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学体育教师如何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通过理论文献研究、经验交流、实践验证等方法,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体育运动不仅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而且对其心理、品德、意志具有独特的培养作用——体育运动因为其体验性、实践性等特征,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等素养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建议教师关注捕捉时机、树立榜样、设立目标、正面评价、超量训练这几个策略的使用,以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品德、品质形成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品德;品质
1.研究目的
研究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意志品质形成的价值作用,重点研究中学体育教师如何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研究方法
2.1 理论文献法
通过网络或图书馆、书店等渠道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2 经验交流法
通过到其他学校学习取经、与本校教师(包括体育教师、政治教师、班主任等)进行交流的方法,获得并归纳中学生品德、品质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经验。
2.3 实践验证法
依据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的成果设计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反思和优化,以最终得到最佳的德育培养策略方案。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之于品德、品质的培养价值
第一,体育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是有明显差异的,其主要特征是实践性——除了一部分健康理论知识之外,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就是学生亲自参与运动。如果不参与、只听讲,体育是没有效果的——而其他学科则大多是需要通过讲授(部分辅以实践)来完成学习。因而,体育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通过实践体验来完成的,而不是“讲大道理”——这种教育传导形式对于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对教师所讲的一些道理不能真正认同和理解)的中学生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作用是独特的、高效的和不可替代的。
第二,体育运动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则、规范,而且除了基础的田径项目之外,大多是具有团队、社会属性的。而且,为了运动的公正、安全、有序,体育运动的规则会比社会上的道德法则更严格些,甚至具有强制性。参与运动者必然需要在运动过程中遵守相应的规则、规范。因而,体育运动可以对参与者的思想道德进行体验性的约束和建设。
第三,体育运动的完成或取得成绩需要付出汗水、痛苦,甚至是鲜血。因而,只要不是退缩、只要是参与了体育并完成了一定指标的训练,就一定会对参与者的意志品质产生正面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内化的,要比“喊口号”“讲道理”有效得多。
3.2 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品德的策略
第一,教师应善于捕捉时机——前面说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讲道理”不是其强项,但并不意味着体育培养素养是随机的、“听天由命”的。教师应把握住培养的目标和效用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提示,以强化培养作用。那么,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训练的具体实际来捕捉培养时机。比如,在拔河运动、足球训练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团队意识、强调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在跑步比赛、跳远比赛中,提示学生要注意公平意识、遵守秩序——如,不抢跑、不越线、不串道、不绕捷径等等。
第二,可巧妙利用榜样的影响力——初中生有个特别突出的特征,就是偶像崇拜。这种心理其实不仅是指向某个“明星”,身边的任何人其实都会对其言行产生影响。也就是他们习惯于观察和效仿他人。利用中学生的这个特征,教师可用树立榜样的方法来对其品德进行引导。如,播放世界体育比赛中体现精神品质的行为。比如某场世界杯足球赛中,一名球员意外受伤。对方的球员明明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射门得分。可他却将球停下交给裁判,等对方接受治疗后再重新进攻——此类的真实案例在世界大赛中比比皆是,可以对学生产生非常有效的影响。此外,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也会经常表现此类尊重同学、保护同学、照顾队友等良好行为,教师应及时利用契机进行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
3.3 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品质的策略
第一,通过给学生设立目标的方法,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体育运动通常具有一定竞争性,竞赛类项目如此,非竞赛项目也是如此。而中学生由于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心理阶段,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将这一心理特点和体育的竞争性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比如,“明天的团体操比赛,大家有没有取胜的信心?”“试一试,能不能用一个月时间将自己的立定跳远成绩提升10厘米?(注意,成绩类目标设定最好是根据学生个体实际分层)”——这些目标,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进行精神品质的自我构建。
第二,通过鼓励性评价培养信心——对于非专业的中学生来说,通常其体育能力表现一般。因而,大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胜利或得到表扬的机会不多。这往往会对学生的运动自信产生负面影响,而这种自信缺失会迁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学习)。因而,在教学评价时,体育教师应注意鼓励性、激励性评价的应用,多找学生的亮点、特长、态度和进步去进行表扬。这往往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建立和强化。
第三,通过超运动量训练来磨砺品质——运动是个需要付出汗水、痛苦的活动。利用体育运动的这个特征去磨砺学生意志品质是其最显性的效用点,也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取代的。教师定期(要根据科学运动规律,以不造成学生运动伤害为原则)组织学生进行超運动量、超负荷的体育训练,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非常明显。而且,依据超量恢复原理,适当的、有规律的超量训练还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
4.结论与建议
体育运动因为其独特的体验性、实践性等特征,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等素养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而且,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和价值是其他学科所不可取代的。通常来说,要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意志品质的形成,教师可关注捕捉时机、树立榜样、设立目标、正面评价、超量训练这几个策略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志宏.基于思想品德教育视角下的新时期中学体育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31):113-114.
[2]曹凯齐.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学周刊,2016(33):177-178.
关键词:体育;品德;品质
1.研究目的
研究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意志品质形成的价值作用,重点研究中学体育教师如何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研究方法
2.1 理论文献法
通过网络或图书馆、书店等渠道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2 经验交流法
通过到其他学校学习取经、与本校教师(包括体育教师、政治教师、班主任等)进行交流的方法,获得并归纳中学生品德、品质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经验。
2.3 实践验证法
依据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的成果设计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反思和优化,以最终得到最佳的德育培养策略方案。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之于品德、品质的培养价值
第一,体育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是有明显差异的,其主要特征是实践性——除了一部分健康理论知识之外,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就是学生亲自参与运动。如果不参与、只听讲,体育是没有效果的——而其他学科则大多是需要通过讲授(部分辅以实践)来完成学习。因而,体育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通过实践体验来完成的,而不是“讲大道理”——这种教育传导形式对于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对教师所讲的一些道理不能真正认同和理解)的中学生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作用是独特的、高效的和不可替代的。
第二,体育运动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则、规范,而且除了基础的田径项目之外,大多是具有团队、社会属性的。而且,为了运动的公正、安全、有序,体育运动的规则会比社会上的道德法则更严格些,甚至具有强制性。参与运动者必然需要在运动过程中遵守相应的规则、规范。因而,体育运动可以对参与者的思想道德进行体验性的约束和建设。
第三,体育运动的完成或取得成绩需要付出汗水、痛苦,甚至是鲜血。因而,只要不是退缩、只要是参与了体育并完成了一定指标的训练,就一定会对参与者的意志品质产生正面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内化的,要比“喊口号”“讲道理”有效得多。
3.2 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品德的策略
第一,教师应善于捕捉时机——前面说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讲道理”不是其强项,但并不意味着体育培养素养是随机的、“听天由命”的。教师应把握住培养的目标和效用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提示,以强化培养作用。那么,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训练的具体实际来捕捉培养时机。比如,在拔河运动、足球训练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团队意识、强调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在跑步比赛、跳远比赛中,提示学生要注意公平意识、遵守秩序——如,不抢跑、不越线、不串道、不绕捷径等等。
第二,可巧妙利用榜样的影响力——初中生有个特别突出的特征,就是偶像崇拜。这种心理其实不仅是指向某个“明星”,身边的任何人其实都会对其言行产生影响。也就是他们习惯于观察和效仿他人。利用中学生的这个特征,教师可用树立榜样的方法来对其品德进行引导。如,播放世界体育比赛中体现精神品质的行为。比如某场世界杯足球赛中,一名球员意外受伤。对方的球员明明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射门得分。可他却将球停下交给裁判,等对方接受治疗后再重新进攻——此类的真实案例在世界大赛中比比皆是,可以对学生产生非常有效的影响。此外,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也会经常表现此类尊重同学、保护同学、照顾队友等良好行为,教师应及时利用契机进行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
3.3 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品质的策略
第一,通过给学生设立目标的方法,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体育运动通常具有一定竞争性,竞赛类项目如此,非竞赛项目也是如此。而中学生由于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心理阶段,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将这一心理特点和体育的竞争性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比如,“明天的团体操比赛,大家有没有取胜的信心?”“试一试,能不能用一个月时间将自己的立定跳远成绩提升10厘米?(注意,成绩类目标设定最好是根据学生个体实际分层)”——这些目标,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进行精神品质的自我构建。
第二,通过鼓励性评价培养信心——对于非专业的中学生来说,通常其体育能力表现一般。因而,大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胜利或得到表扬的机会不多。这往往会对学生的运动自信产生负面影响,而这种自信缺失会迁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学习)。因而,在教学评价时,体育教师应注意鼓励性、激励性评价的应用,多找学生的亮点、特长、态度和进步去进行表扬。这往往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建立和强化。
第三,通过超运动量训练来磨砺品质——运动是个需要付出汗水、痛苦的活动。利用体育运动的这个特征去磨砺学生意志品质是其最显性的效用点,也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取代的。教师定期(要根据科学运动规律,以不造成学生运动伤害为原则)组织学生进行超運动量、超负荷的体育训练,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非常明显。而且,依据超量恢复原理,适当的、有规律的超量训练还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
4.结论与建议
体育运动因为其独特的体验性、实践性等特征,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等素养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而且,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和价值是其他学科所不可取代的。通常来说,要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意志品质的形成,教师可关注捕捉时机、树立榜样、设立目标、正面评价、超量训练这几个策略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志宏.基于思想品德教育视角下的新时期中学体育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31):113-114.
[2]曹凯齐.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学周刊,2016(3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