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思维的发展、创新过程,也是情感的再塑、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机、兴趣得以激发,意志、品质得以培养,性情、人格得以陶冶,思想变得高尚而成熟。同时由于语文学科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展现着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
语文是感性的,没有丰富的情感成不了文人,文人的每篇作品都渗透了他个人或喜或悲的情感。解读这样作品的课堂怎么可能是麻木不仁或昏昏沉沉、冷若冰霜呢?语文课堂里怎么可能不流淌着情感的春流?师生与作品之间怎么可能不灵犀相通忧之悲之,或心领神会喜之乐之呢?富有情感的教学应该是语文课独特的风景。
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虽然情感教学呼吁了多年,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不予理睬,只重知识传授,将语文课等同于其他学科;或简单处之,情感体会停于表面,流于肤浅,像衣服上缀着的一个不相称的花边,总摆脱不了从属的婢女般的地位。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教学不民主,课堂缺乏和谐的情感共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了多年,但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情感还是很难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维护,教师即是导师,标准答案即是统一意志的课堂运行准则,在很多地方还是广泛存在。课堂上以教师一个人的认识理解取代学生的认识理解,以统一标准抹平个体认识差异,以现成答案取消认识过程,以强迫命令取代激发诱导,以“灌输”“一言堂”代替师生的共同活动,轻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有师生和谐共振?怎么可能有教学相长、乐教善学、其乐融融的教学境界出现?
②课堂只重知识传授,忽略情感陶冶。语文课和其他科目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就在于语文课是多情的。每篇文章是多情的,是感性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多情的,感性的。语文课有它的知识性,也有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任务,但语文课首先是有“情”的。如果将语文课堂等同于数理化,甚至还不如数理化生动,只剩下死板的讲解、枯燥的知识,我们的语文课将变得多么索然无味!
③教学结构平板,手段单一。语文教学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艺术一样有着它的节奏与旋律、色彩与线条、明暗与疏密。课堂结构应张弛有节,徐急有序,一切依着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进行。善教者融之、顺之、导之,但不善教者却使课堂结构变得平板、呆滞,没有灵动之气,以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恹恹欲睡。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脑等越来越多地被引进课堂。教师如能积极妥善地使用各种教学仪器与设备,将使学生在听觉、视觉等诸方面获得新鲜、愉快、满足、有趣的感觉。但我们仍有一些教师漠视这一切的存在,上语文课只用粉笔、黑板,当然这样也可以将课上下去,但这种手段单一的教学用发展的眼光看是没有前途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对情感教学进行多方面探讨,下面仅就我的一些经验感受浅谈一下情感教学的操作。
首先,教学要民主、开放。教师应拥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的胸襟、公正的人品、善良的心性,实施赏识教育,以激励学生乐于求知的内在情感动因。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要和谐。这里所谓的民主就是要打破“一言堂”,还学生以自由:发言的自由,自主学习的自由,创新学习的自由。这里所谓的开放就是教师要“容纳百川”,及时注意学生信息反馈并做好双向信息交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有很强的学好知识的愿望,教师如果及时地给予恰当的鼓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价值,无疑会提高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兴趣。
例如,课堂自学完《雨霖铃》,教师激励学生:熟读两遍,试试能不能背下来。3分钟后,教师点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情感细腻,对《雨霖铃》这类表现哀婉离情的作品可能有所偏爱的学生,请她来背一背。结果,她竟非常流利并很有感情地把这篇百余字的宋词背诵了下来。3分钟,背诵了100个字!这个同学背完后,教室里立刻“哗”地响起一片掌声。这次背诵对于这个同学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使她认识到自己记忆方面的优势,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坚定了学好的信心。
其次,语文课要上出情趣和理趣。学语文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语言的流畅、纯粹和优美,更重要的是陶冶性情,润泽情感,思考人生。“见花落泪,对月感怀”,并非仅是文人特有的气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份对生活的敏感和珍视。语文课的个性和美就在于能荡涤学生内心的麻木和粗疏,引导他们品味出生活多彩的情趣;去除他们内心的浅薄和粗俗,使他们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情思。语文课有丰富的情感资源,教学时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涵泳品味,自会有所感触、有所获益。赏读《边城》,学生会为翠翠而感动、忧伤;阅读《项羽之死》,他们也会为一代英雄的悲剧结局而扼腕叹息。这是语文课自身的情感魅力。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是维护这一魅力,展现这一魅力,而不是漠视它或破坏它。琐碎、庸俗的分析,大卸八块式肢解文章的做法应该休矣。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入整体情境之中进行品读思考,才是我们要努力探究的。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一些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电视节目,不仅因为节目内容本身的有趣,也不仅因为主持人的幽默语言和表演风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节目常常善于创设一些情境,不仅让现场的嘉宾,就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陶醉其中。这是主持的艺术。其实,我们教师也需要这种艺术。在教学环节的安排、在教学提问的设计等方面,我们都要给学生创设情境,以引导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丰富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绿》将近结尾处有这样一个句子,“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教师就此点拨道:作者上文把梅雨潭的绿和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作比,都没有能够比拟出梅雨潭绿的美,最后,作者为什么把它比成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大家一致认识到:一个十二三岁小姑娘至真、至纯、至美,恰似作者眼中的梅雨潭,这个比喻中倾注了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无限爱意。散文“情景交融”这一常说而又难于理解的境界,就这样让学生在探索的情境中掌握了。而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梅雨潭的美和朱自清对梅雨潭的爱。“美”和“爱”是“梅雨潭”的神韵,也是语文课的精髓。
当然,还可通过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习情趣。多媒体教学,尤其是电化教学,对学生情趣的激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教学质量的优质、高效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方面的例子无需再举。只要我们认识到自己是文明的传播者,尤其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本着从实际条件出发,从教学需要和学生需要出发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多媒体教学,既不漠视现代教学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求,也不唯多媒体是尊,滥用、乱用多媒体,就能达到教学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境界。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动机与情感是学习者学好知识的动力系统,它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在认知成绩测试中,多达1/4的差异是情感因素造成的。只要我们从语文教学本身出发,抓住教学民主、开放、现代化这个关键,注重鼓励和创设探索情境等教学艺术,情感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就会结出甜蜜的硕果。教是愉快的教,学是主动自覺、生动活泼的学,师生达到愉悦的情感共振,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值得追求的品位和境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流淌着情感的春流。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
(责任编辑:林静)
语文是感性的,没有丰富的情感成不了文人,文人的每篇作品都渗透了他个人或喜或悲的情感。解读这样作品的课堂怎么可能是麻木不仁或昏昏沉沉、冷若冰霜呢?语文课堂里怎么可能不流淌着情感的春流?师生与作品之间怎么可能不灵犀相通忧之悲之,或心领神会喜之乐之呢?富有情感的教学应该是语文课独特的风景。
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虽然情感教学呼吁了多年,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不予理睬,只重知识传授,将语文课等同于其他学科;或简单处之,情感体会停于表面,流于肤浅,像衣服上缀着的一个不相称的花边,总摆脱不了从属的婢女般的地位。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教学不民主,课堂缺乏和谐的情感共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了多年,但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情感还是很难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维护,教师即是导师,标准答案即是统一意志的课堂运行准则,在很多地方还是广泛存在。课堂上以教师一个人的认识理解取代学生的认识理解,以统一标准抹平个体认识差异,以现成答案取消认识过程,以强迫命令取代激发诱导,以“灌输”“一言堂”代替师生的共同活动,轻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有师生和谐共振?怎么可能有教学相长、乐教善学、其乐融融的教学境界出现?
②课堂只重知识传授,忽略情感陶冶。语文课和其他科目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就在于语文课是多情的。每篇文章是多情的,是感性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多情的,感性的。语文课有它的知识性,也有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任务,但语文课首先是有“情”的。如果将语文课堂等同于数理化,甚至还不如数理化生动,只剩下死板的讲解、枯燥的知识,我们的语文课将变得多么索然无味!
③教学结构平板,手段单一。语文教学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艺术一样有着它的节奏与旋律、色彩与线条、明暗与疏密。课堂结构应张弛有节,徐急有序,一切依着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进行。善教者融之、顺之、导之,但不善教者却使课堂结构变得平板、呆滞,没有灵动之气,以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恹恹欲睡。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脑等越来越多地被引进课堂。教师如能积极妥善地使用各种教学仪器与设备,将使学生在听觉、视觉等诸方面获得新鲜、愉快、满足、有趣的感觉。但我们仍有一些教师漠视这一切的存在,上语文课只用粉笔、黑板,当然这样也可以将课上下去,但这种手段单一的教学用发展的眼光看是没有前途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对情感教学进行多方面探讨,下面仅就我的一些经验感受浅谈一下情感教学的操作。
首先,教学要民主、开放。教师应拥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的胸襟、公正的人品、善良的心性,实施赏识教育,以激励学生乐于求知的内在情感动因。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要和谐。这里所谓的民主就是要打破“一言堂”,还学生以自由:发言的自由,自主学习的自由,创新学习的自由。这里所谓的开放就是教师要“容纳百川”,及时注意学生信息反馈并做好双向信息交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有很强的学好知识的愿望,教师如果及时地给予恰当的鼓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价值,无疑会提高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兴趣。
例如,课堂自学完《雨霖铃》,教师激励学生:熟读两遍,试试能不能背下来。3分钟后,教师点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情感细腻,对《雨霖铃》这类表现哀婉离情的作品可能有所偏爱的学生,请她来背一背。结果,她竟非常流利并很有感情地把这篇百余字的宋词背诵了下来。3分钟,背诵了100个字!这个同学背完后,教室里立刻“哗”地响起一片掌声。这次背诵对于这个同学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使她认识到自己记忆方面的优势,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坚定了学好的信心。
其次,语文课要上出情趣和理趣。学语文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语言的流畅、纯粹和优美,更重要的是陶冶性情,润泽情感,思考人生。“见花落泪,对月感怀”,并非仅是文人特有的气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份对生活的敏感和珍视。语文课的个性和美就在于能荡涤学生内心的麻木和粗疏,引导他们品味出生活多彩的情趣;去除他们内心的浅薄和粗俗,使他们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情思。语文课有丰富的情感资源,教学时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涵泳品味,自会有所感触、有所获益。赏读《边城》,学生会为翠翠而感动、忧伤;阅读《项羽之死》,他们也会为一代英雄的悲剧结局而扼腕叹息。这是语文课自身的情感魅力。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是维护这一魅力,展现这一魅力,而不是漠视它或破坏它。琐碎、庸俗的分析,大卸八块式肢解文章的做法应该休矣。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入整体情境之中进行品读思考,才是我们要努力探究的。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一些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电视节目,不仅因为节目内容本身的有趣,也不仅因为主持人的幽默语言和表演风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节目常常善于创设一些情境,不仅让现场的嘉宾,就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陶醉其中。这是主持的艺术。其实,我们教师也需要这种艺术。在教学环节的安排、在教学提问的设计等方面,我们都要给学生创设情境,以引导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丰富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绿》将近结尾处有这样一个句子,“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教师就此点拨道:作者上文把梅雨潭的绿和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作比,都没有能够比拟出梅雨潭绿的美,最后,作者为什么把它比成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大家一致认识到:一个十二三岁小姑娘至真、至纯、至美,恰似作者眼中的梅雨潭,这个比喻中倾注了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无限爱意。散文“情景交融”这一常说而又难于理解的境界,就这样让学生在探索的情境中掌握了。而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梅雨潭的美和朱自清对梅雨潭的爱。“美”和“爱”是“梅雨潭”的神韵,也是语文课的精髓。
当然,还可通过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习情趣。多媒体教学,尤其是电化教学,对学生情趣的激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教学质量的优质、高效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方面的例子无需再举。只要我们认识到自己是文明的传播者,尤其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本着从实际条件出发,从教学需要和学生需要出发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多媒体教学,既不漠视现代教学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求,也不唯多媒体是尊,滥用、乱用多媒体,就能达到教学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境界。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动机与情感是学习者学好知识的动力系统,它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在认知成绩测试中,多达1/4的差异是情感因素造成的。只要我们从语文教学本身出发,抓住教学民主、开放、现代化这个关键,注重鼓励和创设探索情境等教学艺术,情感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就会结出甜蜜的硕果。教是愉快的教,学是主动自覺、生动活泼的学,师生达到愉悦的情感共振,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值得追求的品位和境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流淌着情感的春流。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