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的交往前所未有地紧密,领导人互访频繁,对话机制逐步完善,贸易投资不断扩大。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中国领导人密集访问俄罗斯、欧洲国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紧锣密鼓地筹备、合作成果值得期待。可以看到,向西开放正在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新重点和新亮点。
中国向西开放面临相当有利的条件。首先,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具有良好的历史传统。两千多年来,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不断延伸和拓展,一直是亚欧国家开展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通道。随着技术日益进步,亚欧国家之间交通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凸显。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近年来得以合理解决,政治互信空前增强。上海合作组织、中欧领导人峰会、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会晤等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与相关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政治关系日益紧密,经贸合作逐步深化,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其次,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沿海开放始终走在前面,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国家等的经贸合作越来越成熟。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日益加深,顺应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亚欧大陆国家加强合作、扩大相互开放,是必然的选择。第三,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历经政治经济变革,局势日趋稳定,市场机制逐步建立,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不仅有意与中国扩大经贸合作,而且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西欧国家正处于产业调整期,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广阔的市场将为西欧国家产业转移、对外开展技术合作提供可靠的支持。第四,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的深化、长期化,抑制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大,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亟需走出低谷,与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和拥有巨大市场容量的中国深化合作,是有利的选择。
实践表明,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这种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基础上,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亚欧各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是有利的,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不断深化。
中国向西开放要突出务实性、全面性、多样化。一是着力提升贸易规模和层次。用好地缘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在进口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贸易商品的种类和技术含量,重点提高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二是着力发展服务贸易。重点加强与俄罗斯、中亚、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的金融服务合作,创建符合各方利益的多边融资机制,为经济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与有关国家携手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优化。利用地缘优势,在中国、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之间建立起高效、便捷、顺畅的物流系统。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优势,重点向俄罗斯、中亚国家提供劳务人员,加强劳务合作。三是着力发展科技合作。一方面,向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输出比较成熟的制造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与俄罗斯开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西欧国家加强在节能、低碳、环保、清洁能源、航空航天、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加快相关高新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四是着力发展能源合作。充分发挥中国与能源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中亚国家毗邻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各方在油气联合开发、管道建设、深加工等方面的合作,并积极推动建设统一能源供应体系,维护各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五是着力发展双向投资。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到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投资兴业,参与其开发区建设,把当地的地理区位优势、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与中国制造业、轻工业、陆路交通技术较为成熟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在当地矿产资源开发、轻纺、食品、建材、通信、交通、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西欧国家的双向投资,继续积极吸引西欧国家企业扩大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并鼓励中国企业赴西欧国家购买优质资产,获得发展所需的技术、设备、品牌和营销网络。
中国向西开放是一个长期战略,需要重视制度安排和环境建设。一是全面发动,重点推进。针对亚欧大陆国家的不同情况,鼓励国内各省区市特别是西北、东北地区的有关省区有重点地开发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市场。发挥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边境口岸建设特别是与俄罗斯边境口岸建设,扎实推进向西开放。二是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推动中国与有关国家在海关、质检、人员流动等方面的便利化,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地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领域。着力加强自贸区建设,借助既有的政治和经贸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中俄边境自贸区、上合组织自贸区、中国与部分西欧国家自贸区等的谈判,消除贸易投资壁垒,深化经济合作。三是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实施积极的对外援助政策和信贷政策,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全面开展海外投资借款和优惠贷款业务,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在亚欧国家开展战略投资、商业投资。支持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等建设市场信息支持系统和经济发展监测机制,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举办论坛、洽谈会、展览会等形式多样的经贸活动,为企业合作提供贸易投资信息、咨询和相关服务。四是积极开展对话协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的首脑会晤、高层定期会晤、战略对话机制等,加强协调、扩大共识、共享利益。充分重视贸易投资劳务政策的协调,推进贸易投资保护协定谈判,切实保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谈判,采取更加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为加强中国与亚欧国家技术合作提供可靠保障。五是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和公共外交,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加强人员交流,发展省州市等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以接触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竞争,以互信代替疑虑,形成政治互信、经贸互利、国际互助的良好局面。
中国向西开放面临相当有利的条件。首先,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具有良好的历史传统。两千多年来,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不断延伸和拓展,一直是亚欧国家开展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通道。随着技术日益进步,亚欧国家之间交通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凸显。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近年来得以合理解决,政治互信空前增强。上海合作组织、中欧领导人峰会、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会晤等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与相关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政治关系日益紧密,经贸合作逐步深化,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其次,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沿海开放始终走在前面,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国家等的经贸合作越来越成熟。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日益加深,顺应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亚欧大陆国家加强合作、扩大相互开放,是必然的选择。第三,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历经政治经济变革,局势日趋稳定,市场机制逐步建立,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不仅有意与中国扩大经贸合作,而且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西欧国家正处于产业调整期,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广阔的市场将为西欧国家产业转移、对外开展技术合作提供可靠的支持。第四,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的深化、长期化,抑制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大,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亟需走出低谷,与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和拥有巨大市场容量的中国深化合作,是有利的选择。
实践表明,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这种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基础上,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亚欧各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是有利的,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不断深化。
中国向西开放要突出务实性、全面性、多样化。一是着力提升贸易规模和层次。用好地缘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在进口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贸易商品的种类和技术含量,重点提高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二是着力发展服务贸易。重点加强与俄罗斯、中亚、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的金融服务合作,创建符合各方利益的多边融资机制,为经济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与有关国家携手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优化。利用地缘优势,在中国、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之间建立起高效、便捷、顺畅的物流系统。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优势,重点向俄罗斯、中亚国家提供劳务人员,加强劳务合作。三是着力发展科技合作。一方面,向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输出比较成熟的制造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与俄罗斯开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西欧国家加强在节能、低碳、环保、清洁能源、航空航天、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加快相关高新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四是着力发展能源合作。充分发挥中国与能源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中亚国家毗邻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各方在油气联合开发、管道建设、深加工等方面的合作,并积极推动建设统一能源供应体系,维护各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五是着力发展双向投资。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到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投资兴业,参与其开发区建设,把当地的地理区位优势、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与中国制造业、轻工业、陆路交通技术较为成熟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在当地矿产资源开发、轻纺、食品、建材、通信、交通、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西欧国家的双向投资,继续积极吸引西欧国家企业扩大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并鼓励中国企业赴西欧国家购买优质资产,获得发展所需的技术、设备、品牌和营销网络。
中国向西开放是一个长期战略,需要重视制度安排和环境建设。一是全面发动,重点推进。针对亚欧大陆国家的不同情况,鼓励国内各省区市特别是西北、东北地区的有关省区有重点地开发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市场。发挥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边境口岸建设特别是与俄罗斯边境口岸建设,扎实推进向西开放。二是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推动中国与有关国家在海关、质检、人员流动等方面的便利化,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地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领域。着力加强自贸区建设,借助既有的政治和经贸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中俄边境自贸区、上合组织自贸区、中国与部分西欧国家自贸区等的谈判,消除贸易投资壁垒,深化经济合作。三是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实施积极的对外援助政策和信贷政策,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全面开展海外投资借款和优惠贷款业务,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在亚欧国家开展战略投资、商业投资。支持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等建设市场信息支持系统和经济发展监测机制,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举办论坛、洽谈会、展览会等形式多样的经贸活动,为企业合作提供贸易投资信息、咨询和相关服务。四是积极开展对话协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的首脑会晤、高层定期会晤、战略对话机制等,加强协调、扩大共识、共享利益。充分重视贸易投资劳务政策的协调,推进贸易投资保护协定谈判,切实保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谈判,采取更加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为加强中国与亚欧国家技术合作提供可靠保障。五是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和公共外交,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加强人员交流,发展省州市等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以接触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竞争,以互信代替疑虑,形成政治互信、经贸互利、国际互助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