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不好带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吗?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哭闹不止、不听管教的孩子时,您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这孩子怎么这么能闹腾?您是否手足无措,压力十足: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乖乖听话?
  此时此刻,您可能会对孩子说:你再哭再闹,我就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
  或者直接上手打屁股:看你还闹,不打不长记性!要么压根儿不理孩子,任其哭闹。
  当然,您也可能会给孩子温暖的抱抱,耐心安抚孩子,询问其哭闹的原因,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解决问题。
  以上三种应对方法就对应着三种常见的教养方式,分别为心理控制、非支持性的回应和支持性的回应。

三种常见教养方式的专业解析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引起孩子的内疚(常见对话:你一直哭闹不听话,一点也不体谅妈妈,真伤妈妈心)、撤回爱(常见对话:你再吵妈妈就不爱你了)等方式,试图操纵孩子的感受和思想,消除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从而达到使其听话的目的。心理控制可能在当时能够让孩子听话,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忽视了孩子的自主和独立需求,阻碍了孩子意志功能和个性的发展,并增加他们产生抑郁情绪、攻击行为等的风险。心理控制这种不良影响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种族和社会文化中均有所体现。
  而非支持性的回应是指在孩子哭闹、生气的时候,父母采取一些惩罚性的方式,比如忽视、否定孩子的感受(常见对话:你哭什么,不可以哭!),或者直接对其进行惩罚(例如关小黑屋,罚站等)。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儿童难以以恰当、合适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与此相对的支持性的回应则可以理解为接受性的,通过温柔的行动来安抚孩子,帮助孩子解决引起消极情绪的问题。这样的父母对儿童的情绪需求是敏感的,他们接受并认可儿童消极情绪的表达,并能够帮助儿童有效地处理消极情绪,习得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什么会影响父母应对孩子哭闹的方式


  对于新手父母来说,他们第一次做爸爸妈妈,应该慢慢学习怎么和孩子相处,怎么应对孩子的各种消极情绪。那么在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呢?近期的一篇研究发现,父母对于孩子特质的认知(比如觉得孩子非常闹腾、不好带)以及父母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都会影响到父母在孩子哭闹时采取的应对方式。
  其中,父母对孩子特质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父母自身体验到的养育压力和教养行为。相比较那些觉得孩子很听话的父母,认为孩子特别闹腾、不好带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觉得自己作为父母非常受挫,甚至感觉自己无法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他们也会采取更多的惩罚性的教养方式。
  而父母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影响到他们应对孩子哭闹的方式。例如,父母在工作中遭遇了困难,压力很大,但他们难以采取一些合适的方式表达、处理这种消极情绪。回家后又面对哭闹不止不听话的孩子,父母会更加恼火,这直接导致他们倾向于采取一些惩罚性的、控制性的教养方式,尽快让孩子停止哭闹。但如果父母在回到家前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调节、处理好自身的情绪,也能够理解孩子的哭闹,他们就更可能去关心、帮助孩子,给孩子提供建设性的支持。
  研究者调查了来自北京的150对亲子(121对母子和29对父子),儿童年龄为6~12岁,正在上小学。大多数家庭的年收入高于城市平均水平。结果发现那些觉得孩子不好带、不听话的父母,在应对孩子哭闹时,难以采取一些支持性的反应,他们很难去安慰孩子、帮助孩子表达和处理消极情绪,而更可能不理睬孩子,不参与教养。
  而那些不能有效处理自己情绪问题的父母,在应对孩子哭闹时,更可能采取一些非支持性的方式,他们倾向于否定孩子的愤怒、哭闹,或者对孩子实施惩罚。这可能是因为,当父母无法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时,他们的内在已经缺乏了应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心理资源。当孩子哭闹时,他们更有可能减少或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甚至表现出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对孩子使用惩罚性的反应。
  研究还发现,上述现象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具有跨年龄的一致性,是相对稳定的。

父母对儿童特质的认知与其情绪调节能力共同影响教养方式


  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情绪失调水平比较高的父母(很难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当他们感知到儿童不听话、不好带时,更可能采取心理控制的方式;而对于情绪失调水平比较低的父母,尽管他们也觉得孩子不好带,但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控制。
  父母都比较注重孩子的行为表现,难相处的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这可能会激起父母的负面情绪,导致他们操纵孩子的情绪和思想,试图将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强加给孩子。而这一现象,在父母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方面存在问题时,会更为突出。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面对哭闹不听话的孩子时,提高父母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减少和预防父母进行心理控制的潜在途径。
  这篇文章以父母的认知和情绪为研究重点,探讨了父母对孩子特质的感知、父母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其应对孩子哭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可以与父母一起工作,以确定可能阻碍父母有效的情绪调节和养育技能的因素。具体来说:
  1实践者可以帮助父母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而不是采取一种固化的观点,认为孩子就是不听话,天生就这样,不会有改变的。如果父母能够采取发展性观点,意识到孩子的性格是可塑的,行为是可变化的,他们更有可能支持孩子、帮助孩子。
  2相关人员也可以帮助父母释放压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学习有效的养育技能,使其更具支持性和建設性,从而与孩子之间建立和维持良性互动,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Cui,L.,Zhang,X.,& Han,Z. R. (2021). Perceived child difficultness,emotion dysregulation,and emotion related parenting among Chinese parents. Family Process. doi: 10.1111/famp.12638
其他文献
“抑郁”的优等生  “老师,我……能和你聊聊吗?”  我抬头一看,是正在备考中考的初三学生小宇。小宇从初一入学起就很容易受人关注。眉清目秀、温文尔雅、学习上进、待人谦和、内外兼修。他一直很安静,也很突出。在校园里遇到,他会十分有礼貌地停下脚步,庄重地向你问好。  他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赶忙回应:“当然可以!你可不太常来,这次是……”  小宇沉默中显得欲言又止。我带着关切与鼓励注视着他,许久,仿佛
期刊
开开今年3月份刚进入幼儿园。入园不久老师反映他在幼儿园从不讲话,但是妈妈并没有觉得他在家有什么异常。因为他回家会把老师交代的事情告诉妈妈,比如找大自然的声音,带回家的文化衫要翻过来洗,不要把Logo洗掉了等等这些细节。会和妈妈讲自己的老师,其他班的老师,不过也不是经常说。会不自觉地唱出幼儿园的《洗手歌》《收玩具歌》。来自妈妈的求助  开开的妈妈知道我这里有团体沙盘游戏,想让开开也参加。于是开开参与
期刊
Q您好,老师!  我现在有一个非常困扰的问题:我家两个女儿,大女儿初二,小女儿小学三年级。大女儿小时候十分乖巧,但是现在感觉像换了一个人,在家垃圾随处丢,作业不做,在学校跟老师对着干,老师让写作业,她在课堂上跟老师说她就不写,看老师怎么办。老师气得不行,找我谈话,表示初二课程比较紧凑,孩子作业不写,课堂也不配合老师,不跟着老师的节奏上课,成绩退步就是必然。我回家后教育她,她一脸无所谓的样子!现在妹
期刊
网红主播孙一宁回怼王思聪死缠烂打的聊天记录曝光后,《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在与女方互动时不止一次使出了言辞威胁、线下骚扰等恶劣手段……显然,王思聪的所作所为,早已逾越了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正常界限,踏入了游走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危险地带’。”  在2019年初,浙江某公司的已婚男性潘某收到对面工位女同事递来的一瓶牛奶,以为女同事对自己有好感,就陆续给她的邮箱发送暧昧邮件,但都没有得到回
期刊
这天,一对30岁左右的年轻人预约来访。男方小赵在机关任科长,女方小王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两人相恋三年,开始操办婚事了。即将走进婚姻,可喜可贺的事啊,为什么来做心理咨询?  小赵先开口了:“她本来善解人意,特别在意我的感受。但最近她越来越忽略我,而把贴心给了别人。我常常感觉她对别人比对我还在意。她却说远近心里分,因为我们是自己人,哪还用得着像对外人那样有那么多讲究?”  小王回应说:“其实哪有那么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曾是一个自认为很奇怪的人:目标总是不与自己的能力相符,定下了远大志向,却不为此努力奋斗。于是后来又因为达不到对自己的预期而感到十分忧伤。于是我开始转变我的人生态度,逐渐放下自己原本很看重的事情(学习成绩、老师关心等)。为了减轻心理压力,我开始变得看淡一切,“玩世不恭”,行为举止不再像以前那么保守沉稳,开始变得大大咧咧了起来,一些粗话随随便便就出了口。总之,我很难让目标为我服务,成
期刊
《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早年家庭生活并不幸福,入伍后也是一路磕磕绊绊,他成长之路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挫折、压力甚至是创伤,但他却能稳扎稳打,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成了“兵王”,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完成了自我成长呢?  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都应该能体会到,原因在于,他具备非常高的心理弹性。什么是“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也称为心理复原力、
期刊
一名16岁的男孩从31楼跳下后当场死亡。孩子的母亲泣不成声,“小孩叛逆。”原来男孩与母亲发生了一些矛盾,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男孩做出了冲动的举动,酿成了生命的悲剧。  青春期女孩小A网恋后变得叛逆,不愿意继续上学,执意去了外地打工。小A的妈妈千里追女儿,说担心女儿的安全,“怕她一个人在外面学坏,担心她遇上坏人,把自己这辈子毁了。”  这类关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社会新闻已是屡见不鲜。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
期刊
“精神障碍”,是一组个体在认知、情感或意志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综合征。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新修订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将精神障碍划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障碍等16大类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18年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精神障碍患者总患病率高达17.5%,严重精神障碍发病率超过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
期刊
前几日门诊快结束时进来一位柔弱的女孩儿,个子不高,单薄的身躯,披散着长发,脸色惨白,也没有化妆。看得出她已经几天没有好好梳妆打扮了,一双大眼睛闪现着警惕与不安,手里拿着几张检查报告单,环绕四周后才坐了下来,开始跟我讲述自己的遭遇。她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更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噩梦的开始  她叫小怡,今年25岁,以前是一个外向、开朗、单纯的女生,有着还算稳定的工作,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