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天津打造成一个金融之都,这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世纪工程。曾经的央行行长现在的天津市长戴相龙试图将天津打造成中国的产业基金管理中心。在这位铁腕市长的规划下,到2010年天津需要增加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按自有资本和借入资金各占一半计算,至少需要新增资本金7000亿元。
产业基金在他的规划下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渤海产业基金也因此被委以促天津产业繁荣之重任。但渤海产业基金的运作方式似乎仍然不甚明朗,这就很难协调各个股东的利益,而且其有限的资金规模如同杯水车薪。
运作方式并不明朗
渤海产业基金从一开始设立就反映出其运作方式并不明朗。
渤海产业基金的设立机制与国际市场的成熟做法相悖,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过程是先找出资人,找到出资人发起结束后再去找基金的管理者。而按通行做法是先找到一个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再由这个团队的力量去募集资金。而现在的一切都似乎本末倒置了。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批准,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并在2006年12月30日在天津挂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主要股东,与基金全体出资人共同发起设立。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注册登记在天津滨海新区,董事长为中国银行行长、中银国际控股公司董事长李礼辉,总裁由中银国际聘任的香港人士欧巍担任。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由全体出资人以契约方式发起设立,总规模200亿元,基金以封闭方式运作,存续期十五年,对企业进行股权类投资。出资人是实力雄厚的金融企业和投资机构,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当时,其一级募集资金60.8亿元,记得后来天津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崔津渡表示,二期募资没有面向自然人的安排,仍然是面向机构投资者,但与首期的机构投资者不是同一对象。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从诞生之初就担负着探索产业基金运行模式的重任,为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乃至今后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实践经验。但我们却从这只基金中,看到很多不明朗因素。其中包括基金的投资范围的界定、投资人的选择,甚至包括基金组织的架构,都可见利益博弈的烙印。
业内人士指出,国际上通行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的划分,是在投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而在中国,像政府部门现在这样人为划分“创业投资”或者“产业投资”,并拟定相应的管理框架,“规范”地准入,并配套以相应的政府扶持政策,可能在效果中更多地体现了政府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强力介入。
不仅如此,《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讨论稿中称,产业基金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集合投资方式。其特定机构投资者包括五类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社会保障基金或企业年金进行投资的法人受托机构或投资管理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发改委规定的其他特定机构投资者。
政府牢掌项目支配权
渤海产业基金也是中国第一只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有关人士认为,中瑞基金、中比基金都是公司型基金;渤海产业基金设计上结合信托和有限合伙制特点,采用创新的契约型。
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其投资限于对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即不能将资金投资于上市公司,不能进行非股权投资。渤海产业基金从设计之初投资范围就被圈定。主要是滨海地区,后来在多次协调讨论后,其投资范围才被天津市政府放开到环渤海地区。其中投资滨海新区不少于50%。根据政府对该基金投资的框架性原则,基金投资于滨海新区的比例不得低于50%,同时投资于环渤海地区的比例不低于70%。可以看出,政府在产业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上有很大的干预。
另外据一些媒体披露,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可能投向滨海新区金融商贸业以及高新技术、现代冶金、空港物流、海洋及循环经济、海港物流、化学工业和休闲旅游等七大产业。但即使这样也是不够的,因为作为产业基金,它的管理人能力是第一位的,一开始就把管理人投资范围限制住,不是好的市场化做法。不应对产业基金的投资范围有过多干预,渤海产业基金一大半都投入渤海地区,而且不少项目都由政府推荐指导,这不能算是市场化的做法。
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与贷款等传统的债权投资方式相比,一个重要差异为基金投资是权益性的,着眼点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而在于它们的发展前景和资产增值,以便能通过上市或出售获得高额的资本利得回报。而现在等于是政府限定死了,在前期预先给产业基金设计好了发展蓝图。
如果天津这样做的话,还会使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其他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目的,也申请搞区域性的产业基金,我们批不批呢?政府在给自己预埋雷区。
渤海产业基金的性质决定了它若没有政府支持,政府不推荐项目,它就根本难以投资合适的项目。判断一个基金是否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是看它的基金管理人是否有自主权,能以基金性质决定的判断标准决定投哪些项目。渤海产业基金是因项目而设立的基金,政府给其推荐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寻找项目的市场化谈判能力。
据了解,在天津市政府的投资决策及政策指导下,在渤海产业基金公司成立前就初步推荐了包括空客天津项目、中石化炼化项目和滨海新区区内交通建设等项目。并且天津市政府还承诺将推荐项目收益率不低于当地GDP增长率的好项目。与其说是政府推荐项目,不如说是政府在垄断一些项目,似乎天津仍然没有大开放的态势。想在天津拓展金融市场,政府是第一道关。
我们可以在投资者分布上看出来,戴相龙曾经的央行行长背景给渤海产业基金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一位机构投资者负责人甚至称:“我们首先是冲着戴相龙去的,第二才是冲着天津去的。”中国是个精英取向的社会,在对天津的规划中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智慧,也能看出这位前央行行长的智慧。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最好的人,最好的项目,肯定可以捆绑出最优秀的资源吗?不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资源垄断,项目垄断,其他的外来者将更难进入。
某资产管理公司一位人士抱怨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想参与到产业基金,但最后发现没有我们的机会,参加的全都是国有背景的机构。”非市场化筛选的投资人容易导致与基金管理人的过多“摩擦”。
难当试点之重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渤海产业基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因为近期已经有多只地方政府牵头的产业基金在排队等待批文,他们想模仿渤海产业基金。从成立之初就被委以重任,还不如说从成立之初就被压以重任。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颇为惋惜地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监管当局应该认真反思一下,究竟哪些应该审批,哪些不需要审批,需要谁来批,都要划清界限。”在批与不批中,政府容易陷入被动。
有观点认为,这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整个滨海试点的基础上,确切地说,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是具有政府试点和开创的特征。对国内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重大。而其备受瞩目的深层原因恐怕在于,业内均将其视为发展中国式私募基金的一次突破。
市场模式是在市场的磨练下修炼出来的,并不是说政府给个什么模式拿到市场中去试验一下就可以成为市场模式的。目前渤海产业基金无论是从最初的设立到现在的运行都是非市场化的,政府的预期的确是好的,想通过渤海产业基金的运作,探索出产业基金的有效运作模式,为产业基金管理办法及今后的私募股权基金的推出提供经验。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表示,渤海产业基金的创新对它的发展也许是合适的,但从现在来看,它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模式,与当初的设想有距离,不具有推广意义。原本希望它可以提供更多的普遍适用规则,但现在产业基金办法中的很多规定只能仍是凭设想去设计,因此,希望推出更多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包括公司制、有限合伙制的,以总结更多的经验来解决产业基金办法在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譬如产业基金是否需要审批。目前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实行备案制,与它性质基本相似的产业投资基金是否也应实行备案制?问题是产业基金规模大,如果没有前置审查程序,一些“欲行不轨”的基金管理公司会不会借此搞非法集资或关联方利益输送?发改委的初步设想是“抓大放小”,在“十一五”期间产业投资基金试点阶段,对于此类大型产业基金的成立搞一定的行政审批,以切实保障投资者权益。
国务院金融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产业投资基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基金。国际上的相关法规并不存在产业投资基金一说,因为作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投资对象依然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只是在投资过程中,私募基金对产业的了解和参与深度要远远大于一般的股权投资基金。这个行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非私募基金本身,而是在于外部条件的欠缺。因为对于私募基金投资者来说,市场永远是对的。
产业基金在他的规划下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渤海产业基金也因此被委以促天津产业繁荣之重任。但渤海产业基金的运作方式似乎仍然不甚明朗,这就很难协调各个股东的利益,而且其有限的资金规模如同杯水车薪。
运作方式并不明朗
渤海产业基金从一开始设立就反映出其运作方式并不明朗。
渤海产业基金的设立机制与国际市场的成熟做法相悖,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过程是先找出资人,找到出资人发起结束后再去找基金的管理者。而按通行做法是先找到一个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再由这个团队的力量去募集资金。而现在的一切都似乎本末倒置了。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批准,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并在2006年12月30日在天津挂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主要股东,与基金全体出资人共同发起设立。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注册登记在天津滨海新区,董事长为中国银行行长、中银国际控股公司董事长李礼辉,总裁由中银国际聘任的香港人士欧巍担任。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由全体出资人以契约方式发起设立,总规模200亿元,基金以封闭方式运作,存续期十五年,对企业进行股权类投资。出资人是实力雄厚的金融企业和投资机构,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当时,其一级募集资金60.8亿元,记得后来天津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崔津渡表示,二期募资没有面向自然人的安排,仍然是面向机构投资者,但与首期的机构投资者不是同一对象。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从诞生之初就担负着探索产业基金运行模式的重任,为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乃至今后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实践经验。但我们却从这只基金中,看到很多不明朗因素。其中包括基金的投资范围的界定、投资人的选择,甚至包括基金组织的架构,都可见利益博弈的烙印。
业内人士指出,国际上通行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的划分,是在投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而在中国,像政府部门现在这样人为划分“创业投资”或者“产业投资”,并拟定相应的管理框架,“规范”地准入,并配套以相应的政府扶持政策,可能在效果中更多地体现了政府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强力介入。
不仅如此,《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讨论稿中称,产业基金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集合投资方式。其特定机构投资者包括五类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社会保障基金或企业年金进行投资的法人受托机构或投资管理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发改委规定的其他特定机构投资者。
政府牢掌项目支配权
渤海产业基金也是中国第一只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有关人士认为,中瑞基金、中比基金都是公司型基金;渤海产业基金设计上结合信托和有限合伙制特点,采用创新的契约型。
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其投资限于对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即不能将资金投资于上市公司,不能进行非股权投资。渤海产业基金从设计之初投资范围就被圈定。主要是滨海地区,后来在多次协调讨论后,其投资范围才被天津市政府放开到环渤海地区。其中投资滨海新区不少于50%。根据政府对该基金投资的框架性原则,基金投资于滨海新区的比例不得低于50%,同时投资于环渤海地区的比例不低于70%。可以看出,政府在产业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上有很大的干预。
另外据一些媒体披露,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可能投向滨海新区金融商贸业以及高新技术、现代冶金、空港物流、海洋及循环经济、海港物流、化学工业和休闲旅游等七大产业。但即使这样也是不够的,因为作为产业基金,它的管理人能力是第一位的,一开始就把管理人投资范围限制住,不是好的市场化做法。不应对产业基金的投资范围有过多干预,渤海产业基金一大半都投入渤海地区,而且不少项目都由政府推荐指导,这不能算是市场化的做法。
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与贷款等传统的债权投资方式相比,一个重要差异为基金投资是权益性的,着眼点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而在于它们的发展前景和资产增值,以便能通过上市或出售获得高额的资本利得回报。而现在等于是政府限定死了,在前期预先给产业基金设计好了发展蓝图。
如果天津这样做的话,还会使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其他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目的,也申请搞区域性的产业基金,我们批不批呢?政府在给自己预埋雷区。
渤海产业基金的性质决定了它若没有政府支持,政府不推荐项目,它就根本难以投资合适的项目。判断一个基金是否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是看它的基金管理人是否有自主权,能以基金性质决定的判断标准决定投哪些项目。渤海产业基金是因项目而设立的基金,政府给其推荐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寻找项目的市场化谈判能力。
据了解,在天津市政府的投资决策及政策指导下,在渤海产业基金公司成立前就初步推荐了包括空客天津项目、中石化炼化项目和滨海新区区内交通建设等项目。并且天津市政府还承诺将推荐项目收益率不低于当地GDP增长率的好项目。与其说是政府推荐项目,不如说是政府在垄断一些项目,似乎天津仍然没有大开放的态势。想在天津拓展金融市场,政府是第一道关。
我们可以在投资者分布上看出来,戴相龙曾经的央行行长背景给渤海产业基金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一位机构投资者负责人甚至称:“我们首先是冲着戴相龙去的,第二才是冲着天津去的。”中国是个精英取向的社会,在对天津的规划中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智慧,也能看出这位前央行行长的智慧。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最好的人,最好的项目,肯定可以捆绑出最优秀的资源吗?不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资源垄断,项目垄断,其他的外来者将更难进入。
某资产管理公司一位人士抱怨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想参与到产业基金,但最后发现没有我们的机会,参加的全都是国有背景的机构。”非市场化筛选的投资人容易导致与基金管理人的过多“摩擦”。
难当试点之重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渤海产业基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因为近期已经有多只地方政府牵头的产业基金在排队等待批文,他们想模仿渤海产业基金。从成立之初就被委以重任,还不如说从成立之初就被压以重任。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颇为惋惜地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监管当局应该认真反思一下,究竟哪些应该审批,哪些不需要审批,需要谁来批,都要划清界限。”在批与不批中,政府容易陷入被动。
有观点认为,这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整个滨海试点的基础上,确切地说,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是具有政府试点和开创的特征。对国内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重大。而其备受瞩目的深层原因恐怕在于,业内均将其视为发展中国式私募基金的一次突破。
市场模式是在市场的磨练下修炼出来的,并不是说政府给个什么模式拿到市场中去试验一下就可以成为市场模式的。目前渤海产业基金无论是从最初的设立到现在的运行都是非市场化的,政府的预期的确是好的,想通过渤海产业基金的运作,探索出产业基金的有效运作模式,为产业基金管理办法及今后的私募股权基金的推出提供经验。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表示,渤海产业基金的创新对它的发展也许是合适的,但从现在来看,它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模式,与当初的设想有距离,不具有推广意义。原本希望它可以提供更多的普遍适用规则,但现在产业基金办法中的很多规定只能仍是凭设想去设计,因此,希望推出更多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包括公司制、有限合伙制的,以总结更多的经验来解决产业基金办法在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譬如产业基金是否需要审批。目前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实行备案制,与它性质基本相似的产业投资基金是否也应实行备案制?问题是产业基金规模大,如果没有前置审查程序,一些“欲行不轨”的基金管理公司会不会借此搞非法集资或关联方利益输送?发改委的初步设想是“抓大放小”,在“十一五”期间产业投资基金试点阶段,对于此类大型产业基金的成立搞一定的行政审批,以切实保障投资者权益。
国务院金融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产业投资基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基金。国际上的相关法规并不存在产业投资基金一说,因为作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投资对象依然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只是在投资过程中,私募基金对产业的了解和参与深度要远远大于一般的股权投资基金。这个行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非私募基金本身,而是在于外部条件的欠缺。因为对于私募基金投资者来说,市场永远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