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温室大棚里轻柔地为甜瓜挽花蔓的杜军志,却让人感觉力量无穷。历时十年,他和他的团队打造出以西安阎良区为核心的全国最大优质早春甜瓜基地。这个十几亿元的产业,让当地种植户们感受到了农业专家就在身边的各种美好。而通过技术+市场,杜军志开启了为农民服务的无边界模式。
走进4月的“甜瓜之乡”阎良区关山镇,空气中弥漫的甜瓜香气,仿若走进绿色的童话世界。
赋予关山镇这些美好景象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试验示范站的专家们,也到了最忙碌的时节。
这天中午,西农园艺学院研究员、示范站首席专家杜军志应渭南市蒲城县种植户的邀请前去讲课,留在站里的司立征、李省印两位专家刚刚送走两拨儿来咨询技术的种植户,接着就要到农户的大棚里去察看甜瓜长势。司老师说:“这里的农民一天吃两顿饭,中午是农活最忙的时候,我们也习惯了这个节奏。”
“身份证”效应
记者了解到,今年阎良甜瓜种植面积在6.5万亩以上,总产量可达30万吨,带动周边地区种植4万多亩。今年,甜瓜比往年提早半个月上市,价格也比较理想。让民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霍小民告诉记者,价格最高时每斤达到22元,随着上市量增加,价格渐渐回落,但因为品牌傍身,一箱六个甜瓜仍然可以卖到220元。
随后的采访中,杜军志先给记者科普了一回甜瓜专业知识。他说,甜瓜也称“百日草”,意思就是栽种后两个多月就可以成熟,属经济作物。“农民收入是硬道理,如果种植户没有得实惠,就谈不上推广,所以从育种苗开始,我們就要考虑市场接受的问题。”
西安市阎良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东,南受秦岭山脉影响,回暖早,灾害性天气较少。当地农民自古就有种甜瓜的传统,但因为品种、技术落后,产量较低,上市时间又晚,价格也上不去,因此一直未能形成规模。
1999年,杜军志带着自己培育改良的“西农早蜜一号”来到阎良时,当地农民种植甜瓜成本大,价格低,基本没有效益。让种植成本降下来,是杜军志和专家们亮给农民的第一个绝活。
经过反复试验,“大棚高垄地膜覆盖爬地栽培”新技术取得了成功。“过去,农户因甜瓜吊蔓技术难度大,不敢种植,新技术既方便农户掌握,还把成本从每斤1.5元降到只有0.15元。”杜军志说,甜瓜主要病害就是蔓枯病,新技术用地膜把瓜蔓和泥土隔开,也就相当于实现了吊蔓的功能。
利用这项技术,杜军志在阎良种了1.8亩试验田,当年亩产7000斤,而且上市提前半个多月,再加上甜度高、口味香、外观好、耐储运,因此卖出了每斤1.45元的高价。
杜军志的试验田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按照农户以往的经验,一亩瓜即使管理得很好,最多也就赚1000多元。而杜军志的1.8亩试验田一下子就挣了7500元。而且在农民口口相传中,7500元又被误传成了15000元,于是,反应迅速的农户纷纷找到杜军志要种子。
“因为还在试种阶段,必须得保证农民的收益,出一点闪失,在阎良推广甜瓜种植就无法继续下去。”杜军志说,第二年他决定只推广种植100亩。“当时只是为了保护市场才做出限制推广的决定,后来才知道这叫‘饥饿营销’,但当时真不是有意为之。”杜军志笑着说。
因为农民种植热情很高,杜军志就想出拿身份证登记的办法,每户农家只让种一亩地。杜军志向农户承诺,这一亩地他会保证服务到地头,手把手教授新技术。让杜军志没想到的是,精明的农民开始到处借身份证来登记,而这一借,又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一信息,来买种子的农户更多了,挡也挡不住。最终,那一年,关山镇实际种植甜瓜400亩,但为了稳定农户情绪,杜军志一直对外说是100亩。
甜瓜收获的时节到了。杜军志记得,他和种植户一起到西安城北的金花路市场卖瓜,别的瓜每斤0.6元都不好卖,他们的瓜1.45元还很抢手。而且,甜瓜产量每亩达到7000斤,这也是种了几十年瓜的农民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大多数种植户每亩甜瓜收入都超过7000元,是当时种粮食收益的十多倍。
第二年,农民种瓜的热情更火爆了。为了得到瓜种,有人甚至把电话打到西农领导那儿“走后门”。2001年原计划种植700亩,实际则种了2000亩。关山周边的武屯,还有渭南一些乡镇,也开始大面积种植。2005年,仅在阎良地区,甜瓜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
多学科建站
随着甜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户之间开始出现竞争。有人为了抢早上市,放弃标准化栽培技术,采用高温催熟,有的甚至用药剂催熟。还有种植户干脆在瓜只有六七成熟时就采摘上市。于是,市场上很快就有了负面反馈,每亩甜瓜收入降到3000多元,当地刚刚形成的甜瓜产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这危急时刻,由杜军志担任首席专家的甜瓜试验示范站在关山镇诞生了。杜军志说,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阎良区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合作,在关山镇代家村共同建立甜瓜试验示范站。除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鸣、邹志荣等多位知名专家做顾问,示范站还选聘了甜瓜育种专家张会梅、马建祥,植物营养专家司立征,设施栽培专家常宗堂、李哲清、袁万良,植物保护专家李省印,推广专家董永利、麦晓丽等人加盟。
杜军志告诉记者,专家们每年驻站都在一百二十天以上。由于示范站属于临时用地,设施非常简陋。李省印老师说:“每天都有种植户找上门来,我们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大的乐趣。你看,我们都穿得和农民没有两样,这样才好交流。搞农业的就要和土地亲,和农民亲。”
李老师告诉记者,起初,有的种植户用老办法掐瓜蔓,不但费时费力,伤瓜蔓,还容易让病虫害侵入。对此,专家们心里真是着急,一边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整枝打杈留取瓜蔓,又编写了《大棚厚皮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免费向农民发放。
“记得那时学校还给了一辆面包车,车上印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服务车’字样,他们几个人接到农民求助电话,就立即坐上车赶到大棚里。”司立征老师说,有的农民种瓜出现问题,就在路上拦他们的车,将他们“截”到自家瓜棚里。富平一位销售农药的种植户,卖给大家的农药出现问题,连自家的20多亩瓜地也大面积受害,急得就在路上拦住服务车。专家给他开出了药方,告诉他五天后见效,再接着用。五天后,这位种植户专门跑到阎良,向专家们致谢。 本刊记者采访专家们那天是4月15日,西安下起倾盆大雨。司老师和李老师执意要让记者见识一下甜瓜大棚,我们一起冒雨来到种植户史吉利的家。史吉利不在家,两位老师又领着记者左拐右转,来到一片布满大棚的地里。雨急路滑,两位年近六旬的老师踩着稀泥,却步履轻快,一边走一边说,“就要到了,再向前走五个棚就是老史的瓜地。”果然,史吉利正在自家的大棚里忙着清理涌进棚里的雨水。
史吉利告诉记者,他家两口人,种了13亩瓜,敢这样做,就是因为有杜军志和他的专家团队做靠山。“不仅技术服务到户,销售也让大家心里有数。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示范户模式
阎良甜瓜在市场上叫响后,如何引导农民规范诚信种植,打造甜瓜品牌,成了杜军志在繁忙的品种选育工作之外,必须思考的问题。最终,他们决定走专家+示范户的推广模式,再由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户。
如今已是陕西省劳动模范的种植户张小平,是杜军志选定的第一块“实验田”。
张小平所在的北冯村,是关山镇种瓜技术最过硬的村子,张小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科学种瓜意识非常强,而且肯学肯干。杜军志和张小平约定,只要按技术规范种植,瓜熟后由他包销,价格是市价的两倍。
这个约定让张小平安心下来,不再急着上市。杜军志说,恰巧有阎良电视台记者来示范站采访,他们就自掏腰包在电视台给张小平打了一个月的广告,主要就是告诉人们张小平的瓜品种甜,也没打激素。“结果瓜熟后,当年张小平的大棚外可以用车水马龙来形容,不但批发商和零售商找过来,一些市民也跑来买,表示用张小平种的瓜送亲戚朋友有面子。”杜军志说。
张小平的瓜,杜军志一斤也没收购,全部被人抢购。于是,张小平的故事又在瓜农中疯传开来。附近的种植户亲眼目睹张小平售瓜的火爆场面,第二年就开始效仿起来。
据媒体报道,2007年,张小平的甜瓜4月18日上市,比往年足足提前了半个月,售价为每斤五六元,创下了亩产收入10000元的奇迹。
2007年10月,为了在农民中培养技术骨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出了百名青年农民进高校的活动。农民脱产一个月,走进大学课堂,学习植保、经济推广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张小平便是这批学员中的一名。
张小平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这次学习让他开阔了眼界,懂得了品牌甜瓜在市场中的优势。2008年1月,他和28名种瓜技术好的农民成立了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3月,由合作社统一签订转包合同,流转土地153亩,建立关山村甜瓜示范园。4月,进行了“蜜霸”牌甜瓜的注册登记。
杜军志告诉记者,张小平的做法开启了阎良种瓜农户的品牌意识,也让阎良甜瓜走向中高端市场。科农合作社成立当年,就和上海一家超市签订了35.5吨的甜瓜销售合同。
良种新技术
“甜瓜产业发展也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有高潮就有低谷,保持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只能靠甜瓜的品质。”杜军志对此显然信心十足:“这么多年的研究,在我心里形成一张甜瓜地图。这张图清楚地显示着国内外甜瓜产区的生产状态和发展趋势,各地品种优劣、上市早晚都了然于胸。除了准确指导农民种植,我和团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好优质甜瓜品种的选育。”
1992年,杜军志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毕业,分配到省农科院(后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瓜菜研究所工作。老所长阎明志对他说,“咱们的甜瓜一定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就靠你们年轻人了。”杜军志说,这句话对他影响深远,也成为他坚持做好甜瓜育种的动力。
据杜军志介绍,他们的甜瓜试验示范站先后收集了大荔高石脆瓜、芝麻粒、十道線、八方瓜、羊角蜜、一窝猴等176个品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纯复壮。
“每年冬末初春,是专家们育种的关键阶段,站里没有取暖设备,钻进大棚查育苗一身汗,出来进屋又冷得站不住人。专家们说,那个时节觉得阎良的风格外大。”杜军志说,建站以来,为防止品种同质化无特色竞争,专家们推出了甜瓜优质系列品种群,有薄皮的、脆露的、玉露的、哈密瓜口味的等等。这些品种在上市时间、皮的厚薄以及口味上各有差别。由这些品种建成种子库后,再由农民选择种植。
“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有上市早一周的‘西农新早蜜1号’,是主栽品种;还有优质、丰产、抗病、耐贮运,具有哈密瓜风味的‘千玉1号’以及‘西农脆宝’、‘陕甜1号’、‘陕甜9号’、‘童年’等甜瓜新品种。”杜军志介绍说。
“童年”,这个富有诗意的品种,是杜军志的得意之作。他说,这是一种让人一吃就会想起童年甜蜜的味道,因而深得客商青睐,不少人都是以订单种植的方式提前向瓜农订购。
培训客商,也是杜军志为提高阎良甜瓜品质想出的一个奇招。“示范站多次请客商进站听讲座,学习判断甜瓜品质的方法,让客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用这种市场倒逼的办法,迫使瓜农必须种好瓜,不敢滥用激素。”在杜军志看来,这种培训不仅保护客商的利益,更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记者了解到,育苗技术也曾是制约阎良甜瓜产业的瓶颈。让民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霍小民说,过去种瓜育苗,用的一直是火炕营养土钵育苗这个土办法。“这个办法不但育苗难度大,成苗率低,苗子易染病虫害,关键是太费人力,移栽时需七八个人一起协同作业:一人铲苗,两人担苗,一人摆苗,一人栽苗,一人浇水,一家劳力肯定不够,要雇人才行。特别是担苗,因为必须猫腰进大棚,一个人根本坚持不下来,得不停换人。”由于劳动强度太大,霍小民过去都是只栽六七分地的瓜。
2007年,杜军志和团队开展的穴盘基质育苗研究工作取得成功。杜军志说,这种方式不是他们首创,是他们把别的育种领域的方法借鉴过来,经过改良后用于甜瓜育苗。用穴盘基质育苗法培育的苗子健壮,无病虫害,便于运输,定植省工省时,根系发达,成活率高,不缓苗,上市早,因而迅速被广大群众接受,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后来,在阎良区政府的推动下,全区新建育苗点20个,大型育苗温室1个。 智慧的翅膀
有人评价杜军志这样的农科专家,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对此,杜军志说,那是评价大教授、大专家的,他不敢想。但杜军志承认,农业科技确实离不开大地的验证,必须获得大地的认可才行。“懂技术肯吃苦的专家很多,但光有好的技术,没有办法推广,在我们这个领域是绝对不行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靳军老师说过一句话:“给科技插上智慧的翅膀。”杜军志认为,这正是农业科技人员应该扮演的角色。
杜军志介绍说,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了一个以大学为依托,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载体,农业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示范站可以让专家直接和农民面对面,农民有具体问题就来问专家,专家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从一线的生产中发现问题,然后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办法,再通过培训传递给农民。这就是以大学为依托建站的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阎良及周边地区已涌现出种瓜大户杨建鹏、邱宝安、赵可和、朱强、邢国强等超过百家示范户,由他们带头成立了盛康、英武、国强、富郁香、心声、千玉、新兴等20多个专业合作社,有的园区种植面积已达上千亩。
以前面提到的让民合作社为例,目前已有100多名社员,大家统一施肥,保证不用激素,不打农药,瓜熟后上市反响非常好。一些农药销售商也摸清了门道,有什么新的生物制剂都是先找到带头人霍小民,由他试用有效果,再向社员推广。
记者了解到,甜瓜收获之后,种植户会在地里直接种上玉米,因为土质肥沃,玉米不用施肥就长势喜人,每亩可以收入上千元。杜军志说:“这样基本就可以抵上农户种瓜的本钱,务瓜卖的钱基本是净赚的。”
“半年辛苦半年闲,半年能赚几年錢。十户就有八户种,两家不种还有人送。”这是阎良当地群众自己编唱的“务瓜谣”。甜瓜种植插上智慧的翅膀,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5年,关山镇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达18400多元。经过10年发展,阎良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生产基地,还带动周边的临潼、富平、蒲城、大荔、临渭等区域种植,产品远销河南、江苏、上海等二十多个省市区。全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中有2000多元是来自甜瓜产业。
说起今年的甜瓜形势,杜军志说,政府引导农户安全种瓜,不准使用膨大剂。此外,今年南方瓜种植面积减少,缅甸、越南的瓜产量不高,南方瓜对本地市场冲击不大,所以市场价格应该比去年要高一些。
采访结束时,杜军志还通过记者派送给读者一个选好甜瓜的诀窍:一是形状要正,表皮光滑不起棱,他说用手摸着有棱的是因为打过膨大剂。二是果面颜色,不论品种都要表皮光亮,这代表着甜瓜糖分高,所谓色不正则味不正。三是瓜蒂要新鲜,最好是有一圈黄线,这表示自然熟。“至于新品种‘童年’上市,要到5月1号以后了,希望大家吃一口就有小时候的快乐记忆。”杜军志充满期待地说。
走进4月的“甜瓜之乡”阎良区关山镇,空气中弥漫的甜瓜香气,仿若走进绿色的童话世界。
赋予关山镇这些美好景象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试验示范站的专家们,也到了最忙碌的时节。
这天中午,西农园艺学院研究员、示范站首席专家杜军志应渭南市蒲城县种植户的邀请前去讲课,留在站里的司立征、李省印两位专家刚刚送走两拨儿来咨询技术的种植户,接着就要到农户的大棚里去察看甜瓜长势。司老师说:“这里的农民一天吃两顿饭,中午是农活最忙的时候,我们也习惯了这个节奏。”
“身份证”效应
记者了解到,今年阎良甜瓜种植面积在6.5万亩以上,总产量可达30万吨,带动周边地区种植4万多亩。今年,甜瓜比往年提早半个月上市,价格也比较理想。让民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霍小民告诉记者,价格最高时每斤达到22元,随着上市量增加,价格渐渐回落,但因为品牌傍身,一箱六个甜瓜仍然可以卖到220元。
随后的采访中,杜军志先给记者科普了一回甜瓜专业知识。他说,甜瓜也称“百日草”,意思就是栽种后两个多月就可以成熟,属经济作物。“农民收入是硬道理,如果种植户没有得实惠,就谈不上推广,所以从育种苗开始,我們就要考虑市场接受的问题。”
西安市阎良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东,南受秦岭山脉影响,回暖早,灾害性天气较少。当地农民自古就有种甜瓜的传统,但因为品种、技术落后,产量较低,上市时间又晚,价格也上不去,因此一直未能形成规模。
1999年,杜军志带着自己培育改良的“西农早蜜一号”来到阎良时,当地农民种植甜瓜成本大,价格低,基本没有效益。让种植成本降下来,是杜军志和专家们亮给农民的第一个绝活。
经过反复试验,“大棚高垄地膜覆盖爬地栽培”新技术取得了成功。“过去,农户因甜瓜吊蔓技术难度大,不敢种植,新技术既方便农户掌握,还把成本从每斤1.5元降到只有0.15元。”杜军志说,甜瓜主要病害就是蔓枯病,新技术用地膜把瓜蔓和泥土隔开,也就相当于实现了吊蔓的功能。
利用这项技术,杜军志在阎良种了1.8亩试验田,当年亩产7000斤,而且上市提前半个多月,再加上甜度高、口味香、外观好、耐储运,因此卖出了每斤1.45元的高价。
杜军志的试验田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按照农户以往的经验,一亩瓜即使管理得很好,最多也就赚1000多元。而杜军志的1.8亩试验田一下子就挣了7500元。而且在农民口口相传中,7500元又被误传成了15000元,于是,反应迅速的农户纷纷找到杜军志要种子。
“因为还在试种阶段,必须得保证农民的收益,出一点闪失,在阎良推广甜瓜种植就无法继续下去。”杜军志说,第二年他决定只推广种植100亩。“当时只是为了保护市场才做出限制推广的决定,后来才知道这叫‘饥饿营销’,但当时真不是有意为之。”杜军志笑着说。
因为农民种植热情很高,杜军志就想出拿身份证登记的办法,每户农家只让种一亩地。杜军志向农户承诺,这一亩地他会保证服务到地头,手把手教授新技术。让杜军志没想到的是,精明的农民开始到处借身份证来登记,而这一借,又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一信息,来买种子的农户更多了,挡也挡不住。最终,那一年,关山镇实际种植甜瓜400亩,但为了稳定农户情绪,杜军志一直对外说是100亩。
甜瓜收获的时节到了。杜军志记得,他和种植户一起到西安城北的金花路市场卖瓜,别的瓜每斤0.6元都不好卖,他们的瓜1.45元还很抢手。而且,甜瓜产量每亩达到7000斤,这也是种了几十年瓜的农民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大多数种植户每亩甜瓜收入都超过7000元,是当时种粮食收益的十多倍。
第二年,农民种瓜的热情更火爆了。为了得到瓜种,有人甚至把电话打到西农领导那儿“走后门”。2001年原计划种植700亩,实际则种了2000亩。关山周边的武屯,还有渭南一些乡镇,也开始大面积种植。2005年,仅在阎良地区,甜瓜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
多学科建站
随着甜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户之间开始出现竞争。有人为了抢早上市,放弃标准化栽培技术,采用高温催熟,有的甚至用药剂催熟。还有种植户干脆在瓜只有六七成熟时就采摘上市。于是,市场上很快就有了负面反馈,每亩甜瓜收入降到3000多元,当地刚刚形成的甜瓜产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这危急时刻,由杜军志担任首席专家的甜瓜试验示范站在关山镇诞生了。杜军志说,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阎良区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合作,在关山镇代家村共同建立甜瓜试验示范站。除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鸣、邹志荣等多位知名专家做顾问,示范站还选聘了甜瓜育种专家张会梅、马建祥,植物营养专家司立征,设施栽培专家常宗堂、李哲清、袁万良,植物保护专家李省印,推广专家董永利、麦晓丽等人加盟。
杜军志告诉记者,专家们每年驻站都在一百二十天以上。由于示范站属于临时用地,设施非常简陋。李省印老师说:“每天都有种植户找上门来,我们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大的乐趣。你看,我们都穿得和农民没有两样,这样才好交流。搞农业的就要和土地亲,和农民亲。”
李老师告诉记者,起初,有的种植户用老办法掐瓜蔓,不但费时费力,伤瓜蔓,还容易让病虫害侵入。对此,专家们心里真是着急,一边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整枝打杈留取瓜蔓,又编写了《大棚厚皮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免费向农民发放。
“记得那时学校还给了一辆面包车,车上印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服务车’字样,他们几个人接到农民求助电话,就立即坐上车赶到大棚里。”司立征老师说,有的农民种瓜出现问题,就在路上拦他们的车,将他们“截”到自家瓜棚里。富平一位销售农药的种植户,卖给大家的农药出现问题,连自家的20多亩瓜地也大面积受害,急得就在路上拦住服务车。专家给他开出了药方,告诉他五天后见效,再接着用。五天后,这位种植户专门跑到阎良,向专家们致谢。 本刊记者采访专家们那天是4月15日,西安下起倾盆大雨。司老师和李老师执意要让记者见识一下甜瓜大棚,我们一起冒雨来到种植户史吉利的家。史吉利不在家,两位老师又领着记者左拐右转,来到一片布满大棚的地里。雨急路滑,两位年近六旬的老师踩着稀泥,却步履轻快,一边走一边说,“就要到了,再向前走五个棚就是老史的瓜地。”果然,史吉利正在自家的大棚里忙着清理涌进棚里的雨水。
史吉利告诉记者,他家两口人,种了13亩瓜,敢这样做,就是因为有杜军志和他的专家团队做靠山。“不仅技术服务到户,销售也让大家心里有数。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示范户模式
阎良甜瓜在市场上叫响后,如何引导农民规范诚信种植,打造甜瓜品牌,成了杜军志在繁忙的品种选育工作之外,必须思考的问题。最终,他们决定走专家+示范户的推广模式,再由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户。
如今已是陕西省劳动模范的种植户张小平,是杜军志选定的第一块“实验田”。
张小平所在的北冯村,是关山镇种瓜技术最过硬的村子,张小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科学种瓜意识非常强,而且肯学肯干。杜军志和张小平约定,只要按技术规范种植,瓜熟后由他包销,价格是市价的两倍。
这个约定让张小平安心下来,不再急着上市。杜军志说,恰巧有阎良电视台记者来示范站采访,他们就自掏腰包在电视台给张小平打了一个月的广告,主要就是告诉人们张小平的瓜品种甜,也没打激素。“结果瓜熟后,当年张小平的大棚外可以用车水马龙来形容,不但批发商和零售商找过来,一些市民也跑来买,表示用张小平种的瓜送亲戚朋友有面子。”杜军志说。
张小平的瓜,杜军志一斤也没收购,全部被人抢购。于是,张小平的故事又在瓜农中疯传开来。附近的种植户亲眼目睹张小平售瓜的火爆场面,第二年就开始效仿起来。
据媒体报道,2007年,张小平的甜瓜4月18日上市,比往年足足提前了半个月,售价为每斤五六元,创下了亩产收入10000元的奇迹。
2007年10月,为了在农民中培养技术骨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出了百名青年农民进高校的活动。农民脱产一个月,走进大学课堂,学习植保、经济推广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张小平便是这批学员中的一名。
张小平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这次学习让他开阔了眼界,懂得了品牌甜瓜在市场中的优势。2008年1月,他和28名种瓜技术好的农民成立了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3月,由合作社统一签订转包合同,流转土地153亩,建立关山村甜瓜示范园。4月,进行了“蜜霸”牌甜瓜的注册登记。
杜军志告诉记者,张小平的做法开启了阎良种瓜农户的品牌意识,也让阎良甜瓜走向中高端市场。科农合作社成立当年,就和上海一家超市签订了35.5吨的甜瓜销售合同。
良种新技术
“甜瓜产业发展也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有高潮就有低谷,保持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只能靠甜瓜的品质。”杜军志对此显然信心十足:“这么多年的研究,在我心里形成一张甜瓜地图。这张图清楚地显示着国内外甜瓜产区的生产状态和发展趋势,各地品种优劣、上市早晚都了然于胸。除了准确指导农民种植,我和团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好优质甜瓜品种的选育。”
1992年,杜军志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毕业,分配到省农科院(后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瓜菜研究所工作。老所长阎明志对他说,“咱们的甜瓜一定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就靠你们年轻人了。”杜军志说,这句话对他影响深远,也成为他坚持做好甜瓜育种的动力。
据杜军志介绍,他们的甜瓜试验示范站先后收集了大荔高石脆瓜、芝麻粒、十道線、八方瓜、羊角蜜、一窝猴等176个品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纯复壮。
“每年冬末初春,是专家们育种的关键阶段,站里没有取暖设备,钻进大棚查育苗一身汗,出来进屋又冷得站不住人。专家们说,那个时节觉得阎良的风格外大。”杜军志说,建站以来,为防止品种同质化无特色竞争,专家们推出了甜瓜优质系列品种群,有薄皮的、脆露的、玉露的、哈密瓜口味的等等。这些品种在上市时间、皮的厚薄以及口味上各有差别。由这些品种建成种子库后,再由农民选择种植。
“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有上市早一周的‘西农新早蜜1号’,是主栽品种;还有优质、丰产、抗病、耐贮运,具有哈密瓜风味的‘千玉1号’以及‘西农脆宝’、‘陕甜1号’、‘陕甜9号’、‘童年’等甜瓜新品种。”杜军志介绍说。
“童年”,这个富有诗意的品种,是杜军志的得意之作。他说,这是一种让人一吃就会想起童年甜蜜的味道,因而深得客商青睐,不少人都是以订单种植的方式提前向瓜农订购。
培训客商,也是杜军志为提高阎良甜瓜品质想出的一个奇招。“示范站多次请客商进站听讲座,学习判断甜瓜品质的方法,让客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用这种市场倒逼的办法,迫使瓜农必须种好瓜,不敢滥用激素。”在杜军志看来,这种培训不仅保护客商的利益,更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记者了解到,育苗技术也曾是制约阎良甜瓜产业的瓶颈。让民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霍小民说,过去种瓜育苗,用的一直是火炕营养土钵育苗这个土办法。“这个办法不但育苗难度大,成苗率低,苗子易染病虫害,关键是太费人力,移栽时需七八个人一起协同作业:一人铲苗,两人担苗,一人摆苗,一人栽苗,一人浇水,一家劳力肯定不够,要雇人才行。特别是担苗,因为必须猫腰进大棚,一个人根本坚持不下来,得不停换人。”由于劳动强度太大,霍小民过去都是只栽六七分地的瓜。
2007年,杜军志和团队开展的穴盘基质育苗研究工作取得成功。杜军志说,这种方式不是他们首创,是他们把别的育种领域的方法借鉴过来,经过改良后用于甜瓜育苗。用穴盘基质育苗法培育的苗子健壮,无病虫害,便于运输,定植省工省时,根系发达,成活率高,不缓苗,上市早,因而迅速被广大群众接受,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后来,在阎良区政府的推动下,全区新建育苗点20个,大型育苗温室1个。 智慧的翅膀
有人评价杜军志这样的农科专家,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对此,杜军志说,那是评价大教授、大专家的,他不敢想。但杜军志承认,农业科技确实离不开大地的验证,必须获得大地的认可才行。“懂技术肯吃苦的专家很多,但光有好的技术,没有办法推广,在我们这个领域是绝对不行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靳军老师说过一句话:“给科技插上智慧的翅膀。”杜军志认为,这正是农业科技人员应该扮演的角色。
杜军志介绍说,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了一个以大学为依托,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载体,农业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示范站可以让专家直接和农民面对面,农民有具体问题就来问专家,专家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从一线的生产中发现问题,然后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办法,再通过培训传递给农民。这就是以大学为依托建站的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阎良及周边地区已涌现出种瓜大户杨建鹏、邱宝安、赵可和、朱强、邢国强等超过百家示范户,由他们带头成立了盛康、英武、国强、富郁香、心声、千玉、新兴等20多个专业合作社,有的园区种植面积已达上千亩。
以前面提到的让民合作社为例,目前已有100多名社员,大家统一施肥,保证不用激素,不打农药,瓜熟后上市反响非常好。一些农药销售商也摸清了门道,有什么新的生物制剂都是先找到带头人霍小民,由他试用有效果,再向社员推广。
记者了解到,甜瓜收获之后,种植户会在地里直接种上玉米,因为土质肥沃,玉米不用施肥就长势喜人,每亩可以收入上千元。杜军志说:“这样基本就可以抵上农户种瓜的本钱,务瓜卖的钱基本是净赚的。”
“半年辛苦半年闲,半年能赚几年錢。十户就有八户种,两家不种还有人送。”这是阎良当地群众自己编唱的“务瓜谣”。甜瓜种植插上智慧的翅膀,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5年,关山镇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达18400多元。经过10年发展,阎良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生产基地,还带动周边的临潼、富平、蒲城、大荔、临渭等区域种植,产品远销河南、江苏、上海等二十多个省市区。全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中有2000多元是来自甜瓜产业。
说起今年的甜瓜形势,杜军志说,政府引导农户安全种瓜,不准使用膨大剂。此外,今年南方瓜种植面积减少,缅甸、越南的瓜产量不高,南方瓜对本地市场冲击不大,所以市场价格应该比去年要高一些。
采访结束时,杜军志还通过记者派送给读者一个选好甜瓜的诀窍:一是形状要正,表皮光滑不起棱,他说用手摸着有棱的是因为打过膨大剂。二是果面颜色,不论品种都要表皮光亮,这代表着甜瓜糖分高,所谓色不正则味不正。三是瓜蒂要新鲜,最好是有一圈黄线,这表示自然熟。“至于新品种‘童年’上市,要到5月1号以后了,希望大家吃一口就有小时候的快乐记忆。”杜军志充满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