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曙四区自1976年投入开发,近30年来,经历了上产、稳产和递减三个开发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双高开发阶段,虽经多次调整但由于出砂、套坏等原因,油水井井况较差,造成停产停注井多,导致实际注采井网并不完善,同时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制约,原油物性的差异,使平面、纵向上储量动用不均衡,因此需对该油藏重新进行描述,为下一步剩余油的挖潜提供路线。
[关键词]曙四区;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010-01
曙四区构造上为一在斜坡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的单斜构造。受古地形控制,局部发育鼻状构造
1. 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
1.1沉积背景
区域地质研究结果表明: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集体是在斜坡形成过程中沉积的一套中薄层细碎屑岩层。杜家台油层沉积初期,正值裂谷开始张裂期,部分潜山出露水面遭受风化剥蚀,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来自西部燕山褶皱带的碎屑物质在季节性洪泛事件中向东及东南方向搬运,在湖盆的人口处形成储集性能良好的扇三角洲储集体。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的碎屑物质主要物源方向在西南及南部方向,物源区为西部老山。杜家台油层储层沉积时,碎屑物质主要从该块西部、西南部的曙一区一带、南部及南东部进入。
1.2沉积模式的确定
曙四区杜家台油层沉积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具体理由如下:(1)沉积特征反映以牵引流为主;(2)无水下泥石流沉积;(3)研究区古地理位于西部凹陷缓坡带;(4)砂体沉积断面显示辫状分流河道的组合特征;(5)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网状交互。曙四区于杜家台油层沉积形成于凹陷缓坡古地理背景,三角洲前缘砂体十分发育,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多次叠加,具有相对稳定的河口坝,水下重力流沉积明显少于扇三角洲沉积,具有较明显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1.3沉积相特征
(1)前三角洲亚相:前三角洲与湖相泥质沉积为一种渐变关系,在前三角洲沉积中,生物扰动构造很发育,常夹有少量薄砂层,这些薄砂层常为块状,具滑塌变形构造,类似于浊积砂体;(2)三角洲前缘亚相: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可识别出河口坝、水下辫状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边部等微相类型,其中以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占主体;(3)湖泊体系:本区源泊体系主要为浅湖沉积,是各砂岩组之间的主要夹层,由灰色、灰绿色泥岩及白云质泥岩组成,常含有丰富的腹足类化石和生物扰动构造。
1.4 沉积微相空间展布
曙光杜家台油层是在总的水进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纵向上由多个次一级的辫状三角前缘体复合而成。从小层沉积微相图上可以看出,小层微相砂体的变化,反映了垂向上多个次一级水进、水退的组合。总体上,曙四区杜家台油层的砂体沉积演化构成了三个次一级的、较为完整的辫状三角洲进积和退积过程。每一次进积或退积,在小层岩相平面图上均有明显表现。进积时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为主;退积时沉积微相以小型河口砂坝和前缘薄层砂为主,最后以辫状三角洲湖相泥岩沉积结束。
2. 储层砂体的三维地质模型
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是建立在构造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井特征參数岩相、物性、含油饱和度等数据的分析,主要对各参数在每个小层内的空间(横向和纵向)非均质性的分析、总结,得出各参数在各小层上的变差函数,然后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它们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例如:采用交互式建模方法逐层建立沉积微相的分布模型,研究区主要的微相有水下河道边部及河间薄层砂岩相、席状砂、水下河道间湖泊泥质沉积带、水下坍塌体、河口坝及水下分流河道远端相、水下(网状)河道发育带及正常湖相沉积相。
3. 储层成岩与非均质性特征
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砂体主要为一套中一细碎屑的辫状三角洲沉积,陆源碎屑物质占碎屑总量的85.7%。碎矿物成分以长石为主,石英次之,岩屑含量较高。长石含量一般为32.1%~41.6%,平均为36.6%;石英含量一般为29.9%~40.6%,平均为34.2%;岩屑含量平均为14.2%,岩屑成分中以变质岩碎屑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指标在0.52~0.74之间储层岩石结构成熟度较低,碎屑颗粒磨圆程度主要为次尖一次圆状.风化程度一般为中、中—浅。颗粒间以点、点—线接触关系为主,线—点、线接触关系次之,碎屑颗粒胶结类型以以孔隙式、接触式为主。
单层内均质段之间渗透率级差一般在10—100倍之间,最大为2097倍;变异系数一般在0.7—1.1,最大为1.2;非均质系数一般在1.8—3.6,最大为4.1,大于2的层占总层数的76.9%。表明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大部分单砂层层内储层性质属于中等强非均质性储层。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中,有60.0%的砂体层间非均质系数小于2.0,一般在1.3—1.8之间,属均匀型储层;有40.0%的砂体层间非均质系数大于2.0,其中仅有10.0%的砂体层间非均质系数大于3.0属于不均匀型外,其余砂体层间非均质系数均在2.0—3.0之间,属于较均匀型,表明曙四区储层砂体层间均质程度较高。
4. 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
储量计算结果:曙四区杜家台注水开发老区块石油地质储量为1698×104t。新增区块储量为427×104t,落实程度较低的区块储量为513×104t储层权衡评价分类结果表明:曙四区杜家台油层的储层总体上为Ⅱ、Ⅲ类储层,但主力油层系以Ⅱ类储层为主,占含油层80.0%左右。各油层组的储层类别有较大的区别,杜Ⅱ组的储层发育良好,储集条件最好,Ⅱ类储层占66.7。杜Ⅰ组的储层发育较好,储集条件次之,Ⅱ类储层占33%。杜Ⅲ组的储层发育程度、储集条件最差,Ⅱ类储层仅占25%。
5. 储量动用状况
曙四区储量在平面上,位于主砂体条带的曙22、曙8、曙4714块动用程度较高,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均大于20%以上,特别是曙4714块已采出地质储量的45.39%,可采储量的67.7%,而位于边部的曙23、曙22、曙454块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低于20%,动用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较为富集。
参考文献
[1]李兴国.陆相储层沉积微相与微型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王俊魁,万军,高树棠..油气藏工程方法研究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36~47.
[关键词]曙四区;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010-01
曙四区构造上为一在斜坡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的单斜构造。受古地形控制,局部发育鼻状构造
1. 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
1.1沉积背景
区域地质研究结果表明: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集体是在斜坡形成过程中沉积的一套中薄层细碎屑岩层。杜家台油层沉积初期,正值裂谷开始张裂期,部分潜山出露水面遭受风化剥蚀,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来自西部燕山褶皱带的碎屑物质在季节性洪泛事件中向东及东南方向搬运,在湖盆的人口处形成储集性能良好的扇三角洲储集体。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的碎屑物质主要物源方向在西南及南部方向,物源区为西部老山。杜家台油层储层沉积时,碎屑物质主要从该块西部、西南部的曙一区一带、南部及南东部进入。
1.2沉积模式的确定
曙四区杜家台油层沉积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具体理由如下:(1)沉积特征反映以牵引流为主;(2)无水下泥石流沉积;(3)研究区古地理位于西部凹陷缓坡带;(4)砂体沉积断面显示辫状分流河道的组合特征;(5)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网状交互。曙四区于杜家台油层沉积形成于凹陷缓坡古地理背景,三角洲前缘砂体十分发育,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多次叠加,具有相对稳定的河口坝,水下重力流沉积明显少于扇三角洲沉积,具有较明显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1.3沉积相特征
(1)前三角洲亚相:前三角洲与湖相泥质沉积为一种渐变关系,在前三角洲沉积中,生物扰动构造很发育,常夹有少量薄砂层,这些薄砂层常为块状,具滑塌变形构造,类似于浊积砂体;(2)三角洲前缘亚相: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可识别出河口坝、水下辫状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边部等微相类型,其中以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占主体;(3)湖泊体系:本区源泊体系主要为浅湖沉积,是各砂岩组之间的主要夹层,由灰色、灰绿色泥岩及白云质泥岩组成,常含有丰富的腹足类化石和生物扰动构造。
1.4 沉积微相空间展布
曙光杜家台油层是在总的水进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纵向上由多个次一级的辫状三角前缘体复合而成。从小层沉积微相图上可以看出,小层微相砂体的变化,反映了垂向上多个次一级水进、水退的组合。总体上,曙四区杜家台油层的砂体沉积演化构成了三个次一级的、较为完整的辫状三角洲进积和退积过程。每一次进积或退积,在小层岩相平面图上均有明显表现。进积时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为主;退积时沉积微相以小型河口砂坝和前缘薄层砂为主,最后以辫状三角洲湖相泥岩沉积结束。
2. 储层砂体的三维地质模型
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是建立在构造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井特征參数岩相、物性、含油饱和度等数据的分析,主要对各参数在每个小层内的空间(横向和纵向)非均质性的分析、总结,得出各参数在各小层上的变差函数,然后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它们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例如:采用交互式建模方法逐层建立沉积微相的分布模型,研究区主要的微相有水下河道边部及河间薄层砂岩相、席状砂、水下河道间湖泊泥质沉积带、水下坍塌体、河口坝及水下分流河道远端相、水下(网状)河道发育带及正常湖相沉积相。
3. 储层成岩与非均质性特征
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砂体主要为一套中一细碎屑的辫状三角洲沉积,陆源碎屑物质占碎屑总量的85.7%。碎矿物成分以长石为主,石英次之,岩屑含量较高。长石含量一般为32.1%~41.6%,平均为36.6%;石英含量一般为29.9%~40.6%,平均为34.2%;岩屑含量平均为14.2%,岩屑成分中以变质岩碎屑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指标在0.52~0.74之间储层岩石结构成熟度较低,碎屑颗粒磨圆程度主要为次尖一次圆状.风化程度一般为中、中—浅。颗粒间以点、点—线接触关系为主,线—点、线接触关系次之,碎屑颗粒胶结类型以以孔隙式、接触式为主。
单层内均质段之间渗透率级差一般在10—100倍之间,最大为2097倍;变异系数一般在0.7—1.1,最大为1.2;非均质系数一般在1.8—3.6,最大为4.1,大于2的层占总层数的76.9%。表明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大部分单砂层层内储层性质属于中等强非均质性储层。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中,有60.0%的砂体层间非均质系数小于2.0,一般在1.3—1.8之间,属均匀型储层;有40.0%的砂体层间非均质系数大于2.0,其中仅有10.0%的砂体层间非均质系数大于3.0属于不均匀型外,其余砂体层间非均质系数均在2.0—3.0之间,属于较均匀型,表明曙四区储层砂体层间均质程度较高。
4. 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
储量计算结果:曙四区杜家台注水开发老区块石油地质储量为1698×104t。新增区块储量为427×104t,落实程度较低的区块储量为513×104t储层权衡评价分类结果表明:曙四区杜家台油层的储层总体上为Ⅱ、Ⅲ类储层,但主力油层系以Ⅱ类储层为主,占含油层80.0%左右。各油层组的储层类别有较大的区别,杜Ⅱ组的储层发育良好,储集条件最好,Ⅱ类储层占66.7。杜Ⅰ组的储层发育较好,储集条件次之,Ⅱ类储层占33%。杜Ⅲ组的储层发育程度、储集条件最差,Ⅱ类储层仅占25%。
5. 储量动用状况
曙四区储量在平面上,位于主砂体条带的曙22、曙8、曙4714块动用程度较高,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均大于20%以上,特别是曙4714块已采出地质储量的45.39%,可采储量的67.7%,而位于边部的曙23、曙22、曙454块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低于20%,动用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较为富集。
参考文献
[1]李兴国.陆相储层沉积微相与微型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王俊魁,万军,高树棠..油气藏工程方法研究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