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l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方法2007-2011年从杭州市3家医院分离到22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 MIC);接合试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等研究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系统发育分型(phylogenetic typing)等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22株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范围为1~16μg/ml,厄他培南为2~64μg/ml。所有菌株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及各种β-内酰胺酶,部分菌株同时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22株大肠埃希菌均可通过接合试验或转化试验将碳青霉烯耐药性传递给大肠埃希菌EC600,使后者获得blaKPC-2基因及与供体菌相似的耐药性。 PFGE显示仅少数菌株为相同克隆或密切相关;MLST显示最常见的序列类型为ST131(9株)和ST648(5株), ST38和ST405各2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9株ST131菌株均为B2群,另有11株属于D群,B1群和A群各1株。结论杭州地区产KPC-2大肠埃希菌主要为世界范围流行的多重耐药菌株ST131,其次为ST648。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Crohn's病存在时其肠黏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中腺苷受体(ADOR) A2A及A2B的表达是否发生了变化,及对DC的功能产生了何种影响.方法 自不同来源的肠组织中分离肠黏膜DC(mucosa DC,mDC),real-time PCR测定ador-a2a及a2b基因的表达;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测定腺苷与mDC的结合能力及受体选择性.选择性激活mDC中的ADO
目的 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 Treg)亚群改变及其在B-ALL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急性期B-ALL患儿42例,正常同年龄对照组28例,分别于化疗前直接取血备检。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外周血CD4+CD25 high Foxp3+、CD4+CD25high ICOS+Foxp3+、CD4+CD25high ICOS-Foxp3+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于2013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罗玲副秘书长、杂志社办公室王旌主任莅临会议,七届编委会名誉总编赵铠院士,总编沈心亮教授,
期刊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为Ⅱ型跨膜蛋白,均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成员,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共用两个配体:B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穿膜蛋白活化物(TACI).BAFF/APRIL参与B淋巴细胞的存活、增殖、发育和分化,对维护骨髓淋巴细胞稳态和体内免疫平衡有重要作用,在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病中表达增高.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期刊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至今RA病因学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在RA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AIRE基因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器,在胸腺髓质细胞中表达,在胸腺细胞发育及控制胸腺中外周抗原表达负向调节中发挥作用。在日本人群和欧洲人群已证明 AIRE 基因相关易感标签SNP 位点( rs2
目的 探讨复合佐剂[MF59和热灭活BCG(hBCG),MF59/hBCG]对结核分枝杆菌重组融合蛋白PstS1-LEP 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BALB/c 小鼠分为6组,1组:MF59+PstS1-LEP;2组:MF59/hBCG+PstS1-LEP;3组:hBCG+PstS1-LEP;4组:MF59;5组:PstS1-LEP;6组:hBCG。分别于第0、2、4周皮下免疫小鼠。末次免疫2周后解剖
角膜盲患者在我国有200~300万人,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角膜移植手术是这些角膜盲患者复明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角膜存在多种免疫赦免机制,如角膜不含血管和淋巴管,处于相对免疫“赦免”状态,而且正常情况下角膜的朗格汉斯细胞分布不均匀以及前房相关免疫偏离的存在,这些特点使得角膜移植手术是众多器官和组织移植手术中成功率最高的手术[1-3]。虽然随着显微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和抗排斥新药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p53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构建p53低表达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并采用Western blot 进行鉴定。设定野生组和干扰组,分别用2型登革病毒感染。采用Vero细胞噬斑法检测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感染后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FN-β分泌。结果与野生组比较,干扰组p53表达明显下调,表明构建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Maspin 基因是采用杂交消减技术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分离出的一种抑癌基因。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胃黏膜病变中Maspin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选取胃镜检查和胃癌手术切除石蜡标本204例,包括正常胃黏膜67例,癌前病变58例,胃癌79例。男性115例,女性89例。采
1987年在大肠杆菌K12的碱性磷酸酶( iap)基因的3′侧翼区首先发现了一类具有短回文特质的DNA重复序列[1]。2002年,这类结构被正式命名为成簇恒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关联蛋白也同时得以命名[2]。2005年,3个研究课题组同时发现间隔序列可能源自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其他遗传物质,如噬菌体和接合质粒,并推论CRISPR/Cas系统可以抵制入侵的外源 DNA[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