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古琴这项古老的艺术上,笔者作为一名青岛人,也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对青岛市的古琴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责无旁贷。对九嶷琴社进行定向考察能比较系统的了解古琴在青岛市发展的一些真实情况,虽不能全面概括青岛市古琴发展的所有情况,但也具有说服力,对于研究古琴在青岛市的现状与发展是关键性的一步。笔者仅以此次实地的田野考察为依托,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古琴 九嶷琴社 青岛古琴协会 张林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01-04
一、研究缘起
自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古琴这项古老的艺术上,并且发生了连锁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山东地区作为古琴文化发展存续的“重镇”,依托地形、经济、交通等便利条件,使古琴艺术得以在此延续至今并形成多流派并存的局面实属不易。笔者作为一名青岛人,也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对青岛市的古琴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责无旁贷。选择对九嶷琴社进行考察,是因为九嶷琴社不仅是青岛市成立最早的民间古琴社之一、资历深厚,而且该琴社同样是青岛市古琴协会的办公地所在,会长张林先生更是青岛市资深的古琴家,对九嶷琴社进行定向考察能比较系统的了解古琴在青岛市发展的一些真实情况,虽不能全面概括青岛市古琴发展的所有情况,但也具有说服力,对于研究古琴在青岛市的现状与发展是关键性的一步。
二、对青岛九嶷琴社之介绍
青岛市市北区华阳路6号,既是九嶷琴社的地址所在,同样也是青岛古琴协会的办公地所在。
(一)琴人档案
张林,古琴家,九嶷派古琴市级传承人,九嶷琴社社长,青岛古琴协会会长。张林先生1970年出生于青岛市,张林先生自己说,自己并非古琴世家出身,18岁接触古琴时,身边也无人会弹奏,而让张林对古琴产生兴趣,则是一次偶然。1986年,有一天张林在听广播时,里面播放了一段已故古琴家张育瑾的琴曲,这段琴声一直徘徊于他脑中,久久不能散去,为此张林下定决心要入手一床古琴学习。为了拜师学艺,张林曾到过济南、淄博等地,最终在唐山拜九嶷派第三代传人李天桓为师。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他渐渐得其心法。2006年,张林开始通过青岛古琴家协会传授九嶷派古琴。
(二)九嶷琴社及青岛古琴协会的介绍
九嶷琴社由张林先生创立于2005年,是一家自营性质的民间乐社,名称取九嶷代表琴社流派承袭于九嶷派。众所周知,山东本土的古琴流派为诸城派古琴,而九嶷派古琴并非山东本土流派的古琴,是由2003年由张林先生带入青岛并生根,到2018年,九嶷琴社琴社专职教师已达20人,琴社会员达32人,是青岛市发展较好的民间古琴社之一,知名度仅次于诸城派古琴位列青岛市第二名,张林先生身兼数职,同样也是青岛古琴协会的会长。青岛古琴协会于2006年正式成立,是由专业古琴家、业余古琴家、古琴工作者和具有一定水平和影响的古琴艺术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艺术团体。协会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古琴人才,在青岛各大中小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班”,并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青交流琴艺,举办雅集,传授古琴演奏、斫(zhuo)制、欣赏、收藏方面的知识。
三、对九嶷琴社的考察实录
2019年8月3日,笔者经多方打听,找到了青岛古琴协会的办公地——华阳路6号,进入琴社前,映入眼帘的是门口正上方的牌匾,上面写着“琴岛雅韵”四个大字,让人有一种肃穆感,可以感受到一股浓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经过几句寒暄并说明笔者的来意后,张先生很痛快的答应了笔者的采访请求,访谈正式开始。
笔者的采访主要按照师资、发展方向(演出情况、传承情况)这两大轨迹进行采访,在之中出现的延伸均是张先生的有感而发,也使笔者受益匪浅。
(一)师资情况
在问及张先生琴社师资情况时,张先生给笔者看了一下他的学生名单,详细记录了在创办九嶷琴社开始到今年张先生一共收下了25个弟子,其中入门最早的弟子是于2006年入门,最晚的弟子是于2018年入门,而在此期间内,以2008年至2013年这六年间收徒人数最多。问及原因时,张先生自己说,在2005年琴社创办之时,青岛市学琴、识琴的人寥寥无几,有些人更是琴筝不分。但是在2008年后,学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并且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股“风潮”在此后,多位学生考取了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由于在考取后,跟隨不同老师学习琴艺,在流派上便产生了变化,如四川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所宗琴派为川派古琴,那么学生在四年的学艺生涯中耳濡目染,自然变成了川派古琴的传人。但是张先生自己说,“虽然这种情况对于我们门派古琴来说是一种遗憾,但是从大方向说,无论哪个门派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能让古琴的声音继续流淌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够了”。
(二)发展方向
1.演出情况
从2014年以来的近五年,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宣传,岛城的市民纷纷对古琴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那么陌生,相反很愿意看到这一古老的乐器再次奏响于岛城。在青岛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在张林先生的努力下,从2014年起,九嶷琴社大概每年有3至5场大型专场演出,小型演出或者雅集每年可以举办10次左右,例如在2018年10月12日,青岛广电大厦举办了“琴岛风韵——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活动,九嶷琴社作为演出的开场和压轴分别登台表演,获得了岛城市民的热烈掌声,同时也使得岛城市民看到了古琴的风采;在2018年12月31日、2019年3月14日、2019年4月2日,九嶷琴社分别举行了雅集活动,李天恒先生也到场参加。 2.传承情况
九嶷琴社于2012年底正式受聘于中国海洋大学,并担任大学选修课程,2013年正式开课,选择了九嶷琴社,这不仅是对九嶷琴社的肯定,更是对古琴的肯定。正式开课后,九嶷琴社在中国海洋大学里成立“勤学理论与实践班”,开设2个学期的课程,每个学期分为2个班,每个班容量为30人,作为海洋大学必修级别的选修课,学分设置为2分,每学期学时为16节课。学校专门为九嶷琴社在第四教学楼五楼设立专门教室,而教室内上课时用的古琴则由琴社负责提供,校方负责古琴的后续维护费用。任课老师由九嶷派古琴传人李霄鹏老师担任,在每个学期16个学时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会传授琴史、斫琴、操琴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并且每学期结课考试要求每位同学演奏一首乐曲,以乐曲的难易程度来划分结课成绩的高低也是一项重要考量。
四、“火热”下的“危机”
琴社在发展,可是张林先生也说出了局内人的担忧,笔者根据访谈内容加以整理,列明如下:
(一)补贴并非最好的方法
青岛市对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贴费用为每月2000,但是张林先生用于琴社的维护费用、各种杂项就已所剩寥寥,特别是在筹备商演的前期也需要一部分开销,政府的拨款实在捉襟见肘,有时候张先生还需要额外支付一部分自己的钱来维持。
(二)建网站宣告失败
九嶷琴社(青岛古琴协会)曾于2012年建立过网站,专门来宣传自己的琴社和一些古琴小知识,但是到后来由于访问量极低,网站下达通知,网站在被迫中停掉了,可以说以失败告终。经历过这一次失败后,琴社中的其他老师纷纷转向建立私人的公众号,来宣传琴社、招收学员、传播古琴小知识,情况比起网站有好转但并未摆脱访问量低的“尴尬局面”。
(三)商演效果不佳
在参加过一些商演后,如2018年在青岛市广电大厦举办的古琴展演上,看似观众座无虚席,其实有许多人是广电的职工家属,并且在演出后,并没有一个人走到后台询问一些关于古琴的情况或者想报名学习古琴,看过、听过、来过就没有下文。并且政府对于古琴的态度上很难达到一定程度的认知,也就是说支持办古琴专题的音乐会很难实现,因为政府出于全局考虑往往会集合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一场非遗专场音乐会,在这个时候,古琴往往就成为了“沧海之一粟”,被人记忆的可能性便大打折扣。张先生曾试图举办了一场古琴专题的演奏会,在去文化局协调宣传的问题上与工作人员产生了分歧,再加上卖票结果十分不理想,前期投入过大,因此商演被迫叫停。
(四)现实的压力
张林先生给我举了一个具体事例,李霄鹏老师是张先生最早的一批九嶷派古琴传人,也是九嶷琴社的副社长,选派李霄鹏老师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古琴课的指导教师是最合适的人选,并且长达三年未更换,凭借的就是李老師强大的文化荣誉感及责任心,但是李老师也同样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课时定在下午三点上课,那么李老师上午的时间就会用来备课,自己的可支配时间就被大大压缩,中国海洋大学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住在市北区的李老师在下午一点左右就要准备出发到学校,下午有两个班级的选修课,一个班的课时是一个半小时,那么两个班就是三个多小时的时间,上完课离开学校便到了晚上7、8点,相当于花费了一天的时间,那么我们再看课费问题,校方支付给琴社的费用是一节课200块钱,琴社全部给李老师,也就是李老师的收入一节课200块钱,老师开车去开车回,油费的开销也是一个问题,另外老师一天的时间都用来备课、上课,但是收入并不理想,老师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老师更愿意在家教学生,因此许多琴社的老师对于进学校上课的态度并不积极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这也就明白了社长之前提到的,在李霄鹏老师担任海大古琴课教师前,已经更换过3位老师了。我们应该认清现实、给予理解,不要一味指责这些老师的“功利”,应该把这一现象当做一个警钟。
(五)琴社进海大的“坎坷之路”
1.与中国海洋大学达成协议担任选修课,是琴社的一项重大成功,因为这意味着琴社拓宽了受众群体,受众面积也由单一民间拓宽到了高校中,这对于古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但是在进入海大后,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在制约着古琴,如作为选修课,琴社无法更深入的讲解古琴,也因为是选修课,学生们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按照商业化模式在校园中推行是行不通的,琴社想要在校园中招纳一部分对古琴感兴趣的大学生共同建立一个学会,学校是不允许的。
2.另外,在选修课开课后,学生们的积极性确实很高涨,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化、课程难度的不断提高(其中包括琴学理论的背诵、减字谱的识别、琴曲的演奏),都大大超出了学生们预计的学习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在锐减,到达学期的期中,课堂的入座率不到一半,有时必须采取点名、扣平时成绩等强制措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3.在学期上课后,其实也会涌现出几位比较不错的学生,他们技艺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只可惜在上课后,没有一个人继续找到琴社要求跟进学习,或者说自发在学校组织一个古琴兴趣社,这样可以在平时利用教室的便利,邀请老师过来继续上课,当然也需要支付一定的课时费,但是学生们可以均摊,每个人也不会很多钱,这样老师既有收入,同学们也可以继续学琴,学琴到达一定级别后,可以参赛或者代表琴社做一些演出并赚取一定的费用,对于自身的帮助也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古琴的发展也是一种良性循环,可惜现实往往并不如此。
(六)“火热”的生源下见隐患
2006年琴社成立之初,琴社也想过做一些推广,联系过青岛农业大学等学校,而且文化局也承诺过给与一定的宣传,但是在联系过青岛农大后,校方对于九嶷琴社甚至对于古琴进校园的态度一直很“摇摆”,社长甚至提出免费上课的请求,但校方仍不以为然。所以在后面张先生感叹到,在认知度上才是古琴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是靠一个人、一个琴社就可以扭转改变的。在2013年之后,大家渐渐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但也是相对而言),也有许多学校、个人联系到张先生,其中学校就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在个人联系到琴社希望学琴的问题上,张先生观察到学员基本是初中、高中的孩子,他们大多都是为了升学考试、艺考而学琴,很少是出于真心喜爱,功利心较重,这对于古琴的学习是不利的。
五、结语
随着琴社准备开始新一轮的排练,笔者同张先生的交谈也暂时告一段落,收获颇丰但也忧心忡忡,我们看到了古琴在青岛的希望,但同时在希望中也看到了荆棘,古琴在青岛市的发展,依笔者之见,任重而道远。笔者仅以此次实地的田野考察为依托,意在抛砖引玉。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面对传承的问题上,并不是一家琴社、一个人能解决掉大环境下古琴的生态问题,这是一条生态链,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之壮大。笔者仍相信,在国家的支持下,古琴在青岛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古琴 九嶷琴社 青岛古琴协会 张林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01-04
一、研究缘起
自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古琴这项古老的艺术上,并且发生了连锁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山东地区作为古琴文化发展存续的“重镇”,依托地形、经济、交通等便利条件,使古琴艺术得以在此延续至今并形成多流派并存的局面实属不易。笔者作为一名青岛人,也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对青岛市的古琴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责无旁贷。选择对九嶷琴社进行考察,是因为九嶷琴社不仅是青岛市成立最早的民间古琴社之一、资历深厚,而且该琴社同样是青岛市古琴协会的办公地所在,会长张林先生更是青岛市资深的古琴家,对九嶷琴社进行定向考察能比较系统的了解古琴在青岛市发展的一些真实情况,虽不能全面概括青岛市古琴发展的所有情况,但也具有说服力,对于研究古琴在青岛市的现状与发展是关键性的一步。
二、对青岛九嶷琴社之介绍
青岛市市北区华阳路6号,既是九嶷琴社的地址所在,同样也是青岛古琴协会的办公地所在。
(一)琴人档案
张林,古琴家,九嶷派古琴市级传承人,九嶷琴社社长,青岛古琴协会会长。张林先生1970年出生于青岛市,张林先生自己说,自己并非古琴世家出身,18岁接触古琴时,身边也无人会弹奏,而让张林对古琴产生兴趣,则是一次偶然。1986年,有一天张林在听广播时,里面播放了一段已故古琴家张育瑾的琴曲,这段琴声一直徘徊于他脑中,久久不能散去,为此张林下定决心要入手一床古琴学习。为了拜师学艺,张林曾到过济南、淄博等地,最终在唐山拜九嶷派第三代传人李天桓为师。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他渐渐得其心法。2006年,张林开始通过青岛古琴家协会传授九嶷派古琴。
(二)九嶷琴社及青岛古琴协会的介绍
九嶷琴社由张林先生创立于2005年,是一家自营性质的民间乐社,名称取九嶷代表琴社流派承袭于九嶷派。众所周知,山东本土的古琴流派为诸城派古琴,而九嶷派古琴并非山东本土流派的古琴,是由2003年由张林先生带入青岛并生根,到2018年,九嶷琴社琴社专职教师已达20人,琴社会员达32人,是青岛市发展较好的民间古琴社之一,知名度仅次于诸城派古琴位列青岛市第二名,张林先生身兼数职,同样也是青岛古琴协会的会长。青岛古琴协会于2006年正式成立,是由专业古琴家、业余古琴家、古琴工作者和具有一定水平和影响的古琴艺术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艺术团体。协会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古琴人才,在青岛各大中小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班”,并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青交流琴艺,举办雅集,传授古琴演奏、斫(zhuo)制、欣赏、收藏方面的知识。
三、对九嶷琴社的考察实录
2019年8月3日,笔者经多方打听,找到了青岛古琴协会的办公地——华阳路6号,进入琴社前,映入眼帘的是门口正上方的牌匾,上面写着“琴岛雅韵”四个大字,让人有一种肃穆感,可以感受到一股浓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经过几句寒暄并说明笔者的来意后,张先生很痛快的答应了笔者的采访请求,访谈正式开始。
笔者的采访主要按照师资、发展方向(演出情况、传承情况)这两大轨迹进行采访,在之中出现的延伸均是张先生的有感而发,也使笔者受益匪浅。
(一)师资情况
在问及张先生琴社师资情况时,张先生给笔者看了一下他的学生名单,详细记录了在创办九嶷琴社开始到今年张先生一共收下了25个弟子,其中入门最早的弟子是于2006年入门,最晚的弟子是于2018年入门,而在此期间内,以2008年至2013年这六年间收徒人数最多。问及原因时,张先生自己说,在2005年琴社创办之时,青岛市学琴、识琴的人寥寥无几,有些人更是琴筝不分。但是在2008年后,学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并且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股“风潮”在此后,多位学生考取了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由于在考取后,跟隨不同老师学习琴艺,在流派上便产生了变化,如四川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所宗琴派为川派古琴,那么学生在四年的学艺生涯中耳濡目染,自然变成了川派古琴的传人。但是张先生自己说,“虽然这种情况对于我们门派古琴来说是一种遗憾,但是从大方向说,无论哪个门派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能让古琴的声音继续流淌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够了”。
(二)发展方向
1.演出情况
从2014年以来的近五年,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宣传,岛城的市民纷纷对古琴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那么陌生,相反很愿意看到这一古老的乐器再次奏响于岛城。在青岛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在张林先生的努力下,从2014年起,九嶷琴社大概每年有3至5场大型专场演出,小型演出或者雅集每年可以举办10次左右,例如在2018年10月12日,青岛广电大厦举办了“琴岛风韵——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活动,九嶷琴社作为演出的开场和压轴分别登台表演,获得了岛城市民的热烈掌声,同时也使得岛城市民看到了古琴的风采;在2018年12月31日、2019年3月14日、2019年4月2日,九嶷琴社分别举行了雅集活动,李天恒先生也到场参加。 2.传承情况
九嶷琴社于2012年底正式受聘于中国海洋大学,并担任大学选修课程,2013年正式开课,选择了九嶷琴社,这不仅是对九嶷琴社的肯定,更是对古琴的肯定。正式开课后,九嶷琴社在中国海洋大学里成立“勤学理论与实践班”,开设2个学期的课程,每个学期分为2个班,每个班容量为30人,作为海洋大学必修级别的选修课,学分设置为2分,每学期学时为16节课。学校专门为九嶷琴社在第四教学楼五楼设立专门教室,而教室内上课时用的古琴则由琴社负责提供,校方负责古琴的后续维护费用。任课老师由九嶷派古琴传人李霄鹏老师担任,在每个学期16个学时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会传授琴史、斫琴、操琴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并且每学期结课考试要求每位同学演奏一首乐曲,以乐曲的难易程度来划分结课成绩的高低也是一项重要考量。
四、“火热”下的“危机”
琴社在发展,可是张林先生也说出了局内人的担忧,笔者根据访谈内容加以整理,列明如下:
(一)补贴并非最好的方法
青岛市对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贴费用为每月2000,但是张林先生用于琴社的维护费用、各种杂项就已所剩寥寥,特别是在筹备商演的前期也需要一部分开销,政府的拨款实在捉襟见肘,有时候张先生还需要额外支付一部分自己的钱来维持。
(二)建网站宣告失败
九嶷琴社(青岛古琴协会)曾于2012年建立过网站,专门来宣传自己的琴社和一些古琴小知识,但是到后来由于访问量极低,网站下达通知,网站在被迫中停掉了,可以说以失败告终。经历过这一次失败后,琴社中的其他老师纷纷转向建立私人的公众号,来宣传琴社、招收学员、传播古琴小知识,情况比起网站有好转但并未摆脱访问量低的“尴尬局面”。
(三)商演效果不佳
在参加过一些商演后,如2018年在青岛市广电大厦举办的古琴展演上,看似观众座无虚席,其实有许多人是广电的职工家属,并且在演出后,并没有一个人走到后台询问一些关于古琴的情况或者想报名学习古琴,看过、听过、来过就没有下文。并且政府对于古琴的态度上很难达到一定程度的认知,也就是说支持办古琴专题的音乐会很难实现,因为政府出于全局考虑往往会集合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一场非遗专场音乐会,在这个时候,古琴往往就成为了“沧海之一粟”,被人记忆的可能性便大打折扣。张先生曾试图举办了一场古琴专题的演奏会,在去文化局协调宣传的问题上与工作人员产生了分歧,再加上卖票结果十分不理想,前期投入过大,因此商演被迫叫停。
(四)现实的压力
张林先生给我举了一个具体事例,李霄鹏老师是张先生最早的一批九嶷派古琴传人,也是九嶷琴社的副社长,选派李霄鹏老师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古琴课的指导教师是最合适的人选,并且长达三年未更换,凭借的就是李老師强大的文化荣誉感及责任心,但是李老师也同样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课时定在下午三点上课,那么李老师上午的时间就会用来备课,自己的可支配时间就被大大压缩,中国海洋大学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住在市北区的李老师在下午一点左右就要准备出发到学校,下午有两个班级的选修课,一个班的课时是一个半小时,那么两个班就是三个多小时的时间,上完课离开学校便到了晚上7、8点,相当于花费了一天的时间,那么我们再看课费问题,校方支付给琴社的费用是一节课200块钱,琴社全部给李老师,也就是李老师的收入一节课200块钱,老师开车去开车回,油费的开销也是一个问题,另外老师一天的时间都用来备课、上课,但是收入并不理想,老师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老师更愿意在家教学生,因此许多琴社的老师对于进学校上课的态度并不积极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这也就明白了社长之前提到的,在李霄鹏老师担任海大古琴课教师前,已经更换过3位老师了。我们应该认清现实、给予理解,不要一味指责这些老师的“功利”,应该把这一现象当做一个警钟。
(五)琴社进海大的“坎坷之路”
1.与中国海洋大学达成协议担任选修课,是琴社的一项重大成功,因为这意味着琴社拓宽了受众群体,受众面积也由单一民间拓宽到了高校中,这对于古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但是在进入海大后,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在制约着古琴,如作为选修课,琴社无法更深入的讲解古琴,也因为是选修课,学生们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按照商业化模式在校园中推行是行不通的,琴社想要在校园中招纳一部分对古琴感兴趣的大学生共同建立一个学会,学校是不允许的。
2.另外,在选修课开课后,学生们的积极性确实很高涨,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化、课程难度的不断提高(其中包括琴学理论的背诵、减字谱的识别、琴曲的演奏),都大大超出了学生们预计的学习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在锐减,到达学期的期中,课堂的入座率不到一半,有时必须采取点名、扣平时成绩等强制措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3.在学期上课后,其实也会涌现出几位比较不错的学生,他们技艺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只可惜在上课后,没有一个人继续找到琴社要求跟进学习,或者说自发在学校组织一个古琴兴趣社,这样可以在平时利用教室的便利,邀请老师过来继续上课,当然也需要支付一定的课时费,但是学生们可以均摊,每个人也不会很多钱,这样老师既有收入,同学们也可以继续学琴,学琴到达一定级别后,可以参赛或者代表琴社做一些演出并赚取一定的费用,对于自身的帮助也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古琴的发展也是一种良性循环,可惜现实往往并不如此。
(六)“火热”的生源下见隐患
2006年琴社成立之初,琴社也想过做一些推广,联系过青岛农业大学等学校,而且文化局也承诺过给与一定的宣传,但是在联系过青岛农大后,校方对于九嶷琴社甚至对于古琴进校园的态度一直很“摇摆”,社长甚至提出免费上课的请求,但校方仍不以为然。所以在后面张先生感叹到,在认知度上才是古琴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是靠一个人、一个琴社就可以扭转改变的。在2013年之后,大家渐渐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但也是相对而言),也有许多学校、个人联系到张先生,其中学校就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在个人联系到琴社希望学琴的问题上,张先生观察到学员基本是初中、高中的孩子,他们大多都是为了升学考试、艺考而学琴,很少是出于真心喜爱,功利心较重,这对于古琴的学习是不利的。
五、结语
随着琴社准备开始新一轮的排练,笔者同张先生的交谈也暂时告一段落,收获颇丰但也忧心忡忡,我们看到了古琴在青岛的希望,但同时在希望中也看到了荆棘,古琴在青岛市的发展,依笔者之见,任重而道远。笔者仅以此次实地的田野考察为依托,意在抛砖引玉。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面对传承的问题上,并不是一家琴社、一个人能解决掉大环境下古琴的生态问题,这是一条生态链,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之壮大。笔者仍相信,在国家的支持下,古琴在青岛的明天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