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是以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采取的优化教学活动方式。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能否有效地开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内容之前,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引起学生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在电学复习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电学内容实际就是三个‘演员’在一个‘舞台’上演出了很多精彩的节目,你知道这三个‘演员’是谁吗?这个‘舞台’又是什么?你知道这些精彩的节目有哪些吗?”这段话讲完后,立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入到电学的核心内容上,同学们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一致认为三个“演员”分别是电压、电流、电阻,而一个“舞台”就是电路图。整堂课学生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二、编好用好导学案
1.导学案编制要符合课标、中考要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导学案编制要走程序,编制人提前一周编制好,编好后发给备课组全体老师,全体老师都做一遍,集体备课时老师拿着做好的导学案,集体研究修改,再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完善,然后定稿。
3.导学案包括。學习目标、重点难点、自学引导、合作探究、当堂检测;训练学案应有使用说明,训练量不超过30分钟。
4.每一个导学案都要有编制人、审核人、领导签字、日期、编号。
5.导学案用完要上交,教师分析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补救的方法措施。导学案用得好就能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三、优化教材备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根据教材大纲钻研教材可以使自己明确教学方向,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最优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物理用语,可以采用讲授——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采用启发——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实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对于物理计算,可以采用指导——自学式的教学。
四、利用生活经验
物理学的原理、规律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在情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有利条件,巧妙的利用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从未思考过的物理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引出物理原理,定律,并继续用于探究并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讲授“光的折射定律”内容时,在引入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走在清澈的小溪边,可以看到在溪底的各色的小石子,当伸手去拿时,却发现拿到的小石子并不是想拿的那一块;渔民在叉鱼的时候也会出现此类的问题。原因何在?这样的情境,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学生也有此类的经验,却可能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原因。
五、转变教学观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物理探究学习。改进教法,精心组织互动性强、探究氛围浓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准确使用物理用语,恰当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文字表述能力差等,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有关物理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验教学在理科学习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改革实验教学的迫切性也越来越突出,学校实验教学状况如何,会在考生试卷中反应出来:做与不做效果不一样,开放做与封闭做效果也不一样,保守做与创新做效果会更不一样。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根据初中各年级的年龄差异,在八年级期间侧重于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阅读,初三还可在阅读后提出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会发现重点,并能促进课前预习,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树立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提倡物理课堂教学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疑会在一些问题上对结果产生分歧,因为在这种分歧下教会学生新的东西,会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善于把握课堂的教师,会将这些分歧转化成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会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疑是知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新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好好加以利用。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青少年不唯书、不唯上、只为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品质为目标,组织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同时,教师在鼓励和启发学生质疑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实际组织班上同学开展一些有效的探究活动。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共享,共同交流和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热爱。要注意的是,初中生虽然普遍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根据条件独立进行物理实验、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后,注意鼓励学生各自组成物理设计小组,鼓励和指导学生制作物理模型,将理论用于实践。
七、注重课后反思
教学是一门永远没有完美的艺术,教学活动是一组没有底片的照片组成的。及时的反思能让我们在失败中前进,能锦上添花。反思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与推证是否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实验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课重点,学生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适当,小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结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和修订,扬长避短使之更科学、更完善,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内容之前,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引起学生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在电学复习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电学内容实际就是三个‘演员’在一个‘舞台’上演出了很多精彩的节目,你知道这三个‘演员’是谁吗?这个‘舞台’又是什么?你知道这些精彩的节目有哪些吗?”这段话讲完后,立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入到电学的核心内容上,同学们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一致认为三个“演员”分别是电压、电流、电阻,而一个“舞台”就是电路图。整堂课学生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二、编好用好导学案
1.导学案编制要符合课标、中考要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导学案编制要走程序,编制人提前一周编制好,编好后发给备课组全体老师,全体老师都做一遍,集体备课时老师拿着做好的导学案,集体研究修改,再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完善,然后定稿。
3.导学案包括。學习目标、重点难点、自学引导、合作探究、当堂检测;训练学案应有使用说明,训练量不超过30分钟。
4.每一个导学案都要有编制人、审核人、领导签字、日期、编号。
5.导学案用完要上交,教师分析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补救的方法措施。导学案用得好就能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三、优化教材备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根据教材大纲钻研教材可以使自己明确教学方向,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最优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物理用语,可以采用讲授——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采用启发——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实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对于物理计算,可以采用指导——自学式的教学。
四、利用生活经验
物理学的原理、规律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在情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有利条件,巧妙的利用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从未思考过的物理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引出物理原理,定律,并继续用于探究并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讲授“光的折射定律”内容时,在引入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走在清澈的小溪边,可以看到在溪底的各色的小石子,当伸手去拿时,却发现拿到的小石子并不是想拿的那一块;渔民在叉鱼的时候也会出现此类的问题。原因何在?这样的情境,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学生也有此类的经验,却可能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原因。
五、转变教学观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物理探究学习。改进教法,精心组织互动性强、探究氛围浓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准确使用物理用语,恰当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文字表述能力差等,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有关物理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验教学在理科学习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改革实验教学的迫切性也越来越突出,学校实验教学状况如何,会在考生试卷中反应出来:做与不做效果不一样,开放做与封闭做效果也不一样,保守做与创新做效果会更不一样。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根据初中各年级的年龄差异,在八年级期间侧重于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阅读,初三还可在阅读后提出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会发现重点,并能促进课前预习,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树立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提倡物理课堂教学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疑会在一些问题上对结果产生分歧,因为在这种分歧下教会学生新的东西,会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善于把握课堂的教师,会将这些分歧转化成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会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疑是知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新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好好加以利用。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青少年不唯书、不唯上、只为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品质为目标,组织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同时,教师在鼓励和启发学生质疑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实际组织班上同学开展一些有效的探究活动。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共享,共同交流和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热爱。要注意的是,初中生虽然普遍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根据条件独立进行物理实验、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后,注意鼓励学生各自组成物理设计小组,鼓励和指导学生制作物理模型,将理论用于实践。
七、注重课后反思
教学是一门永远没有完美的艺术,教学活动是一组没有底片的照片组成的。及时的反思能让我们在失败中前进,能锦上添花。反思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与推证是否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实验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课重点,学生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适当,小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结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和修订,扬长避短使之更科学、更完善,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