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高中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朗读,然而,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如今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而变得过分功利。从高一入手,语文课堂就重讲轻读,课上学案,课下练习,而“读”这一重要环节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变成最奢侈的事情,原本生动的语文课堂被讲解、做题充溢,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一、高中语文学情分析
  1.教师放弃朗读教学,取而代之以知识讲解。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一新生入学第一节语文课,教师进行的是高考教育,分析的是高考题型,就这样把一份语文高考试卷硬生生地塞进学生的大脑里。高中第一次月考,教师拼凑一张类似高考题的试卷,对学生进行训练。整个高一、高二的语文课,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在对文本的处理上,教师也是重讲解,轻朗读。一节完整的文本教学课,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到1/10,整节课都被知识点拆解的支离破碎。语文课上没有优美的句子,没有朗朗的书声,长此以往,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2.学生对朗读认识不足,体验不到朗读的快乐。
  由于从高一就被启动了高考模式,学生认为只有题海战术才能多接触不同的语文题,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成绩。同时,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不明白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对朗读提不起兴趣,并且觉得朗读是在浪费时间。即便是被语文教师硬性要求读课文,也只是应付了事,没有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也就体验不到朗读的乐趣。学生朗读没有激情,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美丽的母语越来越不感兴趣,更别提对语文学习的重视了。
  二、高中语文课堂朗读的重要性
  1.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高中语文课的首要特征。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2.朗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朗读能力是学生形成其他各项语文能力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实,高中阶段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并且在每次考试中总是稳定甚至超常发挥的学生,一定是阅读量大、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三、通过朗读,让高中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高考需要成绩,课堂也必须有活跃的气氛,想要有效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落实到实处,就不应该忽略朗读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课堂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哪种朗读方式都能增添语文课堂的色彩,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一堂令学生身心愉悦的语文课,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1.做好范读,以读促读。
  学生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朗读兴趣有高有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范读。子师以“读”,孰敢不“读”。 教师范读做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朗读。好的范读,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范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也可以通过范读提升魅力,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而喜欢语文课,从而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范读时,不能把范读仅仅当做课堂教学的一个步骤、一个过场,要结合自己的体悟,要饱含感情。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得到熏陶,真心实意地为教师的范读喝彩,这样,不但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主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2.个性化朗读,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归根结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教学也应不遗余力地坚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个性化朗读首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朗读时间,要能使学生静下心来走进文本。个性化朗读还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认知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按不同理解的朗读,在朗读中融入学生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让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的含义。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充分认可学生在思考和感悟的努力下的个性化朗读,可以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个性化朗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解读,而是学生在不断进行个性化朗读时,不断地根据文本规范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因此,通过个性化朗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相应得到提高。
  3.点拨指导,提高能力。
  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尽相同,对文本的感悟能力有高有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并不是放任学生没有目的地乱读一气,教师应做适度的点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以在语速的快慢、句子节奏的把握、读音的轻重等方面进行指导,也可以在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上进行点拨,不断训练学生经历视觉形象——思考——理解——情感——大声读出来的过程。教师做好朗读的指导,这不仅仅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也就达到了语文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尊重个性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方面越来越有信心,语文课堂将会一改往日教师喋喋不休、学生灵魂离家出走的局面。朗读,让语文课堂插上了活跃的翅膀,自然也就生动起来了。
其他文献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我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 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
期刊
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塑造、培养人的过程。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能否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对新课标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文言文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使之易于操作、具体可行,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设计一些空洞的目标,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以《滕王阁序》为例,有的教师将本课的情感目标设为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日记画是实施拓展型课程活动中总结出的新方法。课堂内,尝试着绘画与日记结合,美术和语文学科相整合;课堂外,给学生创设拓展的空间和探索实践的平台。这种方法,既帮助学生丰富了绘画日记的内容和情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绘画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期刊
2014年暑假,我和孩子随团去草原旅游时,那个导游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们都是些散客,每天时间都很紧,所以每次集合时的时间观念需要特别强,那个导游每次集合完出发时,都不是抱怨哪个家庭来的晚了,而是表扬哪几个家庭时间观念强。开始,还有个别人会迟到,没想到这样集合了两三次以后,大家几乎都会提前到达集合地点,而且,大家都习惯于比谁家来得更早些。当然,导游的表扬也从没间断。  秋季开学后,我新接了一个
期刊
由于文言文是我国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因而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文言文在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都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这无疑彰显着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可是多数语文教师再怎么教学,总是屡屡遭遇教学尴尬,学生也“受益匪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瓶颈”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首先,文言文本身的局限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文言文是古代人们在他们那个特有的文言环境中产生的作品,因而文字
期刊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正是教育园丁的真实写照。能成为一名教师,让我感觉很幸福。当我接触到懂事的孩子时,会不由得生出很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不是这份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这份工作,来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一份爱与责任。执著而不执迷,淡定而不淡漠,平凡却不平庸。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有大爱的人,而这份爱,就蕴涵于平凡的坚守
期刊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理念,也正深刻影响着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和谐交往,互动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
期刊
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的一篇演讲,里面有一句极为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激情是一种激昂的情绪,是一种冲动的感情,它使情感炽热化。教学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有了激情,学生的
期刊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  目前,学生的作文不尽人意,许多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为难情绪严重。即使硬着头皮写了,作文也是千人一腔,万人一面,极少有创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教师就给学生设置了许多“清规戒律”,要求形式上应怎样怎样;内容上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话应该这样说;道理该那样讲,等等。这些要求就像一道道绳索,将学生牢牢捆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期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先生的聊斋门联,写下这句名句的作者生平不详,但是他却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绝句,其中蕴涵着大家都可以理解的箴言和道理,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用毅力和坚持去完成它,胜利必然会属于我们。作为一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若我们破釜沉舟,付出了该有的努力,那我们就能获得应有的好结果,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