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建e学习空间,打造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样态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e学习环境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还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学习空间狭窄、学习方式单一等e学习缺失现象。学校可通过打造e学习空间的物化环境、提供e学习空间的支撑、研究e学习空间的应用,促进e学习空间的建构。实践中,可通过探究由“诠释”走向“建构”的活动模式、精心设计由“共性”走向“个性”的课程内容、积极转变由“被动”走向“主动”的学习方式、深度挖掘由“零散”走向“整合”的活动资源、优化发展由“单一”走向“多元”的评价体系等路径优化操作策略,突破学科教育的传统模式,搭建丰富多元、自主选择的课程平台,打造道德与法治“开放融合”的课堂新样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e学习空间;开放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A-0018-06
  学习活动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种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學习环境。学习空间通常指学习的整个环境,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其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e学习空间,也称为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数字化学习协同空间,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促进不同教学保障机构(或部门)协调合作,支持学习者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研究,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益,是信息化的知识空间。
  从1985年启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融合工程,到1996年加入江苏OEH开放实验室研究,再到2012年成为江苏省数字化学习百所试点校,盐城市串场河小学一直致力于以数字化环境促进教育品质提升的研究。2014年作为江苏省e学习品德学科试点校,我校正式开启了数字化环境下品德学习空间的拓建与应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明晰:只有拓建e学习空间,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开放与融合。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e学习的缺失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e学习开始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未能结合学科的特点开展e学习
  关于e学习的研究,大家更加关注的往往是教师的教,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科教学还存在着“重教轻学”的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常常在如何更好地使用e学习空间给课堂带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上,而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建构和独特体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深度挖掘,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匮乏。
  (二)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未有实质改变
  随着e学习浪潮席卷而来,许多学校没有从实际出发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仅仅将原先的教室进行了设备上的改良,没有整合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虽然从外观上看,硬件基本符合e学习的要求,但实际上并没有建设出e学习需要的立体和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未被充分激发
  e学习空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充分被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应该被珍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交互的。可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的学习仍以听讲为主,学生的活力并没有被唤醒。教师经常性地被多媒体课件牵着走,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却常常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难以有效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较少关注生活中的学习。
  二、拓建e学习空间的路径
  我们从道德与法治e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三个方面进行e学习空间的拓建与应用。
  (一)打造e学习空间的物化环境
  基于e学习的特点,我们为学生建构出数字教室、虚拟社区、远程课堂这三个维度的e学习空间(如图1)。
  数字教室是学校在每个传统教室的基础上升级优化的多媒体班级教室。另外,学校还专门配备了e学习教室、未来教室、移动电子阅读器等专用场所和设备。虚拟化社区包括学校网站、学校微博、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网站、班级群以及“e学堂”等学习客户端。远程学习课堂是我们打造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为媒介的“远程互动”课堂。比如学校与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等校外基地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远程观察,实时进行信息的传递。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用网络平台推进道德与法治主题活动,开通了数十节“网络专递课堂”。
  (二)研究e学习空间的应用
  在建构空间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e学习空间的应用,优化课堂教学形态,最大限度地发挥e学习优势。我们从课堂出发,研究出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放路径:一个目标、两大环境、三级设计、四重标准、五个环节、六种课型(如图2)。
  我们改进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教室的束缚,在各种课堂形态中,打通壁垒,充分发挥e学习优势,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品质。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在课堂之外,我们开发了智能工具,优化e学习空间环境,组建了丰富的学习社区。例如:提供在线辅导答疑服务,助力学生成长;打造自选式学习超市,促进学生提升;开辟直播活动通道,丰富学生体验;创建窗口式学习平台,记录学生成长。
  (三)提供e学习空间的支撑
  我们从学和教两个层面,支撑、维护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空间。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确保学生的“学”不偏离;搭建校本的研修平台,实施多维的研修路径,确保教师的“教”有动力。
  1.评价引航。一是开辟即时式“反馈栏”,兼顾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以动态的“统计图”“对话框”“问题库”等形式呈现。二是建立互动式“交流圈”。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网站“家校平台”专栏和班级QQ群、微信群等形式,及时方便地实现信息的发布、共享等功能。三是打造动态式“空间站”。基于校园网站搭建学校层面的“学生天地”、班级层面的“班级主页”和个人层面的“博客平台”。   2.研修助力。学校建设了“一库四室”研修平台,即学科精品资源库、电子备课室、特色项目室、名师讲课室和互动论坛室,助力于学习空间的拓建。同年级学科组建立了“电子备课室”,实施以“个人预设、网络研讨、个性设计、教后反思、平台互动”为主要环节的“五步”电子备课方式,优化了教师备课方式;通过“微视频、晒优课、e时空”等方式,打造互动的教研样态;以“互动论坛室”为基础,以小组形式模拟真实情境,建设走向开放的真论坛,在互动友好的“学习社区”中凝聚合力。
  三、优化e学习的教学实践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堂“开放融合”新样态建设的着力点是拓建e学习空间,但只有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支撑下,才有可能通过拓建e学习空间,打造课堂新样态。
  (一)探索研究:活动模式由“诠释”走向“建构”
  为了彰显学生学习活动的价值,在e学习活动平台突出学习经验的地位,我们对课程进行设计和打磨,把课程实施的注意点放在变革学习方式、生成学习经验、开展深层次研究上,探索建构出“主题探究式、多元合作式、远程互动式、立体生成式”四种活动模式。
  主题探究式活动是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应用e学习空间的共享资源,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并借助多媒体信息表达工具,对数字化学习情境进行探索性实践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对各种交通工具进行搜集,学生借助“学习任务单”和“模拟情境场”,研究、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作用,并通过“世界交通博览会”这一虚拟平台,开展“未来交通工具的创想”研究,在探索与讨论中,描绘出未来交通发展的蓝图。
  多元合作式活动是指导学生自主浏览网络上的相关网站,整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以形成作品的方式进行多元化协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在搜集资料、实地观察、采访交流的基础上,产生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学生根据不同的環保创意主题分组合作,完成手工DIY环保小制作,小创意大比拼,作品精彩纷呈。
  远程互动式活动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空间的拓展,在不同学习区域选择德育活动基地,通过整合优化活动资源,形成若干学习共同体,借助网络开展学习与探索研讨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3课《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时,教师现场连线射阳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让学生通过视频直播与保护区工作人员实时对话,了解丹顶鹤、麋鹿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学生感受到了家乡不同区域的优美风光,激发起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立体生成式活动是重新组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动态、静态学习资源,整合拓展性学习素材,形成网络专题区域和评价空间,进行多维、互动研究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时,通过整合“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等学习资源,形成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栏目。学生在“踏着新四军的足迹前进”“铁军精神我传承”等主题活动中,了解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珍惜在党旗下幸福成长的童年生活,树立起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二)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由“共性”走向“个性”
  我们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统一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两个重要特点——阶段性和连续性。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e学习的效率和合理性,我们不断重组和优化e学习活动,不仅在面上开展“共性”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活动,还精心设计开发具有“个性”的e学习项目课程。我们分解、整合、设计课程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形成序列化内容,实现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特色化、个性化。
  例如道德与法治每一册教材中几乎都有以“安全、规则”为主题的内容。我们结合年级特点、开放活动空间、形成序列化内容,力求让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收获。以三年级上册第8课《安全记心上》的教学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班级网络平台进行了一次上学出行方式的小调查,并收集了当天早晨班级学生上学的交通情境视频。课上,教师将视频放给学生看,熟悉的生活场景立即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安全隐患就在身边。之后,教师设计了线上模拟出行情境,坐电瓶车、过红绿灯、走人行天桥等3D场景让学生产生了真切的出行体验。教师让学生在e学习平台上围绕话题分组讨论,进行互动交流。小组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后,学生在e学习平台上上传、共享、互评小组的学习成果。针对选择电瓶车方式出行的人数最多的情况,学生筛选出“乘坐电瓶车是否要戴头盔”“如何选择正规头盔”“如何佩戴头盔”等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利用e学习平台,设计了现场小实验,请同学们给模型佩戴头盔,掌握正确佩戴头盔的方法。最后,模拟一个不戴头盔的人和一个有头盔保护的人从电瓶车上摔下的瞬间,对比结果。通过这个体验,学生对日常乘坐电瓶车应该遵守的规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真正把安全记心上。
  (三)深度挖掘:活动资源由“零散”走向“整合”
  e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多媒体化信息表达、网络化信息传输、智能化信息处理和虚拟化教学环境。为了优化校本德育资源,我们可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全面统整和架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活动资源。只有开发出综合的、适宜的活动资源,才能有效地促进道德与法治e学习资源的建设。
  以六年级上册第6课《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教学为例,六年级学生可能听说过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但对人大代表是怎么产生的、哪些人有资格成为人大代表并不了解,而这恰恰是最基本的学习内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资源搜集、分类选择后巧妙地转化成多媒体学习资源,课堂上将文件分发给学生阅读、观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平台。为了让学生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教师在课堂上即时连线县人大代表——杨光校长,学生代表围绕小组讨论确定的问题清单对其进行现场连线采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适时开发了班级活动资源,用班级选举班干部的内容模拟了人大代表选举的方式和程序。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原本看似离学生比较遥远的人和事,一下子与学生亲近起来,学生也明白了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