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
目前,学生的作文不尽人意,许多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为难情绪严重。即使硬着头皮写了,作文也是千人一腔,万人一面,极少有创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教师就给学生设置了许多“清规戒律”,要求形式上应怎样怎样;内容上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话应该这样说;道理该那样讲,等等。这些要求就像一道道绳索,将学生牢牢捆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造成了学生畏首畏尾、不敢写、没得写的现状。为了改变现状,让学生的作文有所创新,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首先改变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引发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精神,产生积极创作的欲望。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抒自己想抒的情。“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学生敢于写教师对差生的态度,呼唤爱心平等;敢于写早恋的题材;敢于写心中的矛盾、激情;敢于写父母的无理、不公;敢于写同学间的误会、纷争;敢于写世人的冷漠、自私等等。生活丰富多彩,任由学生挥毫泼墨,尽情挥洒。这样,学生不再面对作文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二、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大量生活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学生才能从自己的真切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来。而且也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不会捉襟见肘,才能做到选材上的创新。
三、借助经典,开启想象力,模仿创新。如学习《春》时,同学们赏析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的妙处后,我要求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事物,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去表现所描写的事物。同学们纷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奋笔疾书。有写“春风像妈妈一样把我拥在怀里,轻轻地,柔柔地。”有写“春风轻轻拂过,柔软了杨柳的腰肢,也唤醒了沉默的小河。”经过大量的仿写,开启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会了运用各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大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既锻炼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又使语言得以创新。
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独辟蹊径。创新思维的精髓就在于打破思维定势,标新立异。或构思精巧,或见解新颖,或材料新鲜,或有个性。除仿写外,我还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我们知道,黄山松都长在悬崖峭壁上,那么它是怎么长到上面的呢?为此,我给学生出了个作文题《我是黄山松》,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黄山松的生长过程,力求生动活泼。同学们驰骋想象,有写黄山松的种子是被大风刮到崖缝里长起来的;有的认为是松鼠储藏在石缝里忘记了,松子得以侥幸生存下来;还有的认为是小鸟吞食后又把它排泄在悬崖上,日久天长,得以生根发芽。想象奇特,丰富多彩。此外,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背道而驰,反弹琵琶。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向对立面方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索,树立新思想。作文课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荷花真的厌恶淤泥吗?》抛砖引玉,然后让学生采用逆向思维自拟题目作文。学生自拟的作文题目有《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愚公确实很愚》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突破“框框”,思想深度提高了,语言精彩了,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了,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不过,我们启发学生逆向思维,也不能随意“求异”和“逆向”,不能脱离实际。
五、在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教会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给作文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可采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如戏剧、通话、小说、散文、诗歌等;可采用应用文的形式,如书信、日记、介绍信、证明信、会议记录等;可采用片段拼接的形式,如小标题、序号、镜头式、片段式;可采用网络聊天的形式;可采用编辑短信的形式,等等。如此可使作文锦上添花。
六、利用续写、改写、扩写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就像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通过“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造成巨大的艺术魅力。例如《哦,香雪》一文,当学生学完了课文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得到文具盒的香雪见到娘后,娘会对她怎样?第二天她上学后,班里的同学看到她的文具盒会有什么反应?学完鲁迅的《故乡》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三十年后的宏儿和水生。学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要求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思考、猜测、联想、填补,促成“完型”,将会收到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升不断创新的能力。
七、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向思维,给人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不同角度分析理解。看《三国演义》,既可以把曹操看做“治世之能臣”,又可把他看做“乱世之枭雄”,或二者兼而有之。读《红楼梦》,有人为林黛玉的美貌才华赞叹不已,有人为林黛玉的尖刻多疑而切齿,有人为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心生恻隐,有人为林黛玉的香消玉殒而扼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一篇文章各人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体味,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要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和思路。如以“树”为话题的作文,可从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春、夏、秋、冬)命题;可从空间上(森林、公园、山上、路旁)取材;可从相似方面如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方面立意;可从相关方面如森林保护、人工造林、爱护环境、建筑用材等方面写作。经过训练,使学生在创作中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总之,通过上述方法的训练,达到了作文创新的最终目的。学生不但想写、敢写,还写出了新意,写出了个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目前,学生的作文不尽人意,许多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为难情绪严重。即使硬着头皮写了,作文也是千人一腔,万人一面,极少有创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教师就给学生设置了许多“清规戒律”,要求形式上应怎样怎样;内容上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话应该这样说;道理该那样讲,等等。这些要求就像一道道绳索,将学生牢牢捆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造成了学生畏首畏尾、不敢写、没得写的现状。为了改变现状,让学生的作文有所创新,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首先改变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引发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精神,产生积极创作的欲望。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抒自己想抒的情。“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学生敢于写教师对差生的态度,呼唤爱心平等;敢于写早恋的题材;敢于写心中的矛盾、激情;敢于写父母的无理、不公;敢于写同学间的误会、纷争;敢于写世人的冷漠、自私等等。生活丰富多彩,任由学生挥毫泼墨,尽情挥洒。这样,学生不再面对作文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二、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大量生活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学生才能从自己的真切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来。而且也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不会捉襟见肘,才能做到选材上的创新。
三、借助经典,开启想象力,模仿创新。如学习《春》时,同学们赏析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的妙处后,我要求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事物,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去表现所描写的事物。同学们纷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奋笔疾书。有写“春风像妈妈一样把我拥在怀里,轻轻地,柔柔地。”有写“春风轻轻拂过,柔软了杨柳的腰肢,也唤醒了沉默的小河。”经过大量的仿写,开启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会了运用各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大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既锻炼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又使语言得以创新。
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独辟蹊径。创新思维的精髓就在于打破思维定势,标新立异。或构思精巧,或见解新颖,或材料新鲜,或有个性。除仿写外,我还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我们知道,黄山松都长在悬崖峭壁上,那么它是怎么长到上面的呢?为此,我给学生出了个作文题《我是黄山松》,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黄山松的生长过程,力求生动活泼。同学们驰骋想象,有写黄山松的种子是被大风刮到崖缝里长起来的;有的认为是松鼠储藏在石缝里忘记了,松子得以侥幸生存下来;还有的认为是小鸟吞食后又把它排泄在悬崖上,日久天长,得以生根发芽。想象奇特,丰富多彩。此外,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背道而驰,反弹琵琶。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向对立面方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索,树立新思想。作文课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荷花真的厌恶淤泥吗?》抛砖引玉,然后让学生采用逆向思维自拟题目作文。学生自拟的作文题目有《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愚公确实很愚》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突破“框框”,思想深度提高了,语言精彩了,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了,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不过,我们启发学生逆向思维,也不能随意“求异”和“逆向”,不能脱离实际。
五、在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教会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给作文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可采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如戏剧、通话、小说、散文、诗歌等;可采用应用文的形式,如书信、日记、介绍信、证明信、会议记录等;可采用片段拼接的形式,如小标题、序号、镜头式、片段式;可采用网络聊天的形式;可采用编辑短信的形式,等等。如此可使作文锦上添花。
六、利用续写、改写、扩写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就像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通过“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造成巨大的艺术魅力。例如《哦,香雪》一文,当学生学完了课文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得到文具盒的香雪见到娘后,娘会对她怎样?第二天她上学后,班里的同学看到她的文具盒会有什么反应?学完鲁迅的《故乡》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三十年后的宏儿和水生。学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要求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思考、猜测、联想、填补,促成“完型”,将会收到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升不断创新的能力。
七、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向思维,给人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不同角度分析理解。看《三国演义》,既可以把曹操看做“治世之能臣”,又可把他看做“乱世之枭雄”,或二者兼而有之。读《红楼梦》,有人为林黛玉的美貌才华赞叹不已,有人为林黛玉的尖刻多疑而切齿,有人为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心生恻隐,有人为林黛玉的香消玉殒而扼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一篇文章各人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体味,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要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和思路。如以“树”为话题的作文,可从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春、夏、秋、冬)命题;可从空间上(森林、公园、山上、路旁)取材;可从相似方面如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方面立意;可从相关方面如森林保护、人工造林、爱护环境、建筑用材等方面写作。经过训练,使学生在创作中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总之,通过上述方法的训练,达到了作文创新的最终目的。学生不但想写、敢写,还写出了新意,写出了个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