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常规性的阅读教学方式中,大多数是采用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学生找出相对应的答案来回答。在教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看起来学生好像已经掌握了要点,但实际上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思考和学习的状态。但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要学会跟教师讨论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老師和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
南宋的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有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思想的重点不在放书本上,那么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囫囵吞枣地读书,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地记忆。同样道理,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学有三到:口到、手到、心到,也就是动口、动手和动脑,而且还必须得“多”。
口到,也就是鼓励学生多读书,让学生懂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进行朗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得到感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如此一来,课文的内容自然而然的也就理解了。晋.陈寿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式,如齐读、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对读、比读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和时机,从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品味阅读的美,并且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阅读状态贯穿于整个课堂。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我的“长生果”》一课的时候,笔者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不懂得地方划一划做上记号。跟着是轮读,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轮流读书。然后是听、仿读,听录音后再模仿有感情地读书。接着是议读,边读边讨论,作者是如何介绍“我”的“长生果”的?这“长生果”带给“我”的意义是什么?最后进行比读,如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比较着读书,看谁读得有感情。
当然,动口读还是不够的,还要动手去做,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动手划一划、圈一圈、抄一抄、写一写,绝对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读书动笔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记忆,掌握文章中的知识重点和要点,而且有利于我们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和设计的:1.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写写画画,如记生字时,在字在上面标音,组词;课堂提问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圈圈画画,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2.课文中有些难以理解的词句,用笔画一画,多读一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性。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在书头书角进行备注,借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我常常让学生用最简短的文字概括出或者用自己的话说文章(段)的主要内容,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促进学生选材、构思作文等能力的提高。4.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续写、补写、仿写、扩写、缩写等形式对课堂作文教学内容训练的不足进行补充。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备课上,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制定并落实训练方案,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阅读教学目的。5.教师让学生尝试改写或者仿写课文中的特色句段,或者写读后感。通过读句、写句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遣句的精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学会多动脑子思考,善于质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挖掘、去讨论事物或人物背后的历史背景,去开拓自己的视野,去寻找、去收集相关的材料。所以,每次阅读课文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比如,笔者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结合学生的事物认知特点,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小女孩在临死前看到了什么?这些是真实的吗?课文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两个“幸福”说明了什么?她的命运悲惨吗?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学生就要追根求源,必须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教师也可以在开展课外阅读的时候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设计:假如你在大街上遇见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心里会怎样想?你有什么话要说?你会怎样做?然后让他们去写读后感,感由心生,相信作文也自然会水到渠成。
再如,笔者在教《假如没有灰尘》一文的时候,会让学生带着本身就是问题的题目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假如没有灰尘,这个世界会变得怎么样?会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心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会得到哪些好处?但是,没有了灰尘是真的好吗?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弊端呢?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课文资料中或者利用上网查资料等途径收集答案。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动起手来,把找到的答案,或者心里面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学生会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会相得益彰。
总之,让学生“口到、手到、心到”都是阅读课内读和写交融的常见的使用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方式。语言的习得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改变观念,要逐步把“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的解读式阅读教学手段变为注重学生“动口读、多思考与动手写结合”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学。我们要坚持“多动口、多动手和多动脑”,在学生开口读书和动脑思考问题中适时进行动手练笔,丰富积累,锤炼语言,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成果会更上一层楼。
南宋的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有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思想的重点不在放书本上,那么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囫囵吞枣地读书,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地记忆。同样道理,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学有三到:口到、手到、心到,也就是动口、动手和动脑,而且还必须得“多”。
口到,也就是鼓励学生多读书,让学生懂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进行朗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得到感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如此一来,课文的内容自然而然的也就理解了。晋.陈寿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式,如齐读、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对读、比读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和时机,从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品味阅读的美,并且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阅读状态贯穿于整个课堂。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我的“长生果”》一课的时候,笔者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不懂得地方划一划做上记号。跟着是轮读,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轮流读书。然后是听、仿读,听录音后再模仿有感情地读书。接着是议读,边读边讨论,作者是如何介绍“我”的“长生果”的?这“长生果”带给“我”的意义是什么?最后进行比读,如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比较着读书,看谁读得有感情。
当然,动口读还是不够的,还要动手去做,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动手划一划、圈一圈、抄一抄、写一写,绝对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读书动笔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记忆,掌握文章中的知识重点和要点,而且有利于我们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和设计的:1.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写写画画,如记生字时,在字在上面标音,组词;课堂提问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圈圈画画,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2.课文中有些难以理解的词句,用笔画一画,多读一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性。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在书头书角进行备注,借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我常常让学生用最简短的文字概括出或者用自己的话说文章(段)的主要内容,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促进学生选材、构思作文等能力的提高。4.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续写、补写、仿写、扩写、缩写等形式对课堂作文教学内容训练的不足进行补充。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备课上,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制定并落实训练方案,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阅读教学目的。5.教师让学生尝试改写或者仿写课文中的特色句段,或者写读后感。通过读句、写句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遣句的精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学会多动脑子思考,善于质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挖掘、去讨论事物或人物背后的历史背景,去开拓自己的视野,去寻找、去收集相关的材料。所以,每次阅读课文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比如,笔者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结合学生的事物认知特点,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小女孩在临死前看到了什么?这些是真实的吗?课文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两个“幸福”说明了什么?她的命运悲惨吗?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学生就要追根求源,必须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教师也可以在开展课外阅读的时候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设计:假如你在大街上遇见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心里会怎样想?你有什么话要说?你会怎样做?然后让他们去写读后感,感由心生,相信作文也自然会水到渠成。
再如,笔者在教《假如没有灰尘》一文的时候,会让学生带着本身就是问题的题目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假如没有灰尘,这个世界会变得怎么样?会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心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会得到哪些好处?但是,没有了灰尘是真的好吗?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弊端呢?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课文资料中或者利用上网查资料等途径收集答案。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动起手来,把找到的答案,或者心里面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学生会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会相得益彰。
总之,让学生“口到、手到、心到”都是阅读课内读和写交融的常见的使用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方式。语言的习得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改变观念,要逐步把“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的解读式阅读教学手段变为注重学生“动口读、多思考与动手写结合”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学。我们要坚持“多动口、多动手和多动脑”,在学生开口读书和动脑思考问题中适时进行动手练笔,丰富积累,锤炼语言,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成果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