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充分利用仡佬族聚居地区传统休育文化资源,开发、提炼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传承贵州仡佬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仡佬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素质,对促进贵州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耍意义。
关键词: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52-01
一、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一)仡佬族主要的传统体育活动。
1. 打蔑鸡蛋。
又称打竹秀球,是一种田野和山间举行的集体体育竞技游戏。蔑鸡蛋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其具体方法也有两种。一种略似排球比赛,将人数分成相等的两队,每队人数为4-10人。比赛设裁判员1名、记分员1名、记时员1名。每场比赛时间约半个小时,在场地中央横置一跟竹竿或划一条中线,以界为“河”。双方队员按规则比赛,可用手拍、托、推、扣,也可以用脚踢对方场地。
2.堂舞。
这是仡佬族的一种祭祀舞蹈,主要由钱朴、 签、师刀、铃铛伴奏。祭祀活动开始时,一人手握扇子自由摇动,一人持牛角盛满酒,一人吹五管声签,一人摇师刀,一人打钱奸,一人摇铃销,一人举火把,反复做着踩踏毒虫的动作,其余的舞者可跟在这几人之后。现流行于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
3.傩戏。
仡佬族傩戏的面具又称脸壳或脸子,多用白杨木、柳木雕刻,造型略小于人面,表演时用其罩脸,用麻绳顺双耳拴于脑后,其余部分用黑色头巾遮裹,演员从脸眼孔缝隙外视。面具造型多在五官部位着力渲染,用变形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个性。仡佬族傩戏表演时,在简单的谬鼓乐伴奏下,表演者唱念作打的动作既古朴又精彩、生动。
4.板凳拳。
这是一种刚劲有力、动静分明的与仡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板 ”相结合的武术套路。它讲究披子稳健、劲力顺达,很有特色,深受安顺市湾子寨的仡佬族人们的喜爱。
5.角力。
扭扁担:两人各持扁担一端,由裁判握持平衡,发令后,双方向相反方向扭动,单手或双手均可,力不支者为输。抵扁担:以扁担或木棒为器材,两人各抵一端,使力,以抵退对方为胜。由于抵触部位不同,有试额力、颏力、指力、掌 力、腰力、膝力及肩力之分。顶牛:两手叉腰以额相抵,也有以肩,以拳相抵者,互角力之强弱。角力活动不受时间、地点、器械和人数的限制,双方兴之所至即可相邀进行,开展较为全面,也较为广泛。
6.“打花龙”。
“打花龙”,主要流行于遵义、仁怀一带的仡佬族社会中。“花龙”是用竹篾编成的空心小球,内装铜钱、碎磁或小砂石。欢度春节时,男女老少聚集在一个固定点,即“花龙坡”,两人一组,互相打来打去。“花龙”里面的铜钱、碰片、碎石互相撞击,发出声音,别有一番风味。
7.挡耙。
“挡耙”普遍流行于仡佬族的各个村寨,常在节日或农闲时节表演。很久以前,仡佬族先民住在山洞中,由于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抵御各种野兽的侵害,所以他們将铁器打制成一边是耙,一边是叉的独特的生产工具。后来,仡佬人逐渐在生产和防身自卫过程中创造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挡耙动作,并流传了下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比较规范的传统体育项目活动。
二、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一)贵州仡佬族体育文化的具体实施现状。
从内容上看,仡佬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以表演和体育比赛为主,大部分项目均被开发“涌进”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表演项目比被列为竞赛项目所占的比重大。从参与的方式和时间看,一般都是在大型的祭祀活动或节假日等集会的时机参与民族体育活动。从组织情况看,主要有政府或体育有关部门牵头、广大群众参与和民间自发组织进行的两种组织形式。从场所、场地及设施看,主要集中在当地的公共场所。
(二)仡佬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
据调查,篮球、广播体操、羽毛球、兵兵球、田径等都成为了贵州仡佬族群众平时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平常选择参加仡佬族传统体育锻炼的只有十分之一,使得仡佬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一些过去倍受民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现在却无人问津,渐渐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三、仡佬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挖掘和抢救是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首要任务。
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首先需要体育工作者对仡佬族传统体育进行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分层次,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保存。对于有历史价值,但在现在社会不能存在和发展的,也不能人为抢救和推广的体育项目,则采用现代技术,使之影片化,用数字化和档案化的储存方式,来保证体育遗产的保存。
(二)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属于公益产品,对其进行保护与抢救需要大量的经费,加上仡佬族居住极为分散,导致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就更艰难。因此,政府要从财力与政策上加强对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
(三)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宣传、推广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只在该族群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只有在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或节庆活动时,才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宣传,当活动结束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而不像现代大型体育或大型文体盛会那样,有常态的宣传机构和持久的宣传时间,因此,对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利用电视、新闻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而持久的宣传,使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广为知晓。
(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将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扮演其载体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积极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和民族人口素质,还丰富了仡佬族聚居地区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促进仡佬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也使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走上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明刚.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
[2]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编.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贵州省武术协会.贵州的少数民族[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129.
[4]翁家烈.仡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75-88.
[5]仡佬族简史编写组.仡佬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75-80.
作者简介:涂静美(1990.03-),女,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民族法。
关键词: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52-01
一、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一)仡佬族主要的传统体育活动。
1. 打蔑鸡蛋。
又称打竹秀球,是一种田野和山间举行的集体体育竞技游戏。蔑鸡蛋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其具体方法也有两种。一种略似排球比赛,将人数分成相等的两队,每队人数为4-10人。比赛设裁判员1名、记分员1名、记时员1名。每场比赛时间约半个小时,在场地中央横置一跟竹竿或划一条中线,以界为“河”。双方队员按规则比赛,可用手拍、托、推、扣,也可以用脚踢对方场地。
2.堂舞。
这是仡佬族的一种祭祀舞蹈,主要由钱朴、 签、师刀、铃铛伴奏。祭祀活动开始时,一人手握扇子自由摇动,一人持牛角盛满酒,一人吹五管声签,一人摇师刀,一人打钱奸,一人摇铃销,一人举火把,反复做着踩踏毒虫的动作,其余的舞者可跟在这几人之后。现流行于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
3.傩戏。
仡佬族傩戏的面具又称脸壳或脸子,多用白杨木、柳木雕刻,造型略小于人面,表演时用其罩脸,用麻绳顺双耳拴于脑后,其余部分用黑色头巾遮裹,演员从脸眼孔缝隙外视。面具造型多在五官部位着力渲染,用变形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个性。仡佬族傩戏表演时,在简单的谬鼓乐伴奏下,表演者唱念作打的动作既古朴又精彩、生动。
4.板凳拳。
这是一种刚劲有力、动静分明的与仡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板 ”相结合的武术套路。它讲究披子稳健、劲力顺达,很有特色,深受安顺市湾子寨的仡佬族人们的喜爱。
5.角力。
扭扁担:两人各持扁担一端,由裁判握持平衡,发令后,双方向相反方向扭动,单手或双手均可,力不支者为输。抵扁担:以扁担或木棒为器材,两人各抵一端,使力,以抵退对方为胜。由于抵触部位不同,有试额力、颏力、指力、掌 力、腰力、膝力及肩力之分。顶牛:两手叉腰以额相抵,也有以肩,以拳相抵者,互角力之强弱。角力活动不受时间、地点、器械和人数的限制,双方兴之所至即可相邀进行,开展较为全面,也较为广泛。
6.“打花龙”。
“打花龙”,主要流行于遵义、仁怀一带的仡佬族社会中。“花龙”是用竹篾编成的空心小球,内装铜钱、碎磁或小砂石。欢度春节时,男女老少聚集在一个固定点,即“花龙坡”,两人一组,互相打来打去。“花龙”里面的铜钱、碰片、碎石互相撞击,发出声音,别有一番风味。
7.挡耙。
“挡耙”普遍流行于仡佬族的各个村寨,常在节日或农闲时节表演。很久以前,仡佬族先民住在山洞中,由于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抵御各种野兽的侵害,所以他們将铁器打制成一边是耙,一边是叉的独特的生产工具。后来,仡佬人逐渐在生产和防身自卫过程中创造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挡耙动作,并流传了下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比较规范的传统体育项目活动。
二、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一)贵州仡佬族体育文化的具体实施现状。
从内容上看,仡佬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以表演和体育比赛为主,大部分项目均被开发“涌进”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表演项目比被列为竞赛项目所占的比重大。从参与的方式和时间看,一般都是在大型的祭祀活动或节假日等集会的时机参与民族体育活动。从组织情况看,主要有政府或体育有关部门牵头、广大群众参与和民间自发组织进行的两种组织形式。从场所、场地及设施看,主要集中在当地的公共场所。
(二)仡佬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
据调查,篮球、广播体操、羽毛球、兵兵球、田径等都成为了贵州仡佬族群众平时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平常选择参加仡佬族传统体育锻炼的只有十分之一,使得仡佬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一些过去倍受民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现在却无人问津,渐渐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三、仡佬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挖掘和抢救是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首要任务。
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首先需要体育工作者对仡佬族传统体育进行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分层次,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保存。对于有历史价值,但在现在社会不能存在和发展的,也不能人为抢救和推广的体育项目,则采用现代技术,使之影片化,用数字化和档案化的储存方式,来保证体育遗产的保存。
(二)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属于公益产品,对其进行保护与抢救需要大量的经费,加上仡佬族居住极为分散,导致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就更艰难。因此,政府要从财力与政策上加强对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
(三)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宣传、推广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只在该族群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只有在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或节庆活动时,才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宣传,当活动结束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而不像现代大型体育或大型文体盛会那样,有常态的宣传机构和持久的宣传时间,因此,对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利用电视、新闻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而持久的宣传,使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广为知晓。
(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将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扮演其载体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积极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和民族人口素质,还丰富了仡佬族聚居地区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促进仡佬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也使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走上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明刚.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
[2]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编.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贵州省武术协会.贵州的少数民族[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129.
[4]翁家烈.仡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75-88.
[5]仡佬族简史编写组.仡佬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75-80.
作者简介:涂静美(1990.03-),女,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民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