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媒体报道的一则《20岁小伙陪跳广场舞跳出千万大客户》的新闻引爆关注热点。据了解,这位20岁小伙是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小季,来跳舞纯粹是为了拓展客户。如今他与大叔大妈们的关系已经非常熟络,他们在他这儿存款、买银行理财产品自然是不在话下,他的销售业绩更是羡煞旁人,获得了口碑和业绩的双丰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季另辟蹊径,成功打入优质客户内部,掌握了一大把优质资源,笔者对此也非常佩服。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最大的购买群体正是这些大叔大妈们,他们手上有闲钱,掌握家中的财政大权,对理财的兴趣也是十分浓厚,虽说一般不会接触网络,却正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生力军。对于他们而言,银行是可靠的代名词,而且银行理财产品也确实做到了低风险、不低收益,成为注重理财安全的投资者的首选。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获得了高速成长。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萌芽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当时大多数人没有理财的意识和概念,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是专业化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自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在国内问世以来,每年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在近几年时间内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发行的理财产品仅135款,而2012年末则增长到32152款,8年增长了237倍。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为56827款,发行规模约为56.43万亿元,较上年度增长85.87%。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共发行理财产品87718只,累计募集资金49.4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25%和47.57%。发行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展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势头迅猛,近5年来,银行理财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速,进入2014年,银行理财势头依旧不减。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的这几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下走。从最初能达到7%的收益率递减到6%,到如今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的“破6进5”,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难道银行真是奉行“多了砍,少了赶”的原则?据数据显示, 2014年上半年,共有82450只理财产品进行了兑付,共兑付客户收益2561.30亿元,加权平均的年化收益率为5.20%。其中,有10.44%的理财产品实际兑付客户的收益率要高于预期的最高收益率。虽然预期收益率逐年在下降,然而银行兑付客户收益率总体水平较去年有明显增长。业内人士分析,去年银行理财的高收益水平主要是当时的“钱荒”造成的,从今年一季度到现在收益率的降低只是逐渐恢复常态。
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让投资人放心,据了解,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出现违约,仅有113只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据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只有3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生了亏损,仅占兑付产品总数的0.04%。即便是亏损的这31只产品的平均本金偿付比例也达到了90.59%,绝大部分是结构性产品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虽然迅猛,却也不是一帆风顺。回首往昔发展历程,也算是一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血泪史”。那些年,让银行理财摔跟头的产品着实不少。2007年国内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国内各银行是看得眼红心跳,迫切希望参与其中分一杯羹。一时间,挂钩股票、基金、保险等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爆炸性增长,而随后股市行情急转直下,这一批高回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跟着栽了个大跟头,当时亏损过半的比比皆是。
坑爹的不仅仅只有股市,银行还曾经发行过很多突破普通人想象力的产品。这些感觉自己“萌萌哒”的理财产品被统称为另类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从最初的艺术品、红酒、白酒、普洱茶、古董陶瓷,再到挂钩二氧化碳排放权、全球水资源指数等新兴概念,甚至还有火腿理财,涉猎极其广泛。时至今日,另类理财产品仍然存在,只是有赢有亏,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这类产品通常具有“典型的高风险、高利润”,大多数采取“预期年化基准收益+超额收益”模式,且不保本,貌似更希望投资者到期提取实物,更适合具有较强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还是无福消受。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们普遍开始追求“稳稳的幸福”,为了迎合投资人更注重理财安全的口味,各大银行开发出众多低风险产品,超越红透了的“宝宝”们,也成了这类产品的追求之一。据银率网数据,最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排行榜显示,榜单上风险等级评定为较低的产品年收益普遍达到了6%以上。
“不少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从常见的5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但很多还是抢不到。”投资人李先生抱怨道。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提高门槛现象,银行内部人士表示,提高投资门槛是因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太火热,短期理财产品销售期一般为2-4天,但最近来看往往1天就能全部卖完,中长期理财产品也不愁卖。越来越多的低风险、稳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放弃高风险博收益,转而走上平凡之路的银行理财产品火了。目前看来,也许这条路会越走越好。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季另辟蹊径,成功打入优质客户内部,掌握了一大把优质资源,笔者对此也非常佩服。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最大的购买群体正是这些大叔大妈们,他们手上有闲钱,掌握家中的财政大权,对理财的兴趣也是十分浓厚,虽说一般不会接触网络,却正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生力军。对于他们而言,银行是可靠的代名词,而且银行理财产品也确实做到了低风险、不低收益,成为注重理财安全的投资者的首选。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获得了高速成长。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萌芽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当时大多数人没有理财的意识和概念,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是专业化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自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在国内问世以来,每年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在近几年时间内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发行的理财产品仅135款,而2012年末则增长到32152款,8年增长了237倍。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为56827款,发行规模约为56.43万亿元,较上年度增长85.87%。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共发行理财产品87718只,累计募集资金49.4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25%和47.57%。发行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展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势头迅猛,近5年来,银行理财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速,进入2014年,银行理财势头依旧不减。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的这几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下走。从最初能达到7%的收益率递减到6%,到如今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的“破6进5”,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难道银行真是奉行“多了砍,少了赶”的原则?据数据显示, 2014年上半年,共有82450只理财产品进行了兑付,共兑付客户收益2561.30亿元,加权平均的年化收益率为5.20%。其中,有10.44%的理财产品实际兑付客户的收益率要高于预期的最高收益率。虽然预期收益率逐年在下降,然而银行兑付客户收益率总体水平较去年有明显增长。业内人士分析,去年银行理财的高收益水平主要是当时的“钱荒”造成的,从今年一季度到现在收益率的降低只是逐渐恢复常态。
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让投资人放心,据了解,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出现违约,仅有113只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据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只有3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生了亏损,仅占兑付产品总数的0.04%。即便是亏损的这31只产品的平均本金偿付比例也达到了90.59%,绝大部分是结构性产品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虽然迅猛,却也不是一帆风顺。回首往昔发展历程,也算是一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血泪史”。那些年,让银行理财摔跟头的产品着实不少。2007年国内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国内各银行是看得眼红心跳,迫切希望参与其中分一杯羹。一时间,挂钩股票、基金、保险等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爆炸性增长,而随后股市行情急转直下,这一批高回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跟着栽了个大跟头,当时亏损过半的比比皆是。
坑爹的不仅仅只有股市,银行还曾经发行过很多突破普通人想象力的产品。这些感觉自己“萌萌哒”的理财产品被统称为另类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从最初的艺术品、红酒、白酒、普洱茶、古董陶瓷,再到挂钩二氧化碳排放权、全球水资源指数等新兴概念,甚至还有火腿理财,涉猎极其广泛。时至今日,另类理财产品仍然存在,只是有赢有亏,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这类产品通常具有“典型的高风险、高利润”,大多数采取“预期年化基准收益+超额收益”模式,且不保本,貌似更希望投资者到期提取实物,更适合具有较强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还是无福消受。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们普遍开始追求“稳稳的幸福”,为了迎合投资人更注重理财安全的口味,各大银行开发出众多低风险产品,超越红透了的“宝宝”们,也成了这类产品的追求之一。据银率网数据,最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排行榜显示,榜单上风险等级评定为较低的产品年收益普遍达到了6%以上。
“不少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从常见的5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但很多还是抢不到。”投资人李先生抱怨道。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提高门槛现象,银行内部人士表示,提高投资门槛是因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太火热,短期理财产品销售期一般为2-4天,但最近来看往往1天就能全部卖完,中长期理财产品也不愁卖。越来越多的低风险、稳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放弃高风险博收益,转而走上平凡之路的银行理财产品火了。目前看来,也许这条路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