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在保持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连续性的同时,也展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这些新趋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外交的延续,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身份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要求,是中国政府和社会环境变迁的客观结果。本文介绍了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的进程、内容和发展动力等问题,重点分析了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态度。阐述了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中的问题及原因,认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潜力和前景依然看好,同时对中国国家利益关系重大,因此也体现出了深化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外交;中俄关系;军事技术合作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主动性:以我为主
首先,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具有十分明显的“主动性”特征,即与过去相比,更加强调“以我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海外利益的不断扩展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日益加深,外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国外交凸显主动的一面势所必然。
2.全方位: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的新特点还体现在“全方位”上。首先,它表现在领导人出访的地域特别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
3.守底线:维护中国自身利益和明确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国在对外场合开始多次强调“底线原则”,这体现出中国坚定维护自身利益和明确和平发展前提条件的决心进一步增强。
4.重平衡:西部战略和走出亚洲
针对美国回归亚洲的战略部署,中国开始更加注重“东西平衡”,即加大了“西部战略”在中国外交中的分量,同时积极“走出亚洲”。
5.向海洋:维护中国海上利益,推进国防现代化
中国开始进一步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和加快走向海洋,这是中国力量和利益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后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6.展形象: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色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还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色,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新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们的身体力行更是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助力。
二、中俄两国军事合作关系的简要发展历程
(一)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的起步初创阶段
大体而言,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简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到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此阶段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阶段。
(二)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的稳步发展阶段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二阶段从1992年叶利钦访华到1996年中俄五国举行“上海五国”会议为止。在此阶段,中俄双方不仅在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方面进一步加深,双方军事领导人的互访也日趋频繁,同时中俄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具体进展。
(三)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的制度化纵深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从1996年的上海五国会议至2005年底,这是双边的军事合作关系向纵深方向拓展,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的阶段。另一方面,此阶段以中俄两个大国为核心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正式成立,同时中俄又签订了睦邻友好条约,这都标志着中俄两国军事关系的制度化发展走向了新高水平。
(四)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的调整阶段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第四阶段则是从2006年初一直至今,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发展的调整阶段。此阶段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总的来说仍在向良好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双方在军事技术合作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中俄军事武器交易的数量下降,双方围绕交易价格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产生一些内部性争论等,同时双方原本制度化的军事技术合作年度会议也不知何故延迟近两年没有召开。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进入调整适应,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找寻动能的新时期。
三、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内容
(一)军备交易
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首先表现在武器装备的交易方面,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据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的研究资料,除了在2003年印度超过中国为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第一大买主之外,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俄罗斯最大武器进口国的地位,俄罗斯武器出口的30%--50% 均由中国购买。仅1996年,中国武器进口的70%来自于俄罗斯。俄罗斯唯一一家国家武器出口贸易公司Rosobornoexport估计2004年对华军售总额就多达41亿美元。
(二)军事技术的合作研发
相较于武器装备的交易而言,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也许更有深远意义。早在1996年,中俄双方就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备忘录,俄罗斯在该备忘录中同意帮助中国研发新的武器系统。同年12月6日,中国又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获取了生产苏-27SK战机的特许权,由中国的沈阳飞机制造厂在5年内生产200架苏-27SK。俄媒体也披露,自1996年以来,已有2000多名中国军官根据中俄两军交流计划,陆续在俄军各级指挥学校得到进修。俄军也派遣了一批中高级军官到中国国防大学短期进修。这为两军进一步展开合作打下了基础。
四、中俄军事合作的战略意义
(一)中俄军技合作的未来趋势
中俄军技合作是特定历史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双边合作,因而它具有特定的时间周期。
第一,从俄罗斯方面来看,它在当前世界格局的新定位中需要中国的战略支持,这是俄罗斯在特定时期内的对中国的特定需求。
第二,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的对外装备需求从时间、地点和任务上而言都是特定的。军队装备要在短期内改变落后状态,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达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所需要的水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新阶段的联合声明
1、在双方共同坚定努力下,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这有助于中俄各自国内大规模经济改革顺利推进,提升两国人民福祉,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俄将共同举办二战欧洲和亚洲战场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70周年庆祝活动,继续坚决反对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
2、双方强调,应当尊重各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自主选择的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发展道路,反对干涉他国内政,放弃单边制裁,以及策划、支持、资助或鼓励更改他国宪法制度或吸收他国加入某一多边集团或联盟的行为,维护国际关系稳定和地区及全球和平与安全,化解危机和争端,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3、双方主张确保外空安全、和平利用、防止外空武器化,将继续努力推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尽快启动谈判,以中俄提出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為基础,达成国际条约,这是国际社会的一个优先目标。
(三)军技合作与两国关系总体提升,形成良好互动
《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签订后,两国军技合作的级别越来越高,俄罗斯开始向中国提供更为先进的“苏-30”战斗机。2003年1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应约与普京總统通话时说,军技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评价的:“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中俄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对全面发展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12月31日普京总统与胡锦涛主席相互致电宣布启动“国家年”时说:“俄中互办`国家年’,就是为了在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深信,这一活动将成为俄中关系的主线。2006年在中国举行`俄罗斯年’,必将为进一步全面扩大俄中合作提供新的契机,造福两国人民。”
【关键词】:中国外交;中俄关系;军事技术合作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主动性:以我为主
首先,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具有十分明显的“主动性”特征,即与过去相比,更加强调“以我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海外利益的不断扩展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日益加深,外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国外交凸显主动的一面势所必然。
2.全方位: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的新特点还体现在“全方位”上。首先,它表现在领导人出访的地域特别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
3.守底线:维护中国自身利益和明确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国在对外场合开始多次强调“底线原则”,这体现出中国坚定维护自身利益和明确和平发展前提条件的决心进一步增强。
4.重平衡:西部战略和走出亚洲
针对美国回归亚洲的战略部署,中国开始更加注重“东西平衡”,即加大了“西部战略”在中国外交中的分量,同时积极“走出亚洲”。
5.向海洋:维护中国海上利益,推进国防现代化
中国开始进一步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和加快走向海洋,这是中国力量和利益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后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6.展形象: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色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还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色,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新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们的身体力行更是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助力。
二、中俄两国军事合作关系的简要发展历程
(一)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的起步初创阶段
大体而言,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简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到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此阶段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阶段。
(二)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的稳步发展阶段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二阶段从1992年叶利钦访华到1996年中俄五国举行“上海五国”会议为止。在此阶段,中俄双方不仅在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方面进一步加深,双方军事领导人的互访也日趋频繁,同时中俄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具体进展。
(三)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的制度化纵深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从1996年的上海五国会议至2005年底,这是双边的军事合作关系向纵深方向拓展,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的阶段。另一方面,此阶段以中俄两个大国为核心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正式成立,同时中俄又签订了睦邻友好条约,这都标志着中俄两国军事关系的制度化发展走向了新高水平。
(四)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的调整阶段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第四阶段则是从2006年初一直至今,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发展的调整阶段。此阶段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总的来说仍在向良好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双方在军事技术合作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中俄军事武器交易的数量下降,双方围绕交易价格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产生一些内部性争论等,同时双方原本制度化的军事技术合作年度会议也不知何故延迟近两年没有召开。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进入调整适应,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找寻动能的新时期。
三、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内容
(一)军备交易
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首先表现在武器装备的交易方面,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据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的研究资料,除了在2003年印度超过中国为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第一大买主之外,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俄罗斯最大武器进口国的地位,俄罗斯武器出口的30%--50% 均由中国购买。仅1996年,中国武器进口的70%来自于俄罗斯。俄罗斯唯一一家国家武器出口贸易公司Rosobornoexport估计2004年对华军售总额就多达41亿美元。
(二)军事技术的合作研发
相较于武器装备的交易而言,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也许更有深远意义。早在1996年,中俄双方就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备忘录,俄罗斯在该备忘录中同意帮助中国研发新的武器系统。同年12月6日,中国又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获取了生产苏-27SK战机的特许权,由中国的沈阳飞机制造厂在5年内生产200架苏-27SK。俄媒体也披露,自1996年以来,已有2000多名中国军官根据中俄两军交流计划,陆续在俄军各级指挥学校得到进修。俄军也派遣了一批中高级军官到中国国防大学短期进修。这为两军进一步展开合作打下了基础。
四、中俄军事合作的战略意义
(一)中俄军技合作的未来趋势
中俄军技合作是特定历史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双边合作,因而它具有特定的时间周期。
第一,从俄罗斯方面来看,它在当前世界格局的新定位中需要中国的战略支持,这是俄罗斯在特定时期内的对中国的特定需求。
第二,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的对外装备需求从时间、地点和任务上而言都是特定的。军队装备要在短期内改变落后状态,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达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所需要的水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新阶段的联合声明
1、在双方共同坚定努力下,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这有助于中俄各自国内大规模经济改革顺利推进,提升两国人民福祉,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俄将共同举办二战欧洲和亚洲战场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70周年庆祝活动,继续坚决反对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
2、双方强调,应当尊重各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自主选择的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发展道路,反对干涉他国内政,放弃单边制裁,以及策划、支持、资助或鼓励更改他国宪法制度或吸收他国加入某一多边集团或联盟的行为,维护国际关系稳定和地区及全球和平与安全,化解危机和争端,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3、双方主张确保外空安全、和平利用、防止外空武器化,将继续努力推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尽快启动谈判,以中俄提出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為基础,达成国际条约,这是国际社会的一个优先目标。
(三)军技合作与两国关系总体提升,形成良好互动
《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签订后,两国军技合作的级别越来越高,俄罗斯开始向中国提供更为先进的“苏-30”战斗机。2003年1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应约与普京總统通话时说,军技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评价的:“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中俄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对全面发展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12月31日普京总统与胡锦涛主席相互致电宣布启动“国家年”时说:“俄中互办`国家年’,就是为了在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深信,这一活动将成为俄中关系的主线。2006年在中国举行`俄罗斯年’,必将为进一步全面扩大俄中合作提供新的契机,造福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