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 展现季节美

来源 :阅读(中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如同神奇的魔术师,春有繁花,夏有骄阳,秋有落叶,冬有飞雪,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画家用色彩渲染季节的美,音乐家用旋律表现季节的美,我们可以用文字描绘季节的美。“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喻根据事物的局部推测出事物的全貌。描寫季节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选择一个“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展开描写,以“点”带“面”,表现整个季节的美。下文四篇写秋的文章,四位作者聚焦不同的点,笔下秋景各有千秋。
  一、聚焦一处地点
  《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春天在哪里呢?请看歌词:“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首歌的词作者把春天浓缩在“山林”“湖面”“小朋友的眼睛”这三处,用红花、绿草、小黄鹂等景物表现出整个春天的勃勃生机。能不能进一步浓缩呢?当然可以!张秋生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高度聚焦,把秋景浓缩在了一条两旁长着法国梧桐树的水泥道上。文中有两个自然段写得特别美: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秋风送来了落叶,秋雨粘住了落叶。落叶是秋天的象征,水泥道因为梧桐落叶的装点而散发出秋的韵味。这条水泥道成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铺向远方。透过这条水泥道,我们能感受到秋天的韵味。
  二、聚焦一条线索
  如果要写的景物比较多,很容易写得杂乱无章。这种情况下,可以想一想用哪种景物能关联其他所有景物,然后以它为线索,把所有景物串联起来。比如写春天,可以将春风作为线索,写春风所到之处的种种变化;写夏天,可以将骄阳作为线索,写骄阳下的动植物的状态;写冬天,可以将雪作为线索,写银装素裹的迷人世界。那么写秋天,可以将什么作为线索呢?
  陶金鸿《秋天的雨》一文,从三个方面展开描写:秋天的雨仿佛是五彩的颜料,给植物染上了斑斓的色彩;秋天的雨浸润了瓜果,散发出醉人的香甜的气味;秋天的雨滴落的声音,仿佛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都和秋天有密切关系。作者写了银杏树、枫树、田野、菊花等植物,写了梨、菠萝、苹果、橘子等水果,写了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等动物。虽然景物数量很多,但文章井然有序,因为作者聚焦“秋雨”这个点,把它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按秋雨之色、秋雨之味、秋雨之声把景物分为三组。在作者笔下,秋景不仅有颜色之美、味道之美、声音之美,还有层次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三、聚焦一种感官
  人感知大自然里的景物,依靠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多种感官。一般情况下,观察景物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这样才能全面表现季节的特点。然而,有时立足一种感官来写季节,也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毕国瑛《听听,秋的声音》中有这样的诗行: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唰唰”是风起叶动时发出的声音,“??”是蟋蟀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暖暖的叮咛”是大雁飞行过程中发出的叫声,“丰收的歌吟”是秋风掠过田野时发出的声音。作者走进秋天的大自然,用心去聆听和感受,最终选择了树叶、蟋蟀、大雁、秋风发出的声音来写,通过声音表现秋天的美,构思奇巧,让人耳目一新。
  四、聚焦一个话题
  每个季节都有可以写作的话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话题来组织全文,描绘季节。比如,写春天可以把“苏醒”作为话题,写一写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写夏天可以把“繁殖”作为话题,写一写各种生物繁衍后代的奇闻趣事;写冬天可以把“冬眠”作为话题,写一写动植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至于秋天嘛,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迁徙的季节。
  在德国作家乌纳·雅各布《迁徙的季节》中,作者写了秋分之后昼短夜长,气候变冷,植物和动物纷纷开始迁徙。植物是将自己的种子和果实传播到远方,许多幼小动物的迁徙方式是离开父母去找新住所,候鸟的迁徙方式是飞向温暖的南方。
  作者聚焦“迁徙”话题,列举具体的动植物,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植物、许多幼小动物的迁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秋天的特征。读着作者的讲解,我们不禁为作者拥有的丰富的科普知识而惊叹。聚焦一个话题写一个季节,不但需要细致的观察,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如果你在写作时搜集了一些科普资料,请注意把解说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语言。
  一年四季,各具特色。请你也选择一个季节,尝试聚焦一个点,写好一季景,以“点”带“面”,展现季节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其他文献
印象:  约见采访毕飞宇,是源于他2013年创作出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本书。这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曾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大奖。其代表作《青衣》《玉米》《平原》《推拿》《地球上的王家莊》等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读者的赞誉度。  可就是这样一位创作成就卓著的著名作家,却突然将笔触投入童年,写出了第一本“非虚构”小说《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不由得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期刊
母亲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一个好友告诉我说,能和母亲一起过年很幸福。于是,我第一次在异地过年,就把母亲接了过来。  我带母亲去超市办年货,其实就是想带她出去转转,顺便给她买套新衣服。小时候,是母亲给我买新衣服穿,现在,我大了,工作了,该回报她老人家了。如果让她出去买,她会觉得什么都贵,最后什么都不买。  一路上,我小心翼翼地牵着母亲的手,如小时候她牵着我一般,边走边聊些无关紧要的事儿。母亲很开心,脸
期刊
八岁生日时,姑姑送给我一张漂亮的书桌。它一身雪白,没有一点儿污渍,我很喜欢它。  书桌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有五个“卧室”,从左边数,第一和第二个“卧室”装满了我爱看的课外书,有《伊索寓言》《小王子》等等。妈妈总对我说:“好作文来自阅读和细心观察。”  书桌的第三和第四个“卧室”分别是“手工区”和“字典区”。“手工区”里都是我小时候上手工课做的各种作品,它们留下了我童年的快乐时光!“字典区”里面有《新
期刊
我在秋天的沼泽地里见到了它——一只美丽的天鹅。  刚看见它时,我惊呆了,甚至担心我的呼吸会惊动它。我凝视着它,惊叹于它的美丽——洁白、轻盈。白瓷一般的光滑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质,就好像一团浓墨泼上去,也会整个儿滚落下来,沾不上一星半点。它悠悠然地浮在水面上,身子一动不动,好像在倾听,又好像在思索……也许任何一种飞禽都无法具有这种个性,它的美是独特的——高傲、纯洁、娴静、深沉。  发黑的沼泽地并不能破
期刊
秋天来了,鸟儿向着温暖的南方飞去,大雁排着“一”字或“人”字的队伍展翅飞翔,青蛙和熊也开始准备冬眠。不只是动物们在准备,树木也在迎接着秋天的到来。  你看,一片片树叶在秋风中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我正饶有趣味地欣赏着,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到秋天,大多数树木会落叶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便去请教了妈妈。妈妈告诉我,当秋天来临的时候,空气变得干燥起来,树叶里的水分通过叶子表面的缝隙大
期刊
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  弟问姊①曰:“蟋蟀口小,鸣声颇②大,何也③?”  姊曰:“蟋蟀有四翅④,振翅⑤发声,非以口鸣也。”  ——选自《民国老课本》  注释:  ① 姊:zǐ,本义为姐姐。  ② 颇:很;相当地。  ③ 何也:为何,为什么。  ④ 四翅:蟋蟀一般有一对翅膀,即两个翅膀,这里说法有误。  ⑤ 振翅:振動翅膀,扑打翅膀。  古文大意:  秋天的夜晚,有蟋蟀在墙角鸣叫。  弟弟问姐姐:
期刊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参加了一项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荷塘挖藕,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大清早,我们驱车来到荷塘。哇,荷塘里圆圆的荷叶一片紧挨着一片,好似一个个大圆盘。荷叶上零星地散落着几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漂亮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们快准备挖藕吧。”  一下荷塘,我就遇到了麻烦:我的脚陷进了淤泥里,怎么拔都拔不出来。妈妈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我的脚拉出来。我和妈妈互相搀扶,在淤泥里走着,深一脚,
期刊
我家有一盆绿萝,它是我看着发芽、长大的,虽然秋天快到了,天气渐渐转冷,但我的绿萝依然十分茂盛,看起来生机勃勃。  绿萝喜爱生长在湿热的环境中,但它不喜欢阳光直射在它的身上。它可以栽在土里,也可以养在水里。在我家,不管是土里的绿萝,还是水里的绿萝,长势都特别喜人。绿萝的茎连着叶,长长的茎挂下来,像童话里的公主披着一头绿色的长发,特别美丽。我发现,绿萝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卷曲的,像螺丝钉一样;再长
期刊
典故出处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  历史故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习吸收了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和知识,融会贯通,提倡“仁、义、礼、智、信”;他首创私人讲学,广收门徒,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把他的学说发扬光大,成为后世几千年来备受推崇的主流学说,孔子也因此被尊为“至圣先师”“圣人”。  孔子出生于
期刊
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有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它始建于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于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至今兴学不变,千余年来都是高等学府所在,因而有“千年学府”之美誉。这里培养出了彭龟年、王夫之、左宗棠、毛泽东等一代又一代中华英才。  如今,岳麓書院是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修复最好的一所古代书院,其院落布局、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