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直没有读什么书,除了上网瞎逛、翻翻每天报纸的花边消息,空暇的时间无所事事。
书还是有的,只要打开电脑,上线,随便搜索一下,在5分钟内你就可以把一部长篇小说下到硬盘上。事实上我的硬盘里已经安静地躺着数10部武侠小说和漫画,如同一个守财奴的钞票,一旦被他牢牢攥住,就再也无法重见天日,说起来网上读书的乐趣似乎只是在下载完毕屏幕上跳出那个小小的确认键的时候。
不读书的日子可以靠上网,看电视,听CD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打发,当空余时间如同一块分割好的大饼——killed,空虚感便浮上来了。吸毒上瘾,抽烟成癖的人想来如此,三日不读书照镜子便觉面目可憎的,只能是中毒甚深的家伙。
最近手边好东西不多,老去光顾的那家旧书摊新近也没有什么好货。老板上次给我推荐了一本内山完造的书,上面有鲁迅写的序,怕是绝无仅有,于是感叹:哪怕是鲁迅,对朋友也拉不下面子来。只是不知道在和内山用急而高的日语聊天的时候到底在说些啥?
对旧书而言,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真正的老书,非但封面,连书页也泛黄,辗转了数不清的主人,运气好的话你能在扉页上看到好几个不同的签名;另一种是流行过的书,有的还有七八成新,价格已是三四折,看出版时间往往不到两三年,前一种书不论在价值上还是在售价上都超出后者,就我碰到的书摊老板而言,生意上是精明的,脑子也不白痴。
我偏好已死作家的作品,最起码他们不会再继续唠叨说些废话,在这一点上正和我的饮食习惯相反。
抛开为求生糊口而拼命的学生,看什么样的书实在是个人问题,正如不能说吃西红柿比吃猪肉有品位一样,可能结果会不同,但这并不成其为区别二者高下的标准,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在我看来已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让那些书评见鬼去吧!职业评论家的工作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然后就可以从中渔利,事情就这么简单,有些书可能是垃圾,有的有价值,但垃圾也好,有价值也好,读者自己读了算。
翻翻最近收藏的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勉强有三本可入眼,这里是指书本的完好程度来说的,就内容而言,它们胜过书店里满满一架子的东西。《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李健吾译。福楼拜的小说现在好像不大有人看了,这位业余作家产量极少,就我所看过的,另外还有《萨朗波》和《情感教育》两本。产量低是有原因的,这位追求极端完美的作家在遣词造句上达到了绝无仅有的地步,当莫泊桑第一次见到他写作的时候惊讶地问为什么一页稿纸上只写一行,其余十行全空着,“第一行写,后十行改”,这是福楼拜的回答。
当然这肯定超出了专业作家的职责,就成就来说,也远远超出了专业水平,“异常完美”。马克思的大女儿评价道,我举双手赞同。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的翻译水平相当不错,李健吾我只记得他的一篇《雨中登泰山》,文笔如何现在毫无印象,但这部《包法利夫人》译得实在精彩,译注详细精辟,文字简洁流畅,像用砂纸细细打磨了一遍,闪着铮亮的光芒。
蒙田《随笔录》。薄薄的小册子,谦恭和煦,似乎是一个披着白袍的古希腊人在他的后花园的树荫下娓娓款谈,很有些意思。海明威《流动的圣节》。这是一本回忆性质的散文集子,在历经四次婚姻,两次飞机失事,浑身病痛,生活失意的时候,海明威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回忆起他在巴黎的年轻生活:他和斯泰因夫人的友谊以及破裂,迷惘的一代的由来——这出自一个修车店老板斥责他的修理工,他为什么能说出这么富有韵味的词句?海明威的结论是老板肯定一大早就喝醉了;古怪的菲茨杰拉德还有他的悲剧。此外他还描述了巴黎的赛马,圣米歇尔广场上的咖啡馆,他经常在这里边喝咖啡边写作。他想起一个雨天在这里写作时的情景,他叫了郎姆酒,天冷,喝这酒觉得特别醇香。一个姑娘走进咖啡馆靠窗坐下,姑娘长得很漂亮,脸蛋像新铸的钱币一样光亮动人。在写作的空隙削铅笔的时候他看一眼姑娘,任凭刨下来的铅笔屑落进酒杯下面的碟子里。“我看见你了,美人儿;现在你是属于我的,不管你在等谁,也不管我以后能否再见到你,”他这样想,“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属于我;我则属于这个笔记本和这枝铅笔。”
他还详细讲了塞纳河边的书摊,饿着肚子写作的滋味,混在一起的作家们。他的可爱的妻子哈德莉,还有邦比先生,这是他儿子的名字,每天晚上他总要喂邦比先生满满一奶瓶牛奶,还有尽心看护邦比的大猫F·帕斯。最后,阔人们来了,巴黎早年生活到此为止,当年的巴黎一去不复返了。
这本小书笔致和谐质朴,在他巅峰期的文字里或可一睹,生活也许就是这么伤感,只有在一切都远远过去的时候你才能真切地回忆起你最珍贵的东西,巴黎,也许是一切浪漫想法的终极。
书还是有的,只要打开电脑,上线,随便搜索一下,在5分钟内你就可以把一部长篇小说下到硬盘上。事实上我的硬盘里已经安静地躺着数10部武侠小说和漫画,如同一个守财奴的钞票,一旦被他牢牢攥住,就再也无法重见天日,说起来网上读书的乐趣似乎只是在下载完毕屏幕上跳出那个小小的确认键的时候。
不读书的日子可以靠上网,看电视,听CD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打发,当空余时间如同一块分割好的大饼——killed,空虚感便浮上来了。吸毒上瘾,抽烟成癖的人想来如此,三日不读书照镜子便觉面目可憎的,只能是中毒甚深的家伙。
最近手边好东西不多,老去光顾的那家旧书摊新近也没有什么好货。老板上次给我推荐了一本内山完造的书,上面有鲁迅写的序,怕是绝无仅有,于是感叹:哪怕是鲁迅,对朋友也拉不下面子来。只是不知道在和内山用急而高的日语聊天的时候到底在说些啥?
对旧书而言,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真正的老书,非但封面,连书页也泛黄,辗转了数不清的主人,运气好的话你能在扉页上看到好几个不同的签名;另一种是流行过的书,有的还有七八成新,价格已是三四折,看出版时间往往不到两三年,前一种书不论在价值上还是在售价上都超出后者,就我碰到的书摊老板而言,生意上是精明的,脑子也不白痴。
我偏好已死作家的作品,最起码他们不会再继续唠叨说些废话,在这一点上正和我的饮食习惯相反。
抛开为求生糊口而拼命的学生,看什么样的书实在是个人问题,正如不能说吃西红柿比吃猪肉有品位一样,可能结果会不同,但这并不成其为区别二者高下的标准,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在我看来已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让那些书评见鬼去吧!职业评论家的工作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然后就可以从中渔利,事情就这么简单,有些书可能是垃圾,有的有价值,但垃圾也好,有价值也好,读者自己读了算。
翻翻最近收藏的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勉强有三本可入眼,这里是指书本的完好程度来说的,就内容而言,它们胜过书店里满满一架子的东西。《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李健吾译。福楼拜的小说现在好像不大有人看了,这位业余作家产量极少,就我所看过的,另外还有《萨朗波》和《情感教育》两本。产量低是有原因的,这位追求极端完美的作家在遣词造句上达到了绝无仅有的地步,当莫泊桑第一次见到他写作的时候惊讶地问为什么一页稿纸上只写一行,其余十行全空着,“第一行写,后十行改”,这是福楼拜的回答。
当然这肯定超出了专业作家的职责,就成就来说,也远远超出了专业水平,“异常完美”。马克思的大女儿评价道,我举双手赞同。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的翻译水平相当不错,李健吾我只记得他的一篇《雨中登泰山》,文笔如何现在毫无印象,但这部《包法利夫人》译得实在精彩,译注详细精辟,文字简洁流畅,像用砂纸细细打磨了一遍,闪着铮亮的光芒。
蒙田《随笔录》。薄薄的小册子,谦恭和煦,似乎是一个披着白袍的古希腊人在他的后花园的树荫下娓娓款谈,很有些意思。海明威《流动的圣节》。这是一本回忆性质的散文集子,在历经四次婚姻,两次飞机失事,浑身病痛,生活失意的时候,海明威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回忆起他在巴黎的年轻生活:他和斯泰因夫人的友谊以及破裂,迷惘的一代的由来——这出自一个修车店老板斥责他的修理工,他为什么能说出这么富有韵味的词句?海明威的结论是老板肯定一大早就喝醉了;古怪的菲茨杰拉德还有他的悲剧。此外他还描述了巴黎的赛马,圣米歇尔广场上的咖啡馆,他经常在这里边喝咖啡边写作。他想起一个雨天在这里写作时的情景,他叫了郎姆酒,天冷,喝这酒觉得特别醇香。一个姑娘走进咖啡馆靠窗坐下,姑娘长得很漂亮,脸蛋像新铸的钱币一样光亮动人。在写作的空隙削铅笔的时候他看一眼姑娘,任凭刨下来的铅笔屑落进酒杯下面的碟子里。“我看见你了,美人儿;现在你是属于我的,不管你在等谁,也不管我以后能否再见到你,”他这样想,“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属于我;我则属于这个笔记本和这枝铅笔。”
他还详细讲了塞纳河边的书摊,饿着肚子写作的滋味,混在一起的作家们。他的可爱的妻子哈德莉,还有邦比先生,这是他儿子的名字,每天晚上他总要喂邦比先生满满一奶瓶牛奶,还有尽心看护邦比的大猫F·帕斯。最后,阔人们来了,巴黎早年生活到此为止,当年的巴黎一去不复返了。
这本小书笔致和谐质朴,在他巅峰期的文字里或可一睹,生活也许就是这么伤感,只有在一切都远远过去的时候你才能真切地回忆起你最珍贵的东西,巴黎,也许是一切浪漫想法的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