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和目的 关于缺血性卒中后脑肿胀患者的最佳管理方案,仍有许多尚未确定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指南来指导如何处理这种严重并发症,如何提供最佳的综合性神经科和内科治疗,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关于缺血性卒中后脑肿胀患者的最佳管理方案,仍有许多尚未确定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指南来指导如何处理这种严重并发症,如何提供最佳的综合性神经科和内科治疗,以及在患者病情恶化时如何与面临外科干预复杂决策的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本科学声明为大脑或小脑半球缺血性卒中伴脑肿胀的患者提供了早期的管理方案.方法 写作组利用系统文献综述,参考公开发表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报告、临床与公共卫生指南、权威声明、个人文件以及专家意见,对现有证据进行总结并指出与当前知识水平的差距.写作组通过对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医学文献计算机检索(最后检索时间为2013年3月,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回顾最相关的文献.在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框架背景下对证据进行组织,根据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以及AHA卒中委员会的证据强度分级方案进行分类.这份声明经过AHA内部的广泛同行评议.结果 已有适用于由缺血性梗死引起的半球(累及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更大范围)和小脑(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或小脑上动脉供血区)肿胀的临床标准.幕上半球缺血性卒中伴脑肿胀发生恶化的临床表现包括新发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脑性上睑下垂以及瞳孔大小变化.在小脑梗死伴肿胀患者中,意识水平下降是脑干受压的结果,因此可能出现早期角膜反射丧失和瞳孔缩小.应制定标准化定义以促进多中心和基于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危险因素和转归研究.脑肿胀高危患者的识别应包括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如果大面积卒中患者有必要进入全面复苏状态,则需要收入具备神经监护功能的病房.这些患者最好被收入由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医生(如神经重症监护医生或神经血管科医生)负责的重症监护室或卒中单元.综合性医疗管理包括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血压控制、液体管理以及血糖和体温控制.在幕上半球缺血性卒中伴肿胀患者中,不需行常规颅内压监测或脑脊液引流,但神经功能继续恶化的患者应考虑行去骨瓣减压和硬脑膜切开术.去骨瓣减压术在≥60岁的患者中的疗效尚不确定.在神经功能恶化的小脑卒中伴肿胀患者中,应行枕骨下颅骨切除和硬脑膜切开术.当应用脑室造瘘术缓解小脑梗死后梗阻性脑积水时,应同时行枕骨下颅骨切除术以防小脑向上移位导致的病情恶化.幕上半球梗死伴肿胀患者可获得令人满意的转归,但即使行去骨瓣减压术,仍有1/3的患者会遗留严重残疾和完全生活依赖.多数小脑梗死患者在术后能获得可接受的功能转归.结论 大脑和小脑梗死伴肿胀是需要立即给予专业神经重症监护、并常需要进行神经外科干预的危重情况.去骨瓣减压术是很多患者的必然治疗选择,经过选择的患者能从中受益匪浅,尽管他们可能会遗留残疾,但仍可生活自理.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人外周血白细胞hMSH2基因mRNA外显子13缺失及hMSH2基因ISV12(-6)T>C多态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及PCR技术分别扩增hMSH2基因mRNA和hMSH2基
近年来,随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研究的深入,利用BMSC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在BMSC的作用机制、移植时间、移植途径、特异性标记物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争议。
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除开颅夹闭术之外的另一种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且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医生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颅内血管的解剖学复杂性和颅内动脉
线粒体基因组是真菌等生物的一个鉴定和分类的遗传标志,对系统发生分析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加拿大学者提出了真菌线粒体基因组计划.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均为闭合环形双链DNA,基因组的大小为10Kb~80kb,通常包括编码呼吸链亚基的基因、编码ATP合成酶复合物亚基的基因、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和tRNA基因.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可以作为真菌不同物种的DNA指纹用于鉴别,并且可对病原真菌进行科学
患儿女,13岁,因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脓疱伴痒13年,加重1年,于2010年6月入院治疗.患儿自出生后1周,头面部及全身起红斑、丘疹、水疱,间有糜烂、渗出,伴明显瘙痒.皮损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常有脓疱、结节等皮损出现,多次在当地被诊为毛囊炎、疖肿、麦粒肿、蜂窝组织炎等感染性疾病.8岁前患儿经常出现发热、咳嗽,约每月1次.皮损重或发热时在当地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皮损和发热可好转.6年前,下颏处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麻醉模式包括全身麻醉和清醒镇静。最近几项研究显示,全身麻醉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转归不良相关。全身麻醉导致转归较差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低血压有关。目前认为,全身麻醉和清醒镇静各有其优缺点。在获得高质量的证据之前,必须对每例患者个体化选择麻醉模式。
患者女,52岁.因面部、手背部水肿性红斑1个月余,于2010年1月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眼睑、面颊及双前臂、手背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淡紫红色水肿性红斑,自觉轻度瘙痒,同时伴有腰酸、膝关节酸痛,无明显肌痛肌无力,无吞咽困难.当地医院诊为过敏性皮炎,给予复方倍他米松肌内注射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皮损明显消退,2周后皮疹复发并增多,再次复方倍他米松肌内注射治疗无效,遂转入本院诊治.门诊拟
目的 探讨托法替尼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平衡及CXCL1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50只Wist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是一种少见的角化性皮肤病,我们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 例1 女,22岁,双手接触水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白色丘疹或斑块2年,于2007年5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2005年10月起无明显诱因双手掌接触水2 min左右局部出现乳白色丘疹、斑块伴有紧绷感.热水、冷水均能诱发.脱离水约10 min后皮损及自觉症状可全部消失.患者既往体健,无手足多汗及长期服药史,非特应性体质,无家族史.否认双手有特
患者男,22岁,因头颜面、颈部及躯干四肢部疣状皮损21年,于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岁时开始头颜面、颈部及躯干出现分布不均淡褐色米粒大小丘疹,表面粗糙,触之有一定硬度,后随年龄增长角化性丘疹逐渐增多,呈带状、斑片状分布.曾在外地医院行激光治疗,有部分疗效而后又复发.既往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颜面、颈部及躯干四肢可见浅褐色、褐色的线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