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留置双J管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以本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8例泌尿外科术后双J管置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功能制护理,干预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两组生活质量、疼痛情况、并发症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护理干预组在生活质量、疼痛情况、并发症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全
【机 构】
:
10120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平谷区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留置双J管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以本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8例泌尿外科术后双J管置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功能制护理,干预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两组生活质量、疼痛情况、并发症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护理干预组在生活质量、疼痛情况、并发症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留置双J管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医疗服务满意率。
其他文献
背景 围手术麻醉期的应激反应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这与正在快速发展的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相背离.营养支持是FTS的一个重要策略,输注氨基酸作为围手术麻醉期营养支持的有效方式已有较多临床和基础研究. 目的 探讨围手术麻醉期输注氨基酸对机体体温和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内容 氨基酸通过其营养物热效应(nutrient induced thermogenesis
目的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施行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的比较,选择一种患者更舒适、更易接受的路径.方法 将心内科行PCI患者88例,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组(A组)52例和经股动脉途径组(B组)36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生理、心理舒适度和满意度的调查,结合两组出现的并发症和住院费用进行分析.结果 A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显著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桡动脉比
背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一种术后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目的 就围术期可能影响POCD的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指导临床工作者更好地识别高危患者,加强围术期的管理,预防降低POCD的发生发展. 内容 目前认为POCD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术前合并的疾病、手术类型与时间、麻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发达国家男性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生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导致进展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非常重要.近来的研究认为,上皮间质转化(EMT)在前列腺癌的演进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其与前列腺癌浸润、转移及肿瘤干细胞的一些特性等密切相关.本文将讨论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文章从分析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的社会现象入手,提出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培养.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降低小儿气管插管非计划行拔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行气管插管术的小儿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60例)给予气管插管常规护理,干预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以及总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结果 干预组在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1.67%)上明显低于对照组(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背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危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影响.目前,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作为一种有效而无创的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 目的 探讨POCD诊疗的研究现状. 内容 对冠脉搭桥术后POCD的诊断
文章对传统课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进行了对比,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一般方法,并以课程为例,探讨了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在实际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风险较高、远期疗效欠佳,化学治疗对浸润性膀胱癌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化疗有利于清除体内微转移灶、预防局部复发、减少远处转移,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但现有的化疗方案临床疗效有限且伴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更加高效而且低毒的治疗方案就显得较为急迫.现将近年来浸润性膀胱癌的化疗现状与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核酶是一种化学本质为核糖核酸(RNA)的生物催化剂,能够序列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RNA,并将之催化裂解.核酶的这一特性为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途径,研究者们设计了不同的核酶来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广泛应用于艾滋病、肿瘤和病毒性肝炎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研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核酶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治疗手段或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