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段文杰院长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wy1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62年正式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这之前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两次应研究所邀请借调到莫高窟工作:一次是临摹159窟的龛南侧菩萨,一次是与孙纪元先生合作创作了《唐代人民贫困生活》。这两次工作都是由孙纪元同志给我安排的。我那时对美术组的老同志最好奇的是:崖壁上密密麻麻这么多的洞窟,他们怎么能记住号码,能直接找到要去的洞窟呢?
  自1962年兰州艺术学院撤销后,经常书鸿、李承仙两位所领导同意来到莫高窟,和全所同志一起忙过了1962年的专家会议之后,就直接到了美术组,段老是美术组组长,当时大家都称呼他老段。那时美术组的老同志有万庚育、李其琼、欧阳琳、关友惠、姜豪、孙纪元和我。
  美术组主要任务是进洞窟临摹壁画和彩塑,任务都是由段老直接安排的。段老负责美术组工作时,非常认真和以身作则,他每天上下午总是提前从中寺匆匆沿小路到美术组,第一个开门第一个上班,然后埋头专心做自己的研究课题《敦煌壁画中的历代服饰》,工作时间从不与人说闲话。
  每当我们美术组组员完成一件壁画或是彩塑摹品时,就由段老带队,全体人员跟上,去到完成作品的洞窟进行审验,大家对照原作,找出不足和问题,最后进行评分,评分的规定,成绩等级是按甲、乙、丙区分的,细分还有甲上、甲下、乙上、乙下。
  由于段老对临摹作品的严格要求和管理,每一个组员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都希望能交出高水平的临摹品。这种评审方法非常好,大家在互相评审中共同把关,加深了对壁画、彩塑的理解,达到了相互观摩和交流提高。我也在参加评审时了解了许多洞窟中优秀的壁画艺术。
  我在段老直接安排下,先后临摹了194窟两身唐天王、157窟唐菩萨、416窟隋菩萨、384窟唐供养菩萨。段老还安排我为194窟北侧力士的右肩进行了加固。当时木头与麻绳已有脱落松动,怕万一右臂掉下来就毁损了,我经过仔细分析,上了一个木螺丝钉,那一天真像大夫做手术,用改锥一点一点地拧紧,目不转睛地看有无变化,一直做到中午12点半,满头大汗。后来,我又在美术室修复了一件供养菩萨与莲座之间的连接加固。
  我重返159窟,彩绘龛南侧菩萨像时,正值寒冬,段院长特批在洞窟进门的地方生了一个小炉子。后来按照洞窟排年的需要,美术组安排我画了许多洞窟菩萨的卡片,用于当时早期洞窟排年所需。这是宿白教授从北大带来的考古研究方法,这也使我在日后的学习遗产中得以发挥应用与得益匪浅。1979年,我到大足看牧牛图,当我用素描描绘了25米长的崖雕时,忽然想用排年的方法将十人画了一张图、将十牛画了一张图,我惊奇地发现:十头牛只有一头是四条腿的,其余均为两三条腿,十个人是一正一反,再正再反。
  以段文杰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在常年累月从事敦煌临摹工作中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经典,即“临摹是研究的基础”,把学习遗产的方法已上升到理论层面,这对我们从学习遗产到继承传统,再到当代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正是从12年敦煌的临摹到研究,又用了37年到顿悟、创新,终于悟出了老祖宗留给我们遗产的真谛与精髓,就是两个字“创造”。我用了半个世纪的岁月年华,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经典。“催我奋发觉醒的正是这些具有永恒魅力的历代艺术巨匠智慧的结晶,他们静静的屹立在民族艺术之林,却以巨大的推动,呼唤着一个民族新的未来。”我幸运有这样的机遇,能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由此孕育了我创造的生机。我深深地感恩敦煌,感恩美术组,这里是我“弘扬民族文化,创造时代精品”的摇篮与源头。
  段院长待人很谦和、善意、真诚。我离开敦煌之后,1979年,创作了《巨匠》,后面刻了一行字:献给古代优秀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国庆时,在甘肃省美展、全国美术展展出,段老见到这件作品,说了一句“有罗丹的风格”,当时给了我很大鼓励。1982年,省上调我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丝路花雨》舞剧塑造了一铺九身敦煌彩塑,返兰之后在政协会议期间,遇到了段老,他向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说彩塑的临摹品用泥塑太重了,容易损坏,你能不能试验用一种轻型材料。我说可以,那时我在西影已尝试了用米菠萝‘泡沫’做胎型。于是,段院长一句嘱托,我专门又进行了多次试验,里面用轻型材料,外面按照敦煌彩塑里层麻泥,外层薄薄的棉花泥,达到了泥塑彩绘的艺术效果,比玻璃钢彩绘的效果更好一些。敦煌宾馆总统间的唐仕女像,我就是这样做的。
  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 段老前半生在敦煌经历过多少次“政治风暴”,受到过多少的委曲、冤屈和不公正的待遇真难以数清。自改革开放、落实政策后,他竟能不计前嫌、翻过前页、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同事、一心为公,挑起研究院的重任,潜心于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并做出了杰出贡献,直至生命终点,令人感叹敬佩。
  我常想,每一个人就是一本书,段老去了,这本书也合上了,他内心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也永远合在了这本书里。这本书记载着他的成果、功绩,也记载着他献身敦煌事业的赤子之心。段院长的精神永远与敦煌在一起。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一体的格局不仅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也使其经济、文化相互产生了影响。在民族的融合过程中,作为文化的神话传说会自然而然地流传到各地,并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保存和流传下来。在神话传说流传过程中,由于没有文字或文字出现得比较晚,因而无法将其固定下来,这样难免就会加上不同民族、地区以至不同历史时期富有特点的东西。在母题相同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神名、人名、地
期刊
对于阿拉善最初的印象和感受,缘于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苍天般的阿拉善》:  遥远的海市蜃楼,  驼队就像移动的山。  神秘的梦幻在天边,  阿爸的声音若隐若现。  神秘的梦幻在天边,  阿爸的声音若隐若现。  啊,我的阿拉善,  苍天般的阿拉善……  歌中的阿拉善除了地域辽阔,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象征:这里的土地苍天般辽阔,这里的人民苍天般仁慈,这里的历史苍天般厚重,这里的文化苍天般灿烂
期刊
◆沙湖  最后一汪泪水  堆积成蔚蓝的期待  千亩黄沙 万顷碧水  一塘背影逐渐散去  几只归鸟  留给夕阳  芦花瑟瑟  苇子摇曳  遮遮掩掩的  其实就是  羞羞答答的日子  我知道  雪落下的时候  贺兰石会一分为二  党项的旧梦  会一分为二  而成群的鱼会游向湖底  我会回归雪域  一管羌笛  根本无法吹响  ◆西夏王城遗址  黄河回首的地方  透视一段如雪的记忆  羌笛的怨悔  落在西
期刊
民博大院风景殊,  拴马石桩集成林。  远观疑似化石木,  近看乃是雕像群。  昔日散落夕照里,  而今迎来艳阳春。  承蒙抢救及时雨,  不教珍宝久蒙尘。  闲话拴马桩  拴马桩,在古代习称系马桩,因多用石料雕琢,亦称系马石。其出现恐怕是与马之被人类驯化之日就“应运而生”了吧,也就是说从“黄帝治天下,飞黄服皂”和“周穆王驭八龙之骏”那个时期就有这类设施了。至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胡人对马多散
期刊
1906年8月6日于奥什  亲爱的先生(这是伯希和致色纳尔的一封信,却似乎从未被寄出过——译者):  正如您所想的那样,您7月23日写自孔特雷克塞维尔的信件,我们还是在这里找到了它。我对您再一次所表达的祝我们的事业获得成功的所有恭贺,表示深为感谢。我向您保证,在我一方,我忘不了您为使这种成功变得可能而付出的一切。  我的最近一封信是在我们继于塔什干居住一个多月之后,离开那里的同时寄出去的。我们在那
期刊
四年前,在段文杰先生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年纪念座谈会上,我曾经以《敦煌圣徒,时代功臣》为题发言;段文杰先生逝世后,我应约撰写了《段文杰——敦煌研究杰出的领军人》的怀念文章。段先生对敦煌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举世公认,我只想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批会员及20多年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身份,通过追忆我认识段先生30年来亲身感受的几件事情,来表达我对段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982年夏,我和部分参加敦
期刊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共同缅怀段文杰先生对敦煌保护研究事业的巨大贡献,再一次感受到段老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段老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创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的历历往事。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对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经费投入有限,敦煌研究院在发展中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为了推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全面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段文杰先生通过与国内外友好人士的文化交往,大力宣
期刊
回眸段文杰先生的生命历程,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敦煌学研究保护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段先生不仅是敦煌石窟的保护者,更是敦煌文化的研究挖掘者,而且是敦煌艺术的传播、开拓者。  段文杰先生是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他在《敦煌艺术》的讲演中,对敦煌石窟艺术作了高度概括:“一部千年建筑史,一部千年雕塑史,一部千年绘画史。”他强调,敦煌石窟艺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我国的国宝,也是联合国列入名单的世界文化遗产
期刊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文化交流和佛教东传的产物。最早的洞窟开凿于1600年前的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等十个时期的不断开凿和兴建,形成了一座规模巨大、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东方造型艺术馆。在持续1000年的修建过程中,对当时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了明代,由于海上交通的发达,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东移,丝绸之路逐渐冷落,莫高窟也
期刊
得知白银市平川区发现汉墓,2013年5月9日,我们一行人,齐聚敦煌研究院门口,都是年长的学者与前辈,一一介绍,都记不住。有位叫沙武田的博士,说知道会宁的齐家玉,便记忆深刻。  一路驱车。因不熟识,顾自看窗外。  满目疮痍的荒山在车窗外飞驰而过,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树木。一些凛冽的山峰造型奇特,令人浮想联翩。一座山插入农田,戛然而止,似乎前方有意外骤然出现,受了惊吓。榆中定远镇也有这样一座山,如一条长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