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课的课时少、任务重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爱学,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呢?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开始上课的前10分钟,初中生的注意力多停留在上一节课的某些内容或课间活动的某些事情上,需要通过“组织教学”来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在教学《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时,笔者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说道:“中国人是有智慧的,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人的模仿力不断强化,而创造力却日趋衰退。有人惊呼: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现在中国可以做出全世界最便宜的优质DVD播放机,但微薄的利润差不多全部用来支付别人的专利费……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中国企业的纯利就所剩无几;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比尔?盖茨敲敲键盘便首富环宇,靠的是知识创新。聪明的同学们,你是愿意做模仿者,还是做发明者?”学生兴奋起来,最终引到发展靠教育这一问题上来,课程讲授迎刃而解,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劲头。
二、锤炼学生思维,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课堂主体
在讲八年级下《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通过视频让学生体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情况。学生们随着那一声巨响,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惊叹声,笔者适时提出:对原子弹和氢弹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几乎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没想到他们一下子居然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比如,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有多大?为什么我国要研制原子弹?对原子弹的使用我国坚持什么原则?为什么不能轻易发动核战争?……笔者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行了表扬,并鼓励他们通过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班内汇报交流环节时,又对重点知识进了点拨,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课堂知识。
三、以图激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鉴赏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我们现行的历史课本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板块,如“动脑筋”“议一议”“比一比”“找一找”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尤其是现行历史教材大量使用插图,图文并茂,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包含了许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成为了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具体、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四、采用现代、诙谐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使学生喜听、乐思、好学、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既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习气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不仅仅是调动课堂气氛。
五、灵活采用历史资料,突出情景,活跃教学
历史的思维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入历史材料,随着一节课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当的历史材料,依托材料给出的情景对问题进行设置。当然,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太难而让学生头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经济大危机》一课时,我就展示了这样的材料。材料一: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扔到河里活活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依据所学内容,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①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什么情况?②材料中的农场主为什么要销毁大量产品,而不是转送或廉价出售给农民呢?这反映了资本家的什么本性?依据材料和问题,学生不仅对经济危机加深了理解,也锻炼了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
六、课堂巩固、小结灵活多样
一节课的最后15分钟,学生已感到有所疲劳,注意力开始下降。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堂的最后时刻是教学的“收获季节”,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好的结束语如同撞钟,响亮、警醒而又“余音绕梁”,它能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到课后,直至课外。比如,教学完《难忘九一八》后,我们就可以用“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来小结。既撼动了学生的心灵,又便于理解记忆。当然,我们还要精心研究适合教材、适合学生、促进教学的结课方式,灵活运用实践,使结束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潜在功能,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开始上课的前10分钟,初中生的注意力多停留在上一节课的某些内容或课间活动的某些事情上,需要通过“组织教学”来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在教学《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时,笔者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说道:“中国人是有智慧的,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人的模仿力不断强化,而创造力却日趋衰退。有人惊呼: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现在中国可以做出全世界最便宜的优质DVD播放机,但微薄的利润差不多全部用来支付别人的专利费……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中国企业的纯利就所剩无几;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比尔?盖茨敲敲键盘便首富环宇,靠的是知识创新。聪明的同学们,你是愿意做模仿者,还是做发明者?”学生兴奋起来,最终引到发展靠教育这一问题上来,课程讲授迎刃而解,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劲头。
二、锤炼学生思维,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课堂主体
在讲八年级下《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通过视频让学生体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情况。学生们随着那一声巨响,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惊叹声,笔者适时提出:对原子弹和氢弹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几乎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没想到他们一下子居然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比如,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有多大?为什么我国要研制原子弹?对原子弹的使用我国坚持什么原则?为什么不能轻易发动核战争?……笔者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行了表扬,并鼓励他们通过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班内汇报交流环节时,又对重点知识进了点拨,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课堂知识。
三、以图激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鉴赏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我们现行的历史课本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板块,如“动脑筋”“议一议”“比一比”“找一找”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尤其是现行历史教材大量使用插图,图文并茂,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包含了许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成为了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具体、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四、采用现代、诙谐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使学生喜听、乐思、好学、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既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习气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不仅仅是调动课堂气氛。
五、灵活采用历史资料,突出情景,活跃教学
历史的思维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入历史材料,随着一节课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当的历史材料,依托材料给出的情景对问题进行设置。当然,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太难而让学生头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经济大危机》一课时,我就展示了这样的材料。材料一: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扔到河里活活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依据所学内容,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①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什么情况?②材料中的农场主为什么要销毁大量产品,而不是转送或廉价出售给农民呢?这反映了资本家的什么本性?依据材料和问题,学生不仅对经济危机加深了理解,也锻炼了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
六、课堂巩固、小结灵活多样
一节课的最后15分钟,学生已感到有所疲劳,注意力开始下降。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堂的最后时刻是教学的“收获季节”,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好的结束语如同撞钟,响亮、警醒而又“余音绕梁”,它能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到课后,直至课外。比如,教学完《难忘九一八》后,我们就可以用“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来小结。既撼动了学生的心灵,又便于理解记忆。当然,我们还要精心研究适合教材、适合学生、促进教学的结课方式,灵活运用实践,使结束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潜在功能,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