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那么,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是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兴趣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语文教育更需要兴趣。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其求知欲。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如:讲授《孔乙己》时,可以这样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激发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它不仅仅是旧时小孩学写毛笔字的描红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还有更深刻的含义。这样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有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始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他的,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
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窨人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是开拓学生创新之路的有效途径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有的认为应该在画面的右下角或左下角画一个人,孤独地站在桥头,遥望远方,意在断肠思乡;有的认为这个人应该站在船头,低头思故乡……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只要启发想象就能开拓学生的创新之路。
四、正确评估是激励学生创新意识的补充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新安镇学区)
一、激发兴趣是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兴趣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语文教育更需要兴趣。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其求知欲。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如:讲授《孔乙己》时,可以这样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激发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它不仅仅是旧时小孩学写毛笔字的描红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还有更深刻的含义。这样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有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始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他的,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
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窨人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是开拓学生创新之路的有效途径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有的认为应该在画面的右下角或左下角画一个人,孤独地站在桥头,遥望远方,意在断肠思乡;有的认为这个人应该站在船头,低头思故乡……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只要启发想象就能开拓学生的创新之路。
四、正确评估是激励学生创新意识的补充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新安镇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