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城镇化建设问题备受关注,而国外在这方面的建设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其成功的城镇建设经验为我国民族地区利用自有的民族特色构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国外经验;民族特色
一、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与特色
(一)城镇规划:美国经验
城镇的科学规划是展现一个城市风貌的重要标志,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美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尤其注意科学规划的作用,使得城镇建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布局:
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资金来源。美国的城镇布局通常都经由政府详细规划,建设资金主要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来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高速公路,而地区工业等的引进和发展则依靠州和城镇的地方政府来筹资建设,开发商则主要负责社区内部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2.因地制宜,注重发展的长远性。首先,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也不尽相同,美国城镇依据区位划分为了三种:大都会边缘区的城镇、郊区城镇、农业地带城镇。总体特征表现为依据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创造出优美的人居环境和有利的投资环境。其次,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讯等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为将来的城镇的发展和扩张保留了一定的余地,避免将来的重复建设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二)城镇发展:日本经验
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如何让城镇化模式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日本的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探索:
1.维持传统风格,保留原始风貌。日本在小城镇的建设对于古建筑保存尽力做到完好无损,既传承了地方的历史渊源又体现了地方建筑的风格和特色,构成了地方人文资源的精华部分。
2.保护农民收益,实行农产品限价制度。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日本的主要做法在于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在日本水果、蔬菜、大米等价格都相当的高,使从事农业的农民收入相对城市居民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充分地协调各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三)城镇未来:欧洲经验
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小城镇建设以欧洲居首,它的城市化进程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目前为止已然跨越了300多年的历史。德国、荷兰、卢森堡、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的小城镇建设都已比较成熟,其模式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被复制的:
1.城镇规模较小,空间尺度较好。欧洲社会总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成熟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接近于负增长,加上对移民的严格控制,欧洲总体的人口密度表现为比较低,人口压力的并不大。在欧洲,一般城镇的人口规模在万人左右,同时将生产经营性的活动基本剥离于城镇生活,将生产与生活功能进行分离,为城镇创造出优美的人居环境。
2.城镇建筑整体化,保留民族特色。人们对自然、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追溯,都对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性、功能的齐全性和风格的独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洲小城镇在独立式、聚居式的房屋构建上形成了整体的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当完善,尤其重视对社区公共场所的建设,将历史元素与现代生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赋予了城镇全新的活力。
二、我国民族地区对国外经验的借鉴
我国城镇化进程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曲折前行,城市化率由最初的12.5%到2013年已达到了53.73%,而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则远远不足。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成了相对现实的选择,有助于缓解城市“过密化”和农村“过疏化”问题。
(一)协同构建基础设施建设
从整体上把握建设目标和方向,对不同民族地区城镇化地域进行统筹安排,提出大致规划,同时给予资金扶持;而基于对本地区地理区位和人群分布情况的了解,地方政府必须同时负责筹集资金和实施城镇的具体规划,而整体的工程和配套设施则由具体的施工队伍来建设,同时地方政府负责监督和管理工程的质量。
(二)正确选址,避免大拆大建
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证实了地理区位对经济发展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贫富差距固然普遍存在,民族地区经济情况仍旧堪忧,城镇化战略在提升农民自身创富能力,改善创富条件上大有可为。而决策的正确性能避免二次决策的发生和错误,节省建设成本和行政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建设生态城镇、特色城镇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我国的生态屏障地带,生物多样性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是是不可逆的。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自然资源优越,在善于利用和管理的前提下,将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财富。同时我国民族差异化和融合过程中所带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构建和突出特色城镇可以通过利用民族特色和的风俗习惯形成特色城镇,进一步发现针对民族地区的特色,开发出一系列的特色城镇游,在旅游放松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文化冲击,加大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加深双方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三、结语
一种模式的选择必然会经历产生、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城镇模式的选择也是如此,在经历了产生和发展过后必然会走向成熟。欧洲经验表明:正如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和分散效应一样,城镇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如雨后春笋般的效应,随后恢复理性,平稳发展。国外这些发展模式固然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模式都是依赖特定的国情和政治经济背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同时美欧及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也不无自身的局限性,如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在总结学习和不断创新中改进和完善民族地区自我的发展道路,利用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稳步建设和发展城镇化道路。(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永作.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长春:经济问题,2000,11.
[2]刘景章.三农问题:日本的化解与中国的借鉴[J].广州:暨南学报,2003,09.
[3]姜长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03,02.
[4]谢扬.中国农村发展与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 2006-03-16(8).
[5]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2008.
[6]2009 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国外经验;民族特色
一、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与特色
(一)城镇规划:美国经验
城镇的科学规划是展现一个城市风貌的重要标志,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美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尤其注意科学规划的作用,使得城镇建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布局:
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资金来源。美国的城镇布局通常都经由政府详细规划,建设资金主要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来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高速公路,而地区工业等的引进和发展则依靠州和城镇的地方政府来筹资建设,开发商则主要负责社区内部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2.因地制宜,注重发展的长远性。首先,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也不尽相同,美国城镇依据区位划分为了三种:大都会边缘区的城镇、郊区城镇、农业地带城镇。总体特征表现为依据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创造出优美的人居环境和有利的投资环境。其次,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讯等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为将来的城镇的发展和扩张保留了一定的余地,避免将来的重复建设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二)城镇发展:日本经验
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如何让城镇化模式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日本的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探索:
1.维持传统风格,保留原始风貌。日本在小城镇的建设对于古建筑保存尽力做到完好无损,既传承了地方的历史渊源又体现了地方建筑的风格和特色,构成了地方人文资源的精华部分。
2.保护农民收益,实行农产品限价制度。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日本的主要做法在于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在日本水果、蔬菜、大米等价格都相当的高,使从事农业的农民收入相对城市居民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充分地协调各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三)城镇未来:欧洲经验
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小城镇建设以欧洲居首,它的城市化进程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目前为止已然跨越了300多年的历史。德国、荷兰、卢森堡、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的小城镇建设都已比较成熟,其模式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被复制的:
1.城镇规模较小,空间尺度较好。欧洲社会总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成熟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接近于负增长,加上对移民的严格控制,欧洲总体的人口密度表现为比较低,人口压力的并不大。在欧洲,一般城镇的人口规模在万人左右,同时将生产经营性的活动基本剥离于城镇生活,将生产与生活功能进行分离,为城镇创造出优美的人居环境。
2.城镇建筑整体化,保留民族特色。人们对自然、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追溯,都对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性、功能的齐全性和风格的独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洲小城镇在独立式、聚居式的房屋构建上形成了整体的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当完善,尤其重视对社区公共场所的建设,将历史元素与现代生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赋予了城镇全新的活力。
二、我国民族地区对国外经验的借鉴
我国城镇化进程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曲折前行,城市化率由最初的12.5%到2013年已达到了53.73%,而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则远远不足。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成了相对现实的选择,有助于缓解城市“过密化”和农村“过疏化”问题。
(一)协同构建基础设施建设
从整体上把握建设目标和方向,对不同民族地区城镇化地域进行统筹安排,提出大致规划,同时给予资金扶持;而基于对本地区地理区位和人群分布情况的了解,地方政府必须同时负责筹集资金和实施城镇的具体规划,而整体的工程和配套设施则由具体的施工队伍来建设,同时地方政府负责监督和管理工程的质量。
(二)正确选址,避免大拆大建
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证实了地理区位对经济发展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贫富差距固然普遍存在,民族地区经济情况仍旧堪忧,城镇化战略在提升农民自身创富能力,改善创富条件上大有可为。而决策的正确性能避免二次决策的发生和错误,节省建设成本和行政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建设生态城镇、特色城镇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我国的生态屏障地带,生物多样性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是是不可逆的。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自然资源优越,在善于利用和管理的前提下,将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财富。同时我国民族差异化和融合过程中所带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构建和突出特色城镇可以通过利用民族特色和的风俗习惯形成特色城镇,进一步发现针对民族地区的特色,开发出一系列的特色城镇游,在旅游放松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文化冲击,加大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加深双方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三、结语
一种模式的选择必然会经历产生、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城镇模式的选择也是如此,在经历了产生和发展过后必然会走向成熟。欧洲经验表明:正如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和分散效应一样,城镇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如雨后春笋般的效应,随后恢复理性,平稳发展。国外这些发展模式固然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模式都是依赖特定的国情和政治经济背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同时美欧及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也不无自身的局限性,如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在总结学习和不断创新中改进和完善民族地区自我的发展道路,利用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稳步建设和发展城镇化道路。(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永作.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长春:经济问题,2000,11.
[2]刘景章.三农问题:日本的化解与中国的借鉴[J].广州:暨南学报,2003,09.
[3]姜长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03,02.
[4]谢扬.中国农村发展与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 2006-03-16(8).
[5]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2008.
[6]2009 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