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教育方针
综观我国建国后教育方针的演变和更替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有这样一些趋势或规律:一是教育方针基本上都是以国家领导人或政治领袖的教育思想为主旨的,而在建国后的中前期,教育方针一般都是国家领导人的语录或题词,具有“钦定”的特征。二是教育方针持续的核心和主旨是要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强调教育应该完全或无条件地为政治服务。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方针的领导人个人思想有越来越淡化的趋势,而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研究成果则被教育政策和制度所吸收。四是在现实教育活动越来越回归本质、凸现教育主体性,教育强烈追求自身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教育方针对教育现实活动的规范和主导,有越来越减弱的趋势。
摘自《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二期王长乐《教育方针实践形态中的教育理性缺陷及启示》
关于职业指导
黄炎培就职业指导的本质、功能、原则和方法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1)职业指导本质论。职业指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使人的才能、性格符合职业的需求,就必须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事事得人,人人得事,”职业指导要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其工具必须是科学的。(2)职业指导功能论。职业指导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教育与社会三个方面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3)职业指导原则论。职业指导要遵从匹配性、自主性和发展性三个原则。匹配性原则强调人与事的适合,自主性原则强调被指导者最终由自己作出职业选择,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发展性原则也是职业指导的一个基本原则。(4)职业指导方法论。职业指导的方法可细分为认识自我、感悟职业世界和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三个方面。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十一期张志增,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
关于高职教育发展
要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的公平观,政府应履行职责、加大投入,降低高职院校收费标准,建立高职院校成本投入体系。(1)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使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经费标准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经费标准大体持平或略高,对高职院校贷款的权力加以限制,保证高职院校的适度发展。(2)保持校际的均衡发展。(3)建立社会民间资本运作系统。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民间资本运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补充。(4)创新高职院校学费制度。高职院校收费标准创新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符合利益获得原则,二是符合能力支付原则。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十二期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分析及对策》
关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
目前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两大范式下展开的,即经济学范式和人才学范式。经济学范式下比较成功的研究主要是计算职业教育的投资与回报率,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已达到较高水平。他们通常以人力规划理论为基础,把经济发展需要作为职业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些研究借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思维方法,这对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依据人才分类理论进行研究是当前盛行的另一个范式,它把“职业”作为逻辑起点阐述职业教育的本质与存在的现实依据。人才论者把人才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及培养目标定位作了深刻阐述。其基本逻辑是,人才是分类型的,不同类型的人才的能力结构有着巨大差别,因而需要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培养。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年第一期卢洁莹《职业教育研究视阈的转换》
关于“大职教观”
“大职教观”至少应具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大职教观”意味着体系之“大”。应摆脱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狭隘职业教育观念,体现开放理念。其二,“大职教观”意味着功能之“全”。即全面、多元之意。应尊重个体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个体就业需求和升学的矛盾,体现教育、职业和个体的真正匹配。其三,“大职教观”意味着体制之“顺”。其四,“大职教观”意味着领域之“宽”。重视开展终身职业教育。其五,“大职教观”意味着视野之“阔”。教育全球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职业教育是教育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其六,“大职教观”意味着对象之“广”。重视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其七,“大职教观”意味着模式之“活”。要彻底转变学科本位、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八,“大职教观”意味着选择之“多”。职业教育应该是尊重个体生命意愿的教育,而个体的意愿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出个性化色彩。
摘自《职教通讯》2007年第三期董仁忠,石伟平《“大职教观”问题探微》
关于职业生涯发展
大学生面临着动态的就业环境和择业过程,有三个要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1)把握自我——驱策自己的动力到底是什么。驱策每一个人从事某一种职业生涯的动力是不同的,因此首先就要对自我有一个充分而客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适于自己的职业生涯。(2)尊重职业——是否有能力维护所选职业的声望。良好的职业形象塑造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学生享受到完成工作的满足感,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推动职业发展。(3)了解职业需求——有哪些工作机会可供选择。对职业的了解与对自我的把握一样,是天平的两端,忽略了任何一端,天平都不会平衡,这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理念。
摘自《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年第一期孙颖,林曼华《动态就业环境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理念》
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理性审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相对平等方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去上大学;(2)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能上大学;(3)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上一樣的大学;(4)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只在青年时期通过高考上大学;(5)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上完大学都一样。
摘自《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二期栾兆云,韩延明《论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逸 公辑)
综观我国建国后教育方针的演变和更替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有这样一些趋势或规律:一是教育方针基本上都是以国家领导人或政治领袖的教育思想为主旨的,而在建国后的中前期,教育方针一般都是国家领导人的语录或题词,具有“钦定”的特征。二是教育方针持续的核心和主旨是要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强调教育应该完全或无条件地为政治服务。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方针的领导人个人思想有越来越淡化的趋势,而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研究成果则被教育政策和制度所吸收。四是在现实教育活动越来越回归本质、凸现教育主体性,教育强烈追求自身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教育方针对教育现实活动的规范和主导,有越来越减弱的趋势。
摘自《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二期王长乐《教育方针实践形态中的教育理性缺陷及启示》
关于职业指导
黄炎培就职业指导的本质、功能、原则和方法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1)职业指导本质论。职业指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使人的才能、性格符合职业的需求,就必须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事事得人,人人得事,”职业指导要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其工具必须是科学的。(2)职业指导功能论。职业指导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教育与社会三个方面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3)职业指导原则论。职业指导要遵从匹配性、自主性和发展性三个原则。匹配性原则强调人与事的适合,自主性原则强调被指导者最终由自己作出职业选择,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发展性原则也是职业指导的一个基本原则。(4)职业指导方法论。职业指导的方法可细分为认识自我、感悟职业世界和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三个方面。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十一期张志增,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
关于高职教育发展
要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的公平观,政府应履行职责、加大投入,降低高职院校收费标准,建立高职院校成本投入体系。(1)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使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经费标准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经费标准大体持平或略高,对高职院校贷款的权力加以限制,保证高职院校的适度发展。(2)保持校际的均衡发展。(3)建立社会民间资本运作系统。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民间资本运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补充。(4)创新高职院校学费制度。高职院校收费标准创新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符合利益获得原则,二是符合能力支付原则。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十二期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分析及对策》
关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
目前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两大范式下展开的,即经济学范式和人才学范式。经济学范式下比较成功的研究主要是计算职业教育的投资与回报率,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已达到较高水平。他们通常以人力规划理论为基础,把经济发展需要作为职业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些研究借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思维方法,这对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依据人才分类理论进行研究是当前盛行的另一个范式,它把“职业”作为逻辑起点阐述职业教育的本质与存在的现实依据。人才论者把人才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及培养目标定位作了深刻阐述。其基本逻辑是,人才是分类型的,不同类型的人才的能力结构有着巨大差别,因而需要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培养。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年第一期卢洁莹《职业教育研究视阈的转换》
关于“大职教观”
“大职教观”至少应具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大职教观”意味着体系之“大”。应摆脱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狭隘职业教育观念,体现开放理念。其二,“大职教观”意味着功能之“全”。即全面、多元之意。应尊重个体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个体就业需求和升学的矛盾,体现教育、职业和个体的真正匹配。其三,“大职教观”意味着体制之“顺”。其四,“大职教观”意味着领域之“宽”。重视开展终身职业教育。其五,“大职教观”意味着视野之“阔”。教育全球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职业教育是教育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其六,“大职教观”意味着对象之“广”。重视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其七,“大职教观”意味着模式之“活”。要彻底转变学科本位、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八,“大职教观”意味着选择之“多”。职业教育应该是尊重个体生命意愿的教育,而个体的意愿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出个性化色彩。
摘自《职教通讯》2007年第三期董仁忠,石伟平《“大职教观”问题探微》
关于职业生涯发展
大学生面临着动态的就业环境和择业过程,有三个要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1)把握自我——驱策自己的动力到底是什么。驱策每一个人从事某一种职业生涯的动力是不同的,因此首先就要对自我有一个充分而客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适于自己的职业生涯。(2)尊重职业——是否有能力维护所选职业的声望。良好的职业形象塑造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学生享受到完成工作的满足感,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推动职业发展。(3)了解职业需求——有哪些工作机会可供选择。对职业的了解与对自我的把握一样,是天平的两端,忽略了任何一端,天平都不会平衡,这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理念。
摘自《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年第一期孙颖,林曼华《动态就业环境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理念》
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理性审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相对平等方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去上大学;(2)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能上大学;(3)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上一樣的大学;(4)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只在青年时期通过高考上大学;(5)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上完大学都一样。
摘自《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二期栾兆云,韩延明《论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逸 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