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的一项新型的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体育大课间活动并没有受到师生的重视,反而其质量在不断下降。本文就目前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大课间;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从2007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结合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大学校开展了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出课堂,走进操场,积极参加并开展体育锻炼活动,通过体育的手法,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智力、培养品德[1]。
一、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课程发展的必要性
(一)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原来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以耐力训练、列队训练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所以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应该是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需要革新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全国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根据这个核心内容来开展各类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也是如此。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将体育活动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过程,利用了现在的作息时间,以快乐、和谐、健康的内容加以展现,并以课程的方法将其形态固定,是推进学校体育课程革新的方法[2]。
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现状情况
(一)基本的活动可以得到保证
通过对某地的20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多数的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属于正常范畴内,大部分的班组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带领下按照学校制定的统一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但由于场地、任课教师的水平等原因的影响,多数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主要是以接力赛、篮球、足球、跳绳等等为主。而这些活动中,又以跳绳是学生最容易学并掌握的项目且较为容易达到认定的标准;篮球和足球具有极强的普及性,所以也容易得到普及。
(二)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1.在不同的学校,每一个班组都会有部分的同学在体育大课间时间逗留在教室中,其中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完成作业,留在教室继续做功课;
(2)因为在课堂中犯错被留在课室中;
(3)对该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缺少兴趣;
(4)由于个人的身体原因,身体素质较弱,平常就非常少参加体育的大课活动;
(5)由于生病的缘故无法参加该次的体育大课活动;
(6)几个要好的同学之间在教室做其他的游戏,例如下棋等。
2.对以上这些原因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的问题:
(1)现在很多的学生在家均是独子,受到了父母过分的溺爱和保护,加之家庭经济条件不错,造成学生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以男生为主)变得不爱进行体育运动。
(2)部分学生(以女生为主)平时喜爱吃零食,三餐不正常造成的营养不良。
(3)对部分学校的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因为由于家庭条件好的,造成学生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的男生占到17%,女生也占到了75%左右;而由于吃零食的造成营养不良的女生占到12.5%,男生占到8.4%。这些因为营养不良或过剩的学生基本都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耐力类的体育活动。
(三)部分活动内容过于单调、活动组织没有秩序
1.各学校在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场地以及运动设备的配置基本合理,但是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基本上是以各种球类为基础。
2.部分学校在体育大课间的活动组织缺少秩序性。例如:在篮球场上看到学生打闹、跳绳、踢足球等。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教师组织在定点的场所开展定点的活动则内导致的。
通过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学校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安排及项目设置不丰富,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要求;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方法有限,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对体育大课活动的监督及检查不够重视。这些都是导致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改进建议
(一)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监督体制
所有的学校都需要加强关于体育大课间的专项监督体制,设计相关的组织管理网络,确定每一个层面的负责人,例如:学校第一责任人,即校长——每一位的分管领导——年级组长——每班班主任的一种联合性的管理模式。这样的做法,可以对体育大课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把控,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实行首问责任制。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进行定期的评定,且可以与任课教师的绩效成绩挂钩,真正做到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二)建议合理地安排场地
学校的体育工作负责人要与分管的部门进行合作,合理的听取学生的各个意见,安排好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多样,不单可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同时便于教师的辅导组织,还需要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活动的安排需要考虑到每个班组的活动场地,确保每个班组都能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
(三)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
学校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对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因为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老师多数是班主任,对如何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无法真正理解,所以,学校需要安排部分体育教师进行引导;与此同时,学校也要组织如何上好体育大课间的教学研究的活动,解决课间活动的各种困惑。各个年级的体育老师在大课间活动时也要及时的进行到班跟班,协助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帮助开展体育大课活动的教师把握好上体育大课间的方法。
(四)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校应该充分的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来组织按班级之间的比赛(单项或集体均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拔河比赛、班组间的足球比赛、跳绳比赛、班组间的接力等。举办这些比赛的项目,每班的参赛人数需要达到班级人数的80%以上,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体育大课活动学生的参与率。
(五)多种活动自选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需求与方向也各不相同。而学校则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创造各样的条件并设立一定的体育运动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一些学生因没有喜欢的项目而不愿意参与活动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带简易的活动器材[3]。
(六)传统活动的发展,开拓创新,促进大课间活动新方向的发展
1.立于本地,学校可以鼓励开展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活动,以增加学生的活动兴趣。例如:丢沙包、跳皮筋、玩转陀螺、跳房子、呼拉圈、捉迷藏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平时游戏的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活动的兴趣且娱乐性极强。
2.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己创造简单的活动器材。体育大课的活动器材大部分是由学校提供的,但更多的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制作,比如小沙包、毽子等。这样即可以节约省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充实了体育活动的内容。
(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和谐社会是我们当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而学生的和谐、健康快乐是每一位师生所追求的目标。在体育大课间活动期间,师生可以同时做操,各班组的班主任在自己班的最前面,学生跟着教师作,或者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拔河、跳绳、打羽毛球、游戏等。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
结论
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体会到锻炼一小时,健康一生的理念,多创新,让体育大课间的活动更加吸引学生并富有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敏奎.小场地组织大课间活动形式探索[J].运动,2010(8):122.
[2]张蕾.关于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若干思考[J]. 安徽体育科技,2003,24(2):55.
[3]纪开俊.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与改进方法[N].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92-93.
【关键词】体育大课间;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从2007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结合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大学校开展了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出课堂,走进操场,积极参加并开展体育锻炼活动,通过体育的手法,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智力、培养品德[1]。
一、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课程发展的必要性
(一)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原来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以耐力训练、列队训练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所以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应该是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需要革新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全国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根据这个核心内容来开展各类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也是如此。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将体育活动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过程,利用了现在的作息时间,以快乐、和谐、健康的内容加以展现,并以课程的方法将其形态固定,是推进学校体育课程革新的方法[2]。
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现状情况
(一)基本的活动可以得到保证
通过对某地的20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多数的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属于正常范畴内,大部分的班组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带领下按照学校制定的统一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但由于场地、任课教师的水平等原因的影响,多数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主要是以接力赛、篮球、足球、跳绳等等为主。而这些活动中,又以跳绳是学生最容易学并掌握的项目且较为容易达到认定的标准;篮球和足球具有极强的普及性,所以也容易得到普及。
(二)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1.在不同的学校,每一个班组都会有部分的同学在体育大课间时间逗留在教室中,其中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完成作业,留在教室继续做功课;
(2)因为在课堂中犯错被留在课室中;
(3)对该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缺少兴趣;
(4)由于个人的身体原因,身体素质较弱,平常就非常少参加体育的大课活动;
(5)由于生病的缘故无法参加该次的体育大课活动;
(6)几个要好的同学之间在教室做其他的游戏,例如下棋等。
2.对以上这些原因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的问题:
(1)现在很多的学生在家均是独子,受到了父母过分的溺爱和保护,加之家庭经济条件不错,造成学生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以男生为主)变得不爱进行体育运动。
(2)部分学生(以女生为主)平时喜爱吃零食,三餐不正常造成的营养不良。
(3)对部分学校的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因为由于家庭条件好的,造成学生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的男生占到17%,女生也占到了75%左右;而由于吃零食的造成营养不良的女生占到12.5%,男生占到8.4%。这些因为营养不良或过剩的学生基本都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耐力类的体育活动。
(三)部分活动内容过于单调、活动组织没有秩序
1.各学校在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场地以及运动设备的配置基本合理,但是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基本上是以各种球类为基础。
2.部分学校在体育大课间的活动组织缺少秩序性。例如:在篮球场上看到学生打闹、跳绳、踢足球等。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教师组织在定点的场所开展定点的活动则内导致的。
通过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学校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安排及项目设置不丰富,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要求;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方法有限,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对体育大课活动的监督及检查不够重视。这些都是导致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改进建议
(一)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监督体制
所有的学校都需要加强关于体育大课间的专项监督体制,设计相关的组织管理网络,确定每一个层面的负责人,例如:学校第一责任人,即校长——每一位的分管领导——年级组长——每班班主任的一种联合性的管理模式。这样的做法,可以对体育大课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把控,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实行首问责任制。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进行定期的评定,且可以与任课教师的绩效成绩挂钩,真正做到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二)建议合理地安排场地
学校的体育工作负责人要与分管的部门进行合作,合理的听取学生的各个意见,安排好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多样,不单可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同时便于教师的辅导组织,还需要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活动的安排需要考虑到每个班组的活动场地,确保每个班组都能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
(三)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
学校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对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因为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老师多数是班主任,对如何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无法真正理解,所以,学校需要安排部分体育教师进行引导;与此同时,学校也要组织如何上好体育大课间的教学研究的活动,解决课间活动的各种困惑。各个年级的体育老师在大课间活动时也要及时的进行到班跟班,协助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帮助开展体育大课活动的教师把握好上体育大课间的方法。
(四)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校应该充分的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来组织按班级之间的比赛(单项或集体均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拔河比赛、班组间的足球比赛、跳绳比赛、班组间的接力等。举办这些比赛的项目,每班的参赛人数需要达到班级人数的80%以上,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体育大课活动学生的参与率。
(五)多种活动自选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需求与方向也各不相同。而学校则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创造各样的条件并设立一定的体育运动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一些学生因没有喜欢的项目而不愿意参与活动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带简易的活动器材[3]。
(六)传统活动的发展,开拓创新,促进大课间活动新方向的发展
1.立于本地,学校可以鼓励开展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活动,以增加学生的活动兴趣。例如:丢沙包、跳皮筋、玩转陀螺、跳房子、呼拉圈、捉迷藏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平时游戏的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活动的兴趣且娱乐性极强。
2.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己创造简单的活动器材。体育大课的活动器材大部分是由学校提供的,但更多的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制作,比如小沙包、毽子等。这样即可以节约省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充实了体育活动的内容。
(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和谐社会是我们当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而学生的和谐、健康快乐是每一位师生所追求的目标。在体育大课间活动期间,师生可以同时做操,各班组的班主任在自己班的最前面,学生跟着教师作,或者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拔河、跳绳、打羽毛球、游戏等。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
结论
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体会到锻炼一小时,健康一生的理念,多创新,让体育大课间的活动更加吸引学生并富有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敏奎.小场地组织大课间活动形式探索[J].运动,2010(8):122.
[2]张蕾.关于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若干思考[J]. 安徽体育科技,2003,24(2):55.
[3]纪开俊.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与改进方法[N].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