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有非常迫切的需求,他们渴望在大学不同阶段均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改善显得十分迫切。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介绍,而应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向生涯辅导方向发展,通过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具备终身受用的正确观念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与方法
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在大学生中开设了职业指导课,这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首次尝试,其后,职业指导在全世界的大学中普及开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确立,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迅速发展起来,据教育部最近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在我国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有何特点,就业指导应确立什么样的理念,方法上应如何改进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迫切需求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将是长期必然存在的现象。在此形势下,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就业问题,越来越迫切要求学校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据我对在校大学生所做的一个问卷调查,有52.3%的同学渴望在大学不同阶段均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有关就业的指导,高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中,这个比例则高达92%。同时,调查中还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与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处于不平衡状态。学生们的期望很高,但现实却使他们感到有些失望,半数以上的被访者对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表示不甚满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就业指导几乎一无所知,意见比较集中。
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仍是比较肤浅的,问他们出于什么考虑而要求给予就业指导,比较集中的回答是因为“就业压力大”、“希望了解就业的信息”、“希望学习和提高求职技巧”等,他们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基本等同于职业介绍。只有少数学生参加就业指导的动机在于“在校期间如何为将来的就业(考研)做准备”,想知道在校期间“究竟应该怎么办”。
从以上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不仅主观上迫切需要就业指导,而且一些客观因素也决定了大学就业指导的必要性。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的原因,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对如何准备就业,如何去就业,可以说很少有概念。他们从小的目标是唯一的,那就是“中考”、“高考”,多数人的观念是考上大学就等于完成了人生目标。因此,对于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他们考虑很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几乎没有规划,他们的就业观念是模糊的,就业能力是不足的。另一个方面,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家长们,绝大多数也没有对子女进行就业指导的能力,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等,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说,依然是比较陌生的,一些家长在观念方面,或在深层的意识中还停留在计划分配的时代,这跟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家长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都是十分需要的。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更新理念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尽管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发达国家高校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其职能一般定位在帮助学生在广泛的领域内探索他们需要的技能和才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兴趣,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认识和进一步提高技能和水平,帮助建立职业计划,提供有效的职业需求信息等。他们的理念和定位比较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的那样:“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
根据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大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所传授的学问和生活的艺术,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能够适应社会,不应该将眼光仅仅限定在特定的专业之上。打个比方,我们教育学生要保持身体健康,并不是让教师陪着他去跑步,陪着他去食堂挑选那些有营养的菜肴,而是要交给他保持健康的钥匙,即帮助他树立健康的观念,教给他保持健康的方法,剩下的那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情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介绍,而应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确立以下理念。
1、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
所谓“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进行有关职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将这种教育和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应该看到,毕业生仅用一年的时间去构想未来发展,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困难的。高年级的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刚入学的新生更需要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是就业,还是考研、出国,不是到临毕业时才决定,往往是大学生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如果不早作准备,在大学四年中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目标,到了毕业前才做准备,毕业生往往会感到很茫然,也难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2、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理念
大学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即提高“可就业性”。如果说“可读性”是决定一份报刊市场份额多少的重要因素,“可视性”是检验电视节目收看率高低的试金石,那么,“可就业性”则是衡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潜力乃至生命力强弱的关键。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用人单位或雇主的标准和要求,不能理解为学校的标准、教师的标准,它不仅代表学习经历、知识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还包括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非学历、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它包括了很多甚至是经常被我们看作是个人品质的特征。
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告诉学生的是用人单位(雇主)对毕业生看重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挑选人才的?在大学里为什么而学?在大学里学什么?在大学里需要提高什么?就业指导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将大学的目标更多的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从为“升学”而学习到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从注重考试和分数到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就业指导专业化的理念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向生涯辅导方向发展。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生涯辅导,这几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就业指导更容易被理解为对邻近毕业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显然是局限的;职业指导关注的是人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即个人承担“工作”的那个阶段,其重点也是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其实一个人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从小成长的环境、个性特点、文化背景、所受教育等影响的,而生涯辅导关注的即是这些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要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就要有好的辅导人员。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队伍不稳定,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数量很少,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型教师则更少,多数就业指导教师是学生工作干部兼任的,他们平时工作繁忙,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准备的时间较少,且新教师较多,人员流动性较大;二是队伍转型慢,就业指导人员多数从事管理工作,习惯了行政管理那一套,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比较重视就业程序的管理,而较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学习成才辅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能力,缺乏有关生涯辅导的知识和经验,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必须致力于造就一批“专家”型指导教师队伍。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应相对固定,形成职业化制度,使每个学校都拥有自己的资深专家;应把生涯辅导作为学科来建设,在人员培养的方式上,既要求完成具体的服务工作,同时还要求他们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申报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各种培训。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就业指导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介绍,它是一种专业化的生涯辅导,实际上也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
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专业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就业能力就强,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能面临失业。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理念,那就是只有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毕业生才能顺利就业,学生必须去适应市场的要求,而不是反过来脱离就业市场的导向,把自己封闭在围墙里,我行我素。然而据我们的了解,目前大学生是普遍缺乏这种理念的,学生往往要到临近毕业,实际找工作时才感到压力,而此前他们很少有清晰的目标。他们把读大学看作是学习生涯中难得的休憩过程,这与国外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的学生到了大学反而没有了目标,他们不太清楚到大学里究竟该干什么,自己应该从那些方面去努力。
大学生确立目标比埋头学习更重要。目标不外乎两个,就业和继续升学,学生应该围绕着其中一个目标,来制定大学里的行动计划。考研究生就要考出水平,要争取上一流的大学;就业就要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去争取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业指导人员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这是就业指导的重要起始点。
2、了解自己并规划职业生涯
通过课堂辅导、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要将职业测试广泛地运用到就业指导中,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要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每个学生头脑里应该有“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制订目标,根据目标制订行动计划,根据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
3、培养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
外来的信息可分为“自求信息”和“非自求信息”,所谓“自求信息”是指自己有目的地寻找或请教他人去获得信息;所谓“非自求信息”,是指非主动寻找,无意中得到,或用守株待兔的方式得到信息。如果学生过分倚重于由学校有关部门发布的“非自求信息”,那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就会很狭窄,就会很被动。另外,“自求信息”一般与当事人追求的目标关系密切,针对性强,因此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认真的处理。国外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求职训练时,很重视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有“自己到人才市场中去寻找信息”的习惯和能力,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4、培养就业应聘的能力
就业的过程必须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很多大学生缺乏这种能力。有的学生,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过话,更不要说与完全陌生的用人单位领导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对应聘有畏惧感,以至于有的学生让家长陪同自己应聘。因此,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
5、合理把握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大学生比较传统的观念是学什么专业,今后就做什么工作,这叫“专业对口”,如果专业不对口,好像大学白读了。其实,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再也不能刻板地认识专业对口这个问题,相反通才教育被越来越重视了。对就业而言,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适应能力最重要,适应能力越强职业发展前景越好。大学教育除了让学生接受专业培训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培养个人能力的机会和场所,通过大学教育,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应该有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也应大大提高。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他们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说,大学毕业生一部分“改行”是必然现象,就业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搞清“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干什么最有可能成功”等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培训计划,在大学期间认真地去实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与方法
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在大学生中开设了职业指导课,这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首次尝试,其后,职业指导在全世界的大学中普及开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确立,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迅速发展起来,据教育部最近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在我国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有何特点,就业指导应确立什么样的理念,方法上应如何改进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迫切需求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将是长期必然存在的现象。在此形势下,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就业问题,越来越迫切要求学校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据我对在校大学生所做的一个问卷调查,有52.3%的同学渴望在大学不同阶段均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有关就业的指导,高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中,这个比例则高达92%。同时,调查中还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与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处于不平衡状态。学生们的期望很高,但现实却使他们感到有些失望,半数以上的被访者对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表示不甚满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就业指导几乎一无所知,意见比较集中。
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仍是比较肤浅的,问他们出于什么考虑而要求给予就业指导,比较集中的回答是因为“就业压力大”、“希望了解就业的信息”、“希望学习和提高求职技巧”等,他们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基本等同于职业介绍。只有少数学生参加就业指导的动机在于“在校期间如何为将来的就业(考研)做准备”,想知道在校期间“究竟应该怎么办”。
从以上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不仅主观上迫切需要就业指导,而且一些客观因素也决定了大学就业指导的必要性。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的原因,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对如何准备就业,如何去就业,可以说很少有概念。他们从小的目标是唯一的,那就是“中考”、“高考”,多数人的观念是考上大学就等于完成了人生目标。因此,对于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他们考虑很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几乎没有规划,他们的就业观念是模糊的,就业能力是不足的。另一个方面,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家长们,绝大多数也没有对子女进行就业指导的能力,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等,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说,依然是比较陌生的,一些家长在观念方面,或在深层的意识中还停留在计划分配的时代,这跟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家长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都是十分需要的。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更新理念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尽管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发达国家高校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其职能一般定位在帮助学生在广泛的领域内探索他们需要的技能和才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兴趣,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认识和进一步提高技能和水平,帮助建立职业计划,提供有效的职业需求信息等。他们的理念和定位比较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的那样:“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
根据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大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所传授的学问和生活的艺术,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能够适应社会,不应该将眼光仅仅限定在特定的专业之上。打个比方,我们教育学生要保持身体健康,并不是让教师陪着他去跑步,陪着他去食堂挑选那些有营养的菜肴,而是要交给他保持健康的钥匙,即帮助他树立健康的观念,教给他保持健康的方法,剩下的那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情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介绍,而应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确立以下理念。
1、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
所谓“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进行有关职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将这种教育和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应该看到,毕业生仅用一年的时间去构想未来发展,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困难的。高年级的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刚入学的新生更需要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是就业,还是考研、出国,不是到临毕业时才决定,往往是大学生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如果不早作准备,在大学四年中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目标,到了毕业前才做准备,毕业生往往会感到很茫然,也难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2、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理念
大学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即提高“可就业性”。如果说“可读性”是决定一份报刊市场份额多少的重要因素,“可视性”是检验电视节目收看率高低的试金石,那么,“可就业性”则是衡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潜力乃至生命力强弱的关键。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用人单位或雇主的标准和要求,不能理解为学校的标准、教师的标准,它不仅代表学习经历、知识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还包括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非学历、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它包括了很多甚至是经常被我们看作是个人品质的特征。
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告诉学生的是用人单位(雇主)对毕业生看重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挑选人才的?在大学里为什么而学?在大学里学什么?在大学里需要提高什么?就业指导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将大学的目标更多的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从为“升学”而学习到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从注重考试和分数到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就业指导专业化的理念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向生涯辅导方向发展。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生涯辅导,这几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就业指导更容易被理解为对邻近毕业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显然是局限的;职业指导关注的是人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即个人承担“工作”的那个阶段,其重点也是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其实一个人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从小成长的环境、个性特点、文化背景、所受教育等影响的,而生涯辅导关注的即是这些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要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就要有好的辅导人员。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队伍不稳定,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数量很少,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型教师则更少,多数就业指导教师是学生工作干部兼任的,他们平时工作繁忙,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准备的时间较少,且新教师较多,人员流动性较大;二是队伍转型慢,就业指导人员多数从事管理工作,习惯了行政管理那一套,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比较重视就业程序的管理,而较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学习成才辅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能力,缺乏有关生涯辅导的知识和经验,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必须致力于造就一批“专家”型指导教师队伍。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应相对固定,形成职业化制度,使每个学校都拥有自己的资深专家;应把生涯辅导作为学科来建设,在人员培养的方式上,既要求完成具体的服务工作,同时还要求他们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申报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各种培训。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就业指导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介绍,它是一种专业化的生涯辅导,实际上也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
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专业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就业能力就强,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能面临失业。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理念,那就是只有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毕业生才能顺利就业,学生必须去适应市场的要求,而不是反过来脱离就业市场的导向,把自己封闭在围墙里,我行我素。然而据我们的了解,目前大学生是普遍缺乏这种理念的,学生往往要到临近毕业,实际找工作时才感到压力,而此前他们很少有清晰的目标。他们把读大学看作是学习生涯中难得的休憩过程,这与国外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的学生到了大学反而没有了目标,他们不太清楚到大学里究竟该干什么,自己应该从那些方面去努力。
大学生确立目标比埋头学习更重要。目标不外乎两个,就业和继续升学,学生应该围绕着其中一个目标,来制定大学里的行动计划。考研究生就要考出水平,要争取上一流的大学;就业就要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去争取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业指导人员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这是就业指导的重要起始点。
2、了解自己并规划职业生涯
通过课堂辅导、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要将职业测试广泛地运用到就业指导中,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要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每个学生头脑里应该有“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制订目标,根据目标制订行动计划,根据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
3、培养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
外来的信息可分为“自求信息”和“非自求信息”,所谓“自求信息”是指自己有目的地寻找或请教他人去获得信息;所谓“非自求信息”,是指非主动寻找,无意中得到,或用守株待兔的方式得到信息。如果学生过分倚重于由学校有关部门发布的“非自求信息”,那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就会很狭窄,就会很被动。另外,“自求信息”一般与当事人追求的目标关系密切,针对性强,因此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认真的处理。国外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求职训练时,很重视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有“自己到人才市场中去寻找信息”的习惯和能力,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4、培养就业应聘的能力
就业的过程必须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很多大学生缺乏这种能力。有的学生,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过话,更不要说与完全陌生的用人单位领导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对应聘有畏惧感,以至于有的学生让家长陪同自己应聘。因此,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
5、合理把握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大学生比较传统的观念是学什么专业,今后就做什么工作,这叫“专业对口”,如果专业不对口,好像大学白读了。其实,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再也不能刻板地认识专业对口这个问题,相反通才教育被越来越重视了。对就业而言,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适应能力最重要,适应能力越强职业发展前景越好。大学教育除了让学生接受专业培训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培养个人能力的机会和场所,通过大学教育,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应该有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也应大大提高。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他们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说,大学毕业生一部分“改行”是必然现象,就业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搞清“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干什么最有可能成功”等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培训计划,在大学期间认真地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