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到微电影《色彩日记》导演手记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hao00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影视或影视行业的从业者,都在心中多少有一个美丽的电影梦。多年来的电视编导工作,我从来不曾把自己和剧情片挂上钩。
  在竞标会上,客户问我:“你从来没有拍过微电影,怎么还来竞标呢?”
  我说,“正因为是第一次拍,我会格外地用心。我相信我自己和我的团队。纪录片和剧情片都不过是表达方式,只要情感逻辑真实,就能打动观众。”
  几轮筛选,六易脚本方案,我们最终拿到了这次微电影的项目。
  “无中生有”拍微电影
  拍摄是在2013年春节期间,找场地、选服装、落实演员等事务都在两周内完成。只要有剧本就心中有数。但这个剧本是必须满足客户的“命题作文”,让广告意味尽可能不着痕迹。剧本得到客户的认可后,我走遍了所有备选的拍摄场地。每到一处都设想主人公的出场以及展现角度。
  找到合适的演员对于剧情片最后的呈现可谓至关重要。剧中女主角有大量内心独白的戏份,一定要经得住特写。我们找到刚拍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饰演阮莞的江疏影,来出演《色彩日记》中的女主人公Linda。
  片中唯一的男主人公是个6岁的孩子。虽然从没有演过电影,但我曾被他惟妙惟肖地学各种动物的叫声惊住,于是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个角色。
  剧中Linda的母亲是一位6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母亲的形象。为了给剧组省钱,母亲毛遂自荐。客户也满意,这样无意中促成了老人家的“第一次触电”。
  演员一一落实,剧本中的人物在头脑中渐渐活了起来。
  摄影师、副导演他们则在开拍前把所有设备租到位,进行调试。为了满足客户最终画面上院线的清晰度,摄影师连夜把租来的爱丽莎高清摄影机升级成2K。原来,租设备给我们的人还一直停留在1920×1080的规格,浪费了爱丽莎的强大功力。
  雾中香港,拨云见日
  开拍第一天,天气预报说有阵雨。我们乘坐租好的双层巴士提前一小时到达海港边的香港会展中心。一下车,我们发现整个香港笼罩在一片浓雾中,海港对岸的九龙,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晨雾给这个东方之珠裹上一条白色纱巾,缥缈动人。
  “拍!就拍这雾中香港!”大家赶紧各就各位。录音师也早早伫立岸边,录了5分钟的海港原声。我看着远处从容驶过的轮渡,有的竟刷上了颜色鲜艳的七彩外壳,这雾太有韵味了,似乎在预示着影片开头女主人公阴霾的心情。而片名“色彩日记”出现在彩色轮渡身后的空白处,真是恰到好处。在保安人员暗示我们需要离开的时候,我们租的双层巴士正好到了,大家立刻把所有家当都搬上车。车刚刚开动,天空居然拨云见日了。
  一切按计划进行中。
  最后一站是香港机场。为了省下约12000港币的租金,我们拿着小DV抓拍。可是,有段小演员的戏,NG了不知多少次。这是6岁的美籍小演员Victor第一次在镜头前演戏。平日活泼好动的他,此刻却突然拘禁了起来,怪不得行内人士常说,拍电影最难拍的就是三样:小孩、动物和水。天色越来越晚,我们见好就收,尽快过关回到深圳驻地。
  说戏
  拍摄《色彩日记》的时候,我只顾一头扎进监视器呈现的每个镜头的效果,但凡觉得不合剧本原意的,我便立刻喊停,扑上前去给演员讲戏,甚至亲自演给他们看。专业演员是有表演功底的,但她们对整个影片结构没有我清楚,戏刚开始一时找不着感觉,但一句两句点拨,很快就能表演到位。有了零的突破,我对拍摄剧情片的潜力大有信心了。
  有时,我会坐在监视器旁用对讲机调度演员的独角戏。江疏影清丽的面庞经得住特写,为了获得最符合内心独白的表情,我一直用对讲机提示她,甚至用诗意的语言向她讲述女主人公心情。专业演员一下就能被调度起来,眼见着要梨花带雨,但泪水只是噙在眼眶。
  不过,同样的招数用在非专业演员上,效果会让人啼笑皆非。我们拍摄母亲慈爱地面对镜头,我也是这样对妈妈说戏。结果,原本表情已经到位的她,突然对着镜头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跟小演员沟通更像游戏,可以跟他讲故事情节,但他总会认假成真。我渐渐发现,一开机,小演员就会害羞,于是我干脆悄悄告诉剧组,不要喊开机,直接录像抓拍。
  杀青的那一刻
  最后一场戏,是女主人公在妈妈的遗像前回忆童年记忆和妈妈说过的话。当时已经不知不觉拍到了凌晨三点。终于,我在监视器里看到江疏影的鼻尖红了,眼眶中噙着泪水,却并不让泪花儿滚落,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大家都屏气凝神,看着她一个人的独角戏,生怕破坏了如此投入的现场气氛。直到女演员起身走出画面。“过!”我觉得我的鼻子也跟着她的表演酸了,红了。“演得很好!非常感谢大家,我们杀青了!”话音刚落,整个剧组一片掌声。
  与故事、色彩较劲的一个月
  拍摄一结束,我就马不停蹄地回到北京找作曲。让作曲根据故事把主题曲的旋律定下来。赶回机房,我开始剪辑。前期拍摄时,我们把场记做得很细致,每一个打板记录的分镜头都有一个对应的现场录音的场记表,这样,剪辑师就可以快速地找到素材,将声音和画面剪到一起。
  四天后,剪辑师说没感觉了。由于拍摄仓促,很多衔接的缝隙开始显现,影片节奏也拖沓。于是,我让剪辑师先回去休息,自己开始反复看粗剪,寻找突破口。
  一遍、两遍、三遍……我开始调整剧本结构和讲故事的顺序,把一个线性的故事结构打碎,从原素材中找出相应场景里演员最有感染力的表情,如果组接在需要强调的故事点上,就开始起化学反应,对剧情的推进有了意义。第二天,我开始把我琢磨出来的方法告诉剪辑师,他一听也马上跃跃欲试,开动“剪刀”。
  此时,作曲将主题曲拿过来,令我信心大增。赶紧和迷笛师在主题曲的基础上作各种变奏和变速,以适应影片的不同场景,同时又保持主旋律的统一性。
  有了音乐,我们的影片越来越有感觉了。剪辑师开始进入调色阶段。我们用爱丽莎高清摄影机拍摄时,特意调成灰度拍摄,这样就能更好在后期调出色彩层次。但眼下工作室还没有购置昂贵的调色设备,只能先用正版的达芬奇调色软件安装到苹果剪辑机上进行调色。我们还缺一个几万元的专业调色监视器。剪辑师只能用肉眼盯着电脑屏幕一点一点地调。
  就这样继续较着劲儿,直到所有环节到位。
  从纪录片到微电影,从这次经历中我体会到两者的不同,剧情片的思维训练也反过来为我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不少借鉴。我想我这个被电影召唤的孩子,带着梦想,在路上慢慢长大。
  李海培(羽舒)
  独立导演,2009年单机走边疆,拍摄纪录片《边疆问路》。
  编辑手记作为独立纪录片导演,拍摄微电影的尝试可能是一次独特的经验。能不墨守成规,开始于新的领域,也是每一位创作者前行的标志。
其他文献
2013年春节前,青年纪录片导演单佐龙的第二部纪录片作品《陌上桑》完成了最后一次重要拍摄。“北斗星宇”制片人梁为超邀请我在这次的拍摄中担任摄影师。  单佐龙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青年人,他的处女作《借我一生》曾在国内外不少奖项中获奖,而他也因此被纪录片界认可。《陌上桑》则是一部讲述家庭史诗的纪录片。到今年春节为止,纪录片《陌上桑》已经拍摄了近四年。之前都是由佐龙导演一人持机跟踪拍摄这家人的生活。这次我
期刊
威尼斯电影节:纪录片首夺金狮 蔡明亮19年后再获奖  9月8日凌晨,历时11天的第7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贝托鲁奇在金狮奖揭晓前对媒体承诺“给大家惊喜”。答案揭晓,意大利纪录片《大环形路》成为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上的最大冷门。  本届电影节的20部参赛片题材多样,涉及性、战争、政治、家庭暴力等社会话题。最终,意大利本土纪录片《大环形路》斩获金狮奖。台湾导演蔡明
期刊
《无人区》是一部让导演宁浩挺无奈的影片,按制作时间来说,它应该早于宁浩的《黄金大劫案》发行上映,但是苦于无法通过电影审查,所以这个无奈只能被归类到好事多磨的阵营之中。  《黄金大劫案》还是别提了,感觉它的拍摄纪录片都比这部电影拍得好,苦于归类到抗战神剧之列。《无人区》则要比后作耐看一些,但是如果把宁浩的作品集结成册的话,那么基本可以做成一个国外类型片,从类型分类到剧本,从调度到剪辑,全面本土化的过
期刊
说过了关于DV格式的演变和一些有DV时代感的硬件设备,咱们这次来介绍一下当今的主流格式,高清格式和已经濒临淘汰的标清格式,并在一起说一些学习DV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高清格式的分类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格式的话题上,这样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那就是,格式和硬件的演变带来了我们身边影像器材的演变,而且一切都是和DV息息相关的。  对于DV来说,现在市场上主流拍摄机型多为高清摄像机,价格在5
期刊
过了三十岁,我感觉我成熟了一些。起码有两个论据证明这个论点:一是我不再崇拜切格瓦拉了,二是我感觉玩LOMO很弱智。  这两个的论据其实都是找骂的。关于格瓦拉,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商业标志,我现在甚至已经无法把他和格瓦斯区分开了,大学时总是想到革命,想到南美洲,想到烟斗或者雪茄。说实话我没有遇到过革命,我也不想遇到革命,我遇到最有意义的革命就是数码取代胶片。所以我对革命者的爱戴就像我失去的荷尔蒙,不知不
期刊
2013年6月25日,杰伟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召开“映像大师 谁与争峰”2013年新产品新闻发布会。正式向中国市场推出两款最新型号的高清高速摄照一体机——GC-PX100及GC-P100,这两款新品不仅操作灵活且画质卓越,兼具新颖有趣的新功能,充分迎合体育教练和影像创作者的需要,特别是微电影行业的拍摄需求。会后本刊应邀对JVC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宫木正次先生、JVC中国投资
期刊
在整个社会化媒体谱系中,微博、微信尽管吸引了更多的眼球,但视频却吸引了最多的流量。YouTube高阶主管Robert Kyncl放言:90%的网络流量将被视频占据。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网络可以比喻为高速公路,那跑在上面的,90%是一种叫做视频的大排量汽车—人作为视觉动物这一事实,是它永不衰竭的引擎。相形之下,BBS、BLOG、微博等同样以内容见长的互联网应用,就像是戴铃铛的马车—出身名门,招摇过市
期刊
从2010年入选上海MIDA导演计划评选,到2013年上海国际电视节获得最佳中国纪录片白玉兰奖,围绕着纪录片《跑酷少年》,可以说像一次生命的轮回。  缘起  2008年,我和朋友梁为超一起进行公司化合作,当时为超作为制片人在为我的纪录片计划《我的伊斯兰》融资。社会与宗教类题材是我比较关注的领域,当时,这个计划已经在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电影节上参加过提案,虽然很受欢迎,但资金一直不能到位,项目也迟迟不能
期刊
有人说,当你说回忆青春,你就已经老了。能被追忆的青春,充满了少年的无忌。  30岁的你,看15岁的你是少年,但60岁时,你一定觉得30岁有数不清的青春与美好。更何况,如果你仅仅将生命看作是个逐渐衰老的过程,那这一生越往后,越拘禁。  其实你没变。容颜的衰老仅是身体的变化,内心里的你,还是那个15岁的少年。  每一个少年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已经走了,就请继续不必畏惧地往前走,说明你爱它。路上并没有可
期刊
认识郝智强老师多年,从他最早的动画片到后来的纪录片作品,在他位于北京东南四环的工作室都曾观摩过。也曾有幸被邀请到他的院子喝茶,感受午后的阳光。  我一向觉得文人和艺术家都是需要“养”的,这种“养”不一定是财富阔绰,而是拥有时间和空间。  在郝老师家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闲哉”。那是阳光透过落地玻璃投在地面上的长影;是走廊尽头的一株兰花;或是朋友闲情偶作的一幅美人图……  也正因为这种“闲哉”,让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