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爨翁者,品美食、喜书画。有笔记《爨庐珠林》,以高深哲思而入饮食,言简意赅,包罗万象。今本刊摘登之,以飨读者。
【俏冤家】
余在南方闻有食品名“俏冤家”者,不知何物。后有人指点,此为猪耳朵也。细想起来,觉得大大地有理。您想,世上这“妻管严”爷们,哪位没有享受过当年高老庄的家法呢。
古时,宋人以羊肉为贵。东坡食不到羊肉,便买便宜的猪肉烹出美食,因有“东坡肉”问世。蜀人时有俗,养猪于岁暮供祭,谓之岁猪。东坡有家书曰:“此书到日,想次岁猪呜矣。老兄嫂围坐火炉头,便是第一等好事”旧书,诚不为其情所感矣。余年轻时,寒天冻地踏车回家,从怀中掏出温热的“俏冤家”,看着两个小儿虎食,亦为一乐也。
【吃 糕】
津门的糕点店俗称点心铺,旧时有“一品香”、“稻香村”等老字号。点心铺的生意主要为送礼而设,有小八件、槽子糕、萨其玛等,打包后覆上红笺,十分喜庆。讲究点便用花花绿绿的点心盒包装,那是送人必须的。此外,还有一些糕类小吃,如用鸡蛋面粉制作的喇嘛糕;在手推车上边蒸边卖,鸣笛引人的熟梨糕等。民间老百姓也自制糕类,如春节的年糕;高达数尺,上插仙人的花糕等。余谓此类为祭祖之傩食也。古时的九月九日必须要吃糕的。《五杂俎》云:“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女儿头额,更视曰:‘愿儿百事俱高!’”这便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在唐时就有吃糕的习俗,但那时没有“糕”字。刘禹锡因糕字不见五经,便没有敢作糕诗。宋子京因此而嘲笑他说:“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云:“九日,父母家迎女归宁,食花糕,皆重阳糕也。”可见这天不仅要登高,而且还要迎接姑奶奶住娘家。其实,津门点心铺平日就售一种上有京糕条(红果制)、青梅、葡萄干、瓜子之糕。南方各地亦有肉的、咸的糕。即书载,“以面裹肉炊之”。蔡云咏道:“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古代人们吃过了重阳糕,就要忙冬日的御寒衣了。这又是“做夜作”一辞之源也。
【戏校吃规】
三十年代,焦菊隐为中华戏曲学校校长,校规甚严。早晨五点半即喊嗓练功,八点吃早饭。学生赴饭厅鱼贯而入,端正而坐。饭菜每人一份,吃时甚快,但不得有声息,如和尚吃面条状。每至星期日,家长可为学生送食品,但须交主任验明与卫生嗓者无关者才行。星期一吃犒劳一次,或鸡或肉,学生们吃个肉尽汤干。
时名伶马连良、荀慧生之子皆入学。编剧家桂老辛先生为鼓励学生,曾赠竹扇每人一把,各题一绝,赠高德仲者为“跳跳蹿蹿一小猴,年龄最幼技偏优,起打连环亦尽力,将来自必出人头。”
余孙女自幼喜京胡,亦有幸投至名琴师王裕民先生门下,后考入天津职业艺术学院学习,亦知刻苦努力。余亦赠扇以鼓励之。
【俏冤家】
余在南方闻有食品名“俏冤家”者,不知何物。后有人指点,此为猪耳朵也。细想起来,觉得大大地有理。您想,世上这“妻管严”爷们,哪位没有享受过当年高老庄的家法呢。
古时,宋人以羊肉为贵。东坡食不到羊肉,便买便宜的猪肉烹出美食,因有“东坡肉”问世。蜀人时有俗,养猪于岁暮供祭,谓之岁猪。东坡有家书曰:“此书到日,想次岁猪呜矣。老兄嫂围坐火炉头,便是第一等好事”旧书,诚不为其情所感矣。余年轻时,寒天冻地踏车回家,从怀中掏出温热的“俏冤家”,看着两个小儿虎食,亦为一乐也。
【吃 糕】
津门的糕点店俗称点心铺,旧时有“一品香”、“稻香村”等老字号。点心铺的生意主要为送礼而设,有小八件、槽子糕、萨其玛等,打包后覆上红笺,十分喜庆。讲究点便用花花绿绿的点心盒包装,那是送人必须的。此外,还有一些糕类小吃,如用鸡蛋面粉制作的喇嘛糕;在手推车上边蒸边卖,鸣笛引人的熟梨糕等。民间老百姓也自制糕类,如春节的年糕;高达数尺,上插仙人的花糕等。余谓此类为祭祖之傩食也。古时的九月九日必须要吃糕的。《五杂俎》云:“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女儿头额,更视曰:‘愿儿百事俱高!’”这便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在唐时就有吃糕的习俗,但那时没有“糕”字。刘禹锡因糕字不见五经,便没有敢作糕诗。宋子京因此而嘲笑他说:“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云:“九日,父母家迎女归宁,食花糕,皆重阳糕也。”可见这天不仅要登高,而且还要迎接姑奶奶住娘家。其实,津门点心铺平日就售一种上有京糕条(红果制)、青梅、葡萄干、瓜子之糕。南方各地亦有肉的、咸的糕。即书载,“以面裹肉炊之”。蔡云咏道:“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古代人们吃过了重阳糕,就要忙冬日的御寒衣了。这又是“做夜作”一辞之源也。
【戏校吃规】
三十年代,焦菊隐为中华戏曲学校校长,校规甚严。早晨五点半即喊嗓练功,八点吃早饭。学生赴饭厅鱼贯而入,端正而坐。饭菜每人一份,吃时甚快,但不得有声息,如和尚吃面条状。每至星期日,家长可为学生送食品,但须交主任验明与卫生嗓者无关者才行。星期一吃犒劳一次,或鸡或肉,学生们吃个肉尽汤干。
时名伶马连良、荀慧生之子皆入学。编剧家桂老辛先生为鼓励学生,曾赠竹扇每人一把,各题一绝,赠高德仲者为“跳跳蹿蹿一小猴,年龄最幼技偏优,起打连环亦尽力,将来自必出人头。”
余孙女自幼喜京胡,亦有幸投至名琴师王裕民先生门下,后考入天津职业艺术学院学习,亦知刻苦努力。余亦赠扇以鼓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