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由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等组成,风险状况影响农户对风险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决策,需求状况。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是多元的,主要来自投保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主观方面的影响,以及收入等经营因素和政策、市场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总的来说,农户选择是否投保,来自于预期保险收益与成本的衡量。
【关键词】农业保险 需求 影响因素 风险
一、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自然风险
农业自然风险主要有旱、涝、风雹、冻、病和虫等。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和无法回避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风险。另外,不同地方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可能千奇百怪,农业生产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反差,使农业生产具有其特殊的不稳定性。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的自然灾害的导致的农业损失约两千亿元左右,仅09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523.7亿元。其中,每年因水灾而减产的粮食约89亿公斤,因旱灾而减产的粮食约100亿公斤,牧区草原火灾年均经济损失10多亿元。1982至2009年以来,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高达7%以上。
(二)市场风险
农业已经告别自给自足的年代,农产品走向市场是必然。只要有市场的存在,就必然有价格风险的存在。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市场供需的波动,使得市场中各个主体每时每刻都将面临着价格变化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我们称之为市场风险。加之大多农产品都有保持新鲜的需要,需要在短时间内出售,适宜的时间一过就只能低价出售了。又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后,用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消费比重将不断下降,因此农业除了要受自身资源的约束外,还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风险。
(三)技术风险
传统农业的生产边界受制于自然条件,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这层约束,大大拓宽了农业生产的边界。农业领域的竞争也从优势资源的竞争逐步转变为以技术为导向的竞争。农业技术的应用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农业技术具有很强公共物品特性、保密性差,容易复制。当某一项农业技术快速普及,可能造成农产品整体成本下降,短期内供给增加,在需求相对稳定的供需平衡下,价格必然下降。
(四)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掌握的信息多而作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劣势一方不利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恰恰违反了社会道义,也给对方带来了经济损失。如在农产品购销合同签订过程过,购销双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由于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因素而在合同谈判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自我保护能力差,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而蒙受损失。这种道德风险在农业领域表现较高突出,“坑农”事件时有发生。
二、影响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
(一)主观性因素
主观性因素主要包括投保人年龄、文化程度、务农年限等。这些因素主要影响农户的风险认知以及管理决策。
第一,投保人年龄对其投保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认为,投保人的年龄越大,其投保意愿越小。第二,投保人文化程度对其投保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农户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其风险意识及对保险的认知程度越深,其投保意愿越大。第三,投保人务农年限对其投保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农户务农年限越长,其对于自身能力及经验的自信心及依赖性越强,对投入保险的意愿越小。
(二)收入因素
家庭纯收入的多少反映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风险管理成本相对降低,相应地,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将增加,且农户选择的保障水平与家庭收入水平呈正比。
(三)经营规模与专业化程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农户的经营规模越大,其所受损失的可能性越大,损失的后果也越严重,农户对投保的预期收益也越高,因此规模越大的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更高,而大规模通常伴随更高的农业收入,因而此类保护的保险支付能力也更强。另一方面,当农户生产多样化程度越高,其他纯收入占比越大,风险分散效益越明显,则农户对投保的预期收益也越小,投保意识更低。因此专业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保险的支付意愿越强。
(四)政策性因素
一是农业保险产品种类限制: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产品仅仅保障了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遭遇自然风险所受的损失,而很少能应对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再加上普遍保障水平较低,直接削弱农业保险对农户的吸引力。
二是投保预期收益不高的制约:预期投保收益率是农户作出投保决策的最关键因素,主要受保费水平、政府保费补贴以及保障水平的影响。其中,政府的补贴力度直接决定了农业保险的普及率。
(五)市场因素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特征和其再保险机制的缺乏,其经营的风险大大地增加,大多保险公司并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标的大多是活的生物,其承保及核赔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农业保险的经营与普通保险相比有其特殊的技术要求,而我国目前普遍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定价技术、风险识别技术、风险控制技术等经营技术落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椿.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研究[M].福建农林大学,2011.
[2]李祥云,祁毓.农村居民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农户调查的数据分析[J].山东经济,2010(3).
[3]刘冬姣,张旭升.我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
[4]王尔大,于洋.农户多保障水平下的作物保险支付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7).
[5]张艳萍.从供需分析看新疆农业保险发展[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1).
作者简介:刘思妤(1988-),女,汉族,四川眉山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保险。
【关键词】农业保险 需求 影响因素 风险
一、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自然风险
农业自然风险主要有旱、涝、风雹、冻、病和虫等。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和无法回避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风险。另外,不同地方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可能千奇百怪,农业生产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反差,使农业生产具有其特殊的不稳定性。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的自然灾害的导致的农业损失约两千亿元左右,仅09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523.7亿元。其中,每年因水灾而减产的粮食约89亿公斤,因旱灾而减产的粮食约100亿公斤,牧区草原火灾年均经济损失10多亿元。1982至2009年以来,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高达7%以上。
(二)市场风险
农业已经告别自给自足的年代,农产品走向市场是必然。只要有市场的存在,就必然有价格风险的存在。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市场供需的波动,使得市场中各个主体每时每刻都将面临着价格变化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我们称之为市场风险。加之大多农产品都有保持新鲜的需要,需要在短时间内出售,适宜的时间一过就只能低价出售了。又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后,用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消费比重将不断下降,因此农业除了要受自身资源的约束外,还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风险。
(三)技术风险
传统农业的生产边界受制于自然条件,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这层约束,大大拓宽了农业生产的边界。农业领域的竞争也从优势资源的竞争逐步转变为以技术为导向的竞争。农业技术的应用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农业技术具有很强公共物品特性、保密性差,容易复制。当某一项农业技术快速普及,可能造成农产品整体成本下降,短期内供给增加,在需求相对稳定的供需平衡下,价格必然下降。
(四)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掌握的信息多而作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劣势一方不利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恰恰违反了社会道义,也给对方带来了经济损失。如在农产品购销合同签订过程过,购销双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由于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因素而在合同谈判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自我保护能力差,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而蒙受损失。这种道德风险在农业领域表现较高突出,“坑农”事件时有发生。
二、影响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
(一)主观性因素
主观性因素主要包括投保人年龄、文化程度、务农年限等。这些因素主要影响农户的风险认知以及管理决策。
第一,投保人年龄对其投保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认为,投保人的年龄越大,其投保意愿越小。第二,投保人文化程度对其投保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农户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其风险意识及对保险的认知程度越深,其投保意愿越大。第三,投保人务农年限对其投保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农户务农年限越长,其对于自身能力及经验的自信心及依赖性越强,对投入保险的意愿越小。
(二)收入因素
家庭纯收入的多少反映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风险管理成本相对降低,相应地,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将增加,且农户选择的保障水平与家庭收入水平呈正比。
(三)经营规模与专业化程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农户的经营规模越大,其所受损失的可能性越大,损失的后果也越严重,农户对投保的预期收益也越高,因此规模越大的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更高,而大规模通常伴随更高的农业收入,因而此类保护的保险支付能力也更强。另一方面,当农户生产多样化程度越高,其他纯收入占比越大,风险分散效益越明显,则农户对投保的预期收益也越小,投保意识更低。因此专业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保险的支付意愿越强。
(四)政策性因素
一是农业保险产品种类限制: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产品仅仅保障了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遭遇自然风险所受的损失,而很少能应对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再加上普遍保障水平较低,直接削弱农业保险对农户的吸引力。
二是投保预期收益不高的制约:预期投保收益率是农户作出投保决策的最关键因素,主要受保费水平、政府保费补贴以及保障水平的影响。其中,政府的补贴力度直接决定了农业保险的普及率。
(五)市场因素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特征和其再保险机制的缺乏,其经营的风险大大地增加,大多保险公司并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标的大多是活的生物,其承保及核赔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农业保险的经营与普通保险相比有其特殊的技术要求,而我国目前普遍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定价技术、风险识别技术、风险控制技术等经营技术落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椿.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研究[M].福建农林大学,2011.
[2]李祥云,祁毓.农村居民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农户调查的数据分析[J].山东经济,2010(3).
[3]刘冬姣,张旭升.我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
[4]王尔大,于洋.农户多保障水平下的作物保险支付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7).
[5]张艳萍.从供需分析看新疆农业保险发展[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1).
作者简介:刘思妤(1988-),女,汉族,四川眉山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