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家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的变革城市发展的拉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使很多农民开始外出务工,寻觅其他出路。而伴随而生的农村相关问题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农民工问题的不断加深,这使得改革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与挑战。虽然社会各界一直在关注着农民工问题,无论国家政策还是当地企业一时都很难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当今这样一个市场机制不断推进的时代,农民工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情,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却很難令人满意,虽然国家不断出台一些有利于农民工的措施,却未能使农民工生活发生实质性转变。在城市中农民工成了一个奇怪的群体,想永久留在城市却在城市找不到“家”的感觉融入不了城市,而农村的发展状况使他们并不愿返回农村定居,因此,他们往往找不到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从农民说起,而关于农民的问题我们又不得不从农村、农业说起,之所以这样说还需从农民工的形成以及解决方法谈起。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民市民化的相关研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为农民工的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本是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断的寻求更适合的发展方向。我国各方面改革继续推进的基础上,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尤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由原来的隐性状态逐步凸现出来;同时,今日所谓的农民工问题也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逐步进入学界视野。从目前我国农村大量耕地抛荒现象也能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并不只是农村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从更深的角度思考不难发现,这是由于农村普遍的贫穷导致很多不属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也在大量流失,所以这种对剩余劳动力的不同解释导致普遍认可的农民工问题解决方法有了争论,因此这也就可以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主要是农村的发展问题。
另外,学界很多研究在描述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多是基于农民工迫于生存压力而外出务工,从而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和缓解生活的压力,很多农民去到城市获取经济效益是他们内心的目的。然而,这种仅仅从生存、经济角度去考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思路,很容易忽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尊重、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需求,以及社会权利的拥有等。按照目前的解决方法,农民的城市梦遇到了无法言表的困难,一方面农村并不真是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的承载量也并不乐观,加之从心理上也很难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本文主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以及农民工的形成过程入手,反观农村发展现状来探讨在当今中国转型社会时期,农村单户发展能否让农民脱离贫穷、使农村发展跟上市场的脚步?最后从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总结农民合作发展的可能性。
(二)农民市民化对于城市、农村发展的研究
从第一批“民工潮”至今,由于我国各地实际情况不一,政府不仅从制度完善还是法律保障都做了很多功夫,却仍难有实质性落实,地方政府所做的努力虽然很多,但相关措施仍是从发展当地经济角度出发解决农民工问题,下文探讨一些农民工的实际问题来看看当地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态度。目前,各界炒得最热的农民市民化,即推进在城市中务工的农民逐步成为城市的市民;然而推进市民化不过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步,这也并不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建设,在对待农民工问题时应该站在农民工自身发展的角度思考。
首先,从城市的承载能力说,或许很多西方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只看到西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及城乡之间同样存在差别而忽视这种转移和城乡差别的程度,就做出定论是有争议的。因为很多西方城市中的人收入水平不一定比农村绝大部分人高,那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多半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这样的群体数量远没有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量多,中国目前想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庞大人口,无论从城市的生活空间还是各种物质资源都一时难以承载这么巨大的人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城市不是适宜大量农民工直接转移的场所。
相反,从西方农村现状还可看出中国农村发展是与西方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不能等同于西方;另外,农民想要的不是到现有城市过着边缘人的生活,而是能像城市人一样有符合日常习惯、身份地位的生活方式,因此,把家乡改造成适合生活的地方比硬挤入现有城市要好的多。其次,从农村发展来说,农民市民化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上文已谈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全是在农村发展中多余的劳动力,所以农民转移无疑会对农村发展造成不可预见的问题;我国当前农村很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且无人耕种,农村家庭基本没有粮食存储,收入大多靠外出打工得来,留在农村的普遍是老弱病残,农村能够永久转移的人也多是村中精英,这些人转移后村庄治理更是无人问津,农村的发展也就更无出头之日。
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并不能只考虑加紧农民市民化,更应想到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出现如此多相对剩余劳动力很大部分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在改革开放初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却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阻碍了市场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可能使农民和市场有效的连接的,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也不可能在现有状态下脱离贫穷,只能寻找一种能够与市场对接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农村的发展才有可能跟国际接轨。我国当前的农村单个农户发展其实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只有在农民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脱贫致富。
二、从联产承包经营的单户发展到合作发展
自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来,农村就是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分散劳动和独立经营,这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单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经营方式在我国一定历史时期起着重要作用,但土地过于零散、农民单户发展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短缺以及生产、购买、销售等一系列问题,使农民难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一席之地,这就很难让农民从中受益,另外这种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然而农民之间合作发展却能克服这些困难。虽然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原子化现象严重,但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合作,而且这些合作还很频繁,如农忙时节的相互换工、红白喜事时相互帮助,乃至一些家族纠纷的解决都在很多时候存在农民之间的合作,只是这种合作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中,被所谓的人情、关系隐藏起来不那么明显,因此,为何不能让这种合作浮出水面,并在一些规则规范的作用下更加广泛的运用呢?
很多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受孔孟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中庸、灵活的性格,但中国人极度看重“面子”,我国传统的面子思想很多学者展开研究,这体现在生活中即是中国人在很多方面一定要争“气”,就如俗语“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不得不说中国人有着一种傲骨,使得他们不会轻易低头。尤其在一些特别重视礼俗的乡土农村,这些性格特征使农民有着不可忽视的坚韧,而很多农民本是怀着美好愿望到城市发展,看到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时却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过这种心理并不会让他轻易低头。城市社会的排斥使他们在城市主流社会中得不到认同和价值的肯定,这就很容易促进他们在自己传统的圈子内部寻找各种资源和价值认同,凭借着老乡和亲戚朋友的关系,他们倾向于挖掘内部资源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秩序和圈子,从而支撑城市的生活,而这个圈子外人也是不容易进去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体现了农民的合作精神,而且他们能够在自己合作的群体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种身心获得满足的方式为何不能在农村中广泛运用?但这种现象在城市却会造出消极影响,农民工自身群体封闭性的形成,很容易给社会带来隔离、断裂后的紧张、矛盾和失序,城市居民也不会有很平稳的生活秩序。因此,从以上两方面论证,农民之间是有可能而且应该发挥这种合作精神的。
三、总结与讨论
从上述分析中,综合考虑城市有限承载能力及农村将来的发展,很容易得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着城镇化转移这条路径,农民市民化看似一种很好的解決道路,但在实际落实中存在诸多问题。因为不管农民市民化具体措施考虑多么周全,都忘记了重要的一点,即把农民工向城镇转移是忽视农村发展的权宜之计,农村是农民的出生地,他们对农村有着不可磨灭的乡土之情,所以,相反应把农民工纳入到农村发展的轨道上去考虑,而目前很多所谓的发展农村的措施在落实时都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农村发展;如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炒得如火如荼,农民自身很多却不知新农村建设究竟怎么回事,更别说农民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什么实质性变化。试想作为农村的一员,看到社会各界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看到农民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看到国家或是社会各界都在为农村的发展努力,而他们的愿望又得到重视时,谁能不为此而感到自豪?谁又不愿在农村挖掘家乡的美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掘农民的潜能,发现作为最朴实的人的可爱,这样农民自身也会有由心而发的自豪感,这才能消除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中主流人的隔阂与冷漠,这才是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既然融入城市不是根本解决农村、农民的道路,综合纵多因素的经验总结发现,仅有农民市民化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及农民自身特点,只要家乡能够满足村民在城市里能满足的物质财富,农村自然能弥补城市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研究发现村民们都喜欢衣锦还乡,这种心理需求也只有在农村中才能找到,这也说明农村发展确实是必须努力的。这几年很多人批判当前中国小农经济的局限,不过也有很多有志之士不断在全国各地探索农民合作发展的道路,但即使很多研究与实践证明了农村合作发展的可能性,也不能说这种农民之间的合作就是最适合的。确定了农村合作发展经济的可能性,将来的研究方向就会更多的转向合作的具体方法,一些实际案例证明农村合作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成功也有失败,而更多的是“名实分离”。因此农村合作发展是小范围内的自我组织还是大规模的合作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小章.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9(1).
[2]张国平.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经营到合作社[J].江苏社会科学,2009(6).
[3]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作者简介:吕小凤(1986.9-),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从农民说起,而关于农民的问题我们又不得不从农村、农业说起,之所以这样说还需从农民工的形成以及解决方法谈起。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民市民化的相关研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为农民工的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本是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断的寻求更适合的发展方向。我国各方面改革继续推进的基础上,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尤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由原来的隐性状态逐步凸现出来;同时,今日所谓的农民工问题也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逐步进入学界视野。从目前我国农村大量耕地抛荒现象也能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并不只是农村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从更深的角度思考不难发现,这是由于农村普遍的贫穷导致很多不属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也在大量流失,所以这种对剩余劳动力的不同解释导致普遍认可的农民工问题解决方法有了争论,因此这也就可以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主要是农村的发展问题。
另外,学界很多研究在描述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多是基于农民工迫于生存压力而外出务工,从而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和缓解生活的压力,很多农民去到城市获取经济效益是他们内心的目的。然而,这种仅仅从生存、经济角度去考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思路,很容易忽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尊重、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需求,以及社会权利的拥有等。按照目前的解决方法,农民的城市梦遇到了无法言表的困难,一方面农村并不真是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的承载量也并不乐观,加之从心理上也很难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本文主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以及农民工的形成过程入手,反观农村发展现状来探讨在当今中国转型社会时期,农村单户发展能否让农民脱离贫穷、使农村发展跟上市场的脚步?最后从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总结农民合作发展的可能性。
(二)农民市民化对于城市、农村发展的研究
从第一批“民工潮”至今,由于我国各地实际情况不一,政府不仅从制度完善还是法律保障都做了很多功夫,却仍难有实质性落实,地方政府所做的努力虽然很多,但相关措施仍是从发展当地经济角度出发解决农民工问题,下文探讨一些农民工的实际问题来看看当地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态度。目前,各界炒得最热的农民市民化,即推进在城市中务工的农民逐步成为城市的市民;然而推进市民化不过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步,这也并不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建设,在对待农民工问题时应该站在农民工自身发展的角度思考。
首先,从城市的承载能力说,或许很多西方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只看到西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及城乡之间同样存在差别而忽视这种转移和城乡差别的程度,就做出定论是有争议的。因为很多西方城市中的人收入水平不一定比农村绝大部分人高,那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多半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这样的群体数量远没有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量多,中国目前想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庞大人口,无论从城市的生活空间还是各种物质资源都一时难以承载这么巨大的人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城市不是适宜大量农民工直接转移的场所。
相反,从西方农村现状还可看出中国农村发展是与西方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不能等同于西方;另外,农民想要的不是到现有城市过着边缘人的生活,而是能像城市人一样有符合日常习惯、身份地位的生活方式,因此,把家乡改造成适合生活的地方比硬挤入现有城市要好的多。其次,从农村发展来说,农民市民化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上文已谈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全是在农村发展中多余的劳动力,所以农民转移无疑会对农村发展造成不可预见的问题;我国当前农村很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且无人耕种,农村家庭基本没有粮食存储,收入大多靠外出打工得来,留在农村的普遍是老弱病残,农村能够永久转移的人也多是村中精英,这些人转移后村庄治理更是无人问津,农村的发展也就更无出头之日。
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并不能只考虑加紧农民市民化,更应想到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出现如此多相对剩余劳动力很大部分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在改革开放初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却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阻碍了市场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可能使农民和市场有效的连接的,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也不可能在现有状态下脱离贫穷,只能寻找一种能够与市场对接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农村的发展才有可能跟国际接轨。我国当前的农村单个农户发展其实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只有在农民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脱贫致富。
二、从联产承包经营的单户发展到合作发展
自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来,农村就是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分散劳动和独立经营,这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单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经营方式在我国一定历史时期起着重要作用,但土地过于零散、农民单户发展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短缺以及生产、购买、销售等一系列问题,使农民难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一席之地,这就很难让农民从中受益,另外这种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然而农民之间合作发展却能克服这些困难。虽然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原子化现象严重,但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合作,而且这些合作还很频繁,如农忙时节的相互换工、红白喜事时相互帮助,乃至一些家族纠纷的解决都在很多时候存在农民之间的合作,只是这种合作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中,被所谓的人情、关系隐藏起来不那么明显,因此,为何不能让这种合作浮出水面,并在一些规则规范的作用下更加广泛的运用呢?
很多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受孔孟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中庸、灵活的性格,但中国人极度看重“面子”,我国传统的面子思想很多学者展开研究,这体现在生活中即是中国人在很多方面一定要争“气”,就如俗语“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不得不说中国人有着一种傲骨,使得他们不会轻易低头。尤其在一些特别重视礼俗的乡土农村,这些性格特征使农民有着不可忽视的坚韧,而很多农民本是怀着美好愿望到城市发展,看到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时却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过这种心理并不会让他轻易低头。城市社会的排斥使他们在城市主流社会中得不到认同和价值的肯定,这就很容易促进他们在自己传统的圈子内部寻找各种资源和价值认同,凭借着老乡和亲戚朋友的关系,他们倾向于挖掘内部资源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秩序和圈子,从而支撑城市的生活,而这个圈子外人也是不容易进去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体现了农民的合作精神,而且他们能够在自己合作的群体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种身心获得满足的方式为何不能在农村中广泛运用?但这种现象在城市却会造出消极影响,农民工自身群体封闭性的形成,很容易给社会带来隔离、断裂后的紧张、矛盾和失序,城市居民也不会有很平稳的生活秩序。因此,从以上两方面论证,农民之间是有可能而且应该发挥这种合作精神的。
三、总结与讨论
从上述分析中,综合考虑城市有限承载能力及农村将来的发展,很容易得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着城镇化转移这条路径,农民市民化看似一种很好的解決道路,但在实际落实中存在诸多问题。因为不管农民市民化具体措施考虑多么周全,都忘记了重要的一点,即把农民工向城镇转移是忽视农村发展的权宜之计,农村是农民的出生地,他们对农村有着不可磨灭的乡土之情,所以,相反应把农民工纳入到农村发展的轨道上去考虑,而目前很多所谓的发展农村的措施在落实时都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农村发展;如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炒得如火如荼,农民自身很多却不知新农村建设究竟怎么回事,更别说农民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什么实质性变化。试想作为农村的一员,看到社会各界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看到农民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看到国家或是社会各界都在为农村的发展努力,而他们的愿望又得到重视时,谁能不为此而感到自豪?谁又不愿在农村挖掘家乡的美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掘农民的潜能,发现作为最朴实的人的可爱,这样农民自身也会有由心而发的自豪感,这才能消除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中主流人的隔阂与冷漠,这才是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既然融入城市不是根本解决农村、农民的道路,综合纵多因素的经验总结发现,仅有农民市民化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及农民自身特点,只要家乡能够满足村民在城市里能满足的物质财富,农村自然能弥补城市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研究发现村民们都喜欢衣锦还乡,这种心理需求也只有在农村中才能找到,这也说明农村发展确实是必须努力的。这几年很多人批判当前中国小农经济的局限,不过也有很多有志之士不断在全国各地探索农民合作发展的道路,但即使很多研究与实践证明了农村合作发展的可能性,也不能说这种农民之间的合作就是最适合的。确定了农村合作发展经济的可能性,将来的研究方向就会更多的转向合作的具体方法,一些实际案例证明农村合作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成功也有失败,而更多的是“名实分离”。因此农村合作发展是小范围内的自我组织还是大规模的合作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小章.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9(1).
[2]张国平.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经营到合作社[J].江苏社会科学,2009(6).
[3]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作者简介:吕小凤(1986.9-),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