吗?叫你妈呢底层猪?你是什么东西啊?这辈子最底层的东西!送外卖都送不好,你难道不觉得自己可怜吗?”
   一个大学生,只因为没有把外卖给他送到楼下,就不惜以最恶劣的语言践踏别人的尊严。
   有的人,就这样轻易地把自己和自己看不起的那些群体划开了界限:我有你无,我优你劣,我高端你低廉,我核心你边缘。他们站在云端,指点江山:护士是社会最低级的人,你当护士证明你的父母也是最低级的;疫情期间的基层工作者,不就是喊喊口号宣传宣传,测测体温么,没有贡献还挡了赚钱的路子,活该被喷;扫大街的环卫工而已,有什么资格叫我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你敢教育我,我就敢打你;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的农民工,身上都是细菌,不像个人,更不配乘坐地铁……
   贾樟柯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朋友,眼睛向上盯得时间久了,不如低头看看现实。
   当你性命攸关时,有资格从死神手里抢人的,就是那些连带着父母都被视为底层的护士。官方的数据上,疫情爆发,42000名医护人员头也不回地奔赴一线。当时的感激涕零,在几个月后化为一片虚无。医闹、辱骂、砍伤医护的新闻,照样时有发生。可顶着再多的怨言,有人命悬一线时,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她们还是不顾一切冲上去,用瘦弱的身板托起生的希望。
   那些整天与垃圾为伍的环卫工人呢?据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全国180万环卫工人,在岗率达90%以上。其中湖北省每天工作的环卫工人,超过8万人。一群在疫情定点医院做保洁的环卫工人,被安排在一家酒店隔离。她们在离开时把房间归置到了酒店保洁阿姨打扫后的水准,再一次刷新人们对人性的认知。做着城市里最脏最累的活,却有着最干净,最美好的心灵。
   还有,那些被贬低成“不配为人”的几千个劳务工人,在除夕之夜,撇下亲人,前往疫区建设医院。10天10夜,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是他们咬牙创造的奇迹。冒着感染的风险,好不容易完成任务。结算工资时,他们摆手拒绝:只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正如王尔德所说,即使在最最黑暗的地方,也有人灿若星辰,就如月黑之夜的最后一道曙光,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农民、外卖员、环卫工人、医生、护士……是这些社会最基层的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这些你看不起的人,撑起我们如今生活的日常。
   有句老话叫,中国人祖上三代都是农民,谁瞧不起谁呢?哪来的优越感?学历是经历,是阶梯,不是身份,也无关地位,更不是歧视别人的依仗。别打了个滴滴拼车,就以为自己有了专职司机;别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就没来由地把自己定位成人上人;别一边鄙视着某一个职业,还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个职业带来的便利。生而为人,都是一日三餐、吃喝拉撒,谁也别装。
   人生而平等,凭什么他们被迫活得如此卑微?一个人是否高贵,并不在于他的出身、地位、财富,而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品德。一所大学,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最值得表扬的并不是培养出了多少风云人物,而在于,能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去尊重那些默默奉献着的:小人物。
   毕竟,人间烟火事,最抚凡人心。即使是一粒尘土,也可以漫天飞舞。?
  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公园里,祖孙三代正在游玩。孙子见到鲜艳的花朵就要去采摘,爷爷正要阻拦,孩子父亲张口就说:“摘朵花没啥,甭管他。”   马路上,斑马线里站着一对儿年轻夫妇,看到一位老者正要闯红灯穿行,年轻男士欲要劝阻,可那女士卻说:“甭管他。”   公厕里,两位男士朋友一同方便后,正要走出,其中一位听到水箱的水一直哗哗在响,流个不停,便要转身回去关一下,可另一位却拉住他的手说:“与您何干,甭管它。”   “甭
期刊
拍照是一种纪实,摆拍是一种虚实。但凡到了拍照之地,遇上拍照之机,面对拍照之器,意识里突然要摆,要照相了,还傻愣着干啥!赶快手脚四肢摆动起来,五官面目摆饰起来,腰姿身段摆弄起来,衣服袖口摆布起来,摆个势,照下来,此谓摆拍。如果遇拍境而无摆意,留镜头以实,被拍成了非摆的实景实况实人,则谓傻拍。当人们把摆拍玩到自觉必然爽心神往的时候,一味弃实拍虚,就是摆拍病了。  人家随便玩玩,让你说的那么严重,有必要
期刊
老年痴呆症的称谓用得少了,现在常用阿尔茨海默症,译音而已,但既然本文强调的是“痴呆”,还是使用旧称罢!   此文,有点预测疾病走势的意思,实在说,这不是我该干的活计。但有话就说出来,总不算罪过,看官您若此时正闲着没事,就请听我瞎咧咧一回。   若说我还有点关于老年痴呆症的知识,那就是早年去北京一家出版社读者服务部读到了一本很专业的书。书名忘了,只记住了其中跟老年痴呆症发病原因相关的内容。这原因
期刊
作为个体行为性状,我所谓犯“正确”与犯正确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意指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认知障碍,把自己当成真理化身的行为缺陷;后者则是指为捍卫常识真理而无畏挑战权势权威的理性行为。  就表征粗分,犯“正确”行为不外乎三种:一种为偏执自信不考虑别人意见。正如“刚愎自用”典故所传:春秋时期,晋楚因郑国生战,楚军打得郑国将降,并拟撤军。支援郑国的晋将先縠(hú)不听统帅荀林父令擅攻楚军。楚大夫伍参进言楚庄王
期刊
若说识人察人,首推庄子“九征”之论。《庄子·列御寇》篇中有识人之“九征”法,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方面察人。原文+翻译就是:   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   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   急与之期
期刊
那是十几年前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女儿就读的中学迎来邻国一个中学生友好访问团,双方商定举行一次联欢活动。为了展示风采、扩大影响,学校邀请部分家长出席观看。  联欢活动在学校刚刚整饰一新的操场上举行。双方校长以各自语言完成外交辞令般的致词后,便很快进入联欢活动的主题:双方各出一个集体舞蹈和体育表演节目。按照我方校长事前动员的说法,这是一次不是比赛的比赛,为了学校的荣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实际上,为
期刊
一对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女的没有工作,男的也仅是公司技术员。但是,女孩却异乎寻常地好虚荣、要面子。自己父亲过生日,原计划送两千元礼金,但听说妹妹送两千元,作为姐姐的她为了盖过妹妹,改为送五千元。而他的男友,月薪也就五千元。每月收入不仅要支付两人的生活开支,还要积蓄结婚需要的花费。最可怕的是,女孩为了面子,在同学、朋友面前,将自己的男友从技术员吹成了技术总监。每每同学、朋友聚会,都强要自己的男友参加,
期刊
忝列于大学教师,常有朋友跟我探讨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有人说:“大学还是应该跟社会打通,比如新闻专业的老师应该有做过记者的,法学专业的教师也要有做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的。”我说:“善!”“然后呢?”朋友笑问。“然后就得等人社部门的研究了”,我亦笑答。  高校与社会其他部门人才各自为政、互不打通的情况由来已久,我将这种现象概括为“人才围堰”。比如商学院有酒店管理专业,如果能将某些大宾馆经验丰
期刊
绰号,又名外号、诨号,有善恶之分。善意的绰号,实为昵称;恶意的绰号,则有侮辱和嘲讽之意。《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个个有绰号。宋江叫“及时雨”,为人仗义疏财;吴用叫“智多星”,为人足智多谋。两个绰号都含有褒扬之意。白胜叫“白日鼠”,就是一个闲汉;时迁叫“鼓上蚤”,是个能飞檐走壁的小偷。两个绰号均含贬损之意。细品这些绰号,还真符合他们的人设。   其实,古往今来不光江湖好汉有绰号,就连官员也有绰号。《
期刊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制定方略、颁布法令,还是出台新政、应对措施,无论是建设项目、施工图纸,还是医疗诊断、救治方案,以及囊括了世间的行行业业、方方面面,都少不了有一种“权威”意念在浸润和支撑,正是因为有了這类神似般的力量在“润物细无声”,才使得整个社会和人们,多了一些有章可循或按部就班,多了一些基本保障或行稳致远。   事实上,因为受益于诸多“权威”的贴心呵护,我们厘清了远大理想,明白了真知灼见,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