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初中化学充满着“劳动”元素,颇具教育意义,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融合劳动教育,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劳动教育对于化学教学的意义
在制订化学教学规划时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对化学教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首先,劳动教育能够为化学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环境中接受化学知识,如:参观农家的有机肥料、对农药的成分进行研究等。这种以劳动实践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将教学活动限定在课本和课堂,而是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生产领域,从而在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其次,劳动也可作为学习化学知识的新途径。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劳动实践,可顺利习得学科知识,并有效地在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建立劳动手段与化学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与视角投入到生活中,不断形成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同时也能够优化学学科探索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初中化学中劳动教育的途径
(1)利用与劳动有关的化学史实进行劳动教育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较多化学专家通过劳动发现理论本质的实例,教师可基于这些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来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相应的劳动意识。此外,也可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对人类生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有利于形成社会责任意识。比如:著名化学家波义尔(英国)在看到种田劳动时,亲自品尝土壤的味道,从而得出土壤的酸碱性特征;由于有人感染了细菌,促使科学家对酸碱性进行有效的鉴别,并研制出酸碱指示剂;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为了解决化肥氨碱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非常恶劣的时代背景下研制出独特的制碱方法,从而大幅满足了当时对纯碱的需求。上述实例均与劳动密不可分,可作为劳动教育的典型素材,当中,有些可直接说明劳动的重要性,有些则需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其中的劳动意义。
(2)善用教材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
劳动精神是高尚的,但劳动行为是具体的,直接作用于生活,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应与生活相融合。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入生活化元素,通过结合实例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上常用的小技巧,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其借助生活经验进行能动探究,并在兴趣的促进作用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这样,能改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传统认知,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不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符号与文字,而是对其生活有实际帮助的丰富多彩的一门艺术。而且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开展生活劳动的过程,更是印证化学真理性、感受与体现自我价值、树立学习自信的过程,能使其在化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的互动中形成良性循环。例如,九年级化学课程就涉及许多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物质,如水、铁、食盐、空气等,这些元素在人类生存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能动地思考和探究与化学元素相关的实践运用方法。在教学与水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水是宝贵的生命源泉,并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最好不要直接饮用自来水,而要把水煮沸方可饮用。教师还可将感恩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问学生:看到爸爸妈妈每天下班拖着疲惫的身子,到家后却没有能直接饮用的水,我们会不会心疼,能不能放学后为他们烧壶水、沏杯茶?当教学与食盐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一尝没放食盐和放了食盐的炒菜在味道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探讨食盐对人体的作用,并学习食盐的提纯与制作过程,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到盐的重要性。随后教师可开展“为父母做一道菜”的小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锻炼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这些方式,将生活与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生活实践,增强劳动意识。
(3)利用化学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进行劳动教育
校本课程及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学科学习的空间,使师生不再受到传统教学空间的限制,进一步丰富教学实施手段,从而加大化学与劳动结合的紧密度,让学生通过真正参与到劳动中来体验快乐。比如,为学生开设“化肥对蔬菜种植的影响”分析课程,要求学生自行实践种植蔬菜,对其中部分蔬菜使用化肥并与自然生长的蔬菜进行对比分析。在蔬菜的生长过程中,学生还须同步比较两种蔬菜的长势。最后取出样品,用不同的洗涤方式清除农药残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突出科学性,同时也具有实践性,将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劳动的内涵,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和参与劳动的愿望。
(4)活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探究与实践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其生活经验相对丰富,能独自完成简单的劳动,如洗衣服、做饭等,但是却不愿意上手操作實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父母的过度照顾使其劳动意识匮乏。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作为能够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平台,应该发挥其优势功能,在保证实验内容丰富性的同时,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劳动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合作、竞争的大环境,并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发挥其聪明才智,让其真正体会实验的艰辛与取得成功后的快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途径,也是提高初中生化学综合技能与生产劳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廷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与渗透[J].天津教育,2020(27):122-123.
关键词:初中化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劳动教育对于化学教学的意义
在制订化学教学规划时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对化学教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首先,劳动教育能够为化学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环境中接受化学知识,如:参观农家的有机肥料、对农药的成分进行研究等。这种以劳动实践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将教学活动限定在课本和课堂,而是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生产领域,从而在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其次,劳动也可作为学习化学知识的新途径。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劳动实践,可顺利习得学科知识,并有效地在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建立劳动手段与化学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与视角投入到生活中,不断形成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同时也能够优化学学科探索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初中化学中劳动教育的途径
(1)利用与劳动有关的化学史实进行劳动教育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较多化学专家通过劳动发现理论本质的实例,教师可基于这些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来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相应的劳动意识。此外,也可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对人类生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有利于形成社会责任意识。比如:著名化学家波义尔(英国)在看到种田劳动时,亲自品尝土壤的味道,从而得出土壤的酸碱性特征;由于有人感染了细菌,促使科学家对酸碱性进行有效的鉴别,并研制出酸碱指示剂;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为了解决化肥氨碱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非常恶劣的时代背景下研制出独特的制碱方法,从而大幅满足了当时对纯碱的需求。上述实例均与劳动密不可分,可作为劳动教育的典型素材,当中,有些可直接说明劳动的重要性,有些则需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其中的劳动意义。
(2)善用教材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
劳动精神是高尚的,但劳动行为是具体的,直接作用于生活,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应与生活相融合。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入生活化元素,通过结合实例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上常用的小技巧,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其借助生活经验进行能动探究,并在兴趣的促进作用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这样,能改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传统认知,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不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符号与文字,而是对其生活有实际帮助的丰富多彩的一门艺术。而且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开展生活劳动的过程,更是印证化学真理性、感受与体现自我价值、树立学习自信的过程,能使其在化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的互动中形成良性循环。例如,九年级化学课程就涉及许多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物质,如水、铁、食盐、空气等,这些元素在人类生存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能动地思考和探究与化学元素相关的实践运用方法。在教学与水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水是宝贵的生命源泉,并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最好不要直接饮用自来水,而要把水煮沸方可饮用。教师还可将感恩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问学生:看到爸爸妈妈每天下班拖着疲惫的身子,到家后却没有能直接饮用的水,我们会不会心疼,能不能放学后为他们烧壶水、沏杯茶?当教学与食盐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一尝没放食盐和放了食盐的炒菜在味道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探讨食盐对人体的作用,并学习食盐的提纯与制作过程,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到盐的重要性。随后教师可开展“为父母做一道菜”的小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锻炼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这些方式,将生活与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生活实践,增强劳动意识。
(3)利用化学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进行劳动教育
校本课程及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学科学习的空间,使师生不再受到传统教学空间的限制,进一步丰富教学实施手段,从而加大化学与劳动结合的紧密度,让学生通过真正参与到劳动中来体验快乐。比如,为学生开设“化肥对蔬菜种植的影响”分析课程,要求学生自行实践种植蔬菜,对其中部分蔬菜使用化肥并与自然生长的蔬菜进行对比分析。在蔬菜的生长过程中,学生还须同步比较两种蔬菜的长势。最后取出样品,用不同的洗涤方式清除农药残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突出科学性,同时也具有实践性,将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劳动的内涵,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和参与劳动的愿望。
(4)活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探究与实践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其生活经验相对丰富,能独自完成简单的劳动,如洗衣服、做饭等,但是却不愿意上手操作實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父母的过度照顾使其劳动意识匮乏。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作为能够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平台,应该发挥其优势功能,在保证实验内容丰富性的同时,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劳动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合作、竞争的大环境,并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发挥其聪明才智,让其真正体会实验的艰辛与取得成功后的快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途径,也是提高初中生化学综合技能与生产劳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廷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与渗透[J].天津教育,2020(2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