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旅行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1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身居斗室,神行千里”的独特体验。南京作家王霞的《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记忆》,以饱蘸深情的笔墨,书写了她独特的旅行体验,让人不觉随其纸上神游,感受笔下情思,并且反观自身,对家庭教育有所思考。
  在《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記忆》中,教师出身的王霞用文字和真情,给读者以诗意的阅读体验,更给人以教育的启示,刷新了我对游记随笔的认识。确实,“一个人,需要各种形式的行走,但所有人的所有行走,都应该经过心灵。”亲子旅游,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良好契机,它可以让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更和谐,可以让孩子强体魄、开眼界、长见识,所谓见过世面的孩子一般不会差。
  我们总是希望和孩子有共同话题,却不肯蹲下来与孩子平等对话;我们总是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家园。读王霞的文字我总在想:如果我们与孩子一起做攻略,一起去体验那些自然风物、文化古迹,可想而知,心情是愉悦的,收获是满满的。在这样的契机下,亲子间的话题会不会更多,距离会不会更近?
  书中有一篇题为《古风古韵“贵白蒲”》的文章,作者提到了“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寓居白蒲期间,沿着青石板小街,信步到一户人家叙叙家常。两人一谈竟是本家,主人遂留郑板桥吃饭。虽然饭食简单,却富有雅趣,郑板桥临别时欣然写下一副对联,以示谢意。故事虽短,人情味却很深厚。
  父母与孩子共读这本书,就可以从郑板桥的故事入手,上网查找更多的资料,一起探寻郑板桥的精神世界,欣赏郑板桥的清廉如水,懂得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然后带着故事去旅游,想着书中的故事,看着实地的景致,阅读和行走就结合在了一起,就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了。
  到家之后,还可以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与感受,如果愿意,就让他拿笔写下来。这个过程,就是完整的“读写行”的过程。
  父母总担心孩子不会写作文,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其实,这样的“读写行”,才真正能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启发思路。这是诗意的旅行,更是高级的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在旅行的过程中,那些自然的、文化的景点,会在孩子的心灵烙下印记,潜移默化地丰富孩子的家国情怀,提升孩子的思想格局和精神富足感。这样的潜移默化,是一种诗意培养,也是一种精神唤醒。
  在《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记忆》中,作者不仅仅是单纯地观花望景,而是在旅游之余,细致地挖掘潜藏在风景背后、埋藏在历史中的那些人物、掌故和风情。这是一种行走的阅读,这样读书就具有了的厚重感、历史感;加之作者学养深厚,又使得文本富于文学性、可读性。
  随着作者的笔触,江苏如皋、湖北秭归、山东龙口等地名纷呈,郑板桥、王昭君、徐福等人物登场……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人生的韵味、细腻的情思,由此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至此,书中的景点与人物,便不再是孤立沉寂的,而是满载着作者情感和体悟的。
  行文讲究气韵。在《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记忆》的七辑中,读者可以感受作者情感张力的变化:前五辑,作者的情感是浓烈中带着节制的,与景物和历史人物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到了第六辑,作者的情感达到顶峰:乡愁依依,浓情似酒,笔墨敞开了写,感情敞开了抒,痛快淋漓,亲情、故乡、亲人,血脉相连,难以割舍,读者为之动容、感同身受。到了第七辑,作者的情感复又回归平和细腻。在这一辑里,作者用娓娓道来的叙述,向读者分享读书心得。
  读懂情感变化再回头读这本书,又会有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文字依旧充满诗意和唤醒。
  读这本《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记忆》,可以感受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可以感受作者书写的诚意和用心,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究,值得一读再读,值得收藏品味。
  编辑 东篱
其他文献
考试结束没几天,我陆续接到家长的反馈。最开心的是宇航妈,孩子这次测验,作文只扣了0.5分,是班级里扣分最少的。  像宇航妈这样,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兴高采烈的家长太常见,他们通常是孩子考试的晴雨表,孩子考好了各种奖励,考不好便乌云满天。家长的表现,不知不觉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只有分数最为重要。这既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也很容易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偏差。  我曾接过一个二年级的班级。班上有个小男孩叫小博,考试
期刊
無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的邹欣怡是个爱画画的孩子。课余时间,她喜欢在画纸上放飞想象、自由表达。  今年7月,她获评2020年度无锡市“新时代好少年”。她的老师专门写来此文,讲述她的成长故事。画出心中梦想  “彩虹彩虹真美丽,我要送给妈妈做围巾。”邹欣怡两三岁时,就对鲜艳色彩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第一次看到彩虹,就说出让妈妈惊喜的话语。每次看到哥哥画画,她更是挪不开脚,争着抢着要给哥哥“帮忙”。  上幼儿
期刊
阳台上有一盆兰花,疏于照顾,不知从哪一天起,花瓣竟全部凋落,叶子也枯黄了。女儿萌萌见了,很是沮丧。  我笑着说:“爸爸和你一起想办法,让它焕发生机好吗?”女儿半信半疑,但还是点了点头。  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枯萎的叶子剪掉,将鸡蛋壳磨成粉末溶解在水中浇灌兰花。连续半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让兰花焕发生机。  萌萌说:“爸爸,我想把兰花带到教室里,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让同学们赏心悦目。”我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期刊
我就不能成长吗  课外班上,老师要小朋友们介绍自己的妈妈,女儿说:“妈妈有一双大眼睛。”上完课,玩游戏的时候,妈妈不知怎么得罪了她,女儿气呼呼地说:“下次上课,我要说你眼睛小了……”  周末下班挤地铁时,感觉有些疲惫,掏出手机看到同事发的这条朋友圈,心头的潮湿灰暗,忽然被孩子的幽默点燃、照亮。  有趣的人和事,总是容易冲刷我们心头不开心的情绪。我继续刷屏,刷到前同事推送的一段童言童语——  小朋友
期刊
镜头凝聚的画面是光影的艺术。生活中,在某些特殊时刻我们会拍照记录,或是因为到了某个特殊的地点,或是看到了一件新奇物件,或是为了纪念某个难忘的瞬间,镜头记录下的瞬间就成了永恒。谈到镜头,我就想起家中的几张老照片。  第一张是爷爷在天安门广场拍下的。那时爷爷20岁左右,穿着军装,浓眉大眼,风华正茂。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保存完好,可以清晰地看到爷爷自豪自信的神情。时代滚滚向前,一个时代已经替代了另一个时
期刊
茉莉带女儿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吃饭时,同事看到茉莉的女儿闷声不响地吃东西,一副很乖很省心的样子,便说:“妞妞好可爱,好像佩奇哟,待会儿吃完饭跟阿姨回家,做阿姨的女儿好不好?”  茉莉的女儿抬起头,很认真地看了同事半天,说:“阿姨,你不像妈妈,你像狼外婆,我才不要跟你回家呢!”  茉莉的脸一下子红了,想不到女儿会这样说话,急忙喝斥她:“小孩子一点礼貌没有,快跟阿姨道歉。”  茉莉的女儿梗着脖子,就
期刊
曾听过一堂《与朱元思书》的课。一开始,授课教师就用多媒体播放了富春江的美景,优美的景色配合恰到好处的音乐,让我和学生们如痴如醉。我热切地盼望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也能自然流畅、淋漓尽致地展现课文的意蕴。  没想到,学生刚读一遍文本,教师就直接进行点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然后口若悬河地进行分析、讲解。  一瞬间,我感到了失落。雅韵十足的小品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教师没有带领学生从整体上去品
期刊
1号教室是我们初三(1)班的教室,是我和43个孩子共同生活的地方。1号教室里面并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在这个真实的教育现场,我总是努力去呵护每一个生命,擦亮每一个日子,让真诚和美好、感动和喜悦,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厨师的资质要求  早读课,某娃就呼噜呼噜睡着了。大清早的,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光,身板结实的他一来就睡觉,我看到能不窝火吗?但这“小壮汉”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就可能会“炸”。  我
期刊
提起背书,班上很多孩子都直摇头。为了激发他们背书的积极性,周一讲过《北京的色彩》一文之后,我就和孩子们约定:到周五,如果全班都会背诵全文,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否则全班同学为老师表演节目。  眨眼间,周五就到了。上午第一节上课铃刚响,我就叫张乾上台背书。  这小家伙虎头虎脑,总是一副笑嘻嘻的模样,挺招人喜欢的。但他特别不爱背书,关于背诵的题目总是一分不得。  他慢腾腾地走上讲台,背贴黑板望着我。我示
期刊
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回眸一笑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寸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悲欢离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