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如同神奇的魔术师,春有繁花,夏有骄阳,秋有落叶,冬有飞雪,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画家用色彩渲染季节的美,音乐家用旋律表现季节的美,我们可以用文字描绘季节的美。“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喻根据事物的局部推测出事物的全貌。描寫季节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选择一个“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展开描写,以“点”带“面”,表现整个季节的美。下文四篇写秋的文章,四位作者聚焦不同的点,笔下秋景各有千秋。
一、聚焦一处地点
《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春天在哪里呢?请看歌词:“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首歌的词作者把春天浓缩在“山林”“湖面”“小朋友的眼睛”这三处,用红花、绿草、小黄鹂等景物表现出整个春天的勃勃生机。能不能进一步浓缩呢?当然可以!张秋生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高度聚焦,把秋景浓缩在了一条两旁长着法国梧桐树的水泥道上。文中有两个自然段写得特别美: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秋风送来了落叶,秋雨粘住了落叶。落叶是秋天的象征,水泥道因为梧桐落叶的装点而散发出秋的韵味。这条水泥道成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铺向远方。透过这条水泥道,我们能感受到秋天的韵味。
二、聚焦一条线索
如果要写的景物比较多,很容易写得杂乱无章。这种情况下,可以想一想用哪种景物能关联其他所有景物,然后以它为线索,把所有景物串联起来。比如写春天,可以将春风作为线索,写春风所到之处的种种变化;写夏天,可以将骄阳作为线索,写骄阳下的动植物的状态;写冬天,可以将雪作为线索,写银装素裹的迷人世界。那么写秋天,可以将什么作为线索呢?
陶金鸿《秋天的雨》一文,从三个方面展开描写:秋天的雨仿佛是五彩的颜料,给植物染上了斑斓的色彩;秋天的雨浸润了瓜果,散发出醉人的香甜的气味;秋天的雨滴落的声音,仿佛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都和秋天有密切关系。作者写了银杏树、枫树、田野、菊花等植物,写了梨、菠萝、苹果、橘子等水果,写了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等动物。虽然景物数量很多,但文章井然有序,因为作者聚焦“秋雨”这个点,把它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按秋雨之色、秋雨之味、秋雨之声把景物分为三组。在作者笔下,秋景不仅有颜色之美、味道之美、声音之美,还有层次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三、聚焦一种感官
人感知大自然里的景物,依靠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多种感官。一般情况下,观察景物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这样才能全面表现季节的特点。然而,有时立足一种感官来写季节,也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毕国瑛《听听,秋的声音》中有这样的诗行: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唰唰”是风起叶动时发出的声音,“??”是蟋蟀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暖暖的叮咛”是大雁飞行过程中发出的叫声,“丰收的歌吟”是秋风掠过田野时发出的声音。作者走进秋天的大自然,用心去聆听和感受,最终选择了树叶、蟋蟀、大雁、秋风发出的声音来写,通过声音表现秋天的美,构思奇巧,让人耳目一新。
四、聚焦一个话题
每个季节都有可以写作的话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话题来组织全文,描绘季节。比如,写春天可以把“苏醒”作为话题,写一写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写夏天可以把“繁殖”作为话题,写一写各种生物繁衍后代的奇闻趣事;写冬天可以把“冬眠”作为话题,写一写动植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至于秋天嘛,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迁徙的季节。
在德国作家乌纳·雅各布《迁徙的季节》中,作者写了秋分之后昼短夜长,气候变冷,植物和动物纷纷开始迁徙。植物是将自己的种子和果实传播到远方,许多幼小动物的迁徙方式是离开父母去找新住所,候鸟的迁徙方式是飞向温暖的南方。
作者聚焦“迁徙”话题,列举具体的动植物,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植物、许多幼小动物的迁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秋天的特征。读着作者的讲解,我们不禁为作者拥有的丰富的科普知识而惊叹。聚焦一个话题写一个季节,不但需要细致的观察,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如果你在写作时搜集了一些科普资料,请注意把解说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语言。
一年四季,各具特色。请你也选择一个季节,尝试聚焦一个点,写好一季景,以“点”带“面”,展现季节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一、聚焦一处地点
《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春天在哪里呢?请看歌词:“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首歌的词作者把春天浓缩在“山林”“湖面”“小朋友的眼睛”这三处,用红花、绿草、小黄鹂等景物表现出整个春天的勃勃生机。能不能进一步浓缩呢?当然可以!张秋生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高度聚焦,把秋景浓缩在了一条两旁长着法国梧桐树的水泥道上。文中有两个自然段写得特别美: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秋风送来了落叶,秋雨粘住了落叶。落叶是秋天的象征,水泥道因为梧桐落叶的装点而散发出秋的韵味。这条水泥道成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铺向远方。透过这条水泥道,我们能感受到秋天的韵味。
二、聚焦一条线索
如果要写的景物比较多,很容易写得杂乱无章。这种情况下,可以想一想用哪种景物能关联其他所有景物,然后以它为线索,把所有景物串联起来。比如写春天,可以将春风作为线索,写春风所到之处的种种变化;写夏天,可以将骄阳作为线索,写骄阳下的动植物的状态;写冬天,可以将雪作为线索,写银装素裹的迷人世界。那么写秋天,可以将什么作为线索呢?
陶金鸿《秋天的雨》一文,从三个方面展开描写:秋天的雨仿佛是五彩的颜料,给植物染上了斑斓的色彩;秋天的雨浸润了瓜果,散发出醉人的香甜的气味;秋天的雨滴落的声音,仿佛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都和秋天有密切关系。作者写了银杏树、枫树、田野、菊花等植物,写了梨、菠萝、苹果、橘子等水果,写了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等动物。虽然景物数量很多,但文章井然有序,因为作者聚焦“秋雨”这个点,把它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按秋雨之色、秋雨之味、秋雨之声把景物分为三组。在作者笔下,秋景不仅有颜色之美、味道之美、声音之美,还有层次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三、聚焦一种感官
人感知大自然里的景物,依靠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多种感官。一般情况下,观察景物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这样才能全面表现季节的特点。然而,有时立足一种感官来写季节,也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毕国瑛《听听,秋的声音》中有这样的诗行: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唰唰”是风起叶动时发出的声音,“??”是蟋蟀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暖暖的叮咛”是大雁飞行过程中发出的叫声,“丰收的歌吟”是秋风掠过田野时发出的声音。作者走进秋天的大自然,用心去聆听和感受,最终选择了树叶、蟋蟀、大雁、秋风发出的声音来写,通过声音表现秋天的美,构思奇巧,让人耳目一新。
四、聚焦一个话题
每个季节都有可以写作的话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话题来组织全文,描绘季节。比如,写春天可以把“苏醒”作为话题,写一写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写夏天可以把“繁殖”作为话题,写一写各种生物繁衍后代的奇闻趣事;写冬天可以把“冬眠”作为话题,写一写动植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至于秋天嘛,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迁徙的季节。
在德国作家乌纳·雅各布《迁徙的季节》中,作者写了秋分之后昼短夜长,气候变冷,植物和动物纷纷开始迁徙。植物是将自己的种子和果实传播到远方,许多幼小动物的迁徙方式是离开父母去找新住所,候鸟的迁徙方式是飞向温暖的南方。
作者聚焦“迁徙”话题,列举具体的动植物,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植物、许多幼小动物的迁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秋天的特征。读着作者的讲解,我们不禁为作者拥有的丰富的科普知识而惊叹。聚焦一个话题写一个季节,不但需要细致的观察,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如果你在写作时搜集了一些科普资料,请注意把解说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语言。
一年四季,各具特色。请你也选择一个季节,尝试聚焦一个点,写好一季景,以“点”带“面”,展现季节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