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去年夏天,突然……》(Suddenly,Last Summer)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取消了有关同性恋内容的禁令,好莱坞马上推出了这部根据同性恋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电影。电影的中心人物塞巴斯蒂安是名同性恋者,但在银幕中多以背影出现,观众一直看不到他的面孔。塞巴斯蒂安被一群街头少年群殴至死,他的表妹(伊丽莎白·泰勒饰)目睹这场惨剧后,从此精神失常。
1961年:《孩童时刻》(The Children’s Hour)根据女作家丽莲·赫尔曼的同名剧作改编。在一个女子寄宿学校里,舍丽·麦克兰扮演的女教师暗恋上奥戴丽·赫本扮演的同事,一名学生诽谤麦克兰与赫本之间有“不伦之恋”,迫使麦克兰走上了绝路,而她在离世之前,向赫本告白了自己确实对她怀有爱恋之心。
1968年: 《侦探》(The Detective)天皇歌星弗兰克·西纳特拉扮演一名侦破同性恋者遇害案件的侦探,好莱坞第一次将镜头投向了同性恋酒吧和渔场。
1969年:《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一名得克萨斯牛仔希望在纽约的鸭场春风得意,到头来不仅人财两空,还让一位同性恋穷学生占了便宜。这是包含同性恋角色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导演约翰·施莱辛格就是一名同性恋者。
1970年: 《乐队男孩》 (The Boys in the Band) 根据百老汇的同名舞台剧改编,人物都是同性恋,他们中有娘娘腔,有歌剧迷,有男妓,有以婚姻来掩盖同性恋身份的已婚丈夫,各个人物的经历和心态在曼哈顿的一次生日聚会中得以展示。
1971年:《血腥的星期天》(Sunday, Bloody Sunday)约翰·施莱辛格以极为自然的手法表述了一对男女同时爱慕另一名男子的三角恋故事,这是第一部有男男接吻的镜头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
1980年:《巡视》(Cruising)一名男同性恋者出于自厌情绪,对其他男同性恋者展开了连环杀戮。由艾尔·帕西诺扮演的侦探假扮同性恋,深入同性恋社区展开调查。该影片推出时,受到同性恋社区的强烈抗议。
1982年:《做爱》(Making Love)一名男医生邂逅一位男作家,开始认清自己的性倾向,并导致了婚姻破裂,当他最后向作家表白心声并希望共谱人生爱曲时,对方已经移情别恋。这是好莱坞试图将同性恋情作一番客观甚至浪漫表达的最初尝试,但步伐过于超前,结果票房惨败,据说一些观众看到银幕上两男接吻时,大叫“恶心”,跑出了影院。
1985年:《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莫利娜与政治犯艾莱圭同囚一室,本来当局希望莫利娜从艾莱圭那里刺探反对派组织的活动情报,不料莫利娜被艾莱圭的正气所感染,最后献出了生命。虽然影片中的莫利娜是个举止娘娘腔的易装癖,但属于令人同情的正面人物,主演威廉·赫特是第一位以扮演同性恋角色而获得奥斯卡奖的演员。
1991年:《本能》(Basic Instinct)默默无闻的莎朗·斯通由此片一跃成为全球最具身价的女影星,但影片将女同性恋者和女双性恋者刻画为连环杀手的情节设计,遭到了同性恋人群的强烈抗议。
1993年:《费城故事》(Philadelphia)藉着《羔羊的沉默》巨大成功,乔纳森·德梅选择导演了《费城故事》,该片云集了汤姆·汉克斯、丹泽·华盛顿和安东尼奥·本德拉斯等好莱坞一线男星,获得了近80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汤姆·汉克斯因出色扮演了一名患艾滋病的同性恋律师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1996年:《鸟笼》(The Birdcage)根据同名法国电影翻拍,故事也从巴黎移到了迈阿密。一对同性伴侣得知儿子的未婚妻的父母将要到访,急忙将家里所有的露骨摆设清除一空,因为亲家公是名立场保守的国会议员。机关算尽,最后还是弄巧成拙。这是第一部获得全美票房冠军的以同性恋人物为主要角色的影片。导演麦克·尼克斯后来还出色地导演了以同性恋和艾滋病为主题的长达6小时的电视剧《天使在美国》(Angles In America)。
1997年:《亮相前后》(In and Out)霍华德·布莱克特是名衣着整洁、彬彬有礼的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平时喜欢听芭芭拉·史翠珊的歌,并即将与同事艾米丽结婚。多年前的一名学生在奥斯卡领奖发言中,抖露说布莱克特是同性恋,平静的乡镇一下子成为全国媒体的聚焦,也使布莱克特不得安宁,学校甚至要将他解雇。这是第一部以同性恋议题夺得全美票房冠军的影片,但全片丝毫没有着墨他同性恋情方面的内心世界。
1997年:《善恶花园的午夜》(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一位男妓被杀使包养他的雇主成为首要嫌疑犯。从牛仔明星转型为导演的克林德·伊斯特伍德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探视了一位同性恋者的孤独灵魂。
1999年:《男孩不哭》(Boys Don’t Cry)影片重现了有变性愿望的布兰顿·蒂娜从恋爱到被害的暑期经历。希拉蕊·斯万克的出色演绎使她荣登奥斯卡影后的宝座,斯万克在获奖发言中坦称蒂娜为“他”,获得同性恋人群的一致赞誉。
1999年:《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莱斯特一家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但夫妻间已经毫无感情可言,而同一街区内的几个家庭各有一本难念的经,只有一对同性伴侣恩恩爱爱。邻居费茨上尉误以为儿子在向莱斯特出卖青春,但偶尔的窥视使他内心泛起了深埋已久的同性恋情。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
1999年:《天才瑞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又译《心计》)根据女同性恋作家海斯密丝的同名小说改编。穷青年汤姆·瑞普利既爱慕富家子弟迪基的俊美外表,又觊觎他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他将迪基杀害后,开始了一场冒名顶替的危险游戏。马特·戴蒙的细腻表演充分展示了人物脆弱敏感的心理。
2002年:《时时刻刻》(The Hours)根据同性恋作家麦克尔·卡宁汉的同名小说改编,四名主要角色中,三名是女同性恋/双性恋者,另一名是男双性恋艾滋病患者。他们都希望挣脱精神休克的折磨,有的选择了逃避,有的选择了死亡。
2005年:《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甚至该片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时,美国影评界仍然没有投以太多关注,但影片自11月底开始做小范围试映时,令人惊喜异常,一名影评人在观看之前,称之为“关于两位同性恋牛仔的爱情故事”,而他观片后,亲自向李安道歉,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牛仔的同性爱情故事”的影片。这部低成本制作的影片以高超的质量将一曲隽永的同性爱情故事推入主流影院。
1961年:《孩童时刻》(The Children’s Hour)根据女作家丽莲·赫尔曼的同名剧作改编。在一个女子寄宿学校里,舍丽·麦克兰扮演的女教师暗恋上奥戴丽·赫本扮演的同事,一名学生诽谤麦克兰与赫本之间有“不伦之恋”,迫使麦克兰走上了绝路,而她在离世之前,向赫本告白了自己确实对她怀有爱恋之心。
1968年: 《侦探》(The Detective)天皇歌星弗兰克·西纳特拉扮演一名侦破同性恋者遇害案件的侦探,好莱坞第一次将镜头投向了同性恋酒吧和渔场。
1969年:《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一名得克萨斯牛仔希望在纽约的鸭场春风得意,到头来不仅人财两空,还让一位同性恋穷学生占了便宜。这是包含同性恋角色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导演约翰·施莱辛格就是一名同性恋者。
1970年: 《乐队男孩》 (The Boys in the Band) 根据百老汇的同名舞台剧改编,人物都是同性恋,他们中有娘娘腔,有歌剧迷,有男妓,有以婚姻来掩盖同性恋身份的已婚丈夫,各个人物的经历和心态在曼哈顿的一次生日聚会中得以展示。
1971年:《血腥的星期天》(Sunday, Bloody Sunday)约翰·施莱辛格以极为自然的手法表述了一对男女同时爱慕另一名男子的三角恋故事,这是第一部有男男接吻的镜头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
1980年:《巡视》(Cruising)一名男同性恋者出于自厌情绪,对其他男同性恋者展开了连环杀戮。由艾尔·帕西诺扮演的侦探假扮同性恋,深入同性恋社区展开调查。该影片推出时,受到同性恋社区的强烈抗议。
1982年:《做爱》(Making Love)一名男医生邂逅一位男作家,开始认清自己的性倾向,并导致了婚姻破裂,当他最后向作家表白心声并希望共谱人生爱曲时,对方已经移情别恋。这是好莱坞试图将同性恋情作一番客观甚至浪漫表达的最初尝试,但步伐过于超前,结果票房惨败,据说一些观众看到银幕上两男接吻时,大叫“恶心”,跑出了影院。
1985年:《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莫利娜与政治犯艾莱圭同囚一室,本来当局希望莫利娜从艾莱圭那里刺探反对派组织的活动情报,不料莫利娜被艾莱圭的正气所感染,最后献出了生命。虽然影片中的莫利娜是个举止娘娘腔的易装癖,但属于令人同情的正面人物,主演威廉·赫特是第一位以扮演同性恋角色而获得奥斯卡奖的演员。
1991年:《本能》(Basic Instinct)默默无闻的莎朗·斯通由此片一跃成为全球最具身价的女影星,但影片将女同性恋者和女双性恋者刻画为连环杀手的情节设计,遭到了同性恋人群的强烈抗议。
1993年:《费城故事》(Philadelphia)藉着《羔羊的沉默》巨大成功,乔纳森·德梅选择导演了《费城故事》,该片云集了汤姆·汉克斯、丹泽·华盛顿和安东尼奥·本德拉斯等好莱坞一线男星,获得了近80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汤姆·汉克斯因出色扮演了一名患艾滋病的同性恋律师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1996年:《鸟笼》(The Birdcage)根据同名法国电影翻拍,故事也从巴黎移到了迈阿密。一对同性伴侣得知儿子的未婚妻的父母将要到访,急忙将家里所有的露骨摆设清除一空,因为亲家公是名立场保守的国会议员。机关算尽,最后还是弄巧成拙。这是第一部获得全美票房冠军的以同性恋人物为主要角色的影片。导演麦克·尼克斯后来还出色地导演了以同性恋和艾滋病为主题的长达6小时的电视剧《天使在美国》(Angles In America)。
1997年:《亮相前后》(In and Out)霍华德·布莱克特是名衣着整洁、彬彬有礼的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平时喜欢听芭芭拉·史翠珊的歌,并即将与同事艾米丽结婚。多年前的一名学生在奥斯卡领奖发言中,抖露说布莱克特是同性恋,平静的乡镇一下子成为全国媒体的聚焦,也使布莱克特不得安宁,学校甚至要将他解雇。这是第一部以同性恋议题夺得全美票房冠军的影片,但全片丝毫没有着墨他同性恋情方面的内心世界。
1997年:《善恶花园的午夜》(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一位男妓被杀使包养他的雇主成为首要嫌疑犯。从牛仔明星转型为导演的克林德·伊斯特伍德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探视了一位同性恋者的孤独灵魂。
1999年:《男孩不哭》(Boys Don’t Cry)影片重现了有变性愿望的布兰顿·蒂娜从恋爱到被害的暑期经历。希拉蕊·斯万克的出色演绎使她荣登奥斯卡影后的宝座,斯万克在获奖发言中坦称蒂娜为“他”,获得同性恋人群的一致赞誉。
1999年:《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莱斯特一家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但夫妻间已经毫无感情可言,而同一街区内的几个家庭各有一本难念的经,只有一对同性伴侣恩恩爱爱。邻居费茨上尉误以为儿子在向莱斯特出卖青春,但偶尔的窥视使他内心泛起了深埋已久的同性恋情。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
1999年:《天才瑞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又译《心计》)根据女同性恋作家海斯密丝的同名小说改编。穷青年汤姆·瑞普利既爱慕富家子弟迪基的俊美外表,又觊觎他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他将迪基杀害后,开始了一场冒名顶替的危险游戏。马特·戴蒙的细腻表演充分展示了人物脆弱敏感的心理。
2002年:《时时刻刻》(The Hours)根据同性恋作家麦克尔·卡宁汉的同名小说改编,四名主要角色中,三名是女同性恋/双性恋者,另一名是男双性恋艾滋病患者。他们都希望挣脱精神休克的折磨,有的选择了逃避,有的选择了死亡。
2005年:《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甚至该片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时,美国影评界仍然没有投以太多关注,但影片自11月底开始做小范围试映时,令人惊喜异常,一名影评人在观看之前,称之为“关于两位同性恋牛仔的爱情故事”,而他观片后,亲自向李安道歉,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牛仔的同性爱情故事”的影片。这部低成本制作的影片以高超的质量将一曲隽永的同性爱情故事推入主流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