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24.126
摘 要:感知系统能力是一个心理范畴,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思维能力。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空间、造型、比例等视觉艺术元素构成了其主要语言,人的感知系统能力在环境设计中具有极为广阔的利用空间,将其融入环境设计教学,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感知系统 环境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26-02
感知系统和感知系统能力均属于心理学范畴,而环境设计本身也离不开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环境设计虽然包含了众多的专业内容,但也与人的感知系统能力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感知系统能力的角度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感觉、习惯乃至学习规律,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环境设计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1 感知系统能力与环境设计教学
1.1 感知系统能力
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具有感知能力,可以说感觉和知觉是所有生命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1]。感知的能力在不同的生物种类和不同的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人类来说,外部世界产生的各种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大脑,人们称之为感觉。但是,感觉并不会单独存在,一旦各种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就会产生知觉。虽然感觉性信息是知觉的前提,但是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组合,还包括丰富的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
感知系统是指人类产生各种感知反应的系统,是承载感知能力的载体。人的感知系统能力不全是先天的功能,也有一部分来自自身的记忆,而丰富的记忆也会进一步加强某种感知功能的进步。虽然自然遗传已经播下了感知系统能力的种子,如果没有后天的培育和训练,也不利于正确感知复杂的客观世界。
1.2 感知系统能力对环境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虽然感知能力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但对环境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对环境设计师而言,设计的灵感不仅与知识的学习和设计资料及经验的积累有关,还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感悟,毕竟没有生活基础,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环境设计师需要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凭借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和热爱,才能解决灵感匮乏的根本问题,为设计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供应。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感知系统能力对环境设计过程中的灵感产生与掌控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认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过程就是感知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此外,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也需要依靠感知过程来进行,设计师要想正确传递自己的设计理念,仅仅依靠研究设计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要考虑如何将设计理念通过用户感知传递给用户,所以这个传递设计的媒介研究也十分重要[2]。
2 环境设计教育在感知系统能力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体制的完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环境设计作为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学科,在教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不重视学生的感知系统能力培育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学生的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但是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失衡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感知能力严重不足,并最终表现为作品的内容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形成职业优势。
其次,在思维教学方面,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存在明显的单侧化倾向。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仍然侧重于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思考能力,而对艺术设计极为重要的感知能力培育却占较小的比重。相关研究显示,单侧大脑的开发不利于人类思维的全面发展,会导致另一侧脑功能的弱化。此外,由于以感知能力为主的右脑思维教学内容研究不足,也是思维教学走向误区的重要原因。
最后,当前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感知系统能力培育属于儿童时期的专利,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忽视学生的思维教学,不利于学生感知系统能力的提升。
3 感知系统能力融入环境设计教学的基本策略
3.1 感知系统能力融入环境设计教学的总体思路
为了加强环境设计教学中学生感知系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明确学生感知系统能力提升的要求。感知系统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主动获取感知信息;二是培养学生对感知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效的选择、使用、表达和传递;三是培养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使其积极开展创造性设计实践[3]。
在教学结构上要积极倡导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在宏观层面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目标;确定合理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为学生展开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积极探索并实施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坚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倡导协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获得感知系统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要强调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其生长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可以积极利用这一差异,通过自主、协作学习中的交流与讨论,形成对问题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感知系统能力。
3.2 感知系统能力融入环境设计教学的具体设计
(1)建立学生自己的认识。
在环境设计理论教学开始之前,积极开展对环境设计认识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感性化的思考,而不是理性层面的分析。在教学开始之前,不给学生讲环境设计的具体知识,也不让学生欣赏经典的设计作品,而是让学生思考设计因素,表达自己的感性认识。上述想法要随着后续学习不断深化和强化,而不是被前人的优秀设计作品所淹没。
(2)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
个性化思维是感知系统能力转化为艺术设计创新的重要前提。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对自己的思维个性充满信心,并为在后续学习乃至环境设计实践中充分张扬这种个性打下基础。练习采用让学生观察具有代表性的资料或实物,并用文字或图形语言描述自己的印象的方式。通过个性思维训练刺激大脑对陌生事物的知觉能力,充分体现思维的个性化特征。
(3)进行知觉强化练习。
将搜集到的资料或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描述对这些事物的第一印象,在练习中对知觉到的个性进行不断强化,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起点”,为下一步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鼓励学生利用理性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活动,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不断丰富和具象化自己的创意,最终形成真实的设计效果。
(4)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在现有资料或实物不变的情境下,假设新的情境进行设计训练,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造成的思维定势。新的假设环境可以为大脑思维提供新的出发点,学生通过感知思维导入设计理念,再经过逻辑思维的联想补充有效突出创作的目的性,使设计作品具有更深刻的主题呈现。
4 结语
作为一种宝贵的艺术能力,感知系统能力既是一种感性层面的感知,又是一种理性层面的想象,与环境设计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人的感知系统能力,并将其全面融入教学活动,对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设计教学应尽量体现感知系统能力的教学价值,搭建相应的学习平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感性与理性、设计知觉与设计思想的完美契合,方可培养出能力全面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宏轩.艺术设计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J].艺术百家,2009(S1):235-237.
[2] 公伟.空间、感知、推理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艺术教育,2013(6):154-156.
[3] 梁燕敏.知觉特性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4(2):190-191.
摘 要:感知系统能力是一个心理范畴,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思维能力。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空间、造型、比例等视觉艺术元素构成了其主要语言,人的感知系统能力在环境设计中具有极为广阔的利用空间,将其融入环境设计教学,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感知系统 环境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26-02
感知系统和感知系统能力均属于心理学范畴,而环境设计本身也离不开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环境设计虽然包含了众多的专业内容,但也与人的感知系统能力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感知系统能力的角度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感觉、习惯乃至学习规律,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环境设计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1 感知系统能力与环境设计教学
1.1 感知系统能力
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具有感知能力,可以说感觉和知觉是所有生命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1]。感知的能力在不同的生物种类和不同的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人类来说,外部世界产生的各种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大脑,人们称之为感觉。但是,感觉并不会单独存在,一旦各种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就会产生知觉。虽然感觉性信息是知觉的前提,但是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组合,还包括丰富的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
感知系统是指人类产生各种感知反应的系统,是承载感知能力的载体。人的感知系统能力不全是先天的功能,也有一部分来自自身的记忆,而丰富的记忆也会进一步加强某种感知功能的进步。虽然自然遗传已经播下了感知系统能力的种子,如果没有后天的培育和训练,也不利于正确感知复杂的客观世界。
1.2 感知系统能力对环境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虽然感知能力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但对环境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对环境设计师而言,设计的灵感不仅与知识的学习和设计资料及经验的积累有关,还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感悟,毕竟没有生活基础,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环境设计师需要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凭借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和热爱,才能解决灵感匮乏的根本问题,为设计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供应。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感知系统能力对环境设计过程中的灵感产生与掌控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认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过程就是感知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此外,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也需要依靠感知过程来进行,设计师要想正确传递自己的设计理念,仅仅依靠研究设计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要考虑如何将设计理念通过用户感知传递给用户,所以这个传递设计的媒介研究也十分重要[2]。
2 环境设计教育在感知系统能力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体制的完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环境设计作为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学科,在教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不重视学生的感知系统能力培育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学生的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但是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失衡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感知能力严重不足,并最终表现为作品的内容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形成职业优势。
其次,在思维教学方面,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存在明显的单侧化倾向。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仍然侧重于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思考能力,而对艺术设计极为重要的感知能力培育却占较小的比重。相关研究显示,单侧大脑的开发不利于人类思维的全面发展,会导致另一侧脑功能的弱化。此外,由于以感知能力为主的右脑思维教学内容研究不足,也是思维教学走向误区的重要原因。
最后,当前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感知系统能力培育属于儿童时期的专利,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忽视学生的思维教学,不利于学生感知系统能力的提升。
3 感知系统能力融入环境设计教学的基本策略
3.1 感知系统能力融入环境设计教学的总体思路
为了加强环境设计教学中学生感知系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明确学生感知系统能力提升的要求。感知系统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主动获取感知信息;二是培养学生对感知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效的选择、使用、表达和传递;三是培养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使其积极开展创造性设计实践[3]。
在教学结构上要积极倡导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在宏观层面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目标;确定合理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为学生展开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积极探索并实施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坚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倡导协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获得感知系统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要强调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其生长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可以积极利用这一差异,通过自主、协作学习中的交流与讨论,形成对问题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感知系统能力。
3.2 感知系统能力融入环境设计教学的具体设计
(1)建立学生自己的认识。
在环境设计理论教学开始之前,积极开展对环境设计认识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感性化的思考,而不是理性层面的分析。在教学开始之前,不给学生讲环境设计的具体知识,也不让学生欣赏经典的设计作品,而是让学生思考设计因素,表达自己的感性认识。上述想法要随着后续学习不断深化和强化,而不是被前人的优秀设计作品所淹没。
(2)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
个性化思维是感知系统能力转化为艺术设计创新的重要前提。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对自己的思维个性充满信心,并为在后续学习乃至环境设计实践中充分张扬这种个性打下基础。练习采用让学生观察具有代表性的资料或实物,并用文字或图形语言描述自己的印象的方式。通过个性思维训练刺激大脑对陌生事物的知觉能力,充分体现思维的个性化特征。
(3)进行知觉强化练习。
将搜集到的资料或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描述对这些事物的第一印象,在练习中对知觉到的个性进行不断强化,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起点”,为下一步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鼓励学生利用理性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活动,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不断丰富和具象化自己的创意,最终形成真实的设计效果。
(4)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在现有资料或实物不变的情境下,假设新的情境进行设计训练,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造成的思维定势。新的假设环境可以为大脑思维提供新的出发点,学生通过感知思维导入设计理念,再经过逻辑思维的联想补充有效突出创作的目的性,使设计作品具有更深刻的主题呈现。
4 结语
作为一种宝贵的艺术能力,感知系统能力既是一种感性层面的感知,又是一种理性层面的想象,与环境设计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人的感知系统能力,并将其全面融入教学活动,对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设计教学应尽量体现感知系统能力的教学价值,搭建相应的学习平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感性与理性、设计知觉与设计思想的完美契合,方可培养出能力全面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宏轩.艺术设计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J].艺术百家,2009(S1):235-237.
[2] 公伟.空间、感知、推理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艺术教育,2013(6):154-156.
[3] 梁燕敏.知觉特性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4(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