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当今中国青年的生活和心理素质的养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如何影响设计风格的形成?设计如何为“佛系”文化保驾护航?通过对“佛系”文化的起源、语义进行阐述,以及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索边缘文化与设计的相互作用,以文化激励设计创意及其发展,设计指引亚文化走向正确道路。
关键词:“佛系”文化;亚文化;设计;相互影响
一、“佛系”文化简介
(一)“佛系”文化的由来
“佛”原指佛陀,《后汉书·明帝纪下》中有记载:“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佛”的所指不断拓展,先前有表达“有觉悟并普度众生的人”的意义,涵盖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圆满境地的人格,能够普度众生疾苦、宽解众生烦恼的参佛之人等多重意义。然而佛教思想讲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缘起性空,最终达到一种无常无我的境地。但是与现在流行的“佛系”一词中的“佛”字含义大相径庭,如果说有所交集,就是两者都追求一种“无我”的境界。“佛”是普度众生、无私奉献以达到“无我”的状态;“佛系”是现实外界压力巨大,无法实现目标需求而产生自卑焦虑心理,为缓解焦躁情绪所追求的自我寬解方式。
(二)“佛系”文化的扩解
以当下网络文化背景理解,“佛系”文化主要指某种对待事物不怒不争、无欲无求,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在社会压力之下,许多年轻人以“佛系青年”自居,将自身对工作、学习乃至感情、生活的弱欲望态度制成段子、表情包和动态图片传播到网络中,受到青年网民的热切追捧。“佛系”作为低欲望的精炼表达,延伸到更多领域,以“佛系”+关键词的组合产生成新的语义词汇,如“佛系打工人”“佛系考研人”“佛系员工”等。由此,以“佛系”+关键词为代表的边缘文化现象广泛传播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网络中集合涌现一批弱欲望表达群体[1]。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发展背景和原因,从2014年日本某杂志提出“佛系男子”一词,到2016年至2017年的“葛优躺”等系列表情包的问世,以及例如《第一批90后已出家了》等一系列博文的出现[2]。至今,越来越多“佛了”“跪了”等社交用语使用频繁。
这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青年人感受到的现实压力也与时俱增;二是青年人愈加注重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相较优越,对生活的追求、幸福的解读都有所不同,自我意识提高,而当外部世界的压力积累增多,导致精神世界不快,便会想办法进行排解,以达到缓解压力和内心平和的目的;三是在科技发展营造的信息快速互通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找到所属群体,产生情感共鸣,最终通过网络媒体的加工,形成一种共同性的情感归属的网络氛围[3]。
二、“佛系”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一)文化衍生创意产品设计
“佛系”文化传播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根据语义范畴将自身定义为“佛系”青年;再学习和使用一些范畴刻板化的语言规范,将这些规范赋予到自身行为;当群体成员资格显著的情况下,自身行为就与群体规范高度一致。具体表现为:安于现状、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等。这种文化传播将情感卷入到感性的文化符号之中,触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形成一定的亚文化现象[4]。文化现象传播推动设计的衍生发展,特别是用户在虚拟网络中的情感联结,即社会信息文化传播资本的基础,极有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亚文化成本,衍生出以“佛系”文化为主或是在该文化启发下的创意产品。
21世纪是彰显个性的时代,青年人情感需求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网络群体的虚拟归属感强,而现实归属感觉较弱。特别是网络世界给现代青年带来的“云孤独”,曾经流行的养蛙游戏——蛙的旅行(如图1),就是年轻人“孤独感”的真实写照。这款“佛系手游”,游戏者可以为蛙取名字、与蛙建立心理人物关系,为蛙准备便当、道具和护身符,而蛙会在旅行途中寄回明信片或特产。这款手游推出后迅速火了起来,用户在玩游戏的时候,感觉游戏里的这只青蛙不仅是虚拟对象,也在影射着现实世界中的自己和同属伙伴,这就是网络世界带给人的虚拟归属感。
这样的归属需求促使系列文创设计的产生,越来越多相关的手机壳(如图2)、表情包等平面设计作品的涌现。用户使用这些手机壳、表情包的时候就是在表明自己的处世立场,进而彰显自己的平和“佛系”人设。但是设计也具有情感引导力,这样的设计越多,使用者越多,越能提高青年作为“佛系”青年的确认感和群体归属感,并因感染处于压力之下,做出不作为的“佛系”放任行为。好的设计引导社会积极走向,而“佛系”文化本身就是以轻松调侃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需要以轻松心态面对此类设计的量化发展问题。
(二)“佛系”文化对设计人员的影响
对设计师来说,设计工作有别于艺术创作,不是设计师纯粹的个性追求。在现代的合作经济生活中,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创作行为,因此难免会有对创意的取舍与规划的协商。设计管理涉及的内容也包含对设计人员的管理,设计人员的情绪调节是设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意迸现,而是不断修改的决定方案,设计师面临最多的难题就是需求方层出不穷的修改意见,因此设计师们很多时候都以“佛系”自居。在此语境下,“佛系”不是丧,更不等同于不作为,应是三分调侃,七分从容的自我消解,是一种生活重压下的自我减负[5]。他们希望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难题,同时保持理智,坚守设计师的职业操守,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将合理的低欲望感转化为积极能量,保持这种态度,摆脱各种矛盾焦虑,迅速优化设计。
(三)佛系”文化对用户需求的催化——懒人心态 “佛系”文化下表现的自我关注、慵懒的生活状态也是设计的“催化剂”,设计的存在意义就是发现并满足用户生活需求,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便。根据调查,“佛系”青年认为最为舒适的生活状态就是宅在家中,不与外界接触,只与自己相处。一系列为保证更加舒适的家居环境的家居产品由此诞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凡事从简的生活方式所激发的“懒人心态”更是设计的探索点所在。生活进步的步伐也朝着化繁为简的大方向在进行,以洗衣机为例,由先前的手动半脱干洗衣机到全自动洗衣机,再到全自动烘干洗衣机的发展,设计进程越发简化。用最少的精力享受最高的生活品质,是设计师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这种“懒人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设计需求,促进更多的设计活动和优秀设计的诞生。未来社会中,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产品来代替人类简单重复的工作,这种设计并不是人体机能的退化,而是致力于让人类投注精力于更多有价值、不可替代的工作。
三、设计对“佛系”文化的重构
(一)正确理解文化,发现潜在需求
“佛系”青年虽自称“没关系、都可以”,没有明显的上进感,其实内心还是有逃避不掉的追求与欲望,只是躲在自己编织的不羁的保护罩内,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焦虑与迷茫。“佛系”文化所传达的思想,會与主流文化产生抵抗意义与效果,如“佛系”文化提倡的“一切随缘、有无皆可”的生活态度,与当下甚嚣尘上的社会成功学和消费主义背道而驰,正是对诸如此类主流思想的一种无形抵抗[6]。由于弱势群体以及传播范围的局限,这种抵抗未形成正面有力的直接冲突抵抗,而是赋形于文字、图像、符号之中,形成群体化的表达。只有深入了解“佛系”文化群体内心的需求和抵触,才能正确规划其发展之路。
1.绿色设计挣脱消费主义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奢侈品消费在国内具有愈加强大的消费吸引力。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消费主义下的炫耀性消费表现为,青年群体无节制地购买消费品,是在向参照群体展示被强化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从而弥补心理缺失和自我威胁。但是面对品牌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并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不断刺激当代青年主体的消费欲望,当实力无法匹敌欲望就会心理落差,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7]。在抵制无节制的消费主义浪潮中,“佛系”文化所推崇的“奢侈无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消费主义对青年一代的荼毒,除了思想上的拨正,还应该从设计理念方面着手引导。
从服装设计上看,人们购买服装时应重点考虑当季流行元素,流行元素流行周期短,造成了服装业的浪费现象。人们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将“环保”作为设计的准绳:人造仿真皮毛代替动物皮毛、利用服装的边角料拼接成个性的服饰、选择朴素自然的设计语言等。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设计生产原材料的浪费、提高了服装材料的再利用率、延长了服装的使用周期,更重要的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塑造合理的消费观,利用绿色设计的积极力量去抵制消费主义[8]。
2.为“佛系”文化打造风格化视觉特征
改变“佛系”文化在世人眼中的消颓印象,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联想特征,如提起“佛系”文化,想到的不再是瘫倒在沙发上的葛优,而是另一个更加具体清晰的视觉特征。那么艺术设计可以与“佛系”文化的语义撞出创意火花,形成别样的设计风格[9]。
“佛系”文化追求的无欲无求、不骄不躁所对应的佛系设计,有别于古典繁复的欧洲风格,而与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类似,整体感觉舒服清远,造型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追求极致的推敲;色彩上不注重色彩的多样性,追求“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以黑白灰为主打色,给人以简单纯粹之感;材料方面,在环保理念指导下追求创意多样性,在满足设计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凸显其独特的艺术美学价值。“佛系”设计风格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数以万计的设计师共同努力。日本著名设计师佐藤大所创立的Nendo公司,名字含义是“看似普通平常,却具有极高的灵活可塑性”,整个公司的设计给用户一种“巧妙、不经意的创意将设计与生活连接起来”的感觉。譬如一款自带伞套的雨伞,可以解决用户经常弄丢独立伞套的困难(如图3)。这样的设计以巧妙的方式解决了生活中一个“小难题”的同时,整体色彩上以清冷灰为主,视觉上给人以简约大气、不过时之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设计增强文化意识
1.设计纳入“佛系”文化因素考量
“佛系”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具有不断触碰边缘、突破疆界的文化属性。但实际上,类似于“佛系”文化的亚文化的存在,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异化,是大环境下某类青年群体的思想表达集合。它与主流文化并不是绝对抵抗关系,并未构成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力。因此只要在发展过程之中加以引导,作为小众文化的存在,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股清新之风。
设计中探求“佛系”青年内心的真正需求,例如渴望被爱,却胆怯,恐惧交流的矛盾。当前不论是天猫精灵,还是小度智能音箱等设计都具备先进的人工智能语言系统,具有强大的理解能力,实现与用户无障碍交流沟通;对于囊中羞涩的“背贷”青年,设计出简易、性价比高的家具组合更满足其需求。在当下的文创产品设计之中,要注意量化问题,主要目的是缓释因过度,不必要焦虑带来的身体和生活上的障碍。但是一味的膨胀设计与宣传过度,不仅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反感,也不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在以“佛系”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形态中,虽然存在着消极的、稍显病态与颓废的文化输出内容,但同时也存在着积极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文化意识。“佛系”文化可以作为一股驱使主流文化不断反省、调整、优化自身的牵动力量,引领促进青少年成长。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佛系”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中的一泉活水,其文化实践与传播活动,可以为一潭池水带来一些波动,为容易固化板结、不易变革和创新的主导文化形态增添了活力和生机。 2.设计唤醒主流思想回归
日本进入低欲望时代是在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社会普遍富裕,国民经历过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之后,经过反思和沉淀逐渐形成的成熟的社会心态[10]。而中国青年则是面对较大生活压力,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贫富差距较大、阶层固化、社会竞争激烈等问题,年轻人借助“佛系”文化给予自我宽解的心理暗示。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政府、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一份力量,青年人迫于压力无法购买大空间住宅,环境设计师如何规划出精小而功能齐全的户型:空间整体布局合理,综合利用率高。工业设计师为用户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多功能家具利用轮滑、组合杆、伸缩杆进行调节,既节省空间,又扩大使用面积;将智能系统融入家具产品之中,为家庭生活提供人性化服务和趣味化体验。政府政策的适当帮助,提供更加完善与相对公平的就业机制,以行动温暖青年人内心,给予积极协助力量,感化其正面直视难题,敢于追求内心真正热爱的、有价值的事业。
四、结语
“佛系”文化和许多其他亚文化相同,在主流文化预留的自由空间内产生、成长、传播,以别样的文化符号形式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文化世界。然而,无论是“佛系”文化,还是其他亚文化形式,都需要设计物化到受众日常生活中,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教化作用。“佛系”文化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创意启发,设计人员可正确依据提示,更好地反馈文化群体,使“佛系”文化找到与社会生活的良好结合点,赋予“佛系”文化新的形式与印象标签。相关的“佛系”设计也不仅是“佛系”文化呈现的载体,也是“佛系”文化本身的一部分,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为这个具有一定消极标签的亚文化形式正名。在这个重实质、轻标签的良性社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也促进了多样的设计形式的产生,设计与“佛系”文化良性影响下,将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薛俊恺.“丧文化”的话语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2-224.
[2]蔣建国,李颖.“佛系”亚文化的动向、样态与社会观照[J].探索与争鸣,2018(4):128-133,140,144.
[3]钟婧.网络青年群体“丧”文化传播研究与反思——以佛系表情包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21):30-31.
[4]刘朝霞,王瑜.新媒体视域下青年网络“丧文化”传播研究——以流行词“佛系”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101-110.
[5]缪笛.“佛系青年”现象生成逻辑与引导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9):102-106,53.
[6]欧阳照,赵阳阳.从“佛系”流行探析当代青年的社会境遇与心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25-132.
[7]徐银翡.浅析亚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佛系青年”[J].汉字文化,2019(10):171-172.
[8]韩昕录,李津.绿色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9(12):54-55.
[9]张萌.亚文化谱系中的“佛系”网络流行语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8):32-37,63.
[10]周凤梅.低欲望社会症候下佛系亚文化群像的认同危机与身份建构[J].中国图书评论,2019(11):45-52.
作者简介:曹秀秀,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雷雪
关键词:“佛系”文化;亚文化;设计;相互影响
一、“佛系”文化简介
(一)“佛系”文化的由来
“佛”原指佛陀,《后汉书·明帝纪下》中有记载:“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佛”的所指不断拓展,先前有表达“有觉悟并普度众生的人”的意义,涵盖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圆满境地的人格,能够普度众生疾苦、宽解众生烦恼的参佛之人等多重意义。然而佛教思想讲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缘起性空,最终达到一种无常无我的境地。但是与现在流行的“佛系”一词中的“佛”字含义大相径庭,如果说有所交集,就是两者都追求一种“无我”的境界。“佛”是普度众生、无私奉献以达到“无我”的状态;“佛系”是现实外界压力巨大,无法实现目标需求而产生自卑焦虑心理,为缓解焦躁情绪所追求的自我寬解方式。
(二)“佛系”文化的扩解
以当下网络文化背景理解,“佛系”文化主要指某种对待事物不怒不争、无欲无求,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在社会压力之下,许多年轻人以“佛系青年”自居,将自身对工作、学习乃至感情、生活的弱欲望态度制成段子、表情包和动态图片传播到网络中,受到青年网民的热切追捧。“佛系”作为低欲望的精炼表达,延伸到更多领域,以“佛系”+关键词的组合产生成新的语义词汇,如“佛系打工人”“佛系考研人”“佛系员工”等。由此,以“佛系”+关键词为代表的边缘文化现象广泛传播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网络中集合涌现一批弱欲望表达群体[1]。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发展背景和原因,从2014年日本某杂志提出“佛系男子”一词,到2016年至2017年的“葛优躺”等系列表情包的问世,以及例如《第一批90后已出家了》等一系列博文的出现[2]。至今,越来越多“佛了”“跪了”等社交用语使用频繁。
这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青年人感受到的现实压力也与时俱增;二是青年人愈加注重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相较优越,对生活的追求、幸福的解读都有所不同,自我意识提高,而当外部世界的压力积累增多,导致精神世界不快,便会想办法进行排解,以达到缓解压力和内心平和的目的;三是在科技发展营造的信息快速互通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找到所属群体,产生情感共鸣,最终通过网络媒体的加工,形成一种共同性的情感归属的网络氛围[3]。
二、“佛系”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一)文化衍生创意产品设计
“佛系”文化传播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根据语义范畴将自身定义为“佛系”青年;再学习和使用一些范畴刻板化的语言规范,将这些规范赋予到自身行为;当群体成员资格显著的情况下,自身行为就与群体规范高度一致。具体表现为:安于现状、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等。这种文化传播将情感卷入到感性的文化符号之中,触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形成一定的亚文化现象[4]。文化现象传播推动设计的衍生发展,特别是用户在虚拟网络中的情感联结,即社会信息文化传播资本的基础,极有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亚文化成本,衍生出以“佛系”文化为主或是在该文化启发下的创意产品。
21世纪是彰显个性的时代,青年人情感需求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网络群体的虚拟归属感强,而现实归属感觉较弱。特别是网络世界给现代青年带来的“云孤独”,曾经流行的养蛙游戏——蛙的旅行(如图1),就是年轻人“孤独感”的真实写照。这款“佛系手游”,游戏者可以为蛙取名字、与蛙建立心理人物关系,为蛙准备便当、道具和护身符,而蛙会在旅行途中寄回明信片或特产。这款手游推出后迅速火了起来,用户在玩游戏的时候,感觉游戏里的这只青蛙不仅是虚拟对象,也在影射着现实世界中的自己和同属伙伴,这就是网络世界带给人的虚拟归属感。
这样的归属需求促使系列文创设计的产生,越来越多相关的手机壳(如图2)、表情包等平面设计作品的涌现。用户使用这些手机壳、表情包的时候就是在表明自己的处世立场,进而彰显自己的平和“佛系”人设。但是设计也具有情感引导力,这样的设计越多,使用者越多,越能提高青年作为“佛系”青年的确认感和群体归属感,并因感染处于压力之下,做出不作为的“佛系”放任行为。好的设计引导社会积极走向,而“佛系”文化本身就是以轻松调侃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需要以轻松心态面对此类设计的量化发展问题。
(二)“佛系”文化对设计人员的影响
对设计师来说,设计工作有别于艺术创作,不是设计师纯粹的个性追求。在现代的合作经济生活中,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创作行为,因此难免会有对创意的取舍与规划的协商。设计管理涉及的内容也包含对设计人员的管理,设计人员的情绪调节是设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意迸现,而是不断修改的决定方案,设计师面临最多的难题就是需求方层出不穷的修改意见,因此设计师们很多时候都以“佛系”自居。在此语境下,“佛系”不是丧,更不等同于不作为,应是三分调侃,七分从容的自我消解,是一种生活重压下的自我减负[5]。他们希望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难题,同时保持理智,坚守设计师的职业操守,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将合理的低欲望感转化为积极能量,保持这种态度,摆脱各种矛盾焦虑,迅速优化设计。
(三)佛系”文化对用户需求的催化——懒人心态 “佛系”文化下表现的自我关注、慵懒的生活状态也是设计的“催化剂”,设计的存在意义就是发现并满足用户生活需求,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便。根据调查,“佛系”青年认为最为舒适的生活状态就是宅在家中,不与外界接触,只与自己相处。一系列为保证更加舒适的家居环境的家居产品由此诞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凡事从简的生活方式所激发的“懒人心态”更是设计的探索点所在。生活进步的步伐也朝着化繁为简的大方向在进行,以洗衣机为例,由先前的手动半脱干洗衣机到全自动洗衣机,再到全自动烘干洗衣机的发展,设计进程越发简化。用最少的精力享受最高的生活品质,是设计师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这种“懒人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设计需求,促进更多的设计活动和优秀设计的诞生。未来社会中,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产品来代替人类简单重复的工作,这种设计并不是人体机能的退化,而是致力于让人类投注精力于更多有价值、不可替代的工作。
三、设计对“佛系”文化的重构
(一)正确理解文化,发现潜在需求
“佛系”青年虽自称“没关系、都可以”,没有明显的上进感,其实内心还是有逃避不掉的追求与欲望,只是躲在自己编织的不羁的保护罩内,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焦虑与迷茫。“佛系”文化所传达的思想,會与主流文化产生抵抗意义与效果,如“佛系”文化提倡的“一切随缘、有无皆可”的生活态度,与当下甚嚣尘上的社会成功学和消费主义背道而驰,正是对诸如此类主流思想的一种无形抵抗[6]。由于弱势群体以及传播范围的局限,这种抵抗未形成正面有力的直接冲突抵抗,而是赋形于文字、图像、符号之中,形成群体化的表达。只有深入了解“佛系”文化群体内心的需求和抵触,才能正确规划其发展之路。
1.绿色设计挣脱消费主义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奢侈品消费在国内具有愈加强大的消费吸引力。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消费主义下的炫耀性消费表现为,青年群体无节制地购买消费品,是在向参照群体展示被强化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从而弥补心理缺失和自我威胁。但是面对品牌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并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不断刺激当代青年主体的消费欲望,当实力无法匹敌欲望就会心理落差,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7]。在抵制无节制的消费主义浪潮中,“佛系”文化所推崇的“奢侈无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消费主义对青年一代的荼毒,除了思想上的拨正,还应该从设计理念方面着手引导。
从服装设计上看,人们购买服装时应重点考虑当季流行元素,流行元素流行周期短,造成了服装业的浪费现象。人们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将“环保”作为设计的准绳:人造仿真皮毛代替动物皮毛、利用服装的边角料拼接成个性的服饰、选择朴素自然的设计语言等。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设计生产原材料的浪费、提高了服装材料的再利用率、延长了服装的使用周期,更重要的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塑造合理的消费观,利用绿色设计的积极力量去抵制消费主义[8]。
2.为“佛系”文化打造风格化视觉特征
改变“佛系”文化在世人眼中的消颓印象,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联想特征,如提起“佛系”文化,想到的不再是瘫倒在沙发上的葛优,而是另一个更加具体清晰的视觉特征。那么艺术设计可以与“佛系”文化的语义撞出创意火花,形成别样的设计风格[9]。
“佛系”文化追求的无欲无求、不骄不躁所对应的佛系设计,有别于古典繁复的欧洲风格,而与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类似,整体感觉舒服清远,造型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追求极致的推敲;色彩上不注重色彩的多样性,追求“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以黑白灰为主打色,给人以简单纯粹之感;材料方面,在环保理念指导下追求创意多样性,在满足设计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凸显其独特的艺术美学价值。“佛系”设计风格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数以万计的设计师共同努力。日本著名设计师佐藤大所创立的Nendo公司,名字含义是“看似普通平常,却具有极高的灵活可塑性”,整个公司的设计给用户一种“巧妙、不经意的创意将设计与生活连接起来”的感觉。譬如一款自带伞套的雨伞,可以解决用户经常弄丢独立伞套的困难(如图3)。这样的设计以巧妙的方式解决了生活中一个“小难题”的同时,整体色彩上以清冷灰为主,视觉上给人以简约大气、不过时之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设计增强文化意识
1.设计纳入“佛系”文化因素考量
“佛系”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具有不断触碰边缘、突破疆界的文化属性。但实际上,类似于“佛系”文化的亚文化的存在,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异化,是大环境下某类青年群体的思想表达集合。它与主流文化并不是绝对抵抗关系,并未构成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力。因此只要在发展过程之中加以引导,作为小众文化的存在,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股清新之风。
设计中探求“佛系”青年内心的真正需求,例如渴望被爱,却胆怯,恐惧交流的矛盾。当前不论是天猫精灵,还是小度智能音箱等设计都具备先进的人工智能语言系统,具有强大的理解能力,实现与用户无障碍交流沟通;对于囊中羞涩的“背贷”青年,设计出简易、性价比高的家具组合更满足其需求。在当下的文创产品设计之中,要注意量化问题,主要目的是缓释因过度,不必要焦虑带来的身体和生活上的障碍。但是一味的膨胀设计与宣传过度,不仅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反感,也不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在以“佛系”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形态中,虽然存在着消极的、稍显病态与颓废的文化输出内容,但同时也存在着积极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文化意识。“佛系”文化可以作为一股驱使主流文化不断反省、调整、优化自身的牵动力量,引领促进青少年成长。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佛系”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中的一泉活水,其文化实践与传播活动,可以为一潭池水带来一些波动,为容易固化板结、不易变革和创新的主导文化形态增添了活力和生机。 2.设计唤醒主流思想回归
日本进入低欲望时代是在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社会普遍富裕,国民经历过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之后,经过反思和沉淀逐渐形成的成熟的社会心态[10]。而中国青年则是面对较大生活压力,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贫富差距较大、阶层固化、社会竞争激烈等问题,年轻人借助“佛系”文化给予自我宽解的心理暗示。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政府、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一份力量,青年人迫于压力无法购买大空间住宅,环境设计师如何规划出精小而功能齐全的户型:空间整体布局合理,综合利用率高。工业设计师为用户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多功能家具利用轮滑、组合杆、伸缩杆进行调节,既节省空间,又扩大使用面积;将智能系统融入家具产品之中,为家庭生活提供人性化服务和趣味化体验。政府政策的适当帮助,提供更加完善与相对公平的就业机制,以行动温暖青年人内心,给予积极协助力量,感化其正面直视难题,敢于追求内心真正热爱的、有价值的事业。
四、结语
“佛系”文化和许多其他亚文化相同,在主流文化预留的自由空间内产生、成长、传播,以别样的文化符号形式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文化世界。然而,无论是“佛系”文化,还是其他亚文化形式,都需要设计物化到受众日常生活中,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教化作用。“佛系”文化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创意启发,设计人员可正确依据提示,更好地反馈文化群体,使“佛系”文化找到与社会生活的良好结合点,赋予“佛系”文化新的形式与印象标签。相关的“佛系”设计也不仅是“佛系”文化呈现的载体,也是“佛系”文化本身的一部分,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为这个具有一定消极标签的亚文化形式正名。在这个重实质、轻标签的良性社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也促进了多样的设计形式的产生,设计与“佛系”文化良性影响下,将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薛俊恺.“丧文化”的话语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2-224.
[2]蔣建国,李颖.“佛系”亚文化的动向、样态与社会观照[J].探索与争鸣,2018(4):128-133,140,144.
[3]钟婧.网络青年群体“丧”文化传播研究与反思——以佛系表情包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21):30-31.
[4]刘朝霞,王瑜.新媒体视域下青年网络“丧文化”传播研究——以流行词“佛系”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101-110.
[5]缪笛.“佛系青年”现象生成逻辑与引导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9):102-106,53.
[6]欧阳照,赵阳阳.从“佛系”流行探析当代青年的社会境遇与心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25-132.
[7]徐银翡.浅析亚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佛系青年”[J].汉字文化,2019(10):171-172.
[8]韩昕录,李津.绿色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9(12):54-55.
[9]张萌.亚文化谱系中的“佛系”网络流行语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8):32-37,63.
[10]周凤梅.低欲望社会症候下佛系亚文化群像的认同危机与身份建构[J].中国图书评论,2019(11):45-52.
作者简介:曹秀秀,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