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意孤行,已经引发两岸同胞的强烈愤慨,台湾岛内也掀起一股“保钓”热潮。一向主张“与日友好”的马英九当局,也提升了反制力度,连续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抗议日本窃据钓鱼岛的行径。马当局渐趋强硬的举措获得了岛内主流民意的肯定,进一步压缩了民进党在“保钓”问题上大做文章的空间,客观上发挥了与大陆共同向日施压的效果。
反制措施逐步升级
马当局在“保钓”问题上一直被外界认为立场偏软,但随着钓鱼岛争端的升级,包括台湾的行政、立法系统及军方都展开了多方位反击,逐步加强“主权”宣示力度。
马英九及台湾行政高层严正表明维护钓鱼岛“主权”立场。针对日本推动钓鱼岛“国有化”,马英九于9月7日登上离钓鱼岛最近的彭佳屿岛,以宣示“保钓”决心。马英九还首度呼吁由大陆、台湾与日本三方共同协议、即所谓的“从三组双边对话到一组三边协商”模式解决钓鱼岛危机。“行政院长”陈冲坚称“任何人从事买卖钓鱼岛,一概不会承认它的利益”。台湾“外交部”更是以召回“驻日代表”沈斯淳以示抗议,警告“日本政府切勿采取任何侵犯对钓鱼岛主权的片面作为”。
立法系统积极配合“保钓”行动。尽管绿营“立委”在“保钓”问题上“反马媚日”情结严重,态度暧昧,但占据“立法院”多数席次的国民党籍“立委”普遍要求强化“保钓”举措。“立法院长”王金平要求“政府必须反应明确、立场坚定”。部分“立委”也紧急提案,拟定反制日本的具体方案。
台军加紧制定应急预案。“国防部发言人”罗绍和表示,台军已设计维护“领空”安全的相关计划,密切掌握钓鱼岛周边局势,可随时做出应急举措。具有半军事功能的“海巡署”则公开宣布海巡舰艇将全面保卫合法赴钓鱼岛作业的渔船。
有助缓解执政压力
目前看,马当局的举动获得了岛内民众的不少掌声,对其施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民进党“媚日”的可耻心态,让其更难争取中间理性选民的支持。
马当局趋硬的态度赢得了主流民心,缓解了内政压力。马英九今年连任之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执政挑战,不仅整体经济环境低迷,而且不少内政治理措施遇阻,民意支持度一度跌至14%的低谷。随着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衅升级,岛内“保钓”呼声日涨,马当局顺应民意,连续表明“拒不在主权问题上退让”的立场,尤其近期多管齐下增加“保钓”力度,获得了不少岛内民众的认可。台《联合报》称,马英九展示的“护岛”决心和“和平”立场符合台湾的普遍民意,其逐步强硬的表现也较好地安抚了民众“保钓”情绪。同时,马当局借“保钓”议题转移了部分民众对内政不满的焦点,为其进一步制定和推行合理有效的经济、民生措施赢得空间。岛内9月17日的民调显示,马英九的支持度已回升至24%左右。
民进党借机“打马”的空间遭压缩,恐难骗取中间选民认可。一方面,民进党逐渐暴露“媚日”面目而左支右绌。民进党一度声称“台湾拥有钓鱼岛主权”,猛攻马英九无力维护“主权”,但随着马当局态度的日趋强硬,民进党调转风向称“应与日谈渔权而不谈主权”,批马英九破坏“台日关系”。事实上,民进党的言行等于自失立场,充分显露其“无心保钓”而“有心打马”的本意。绿营学者、前“立委”郭正亮质疑称,“民进党一面要马英九护渔,一方面又冷言冷语说马英九只是做做样子,实在有些进退失据”。另一方面,民进党欲借“保钓”骗取选票的计划落空。相较马当局勇于推出反制措施,民进党不仅无意提出遏制日本非法行径的对策,党主席苏贞昌还劝阻本党籍宜兰县长林聪贤10月登钓鱼岛的行动,大有“与日媾合”的念头。岛内舆论表示,这再次凸显了民进党是“只会反对、没有建议”的在野党,其在“保钓”议题上将逐渐失去话语权,对中间选民的吸引力也会随之降低。
显现两岸“实质联手”效应
马当局在保护钓鱼岛主权问题上毫不退让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大义。正是由于两岸各自采取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举措,客观上发挥了两岸“实质联手保钓”的正面效果,对日本造成了一定压力。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此前日本吃定马当局不会与大陆共同“保钓”且不敢大动作抗议,因此毫无顾忌地忽视台湾声音,还让马英九的“东海和平倡议”碰壁,但近期马当局态度和举措的微妙变化,使两岸在“保钓”问题上出现了实质联手的效应。
一是立场的微妙变化使外界推测两岸联手“保钓”的存在空间。马英九首次发表“从台日、两岸、日陆‘三组双边’对话逐步走向台日陆‘一组三边’的和平进程”的提法,外界认为这是台湾“拒绝两岸共同保钓”的立场有所松动的迹象。而且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值得注意,此前马当局在表态“坚定维护钓鱼岛主权”的同时,往往会声称“绝不会和大陆合作保钓”。但面对此次日本的“国有化”举动,马当局不再做“拒绝联手”的宣示。《联合报》便称,“这等于警告日本两岸并非不可能有共同的动作”。
二是两岸各自“出招”已让日本感受到压力。目前马当局虽未有与大陆合作“保钓”的实质行动,但其强化反制的举措一定程度牵制了日本的精力,客观上发挥了两岸共同“保钓”的效果。从日方随后抛出愿与台湾重启中断三年的渔权谈判表态显示,日方对马当局从另一边“发力”是有所忌惮的,并不希望同时面对来自两岸的压力。台《旺报》称,虽然两岸不合作“保钓”,但实际上两岸“保钓”力量已逐渐合流,“已有了实质联手的效果”。台湾成功大学副教授王庆瑜更明确指出,“倘若两岸能从经济合作、共同开发角度取得一致立场,将会给日本造成更大压力”。
可以预见的是,倘若钓鱼岛争端持续升级,或将让马当局更清晰认识到单独面对日本挑衅的巨大压力,由此可能将更加深化其对于两岸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认知,这不仅有助强化对日震慑效果,逼日反思当前的错误举动,而且也将为推动两岸联手“保钓”创造更多舆论氛围及政策余地。
谨防日本两手分化策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乃至美国均不会坐视两岸在“保钓”问题上逐渐走近,势必会采取分化策略削弱马当局的“保钓”力道。面对日本的威逼利诱,马当局会如何应对,将关系到两岸共同的“保钓”大势。
马当局“保钓”势必顾及对日关系,不会突破台日合作的底线。长期以来,台日关系密切,台湾在很多方面对日本是“有所求的”,马当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对日强硬举动上势必存有底线,不太可能因“保钓”而使台日关系发生恶变。特别是在一些应对举措足以拉抬岛内民意、安抚民心后,马当局恐难继续强化因应对策。岛内有学者便认为,目前马当局的各项动作主要是为缓和岛内持续升高的“保钓”情绪,一旦得到民众普遍认同,马英九很可能会“顺势收手”。
马当局仍会在两岸联手“保钓”问题上保持一定距离,以免激起美、日不安。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对马当局的举措具有重要影响。日前,美国虽自称不对钓鱼岛争议持有立场,但其声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的表态,实际上等于向外界传递美国与日本持相同立场的信息。基于此,马当局可能不仅在“保钓”态度的强硬程度上有所顾忌,而且对于两岸联手“保钓”的问题也会更加谨慎。
因此,出于诸多顾虑,马当局不排除在“保钓”问题上与日本会私下达成合议的可能。日本为防止同时面对大陆与台湾夹击的不利局势,势必会借机利诱台当局,以分化两岸“保钓”的力度。台湾政治大学亚太所所长蔡增家便称,日本当然希望各个击破,所以日本很可能会向台湾“伸出友谊之手,把台湾稳定下来”。目前看,日本可能会利用给予台湾更大范围的渔权,企图私下与台达成所谓钓鱼岛海域“暂定执法线”等协议或默契,亦可能通过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空间等筹码,软化台当局立场。
反制措施逐步升级
马当局在“保钓”问题上一直被外界认为立场偏软,但随着钓鱼岛争端的升级,包括台湾的行政、立法系统及军方都展开了多方位反击,逐步加强“主权”宣示力度。
马英九及台湾行政高层严正表明维护钓鱼岛“主权”立场。针对日本推动钓鱼岛“国有化”,马英九于9月7日登上离钓鱼岛最近的彭佳屿岛,以宣示“保钓”决心。马英九还首度呼吁由大陆、台湾与日本三方共同协议、即所谓的“从三组双边对话到一组三边协商”模式解决钓鱼岛危机。“行政院长”陈冲坚称“任何人从事买卖钓鱼岛,一概不会承认它的利益”。台湾“外交部”更是以召回“驻日代表”沈斯淳以示抗议,警告“日本政府切勿采取任何侵犯对钓鱼岛主权的片面作为”。
立法系统积极配合“保钓”行动。尽管绿营“立委”在“保钓”问题上“反马媚日”情结严重,态度暧昧,但占据“立法院”多数席次的国民党籍“立委”普遍要求强化“保钓”举措。“立法院长”王金平要求“政府必须反应明确、立场坚定”。部分“立委”也紧急提案,拟定反制日本的具体方案。
台军加紧制定应急预案。“国防部发言人”罗绍和表示,台军已设计维护“领空”安全的相关计划,密切掌握钓鱼岛周边局势,可随时做出应急举措。具有半军事功能的“海巡署”则公开宣布海巡舰艇将全面保卫合法赴钓鱼岛作业的渔船。
有助缓解执政压力
目前看,马当局的举动获得了岛内民众的不少掌声,对其施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民进党“媚日”的可耻心态,让其更难争取中间理性选民的支持。
马当局趋硬的态度赢得了主流民心,缓解了内政压力。马英九今年连任之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执政挑战,不仅整体经济环境低迷,而且不少内政治理措施遇阻,民意支持度一度跌至14%的低谷。随着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衅升级,岛内“保钓”呼声日涨,马当局顺应民意,连续表明“拒不在主权问题上退让”的立场,尤其近期多管齐下增加“保钓”力度,获得了不少岛内民众的认可。台《联合报》称,马英九展示的“护岛”决心和“和平”立场符合台湾的普遍民意,其逐步强硬的表现也较好地安抚了民众“保钓”情绪。同时,马当局借“保钓”议题转移了部分民众对内政不满的焦点,为其进一步制定和推行合理有效的经济、民生措施赢得空间。岛内9月17日的民调显示,马英九的支持度已回升至24%左右。
民进党借机“打马”的空间遭压缩,恐难骗取中间选民认可。一方面,民进党逐渐暴露“媚日”面目而左支右绌。民进党一度声称“台湾拥有钓鱼岛主权”,猛攻马英九无力维护“主权”,但随着马当局态度的日趋强硬,民进党调转风向称“应与日谈渔权而不谈主权”,批马英九破坏“台日关系”。事实上,民进党的言行等于自失立场,充分显露其“无心保钓”而“有心打马”的本意。绿营学者、前“立委”郭正亮质疑称,“民进党一面要马英九护渔,一方面又冷言冷语说马英九只是做做样子,实在有些进退失据”。另一方面,民进党欲借“保钓”骗取选票的计划落空。相较马当局勇于推出反制措施,民进党不仅无意提出遏制日本非法行径的对策,党主席苏贞昌还劝阻本党籍宜兰县长林聪贤10月登钓鱼岛的行动,大有“与日媾合”的念头。岛内舆论表示,这再次凸显了民进党是“只会反对、没有建议”的在野党,其在“保钓”议题上将逐渐失去话语权,对中间选民的吸引力也会随之降低。
显现两岸“实质联手”效应
马当局在保护钓鱼岛主权问题上毫不退让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大义。正是由于两岸各自采取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举措,客观上发挥了两岸“实质联手保钓”的正面效果,对日本造成了一定压力。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此前日本吃定马当局不会与大陆共同“保钓”且不敢大动作抗议,因此毫无顾忌地忽视台湾声音,还让马英九的“东海和平倡议”碰壁,但近期马当局态度和举措的微妙变化,使两岸在“保钓”问题上出现了实质联手的效应。
一是立场的微妙变化使外界推测两岸联手“保钓”的存在空间。马英九首次发表“从台日、两岸、日陆‘三组双边’对话逐步走向台日陆‘一组三边’的和平进程”的提法,外界认为这是台湾“拒绝两岸共同保钓”的立场有所松动的迹象。而且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值得注意,此前马当局在表态“坚定维护钓鱼岛主权”的同时,往往会声称“绝不会和大陆合作保钓”。但面对此次日本的“国有化”举动,马当局不再做“拒绝联手”的宣示。《联合报》便称,“这等于警告日本两岸并非不可能有共同的动作”。
二是两岸各自“出招”已让日本感受到压力。目前马当局虽未有与大陆合作“保钓”的实质行动,但其强化反制的举措一定程度牵制了日本的精力,客观上发挥了两岸共同“保钓”的效果。从日方随后抛出愿与台湾重启中断三年的渔权谈判表态显示,日方对马当局从另一边“发力”是有所忌惮的,并不希望同时面对来自两岸的压力。台《旺报》称,虽然两岸不合作“保钓”,但实际上两岸“保钓”力量已逐渐合流,“已有了实质联手的效果”。台湾成功大学副教授王庆瑜更明确指出,“倘若两岸能从经济合作、共同开发角度取得一致立场,将会给日本造成更大压力”。
可以预见的是,倘若钓鱼岛争端持续升级,或将让马当局更清晰认识到单独面对日本挑衅的巨大压力,由此可能将更加深化其对于两岸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认知,这不仅有助强化对日震慑效果,逼日反思当前的错误举动,而且也将为推动两岸联手“保钓”创造更多舆论氛围及政策余地。
谨防日本两手分化策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乃至美国均不会坐视两岸在“保钓”问题上逐渐走近,势必会采取分化策略削弱马当局的“保钓”力道。面对日本的威逼利诱,马当局会如何应对,将关系到两岸共同的“保钓”大势。
马当局“保钓”势必顾及对日关系,不会突破台日合作的底线。长期以来,台日关系密切,台湾在很多方面对日本是“有所求的”,马当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对日强硬举动上势必存有底线,不太可能因“保钓”而使台日关系发生恶变。特别是在一些应对举措足以拉抬岛内民意、安抚民心后,马当局恐难继续强化因应对策。岛内有学者便认为,目前马当局的各项动作主要是为缓和岛内持续升高的“保钓”情绪,一旦得到民众普遍认同,马英九很可能会“顺势收手”。
马当局仍会在两岸联手“保钓”问题上保持一定距离,以免激起美、日不安。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对马当局的举措具有重要影响。日前,美国虽自称不对钓鱼岛争议持有立场,但其声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的表态,实际上等于向外界传递美国与日本持相同立场的信息。基于此,马当局可能不仅在“保钓”态度的强硬程度上有所顾忌,而且对于两岸联手“保钓”的问题也会更加谨慎。
因此,出于诸多顾虑,马当局不排除在“保钓”问题上与日本会私下达成合议的可能。日本为防止同时面对大陆与台湾夹击的不利局势,势必会借机利诱台当局,以分化两岸“保钓”的力度。台湾政治大学亚太所所长蔡增家便称,日本当然希望各个击破,所以日本很可能会向台湾“伸出友谊之手,把台湾稳定下来”。目前看,日本可能会利用给予台湾更大范围的渔权,企图私下与台达成所谓钓鱼岛海域“暂定执法线”等协议或默契,亦可能通过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空间等筹码,软化台当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