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 当前整个社会群体对孩子的过度关爱
由于独生子女等问题,现今整个社会群体对孩子的关爱出现了过分“呵护”的情况,不少孩子由于娇生惯养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从而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由于对孩子过于偏爱,某些家长的“维权”意识过强,只要孩子在学校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故”就兴师动众地找学校甚至是上级主管部门“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顾虑重重,从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普遍认为高学历和高文化才容易找到好工作并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因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都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体育成绩。这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3.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迅速增加,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学生将有限的闲暇时间用于玩电子游戏、浏览互联网和看电视等,运动时间明显减少。同时,交通工具日趋发达,电梯等各种公共设备和家用电器不断智能化、自动化,使得人们在日常中的运动量大量减少。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必然会造成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人群的体质的下降。
(二)学校原因
1. 升学压力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全国中小学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和“一考定终身”的消极影响和导向下,现在中小学的升学考试和毕业考试还是以“分数线”和“升学率”来作为评价标准的。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也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科的教学上,而对体育科的教学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的毕业班或提高班有时还会占用体育课和活动课的时间来给学生补习,这不仅阻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 安全教育的紧抓不放对体育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紧抓安全教育不放,导致学校在体育课和活动课上力求不出体育伤害事故,不敢让学生接触“危险性”较高的体育器材,也不敢让学生进行运动负荷较大的锻炼项目。这直接降低了体育课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3. 教师的体育教学艺术有待继续提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虽然不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多数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学生热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也总存在不少盲从和形式化的成分,体育教学还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也未能促使大多数学生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教学效果与新课标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三)家庭原因
1. 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健康观念
当前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体质健康方面的考虑则不多。甚至有的家长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于是有意限制孩子的体育运动。还有,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辅导班,还给孩子请家教,要孩子学钢琴、学跳舞、学书画……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下,睡眠时间缺乏,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更是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体质的下降。
2. 溺爱孩子及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造成营养不均衡
许多家长不仅对孩子娇生惯养,而且缺乏必要的科学营养知识。在饮食方面,太放纵孩子,致使孩子过多摄入了含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造成孩子“营养过剩”,或者致使孩子挑食、偏食,使营养物质摄入不全,造成孩子“营养不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青少年中“小胖墩”和“豆芽菜”不断增多的直接原因。也有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等原因,让孩子随意到外面去吃饭。孩子由于缺乏健康饮食知识和自制能力,经常到不合格的小摊吃饭或过多地食用洋快餐、饮料和膨化食品而导致营养不平衡,体质下降。
二、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引导整个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和“教育观”
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闻媒体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正确的“育儿观”和科学的“教育观”深入人心。要让广大家长深刻认识到溺爱孩子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掌握培养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道理,并真正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孩子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促使广大家长真正重视孩子的体质情况和体育成绩,为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多渠道、多形式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和科学营养知识
学校、社区、相关职能部门应努力创造条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社等媒体以及板报、墙报、讲座、派发资料等形式提高全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并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健身知识和营养知识的指导,普及科学健身和合理饮食的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确定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应切实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纠正“升学率第一”的错误的办学方向,要把改善学生体质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情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切实重视对体育的教学,努力提高全体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紧跟课改步伐,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师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依据先进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改进教学模式,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园地,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和人格魅力,通过教师特有的感染力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再通过学校的进一步引导和有效组织,就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五)切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保证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是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的基本前提,是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生每天要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都要予以高度重视,要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及掌握好学生的活动密度,不得挤占体育课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要形成制度,保证其真正得以实施。
此外,课余和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学校的体育设施要向学生开放,并尽可能创造条件举办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从而吸引和保证学生在假期也能坚持足量的锻炼活动。
(六)加强体育师资建设,改善运动设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及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的增加,我国体育师资数量明显不足,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及时“充电”, 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跟不上,这些阻碍了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充实专业体育教师的数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是发展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体质的急切需要。
此外,充足的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也是确保学生的体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及活动设施明显缺乏,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这一方面要求学校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合理进行错时安排,同时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已有器材的多重作用,发掘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从而提高现有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备,为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
(七)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单靠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等形式,让体育课向课外延伸,让家长协助监督完成,并提倡“全家总动员”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促进家庭和睦,又能帮助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同时,学校和社区也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设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各种体育活动,如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毽子比赛、健美操表演等,将课余时间的学生从电脑、电视机前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化的立体网络,最大化地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和时间。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社会原因
1. 当前整个社会群体对孩子的过度关爱
由于独生子女等问题,现今整个社会群体对孩子的关爱出现了过分“呵护”的情况,不少孩子由于娇生惯养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从而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由于对孩子过于偏爱,某些家长的“维权”意识过强,只要孩子在学校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故”就兴师动众地找学校甚至是上级主管部门“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顾虑重重,从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普遍认为高学历和高文化才容易找到好工作并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因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都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体育成绩。这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3.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迅速增加,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学生将有限的闲暇时间用于玩电子游戏、浏览互联网和看电视等,运动时间明显减少。同时,交通工具日趋发达,电梯等各种公共设备和家用电器不断智能化、自动化,使得人们在日常中的运动量大量减少。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必然会造成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人群的体质的下降。
(二)学校原因
1. 升学压力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全国中小学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和“一考定终身”的消极影响和导向下,现在中小学的升学考试和毕业考试还是以“分数线”和“升学率”来作为评价标准的。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也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科的教学上,而对体育科的教学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的毕业班或提高班有时还会占用体育课和活动课的时间来给学生补习,这不仅阻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 安全教育的紧抓不放对体育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紧抓安全教育不放,导致学校在体育课和活动课上力求不出体育伤害事故,不敢让学生接触“危险性”较高的体育器材,也不敢让学生进行运动负荷较大的锻炼项目。这直接降低了体育课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3. 教师的体育教学艺术有待继续提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虽然不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多数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学生热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也总存在不少盲从和形式化的成分,体育教学还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也未能促使大多数学生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教学效果与新课标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三)家庭原因
1. 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健康观念
当前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体质健康方面的考虑则不多。甚至有的家长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于是有意限制孩子的体育运动。还有,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辅导班,还给孩子请家教,要孩子学钢琴、学跳舞、学书画……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下,睡眠时间缺乏,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更是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体质的下降。
2. 溺爱孩子及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造成营养不均衡
许多家长不仅对孩子娇生惯养,而且缺乏必要的科学营养知识。在饮食方面,太放纵孩子,致使孩子过多摄入了含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造成孩子“营养过剩”,或者致使孩子挑食、偏食,使营养物质摄入不全,造成孩子“营养不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青少年中“小胖墩”和“豆芽菜”不断增多的直接原因。也有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等原因,让孩子随意到外面去吃饭。孩子由于缺乏健康饮食知识和自制能力,经常到不合格的小摊吃饭或过多地食用洋快餐、饮料和膨化食品而导致营养不平衡,体质下降。
二、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引导整个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和“教育观”
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闻媒体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正确的“育儿观”和科学的“教育观”深入人心。要让广大家长深刻认识到溺爱孩子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掌握培养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道理,并真正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孩子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促使广大家长真正重视孩子的体质情况和体育成绩,为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多渠道、多形式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和科学营养知识
学校、社区、相关职能部门应努力创造条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社等媒体以及板报、墙报、讲座、派发资料等形式提高全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并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健身知识和营养知识的指导,普及科学健身和合理饮食的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确定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应切实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纠正“升学率第一”的错误的办学方向,要把改善学生体质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情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切实重视对体育的教学,努力提高全体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紧跟课改步伐,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师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依据先进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改进教学模式,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园地,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和人格魅力,通过教师特有的感染力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再通过学校的进一步引导和有效组织,就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五)切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保证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是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的基本前提,是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生每天要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都要予以高度重视,要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及掌握好学生的活动密度,不得挤占体育课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要形成制度,保证其真正得以实施。
此外,课余和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学校的体育设施要向学生开放,并尽可能创造条件举办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从而吸引和保证学生在假期也能坚持足量的锻炼活动。
(六)加强体育师资建设,改善运动设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及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的增加,我国体育师资数量明显不足,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及时“充电”, 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跟不上,这些阻碍了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充实专业体育教师的数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是发展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体质的急切需要。
此外,充足的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也是确保学生的体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及活动设施明显缺乏,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这一方面要求学校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合理进行错时安排,同时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已有器材的多重作用,发掘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从而提高现有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备,为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
(七)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单靠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等形式,让体育课向课外延伸,让家长协助监督完成,并提倡“全家总动员”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促进家庭和睦,又能帮助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同时,学校和社区也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设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各种体育活动,如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毽子比赛、健美操表演等,将课余时间的学生从电脑、电视机前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化的立体网络,最大化地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和时间。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