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核心素养的表述有多种,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倡导的教育发展理念,可以将它的内涵概括为:创新素养、协调素养、绿色素养、开放素养和共享素养的养成。本文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视角,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教师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01
一、概念的界定
1.教师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源于2006年欧盟向各成员国推荐的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该议案将核心素养定义为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组关系中:
(1)核心素养与能力。从内容上看,素养包含了能力,它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因为它是知识、能力、态度之整合与情境间的因应互动体系。它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更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核心素养建立在素养的基础之上,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是少而精的。
(2)核心素养与素质。苏联斯米尔诺夫主编的《心理学》给素质下了如下定义:人不是生来就具有某些能力的。天生的东西只能是机体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其中具有最大意义的神经系统、脑的特点,叫作素质。这样的界定在俄罗斯心理学界历经50年而未变。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出版的一部心理学辞典有这样的描述:素质是神经系统和脑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如此定义的素质可以称之为基本素质或先天素质,它是教育的必要基础,不能构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而核心素养则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关键的能力。
(3)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核心素养的界定应当具有唯一性、渗透性、整合性。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可见核心素养相比较于学科素养,更为宏观和通用,它既来源于具有学科本位性质的学科素养,又高于学科素养,整合特性更明显。反之,如果教师仅有学科素养,而核心素养匮乏,则会独守一隅,行之不远,只能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之项背。
2.教師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主要从教师四大核心素养的视角阐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二、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基于创新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具有创新精神,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意识与精神:其一是强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科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己任,视“波澜不惊的课堂”为天敌,坚守破而后立的原则,并时刻置自己于革新的潮头。可以说,这样的教师始终走在创新路上。其二是敏锐的研究意识。新生事物的出现、课堂生成问题的捕捉、学生成长的需要等等都是教师观察、感知、思索的对象,就像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能杀菌一样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其三是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教育需要一点点地思考,一点点地实践,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只有牢固树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信念,才能在践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教师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研究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中,不断积淀创新素养,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协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审视与辨析。二是对新旧课堂教学模式的甄别与接轨。三是对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架构与丰富。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无不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协调素养。协调素养主要体现为教师应做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充分考虑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地域之间的异同,柔化三者的矛盾,求同存异,取其精华,最终促使三者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在自然的过渡中使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落地生根,从而拓宽实践空间,增强实践后劲。因此,教师只有在不断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审视与辨析、对新旧课堂教学模式的甄别与接轨、对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架构与丰富过程中,不断积淀协调素养,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协调发展。
3.基于绿色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不应仅体现在语言上,更应切实将之融进意识深处,付诸于行动。所有以牺牲学生快乐与幸福、以压榨学生时间求取学习成绩进步的做法都要坚决摒除。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着眼“绿色、阳光、发展”的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仅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短期效应,更是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受短期效益蒙蔽而使“绿色”变色,使“发展”蒙尘。因此,只有秉承“绿色阳光、终身发展”的理念,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绿色素养,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健康发展。
4.基于开放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博大胸襟。乐于接纳是一种学习的姿态,善于接纳是个人学习与进步的方法,居高临下只能导致故步自封。教师工于接纳的开放素养需要四种功夫:批判性接纳、主题式辨识、系列化整合、综合性践行。目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花样迭出,各种学说论断层出不穷,各派专家言说铺天盖地,无一不对教师的工于接纳的开放素养构成严峻挑战,因此,教师在乐于接纳的同时还要善于接纳,学会批判性接纳,去粗取精,把握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精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淀开放素养,助力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进步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从教师可持续发展出发,着眼于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的需求,根据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探索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以期对推动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傅兴春.试论教师的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1:3-5.
[2]孙双金.谈谈教师的核心素养[J].小学语文教学,2016,10:1.
[3]王伟.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J].华夏教师,2016,10:77.
【关键词】 教师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01
一、概念的界定
1.教师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源于2006年欧盟向各成员国推荐的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该议案将核心素养定义为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组关系中:
(1)核心素养与能力。从内容上看,素养包含了能力,它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因为它是知识、能力、态度之整合与情境间的因应互动体系。它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更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核心素养建立在素养的基础之上,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是少而精的。
(2)核心素养与素质。苏联斯米尔诺夫主编的《心理学》给素质下了如下定义:人不是生来就具有某些能力的。天生的东西只能是机体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其中具有最大意义的神经系统、脑的特点,叫作素质。这样的界定在俄罗斯心理学界历经50年而未变。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出版的一部心理学辞典有这样的描述:素质是神经系统和脑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如此定义的素质可以称之为基本素质或先天素质,它是教育的必要基础,不能构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而核心素养则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关键的能力。
(3)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核心素养的界定应当具有唯一性、渗透性、整合性。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可见核心素养相比较于学科素养,更为宏观和通用,它既来源于具有学科本位性质的学科素养,又高于学科素养,整合特性更明显。反之,如果教师仅有学科素养,而核心素养匮乏,则会独守一隅,行之不远,只能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之项背。
2.教師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主要从教师四大核心素养的视角阐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二、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基于创新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具有创新精神,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意识与精神:其一是强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科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己任,视“波澜不惊的课堂”为天敌,坚守破而后立的原则,并时刻置自己于革新的潮头。可以说,这样的教师始终走在创新路上。其二是敏锐的研究意识。新生事物的出现、课堂生成问题的捕捉、学生成长的需要等等都是教师观察、感知、思索的对象,就像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能杀菌一样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其三是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教育需要一点点地思考,一点点地实践,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只有牢固树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信念,才能在践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教师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研究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中,不断积淀创新素养,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协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审视与辨析。二是对新旧课堂教学模式的甄别与接轨。三是对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架构与丰富。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无不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协调素养。协调素养主要体现为教师应做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充分考虑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地域之间的异同,柔化三者的矛盾,求同存异,取其精华,最终促使三者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在自然的过渡中使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落地生根,从而拓宽实践空间,增强实践后劲。因此,教师只有在不断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审视与辨析、对新旧课堂教学模式的甄别与接轨、对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架构与丰富过程中,不断积淀协调素养,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协调发展。
3.基于绿色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不应仅体现在语言上,更应切实将之融进意识深处,付诸于行动。所有以牺牲学生快乐与幸福、以压榨学生时间求取学习成绩进步的做法都要坚决摒除。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着眼“绿色、阳光、发展”的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仅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短期效应,更是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受短期效益蒙蔽而使“绿色”变色,使“发展”蒙尘。因此,只有秉承“绿色阳光、终身发展”的理念,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绿色素养,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健康发展。
4.基于开放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博大胸襟。乐于接纳是一种学习的姿态,善于接纳是个人学习与进步的方法,居高临下只能导致故步自封。教师工于接纳的开放素养需要四种功夫:批判性接纳、主题式辨识、系列化整合、综合性践行。目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花样迭出,各种学说论断层出不穷,各派专家言说铺天盖地,无一不对教师的工于接纳的开放素养构成严峻挑战,因此,教师在乐于接纳的同时还要善于接纳,学会批判性接纳,去粗取精,把握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精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淀开放素养,助力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进步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从教师可持续发展出发,着眼于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的需求,根据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探索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以期对推动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傅兴春.试论教师的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1:3-5.
[2]孙双金.谈谈教师的核心素养[J].小学语文教学,2016,10:1.
[3]王伟.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J].华夏教师,2016,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