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新中国首届选美比赛

来源 :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d5230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阳泉十佳大奖赛现场

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次选美


  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从单调沉闷转向了个性多样。1980年代的街上盛行女子穿五颜六色的连衣裙、男子戴蛤蟆镜穿喇叭裤;到1990年代,前卫大胆的露脐装、吊带装风靡一时。
  告别了统一的灰蓝绿黑,人们不再认为追求个性美是件羞耻的事,并且兴奋不只停留于追求自身的美,同样也学会了善意地对别人的美进行欣赏、评判,并跃跃欲试与之一较高下,于是选美比赛应运而生,热潮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1985年初,受“港姐”选美比赛的启发,“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悄然又轰动地在广州举办,宣传报道很少,甚至无人敢称这场活动为“选美”;但街头巷尾的男女老少依然对这个不敢叫“选美”的选美比赛给予了热切关注,踊跃参与其中;到1992年,选美比赛依然是以选“礼宾小姐”的名头来举办。
  1993年,山西阳泉举办“阳泉十佳大奖赛”,这是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次选美。此后,“南京小姐”“深圳小姐”等选美比赛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不过当时的选美比赛与如今人们所熟知的选美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选美目的不同


  选美比赛这项娱乐活动并非是一夕之间就产生的。古代的选美是为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私人欲望,容貌、家世是最为重要的选美标准和项目;到近代,西方的选美比赛一部分是为延续皇室贵族精神而举办,一部分的诞生则关乎女性意识的觉醒,其项目设置加入了裙装展示、插花等才艺文化活动,只是家庭背景依旧为重要的考量标准;到现当代,选美成为了商业娱乐活动,主要考量的是经济收益,虽然传统意义的选美比赛日渐式微,但新形式的选美比赛——“选秀”又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选美比赛的模样几经变换,选美比赛模式的设置也随着主办方的需求而发展。不过,1993年中国首届选美比赛的模式和目的,却与以上的选美比赛有很多差异。
  1993年,新中国开始举办选美比赛的原因,正如“阳泉十佳大奖赛”主持人的开幕词所言,“为了丰富阳泉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了落实山西省委关于对外文化交流要向地市县延伸,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总格局需要的精神”,即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地方的对外交流和适应改革开放的精神需求。
  从此之后,选美活动不再是给封建统治者提供服务,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举办。

比赛模式不同


  从1993年的中国首届选美比赛中可见,那时的选美主要决策者是官方领导组成的评委团,观众发挥的作用是拉票,他们可以表达自己支持哪位选手,但没有抉择的权力。

  十多年后,当“选美”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观众参与度极高的“选秀”。“选秀”选手由观众投票产生,投票者不由自主地将自身的愿望希冀附加在所投票的选手身上,例如迫切地希望她夺得冠军,为之可以不惜代价的付出金钱、时间,这是一种选美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由于1993选美的目的是为了选出引领广大群众解放思想的模范,故官方参与度较高;而今的选美和选秀则是商业化的产物,调动更多人亲身参与,才能赚取更多的利益。

考核项目不同


  随着选美目的的改变,选美的考核项目也发生了变化。1993年“阳泉十佳大奖赛”的决赛项目包括三个方面:体型风度、服饰仪表、知识问答。
  按照如今的选美比赛流程,大多数人一定以为重头戏是前两个项目,比如在3年前的国际小姐中国大赛总决赛中,决赛项目就只保留了两个:服装形体展示和舞蹈表演,服装展示占80%的时间,没有知识问答环节。但在1993年的中国首届选美比赛中,知识问答环节占整场比赛60%的时间,并且选美比赛的初试就是对选手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知识进行考察的笔试。
  考察的问题涉及社交礼仪、人生志向、诗词文化等范畴,如“主人与客人告辞时,谁先伸手?”“在朋友之间,你感觉最珍贵的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这些都是现场主持人对选手们的提问。
  知识问答这一环节其实借鉴自“港姐”选美。不过,“港姐”的问答内容多有关于港岛地理文化知识,但也不乏对女性不怀好意的粗俗玩笑,而1993年中国首届选美的问答题则是健康、正向的。

展现服装不同


  说起选美比赛的服装,人们大概印象深刻的也不过就是拖尾礼服和泳装,由主办方提供的衣服几乎长得一模一样,似乎是为了更明显地看出哪位佳丽身材最为出挑。
  不过,在1993年的那场中国首届选美比赛现场,18位选手初登场造型各异:第一位女孩穿了条修身黑裙,上披白色针织披肩,很是优雅;第二位同样是黑白经典搭配;到第三位就不同了,她穿一條玫红色垫肩套装裙,裙上有亮片围成的大图案;接下来的选手,有的穿亮紫色礼裙,有的是一身衬衫长裤的偏中性打扮……
1983年香港小姐三甲。右为亚军张曼玉

  选手第二次出场,是真正的服装展示环节,着重展示的是流行时装,当时的剪裁、色彩都极为大胆,没有如今流行的“极简风”或“莫兰迪色”,服装设计以鲜艳的大色块和大轮廓为主。
  与台下穿着碎花衬衫、黑长裤的观众相比,选手们的着装看起来极为大胆开放,衣服生动地展现出了每个人的个性:活泼的爱穿短裙,文静的喜欢衬衫长裙,开朗的都有大垫肩,矜持的则穿套装。
  或许这更像是模特比赛或服装秀,但二者又有差别:服装秀场的主导是设计师,所有的衣服都在传达设计师的同一理念;在1993年的这场比赛中,衣服则是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彼此看起来没有联系,但传达的理念一致的——解放个性。
  泳装和旗袍一直是选美比赛的保留服装展示项目,不过,差别也是存在的。就泳装而言,1993年之前选美比赛尚无人以“选美”冠名,当然,泳装也不可能是如今选美比赛常见的比基尼样式,选手所穿的都是高叉连衣泳装,且仅出现在复试阶段,决赛现场并不会有泳装展示环节;旗袍多是长款改良旗袍,除长短外今昔差异不大。
  “衣”小见大,从1993年选美比赛的服装可见当时人们对于个性解放的态度,既有张扬的一面,又保有几分矜持;而之所以有夸张的一面,是因为人们被沉闷压抑已久的个性终于得到了自由舒展的空间。
  人人跃跃欲试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闪亮登场,但对于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人总会本能地保持距离。这也正是举办这场选美比赛的缘由:鼓励所有人积极去拥抱新时代和新变化。

选手状态不同


  要问什么是1993首届选美比赛与如今选美比赛最大的不同?那一定是人的不同。如今打开电视看选美比赛,大多数观众都难以提起兴致,因为再完美无瑕的物品,也难以经受得住单调的重复。
  选手的容貌、状态似乎都是完美模板的复制粘贴,都有着露八颗牙齿的标准笑容、能做出得体的回答,甚至连每个人的模样,都变得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双眼皮的大眼睛、直挺的高鼻梁、红润的“微笑唇”和尖下巴,选美比赛从轰动一时发展到如今乏人问津,想来公式化的审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6年美国小姐选美现场

  但当我们回头看1993年的首届选美比赛选手容貌时,有浓眉有细眉,有单眼皮有双眼皮,有樱桃小口有皓齿朱唇;选手个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很羞怯,有的说到高兴时便爽朗地大笑。
  她们虽说穿着与台下观众很有差异的靓丽时装,但带口音的普通话却总会让人觉得很亲切,自我介绍时虽会语无伦次,但总会令观众认为这是个很真实的人,而非被精致包装过的商品。
  比如其中一位是这样做自我介绍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8号选手,我的职业是名运动员,专业是大多男孩子感兴趣的射击,我的个性和我从事的专业一样,只要举起手中枪,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唱歌、绘画、跳舞我样样喜欢,但怎么说呢,我虽然是个女孩子,我爱红装也爱武装,所以在今天的比赛中,我也要努力用我最出色的表演赢得大家的认可。”
  言语虽有些生硬和拘束,但其热情和纯真是显而易见的。比起今天的选美佳丽们说话声音宛转悠扬,谈吐极为优雅却缺乏亲切感,不得不承认,1993年首届选美比赛选手展示出的生机勃勃和自信健康,是如今的选美比赛选手无法重现的。
2009年度美国小姐选美大赛

  当辉煌了近半个世纪的“港姐”也因缺乏推陈出新而变得暗淡无光后,大众的目光早已不愿在“选美”这项早已过时的娱乐项目中多做停留,只是看多了“流水线”的美总觉单调乏味,又偶尔刮起一阵“复古风”时,才会有人感叹曾经的“选美”节目很好看、选出来的佳丽也很好看,可惜如今是没有了。
  一味追求利益所包装出来的美,只会造成盲目跟风,束缚个性和创新。当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1993年新中国首届选美比赛的现场,不禁又一次思考:模板化的美和个性美,究竟什么样的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答案不言而喻。
1990年“香港小姐”三甲。中為冠军袁咏仪
其他文献
1  我是在墓园遇到他的。  那天我和家人去给长辈扫墓,见到这个男人,正盘腿坐在一个墓碑前。我们经过的时候,男人正小心地把鲜花递到墓碑前。墓碑上的照片是一个扎马尾的女孩,大眼睛,正满眼笑意地看着这个男人。  “蘑菇,你咋还是那么漂亮?我都开始长白头发了……”男人边嘀咕,边伸出手轻抚墓碑。他的动作轻细温柔,仿佛这冰冷的大理石是女孩温热的脸。  离开墓园的时候,又见到这个男人。  墓园离市区很远,看他
期刊
两年前的寒假在洛杉矶逗留,侨居洛城多年的秦璐姐一直盼着能聚几天。  结果,她大学毕业刚拿到驾照的女儿思思,在开车领放假从国内来洛城旅行的初中同学去圣莫妮卡海边玩时出了车祸。  秦璐姐在电话里叹息:“万幸,思思皮外伤,她同学手肘和小腿两处骨折,叫了救护车,是贵啊,不过,人命关天不是。”  女孩的妈妈明天能飞过来,秦璐姐就可以分身出来跟我约见了。  “总在屏幕上看美国医生的故事不过瘾,让我亲眼去看看美
期刊
看到美女吃盒饭,我特别心疼  20世纪90年代,手机还叫“大哥大”,只有大哥级人物才玩得起,吃饭喝酒时摆放在显眼处,很有面子,走在大街上,边走边对着“大哥大”发号施令,非常威风。欧阳斌就有这么一部“大哥大”。  欧阳斌不是大哥级人物,他是一个大哥的司机兼保镖。有一次,因为塞车,欧阳斌接大哥晚到了半个小时,误了大哥的大事,大哥很生气,抄起“大哥大”就向欧阳斌砸过去。“大哥大”砸在欧阳斌胸脯上,又摔在
期刊
似是故人来  真是抱歉,每次听到《似是故人来》总想起K姐。  这首歌貌似已经很古老了。老到只有像我这样有一颗老灵魂的女青年才会记得它。可是记得又怎样呢,当年在舞台上妖娆百变唱着它的梅艳芳已故去多年,在周启生的某首怀念上世纪黄金八零年代的歌中她也不过就占了一句“dear my Anita”。当年写下这首歌的罗先生十年前在芒果台导师席上的表现我不太喜欢,可是后来有次坐车看到路边一闪而过的他演唱会的海报
期刊
1  佟诗音来自湖北十堰,应聘到深圳软件园的一家公司研发部做了文员。  上班第一天,佟诗音早早来到办公室。她很想给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对每个走进办公室的同事都满面笑容地说:“早上好!”其他人都友好回应,唯独季乐诚很不友好,说:“戴个口罩还这么多话,咱们这没这么多讲究,别搞得像个凯特猫似的!”佟诗音满脸的笑容顿时僵住了,半天都收不回。  被人笑话成“凯特猫”,佟诗音很不好意思。可是没想到,更丢脸的还
期刊
01時 尚  2021年度色彩  【这两种颜色的组合仿佛是一种隐喻。】  2021年的年度颜色,潘通在早前公布,是两种颜色——亮丽黄和极致灰。在2019年的珊瑚橙和2020年的经典蓝之后,这两种颜色可能不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但这可能正是人们需要的。这两种颜色的组合仿佛是一种隐喻,用直白的话说就是:隧道尽头的亮光。  这是22年来潘通第二次在选择年度颜色时选中两种颜色。第一次是2016年度颜色,是蔷薇
期刊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博主的朋友小的时候是一个熊孩子,坐火车的时候总是吵吵闹闹,无论妈妈怎么教育,都视若无睹。直到有一次,妈妈选择把孩子直接带下车,然后对孩子说:“我尊重你说话的欲望,但我也要尊重车上其他人不被干扰的权利。现在好了,你想怎么说都行,也不会打扰到别人,等你什么时候说完了,我们就什么时候买票走。”  那一天,他们在车站呆了7个小时,直到他向妈妈保证再也不会吵闹,不去打扰别人
期刊
我经常看到女人看不起女人,经常。  常用的表达就是:“大家都是女人,我还不了解女人吗?”“都是女人,装什么装呀?”“女人那点儿小心思吧……”配合着语言口气,你能听出她那种“我有第一手资料”的深深自傲和“女人就是贱”的深深鄙夷。  我为之大惑不解:如果你是拿自己当例证的,那么,毫无疑问,在这个谱系里,最贱的就是你自己呀。  再后来,我理解了:说这样话的女人,也确实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她们看到了自己的自
期刊
每一个成年人,在各自的青少年时代,都曾经有过一些痴迷不已的爱好。有些爱好被父母鼓励了,有些爱好却被斥为“不务正业”。当我们长成大人,有了孩子,又会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对孩子的爱好进行评判,鼓励一些,批评一些。  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我们所想。青少年在网上建立的友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牢固,他们看似普通的一个爱好,有可能会救人一命,也有可能会变成一种非凡的解药,在艰难时世,给更多人送去温暖和爱。雷利的电话:
期刊
《肖申克的救赎》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主演: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  上映时间:1994年  1947年,银行家安迪·杜弗伦被指控枪杀妻子及其情人,被判無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入狱不久,安迪请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埃利斯·“瑞德”·雷丁帮他搞到了一把小鹤嘴锄。随后,安迪无意间听到监狱长在说起上税的事,他就说自己有办法帮监狱长合法免去一大笔税金。精通财务知识的安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