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文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在实施《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設纲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在分析公民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图书馆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新时期 道德建设 理想信念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7-0028-02
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在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公共图书馆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
1.1 有利于筑牢人们理想信念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引导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发人们不断增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并且付诸社会实践。[3]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青少年课外学习的驿站,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2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4]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公民道德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5]公共图书馆具有文献丰富,种类齐全;读者众多,受众面广;时空开放,均等受惠等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依据、物质和条件,能为广大民众营造均等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人们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教育。
1.3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保障。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可持续地益于人们言行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6]公共图书馆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宝库,珍藏着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等丰厚传统道德资源,在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的珍贵资料中记录着丰富的道德观。人们从中可以汲取大公无私、宽容待人、自强自立、爱岗敬业、除恶扬善、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把中华良好文化基因注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之中。
1.4 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纲要》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7]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并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心愿、意志和精神追求。[8]公共图书馆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有现代社会优秀文化产品,能够展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孕育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社会实践孕育和激发伟大的时代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最佳场所,能够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足够的精神营养,为保障公民道德素质和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
2.公民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2.1 理想信念出现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供给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一些急于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受到西方敌对势力蛊惑和宣传,导致一些人的思想产生蜕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共产主义理想缺乏自信;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认识产生困惑与迷惘;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怀疑和动摇;对价值评价标准出现扭曲。社会出现了功利化思潮,个人把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追求目标,人们的理想信念愈来愈趋于物质和功利,直接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错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发生错位,社会中充斥着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9]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学术剽窃、贪污腐败、见利忘义、不仁为富、以权谋私、见死不救、收受红包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错位的道德伦理观念,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2.3中华传统美德偏失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有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传承下来,传颂着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故事。由于受个人至上、金钱至上思想和西方多元化价值观影响,一些人对传统道德准则产生认知偏失,自我约束力下降,出现了违背传统美德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操场埋尸案”、“砖打老师事件”、“高铁霸座事件”等,脱离了社会道德的底线,陷入了道德迷失的困境。 2.4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淡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兄弟齐心,其力断金”的互助合作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都蕴含着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把目光都放到经济建设上,物质文明建设蓬勃向上,精神文明建设被弱化。教材、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宣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力度不够,出现一些肆意调侃、抹黑、诋毁与质疑英雄人物事件,造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人们心目中淡化,弱化人们精神支撑和道德力量。
3.公共图书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3.1 提升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公共图书馆员工是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执行者、宣传者、服务者和指导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开展专项培训,持之以恒,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等,用他们一言一行的道德情操、道德风范去感染、感化、感召每位群众,让民众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责任。
3.2 建设设施,拓展物理空间
加强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确保服务条件和服务空间。充分利用馆舍内空间和设施,不同文献信息资源开辟不同使用空间,如放映室、阅览室、网络间、虚拟体验室、展览室等。此外,应该向馆外拓展空间,在城镇乡村设置流动图书摊位或固定服务网点,在大城市繁华地段建设二十四小时服务的智能图书期刊亭,实现查询、阅读、借阅、宣传、教育等多功能服务。针对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农民工和留守妇女儿童等建设特殊服务设施,满足他们无障碍、多样化需求。
3.3 丰富馆藏,提供教育素材
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引导人们增强“四个自信”、帮助民众明德修身、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条件和素材。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除了深入挖掘已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外,要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代表人物、重点热点话题、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等有选择地采集和制作专题资源,特别是围绕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些特定资源,包括图书、图片、挂图、杂志、口述史料、电子文献、影像文献、网络数字文化资源等,对应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等不同群体,提供不同服务资源和不同服务方式。
3.4 应用技术,打通网络通道
公共圖书馆要抢占网络空间,贯通线上线下网络服务通道。开辟互联网借阅、数字阅读、信息推送、终身教育等服务功能,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APP,结合宣传教育内容将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音视频、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推到客户端,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环境中,实现通过网络空间正确、有效引导公众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3.5 抓好重点,弘扬传统美德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公共图书馆受众中的主力。公共图书馆要紧密与学校合作,选择合适青少年特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根植于传统美德教育之中。利用放映厅、网络电视播放传统美德,利用挂图、展板展示传统美德,利用故事会、报告会讲述优秀传统美德,利用连环画册、图书阅读传统美德,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传统美德体验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观念,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提升道德修为,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1]
3.6 创新方法,筑牢理想信念
公共图书馆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用亲身体验、艺术互动、灵魂触动坚定理想信念,激发起强烈的道路自信;用群众接受的朴实语言讲深讲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中华的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激发起强烈的文化自信;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解惑医疗、教育、养老和环境等问题,用群众亲身体验到幸福感和获得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越性、先进性,激发起强烈的理论自信。
3.7 理解内涵,增强价值共识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的内涵,体现在普通民众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7]用老百姓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件和人物,把核心价值观编成故事读本、绘成故事画册、制作故事动画、排成故事剧等,通过推送、展示、播放、演讲、展演等形式奉献给民众,让他们在亲切、生动、直观的氛围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之,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共图书馆大有可为,发挥优势,履行职责,创新方法。在筑牢理想信念、培育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积极参与,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新高度、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 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5325534.htm.
[2]陈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2):10-12.
[3]陈瑛.志于道,据于德——理想信念与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14(4):7-9.
[4]袁鑫.典型人物报道方式及其价值导向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2):195-213.
[5]葛立辉.公共图书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15(1):3-5.
[6]王强.公共图书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大有可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6):24-25.
[7]徐万邦,王齐国.民族知识辞典[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319.
[8]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3.
[9]谢存旭.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7(5):4-5.
作者简介:
肖喆光(1985-),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与学科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新时期 道德建设 理想信念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7-0028-02
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在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公共图书馆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
1.1 有利于筑牢人们理想信念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引导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发人们不断增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并且付诸社会实践。[3]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青少年课外学习的驿站,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2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4]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公民道德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5]公共图书馆具有文献丰富,种类齐全;读者众多,受众面广;时空开放,均等受惠等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依据、物质和条件,能为广大民众营造均等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人们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教育。
1.3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保障。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可持续地益于人们言行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6]公共图书馆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宝库,珍藏着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等丰厚传统道德资源,在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的珍贵资料中记录着丰富的道德观。人们从中可以汲取大公无私、宽容待人、自强自立、爱岗敬业、除恶扬善、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把中华良好文化基因注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之中。
1.4 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纲要》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7]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并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心愿、意志和精神追求。[8]公共图书馆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有现代社会优秀文化产品,能够展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孕育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社会实践孕育和激发伟大的时代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最佳场所,能够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足够的精神营养,为保障公民道德素质和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
2.公民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2.1 理想信念出现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供给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一些急于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受到西方敌对势力蛊惑和宣传,导致一些人的思想产生蜕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共产主义理想缺乏自信;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认识产生困惑与迷惘;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怀疑和动摇;对价值评价标准出现扭曲。社会出现了功利化思潮,个人把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追求目标,人们的理想信念愈来愈趋于物质和功利,直接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错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发生错位,社会中充斥着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9]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学术剽窃、贪污腐败、见利忘义、不仁为富、以权谋私、见死不救、收受红包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错位的道德伦理观念,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2.3中华传统美德偏失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有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传承下来,传颂着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故事。由于受个人至上、金钱至上思想和西方多元化价值观影响,一些人对传统道德准则产生认知偏失,自我约束力下降,出现了违背传统美德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操场埋尸案”、“砖打老师事件”、“高铁霸座事件”等,脱离了社会道德的底线,陷入了道德迷失的困境。 2.4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淡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兄弟齐心,其力断金”的互助合作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都蕴含着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把目光都放到经济建设上,物质文明建设蓬勃向上,精神文明建设被弱化。教材、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宣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力度不够,出现一些肆意调侃、抹黑、诋毁与质疑英雄人物事件,造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人们心目中淡化,弱化人们精神支撑和道德力量。
3.公共图书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3.1 提升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公共图书馆员工是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执行者、宣传者、服务者和指导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开展专项培训,持之以恒,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等,用他们一言一行的道德情操、道德风范去感染、感化、感召每位群众,让民众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责任。
3.2 建设设施,拓展物理空间
加强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确保服务条件和服务空间。充分利用馆舍内空间和设施,不同文献信息资源开辟不同使用空间,如放映室、阅览室、网络间、虚拟体验室、展览室等。此外,应该向馆外拓展空间,在城镇乡村设置流动图书摊位或固定服务网点,在大城市繁华地段建设二十四小时服务的智能图书期刊亭,实现查询、阅读、借阅、宣传、教育等多功能服务。针对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农民工和留守妇女儿童等建设特殊服务设施,满足他们无障碍、多样化需求。
3.3 丰富馆藏,提供教育素材
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引导人们增强“四个自信”、帮助民众明德修身、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条件和素材。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除了深入挖掘已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外,要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代表人物、重点热点话题、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等有选择地采集和制作专题资源,特别是围绕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些特定资源,包括图书、图片、挂图、杂志、口述史料、电子文献、影像文献、网络数字文化资源等,对应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等不同群体,提供不同服务资源和不同服务方式。
3.4 应用技术,打通网络通道
公共圖书馆要抢占网络空间,贯通线上线下网络服务通道。开辟互联网借阅、数字阅读、信息推送、终身教育等服务功能,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APP,结合宣传教育内容将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音视频、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推到客户端,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环境中,实现通过网络空间正确、有效引导公众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3.5 抓好重点,弘扬传统美德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公共图书馆受众中的主力。公共图书馆要紧密与学校合作,选择合适青少年特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根植于传统美德教育之中。利用放映厅、网络电视播放传统美德,利用挂图、展板展示传统美德,利用故事会、报告会讲述优秀传统美德,利用连环画册、图书阅读传统美德,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传统美德体验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观念,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提升道德修为,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1]
3.6 创新方法,筑牢理想信念
公共图书馆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用亲身体验、艺术互动、灵魂触动坚定理想信念,激发起强烈的道路自信;用群众接受的朴实语言讲深讲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中华的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激发起强烈的文化自信;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解惑医疗、教育、养老和环境等问题,用群众亲身体验到幸福感和获得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越性、先进性,激发起强烈的理论自信。
3.7 理解内涵,增强价值共识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的内涵,体现在普通民众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7]用老百姓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件和人物,把核心价值观编成故事读本、绘成故事画册、制作故事动画、排成故事剧等,通过推送、展示、播放、演讲、展演等形式奉献给民众,让他们在亲切、生动、直观的氛围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之,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共图书馆大有可为,发挥优势,履行职责,创新方法。在筑牢理想信念、培育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积极参与,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新高度、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 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5325534.htm.
[2]陈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2):10-12.
[3]陈瑛.志于道,据于德——理想信念与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14(4):7-9.
[4]袁鑫.典型人物报道方式及其价值导向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2):195-213.
[5]葛立辉.公共图书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15(1):3-5.
[6]王强.公共图书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大有可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6):24-25.
[7]徐万邦,王齐国.民族知识辞典[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319.
[8]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3.
[9]谢存旭.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7(5):4-5.
作者简介:
肖喆光(1985-),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与学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