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于形,感于心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ovey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热爱而欢喜,因无知而感伤
  “手艺”,于词汇解释是用手工从事的艺术或技艺;而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栏目,一个可以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得知新杂志设置了“手艺”栏目时,欢喜之至。
  自小便喜欢那些手工锤炼的物件,不仅喜欢完美呈现的成品,更喜欢观察制作的过程。老人们常常不解,一个爱哭闹的丫头怎能安静地看着粗糙的老手雕刻木头。那时,我也不懂,所谓观察,不过是盯着匠人们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来回打转。老人们猜测,那份安静可能来自一个孩童的好奇。


  但是现在想来,我更愿意相信那是源自内心最纯真的喜恶,正如这个栏目的设置,是对历史的归回,对后现代化机械之外自然制造的尊重,是为了在追寻古朴技艺过程中的心灵沉淀。而当初欣然接下这个栏目,也应是出于对手艺的纯粹热爱。只是热爱之外,实践过程中,也会问题丛生。一个杂志的栏目设立应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都注定只能在曲折中成长。
  虽是自小就对手艺有所偏爱,但是因为心拙手笨,也未能在这方面成有气候。因而像大多数人一样,只对老匠人的精湛技艺有一个泛泛的认知,只知道是好东西、好手艺,却不知为什么好,好在哪儿。在手艺的寻访中,与手工艺人的交流中,栏目的编写中,都有因陌生而产生的困扰。
  明确栏目内容后,首先确定“手艺”,继而寻找该行当的代表,邀约采访,确定时间,沟通采访,拍摄制作工艺,编写稿件,审查检阅,校对设计……看似每一步都有条不紊、有章可循,但是每一步又存在很多不可控性,又因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稍有差错,下面的环节则无法顺利进行。
  “用这个耪(pǎng)平琴杆,不容易暴差(cha)。”“不好意思,是什么平?”“耪平!”“嗯?”“耪地的耪!”这是在采访胡琴匠人杜长江时的一段对话。当时他边给我们解说边展示他制琴的独有工具—耪—拆掉自家1958年的钟表,用钟弦制作而成,因为听不懂他的专业术语,一连的询问让杜师傅非常无奈,我自己本身也很沮丧。本已经信心满满地感觉做足了功课,但是没想到连词都听不明白。因为不懂,也就只能听师傅讲解,一边琢磨吸收,一边把了解到的再详细追问,非常浪费时间。
  因为不了解,观点很容易被受访者引导,有时因为艺人各有特色,手工制作过程中也会独有自己的特点,在介绍这门手艺时也可能会以偏概全,产生偏驳。如此便会影响栏目的稳定性与独立性。当想象的美好遇到残酷的现实,单纯的喜爱已经没法解决栏目遇到的困扰。
  也许这就是一个栏目的生死存亡问题,而编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删掉栏目,要么改变自己。
  因追寻而无畏,因懂得而深沉
  相信每一本有追求的杂志都不会轻言放弃,《IN生活》也如此。如果我们的读者是所写栏目的行家,他希望看到的应该是受访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我们的读者是单纯的手艺爱好者,那他希望看到的肯定是对未知的解答。
  明确问题后,带着虔诚为完善栏目继续奔波。接触的手工艺匠人越来越多,也看到了各种不同的纯手工作品,与师傅们一起操作实践,体悟他们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在采访手工皮艺时,我上手缝制,虽然有杨师傅亲自指导,但缝出的样本仍是惨不忍睹。而这看似简单的缝制工作,杨师傅却可以边看电视边操作,其缝制出成品的针脚处却依旧规矩有型。这看似随意却工整的艺术,除了卖油翁的“唯手熟尔”,也还有技术含量和心境在里面吧。
  随着对手艺认知的深入,也愈加发现自己手艺知识的匮乏。只是随着栏目的成熟与稳定,自己不会再因为无知而感伤、退缩,反而在追寻过程中,因为受匠人师傅们制作物件时的用心感染而无所畏惧。并因为了解了手艺的历史沿革而更加懂得坚守这份手艺的师傅们的良苦用心。


  工匠们靠着常年熟练的功夫,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器物和装饰品。也许有的创造物已经失去了它们初始的功能,但是这些凝聚着祖先智慧的创造,却在未被工业化的农耕时期增添了无限光彩。而即便是被机械化批量生产覆盖的现代社会,工艺与效果也无法与纯手工制作比拟。
  喜欢手艺,不仅仅因为匠人们的巧夺天工,还有感于匠人们制作物品时的心境。也许一件物品在外人看来不过就是它的物理功效,但是制作过程中,匠人的智慧与汗水已经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不管是刀工、刻工还是研磨、针工……每一种无不包含着匠人们多年研习的汗水与日积月累的经验。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匠人们制作的物品也是如此。即便是同一个匠人依据相同的图纸,在相同的环境下也无法复制自己的东西,因为心境不同,与材料产生的交流不同,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不用心体会是无法看出差异的。
  追寻过程中的收获,不仅使个人的单纯喜爱升华到对手艺的深沉的爱,也赋予了这个栏目有型物品之外的无穷生命力。我们习惯了对未知充满幻想,继而探索、追逐,却又在揭秘后厌恶、抛弃,只是最终又会重拾喜爱,并且因为懂得,而爱得更加深沉。对人如此,对物亦然。
  因呈现而精彩,因坚持而永恒
  前段时间去台湾,最牵动我心扉的莫过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看到的17层镂空同心象牙球雕。据说它是历经祖孙三世雕刻完成的,构思制造的祖父,继承祖父遗愿继续雕刻的父亲,都没有见过成品的模样,到了孙子辈才终将其完成。
  看完之后,除了感叹祖孙三代锲而不舍的精神外,就是对现世社会的反思。我们的高精尖技术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滋生了急功近利。中台禅寺里年轻的女师傅说,每一节台阶都是大师傅启发众生踏实做人。若手工艺人们也边幻想着美梦成真,边继续慵懒,我们何以见得像象牙球雕般精美的物件,匠人将物品制作继续革新,甚至世代为之,他们要的不是名利物质的即时收获,而是为不辜负自己的追求。
  用心思索,耗神雕琢,以己之力,传人与乐。也许,这就是手艺能感动世人的原因,就是手工艺者们受尊重的原因。将历史发展承载于器物之上传承后世,呈现自然最初的发展模样。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祖先的智慧才流传至今,并继续传承,化为永恒。
  世间事何不如此,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到极致。杂志人把每一个栏目视为自己的孩子,从最初的构思、选题列表及备案的提出,到稿件成型,修改完善直至与栏目的匹配,无一环节不需要坚持。
  “私伴”由最初的读者不解,到现在栏目作者被读者主动关心,“礼拜”由最初的高反稿率到现在的免检栏目,“知味”由单纯的网络索检编纂到邀约美食达人参与图文订制……一本杂志的完美呈现,需要栏目的有力支撑,而这份支撑源自对阻力的抗衡,对失败反思与调整的勇气,以及对现实的尊重和对文化的坚持。
  我们在追寻中坚守,在彷徨中奋进。通过一个栏目体现一种品格,每一个栏目又组成我们杂志的追求。在追寻的过程中,结果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坚持的过程中传达着我们的理念,并假借栏目这一载体,感动并温暖每一个心灵,无论时世如何变化,都守住内心的坚持,让人们在繁忙的社会中心儿回归,不要忘记最初的梦。
其他文献
A.  大约是因为,出生在深秋的缘故。一直毫无疑问地觉得,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碧云天,黄地叶,秋风紧,北燕南翔,晓来谁染霜林降。  皆在笔下化作一帧帧绚丽粲然的油彩。  该是怎样的去肆意挥霍,这短短数日,便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的霎那金秋?  若你如我一般荤素不忌海纳百川,那不如共赴一场无关风月,只爱寿喜烧的吃情盛宴。   B.  寿喜烧于我,是冗长秋冬里不可忽视的一枚恩物。在日文中,它被称作
期刊
《深夜食堂》一直是相当喜欢的动画,每当平静悠然的旁白响起,总是能感到心中浓浓的暖意——“当忙碌的人群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都会身在哪里?有家的人未必在家,无家的人盼归家而不能,有家又在家的人是否就会享受天伦,品味到美食与爱情带给人的幸福感?”  我坚信食物的力量。而随着日日夜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更能确定的是,我们能对食物表达的最高敬意,就是我们对食物的依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期刊
抵达当日:  从济南乘高铁到青岛,傍晚时在中国海洋大学散步。  “济南——青岛”高铁119.5元/公交车1元/住宿130元/晚餐 50元  第一日:  早餐后漫步大学路,找寻人文青岛,走访名人故居: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在咖啡空间小憩,午餐后到著名的圣弥厄尔教堂一游后,步行去胶澳总督府。  早饭10元/公交车2元/住宿130元/午饭100元 /咖啡 30元/晚饭80元  第二日:  乘公交车到鲁迅
期刊
有人说  丽江  不只是一座充满暧昧和艳遇的城市,  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精神病院。  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心灵的后花园,  是一个传说。  还有人说  丽江  适合有故事的人躲避和疗伤,  适合有梦想的人偶遇和发现,  适合闲散的人颓废和发呆……  而在我眼里  丽江是闲散、自在、纯净的,  束河是古朴、清净、柔软的,  有人在这里艳遇,遇人、遇景、遇美食,  有人在这里疗伤,伤怀、伤逝、伤青春,
期刊
摩羯座:12-22~01-19  摩羯座,诞生于一年四季最为酷寒的季节,故展现出其独立的精神和阴柔的个性。摩羯座通常有过人的耐力,有时间观念,有责任感,重视权威和名声。和其他土象星座一样,是属于较内向,略带忧郁的星座。通常摩羯绝少是天才型,但却心怀大志,经过重重历练,到中年期才会渐渐拥有声名和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持续的上进心和坚强的毅力,加上擅长知识和经验的累积,如此才一点一滴达成目标。  许
期刊
A.  “我想如果我可以把不睡觉的时间攒起来,一定可以吃好多好吃的甜点。”  这个稍显稚气却又带着几分偏执的想法“嘭——”的一声出现在某年冬天一个洒满阳光的闲散午后。是微风拂面,之后时光如流水,岁月似苍狗,因着机缘际遇走过的城市,流连几处餐厅,尝过的甜点。随手将它们的口感与轮廓任意地描绘在贴身的笔记本中,就像是捕捉到了晨间六七点钟的曦光就会油然而生的小确幸——是这样简单的初衷。   B.  人生不
期刊
阿噜者,布偶猫也。  布偶猫,顾名思义,软绵绵的似布偶一样温顺的猫咪。  话说这布偶猫跟我是怎样认识的。二零一零年秋,表姐即将离开这下雨即变冬天的成都,便把她两个月大的爱猫给了我。这猫,便是阿噜了。  阿噜是蓝山猫双色。蓝山双,山猫纹,蓝双色。人家都说,初见时美好,它可是对我爱搭不理,对着它旧主远去的背影恋恋不舍。我把它的头挪过来,微笑看着它:“以后跟我混吧。我叫小起,请多关照。”是的,动画片《甜
期刊
店里来了洋客人,好客的池总不敢怠慢,拿出店里的招牌茶——条索紧细、匀齐的坦洋工夫来招待。只是一闻,原本还是绅士气度的客人神情便有了异样,端起茶杯嗅了又嗅,终于送到嘴边闭目细品。再一睁眼,那浑浊的双眸里竟已满是晶莹。  老人双手颤抖地从随身包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泛黄的信封。当时,池总还不明白眼前这个发已斑白的外国老人为何如此激动。但当他的目光触及信封上赫然在列的五个大字“中国坦洋收”时,他似乎又明
期刊
关于上海的书写有多种,最爱的还是细节关注。比如陈丹燕的笔下风景,比如对四明别墅的关注,以及石库门、街巷里,都是上海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丰富而又多样的上海。在读王千马的《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时,不仅感慨他对上海近现代史的熟稔,还在于通过一个社区来书写上海史,这多少跟宏大历史无关的小细节让上海生活更为灵动、鲜活。  如果说上海是一座见证了中国近代跌宕沉浮的城市,那么,徐汇区的天平社区,
期刊
世界上本来没有酒,吃不了的粮食和水果多了,就有了酒。世界上本来也没有文化,吃饱了撑的人多了,就有了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酒和文化的产生有相同之处,看似无意,其实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刀耕火种的时候,谁也没闲情琢磨酒的事,结绳记事,绳疙瘩上面都是今天打了几只山鸡,分了半扇野猪,绝不会舞文弄墨。  所以,世界上本来也没有酒文化,酒足饭饱,才有了酒文化。  酒文化的历史和酒的历史一样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