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浣溪沙(其四)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在词人任职徐州期间,元丰元年(1078)春,徐州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勤政爱民的苏轼为了安抚民心,曾经到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雨。果然天降甘霖,解除了旱情。他满怀喜悦的到石潭谢雨。一路上,看见农作物雨后复苏、欣欣向荣的长势,品味着农村特有的生活气息,分享着久旱得甘霖的农民的欢愉之情,于是一口气写了五首《浣溪沙》,本词是其中的第四首。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逼真的描绘了乡村的风景人情,反映了词人热爱乡村、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的心情。
上阙写在谢雨路上,词人欣赏乡村仲夏的风光,领略着村民们自在恬淡的生活情景。词人进了村,便有“簌簌”之声传入耳中,原来是淡黄的清香的枣花正纷纷洒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同时,还有吱吱呀呀的缫车抽丝的声音从村南、村北传入耳畔,那应该是勤劳的妇人们在忙碌的操劳吧,一种乡村独有的韵味和亲切感迎面扑来。“蝉噪林尤静,鸟鸣山更幽”,这种嘈杂而不失优美的音响越发烘托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透过这宁静环境里优美的音响,我们体会到乡村的那一种纯天然的多彩颜色和男耕女织的恬淡生活,以及其中深蕴的勃勃生机。“牛衣古柳卖黄瓜”,是作者路上所见: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整个上阙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反映得雨之后,乡村的清新自在和繁忙充实的生活状态,也渗透着词人的欣喜之情。三幅画面组成了一组清新活跃的仲夏农村图:淡黄的枣花,白色的蚕丝,翠绿的柳树,黄绿色的黄瓜,色彩清丽。簌簌落花,咿咿缫车,又和黄瓜的叫卖声交织成曲,音响何其和谐!
这首词在写景时,并不是单纯的描写出自己的眼中所见,而是通过听觉,把声响与画面组成一组联系的景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下阙笔锋一转,写词人谢雨途中困渴求浆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太守巡视雨后农村,走了不少地方,曾经一再地和农夫们饮酒庆祝这场及时雨,此时酒意未消,加上路途遥远,自然困乏。“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勤于政事、不拘小节、体恤下民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作者停步求浆,曰敲门,曰试问,既表达了作者的平易达礼也同样流露出词人与当地百姓,与宁静的乡村生活心心相印的思想感情。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全词在艺术上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词人写景时注重摄取特征性场景,融入自己的感情,用白描的手法和清新质朴的语言加以表现,读来真切自然。同时,词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跳荡流溢在字里行间,使人读来慷慨激昂,乐观开朗。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实验中学)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在词人任职徐州期间,元丰元年(1078)春,徐州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勤政爱民的苏轼为了安抚民心,曾经到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雨。果然天降甘霖,解除了旱情。他满怀喜悦的到石潭谢雨。一路上,看见农作物雨后复苏、欣欣向荣的长势,品味着农村特有的生活气息,分享着久旱得甘霖的农民的欢愉之情,于是一口气写了五首《浣溪沙》,本词是其中的第四首。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逼真的描绘了乡村的风景人情,反映了词人热爱乡村、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的心情。
上阙写在谢雨路上,词人欣赏乡村仲夏的风光,领略着村民们自在恬淡的生活情景。词人进了村,便有“簌簌”之声传入耳中,原来是淡黄的清香的枣花正纷纷洒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同时,还有吱吱呀呀的缫车抽丝的声音从村南、村北传入耳畔,那应该是勤劳的妇人们在忙碌的操劳吧,一种乡村独有的韵味和亲切感迎面扑来。“蝉噪林尤静,鸟鸣山更幽”,这种嘈杂而不失优美的音响越发烘托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透过这宁静环境里优美的音响,我们体会到乡村的那一种纯天然的多彩颜色和男耕女织的恬淡生活,以及其中深蕴的勃勃生机。“牛衣古柳卖黄瓜”,是作者路上所见: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整个上阙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反映得雨之后,乡村的清新自在和繁忙充实的生活状态,也渗透着词人的欣喜之情。三幅画面组成了一组清新活跃的仲夏农村图:淡黄的枣花,白色的蚕丝,翠绿的柳树,黄绿色的黄瓜,色彩清丽。簌簌落花,咿咿缫车,又和黄瓜的叫卖声交织成曲,音响何其和谐!
这首词在写景时,并不是单纯的描写出自己的眼中所见,而是通过听觉,把声响与画面组成一组联系的景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下阙笔锋一转,写词人谢雨途中困渴求浆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太守巡视雨后农村,走了不少地方,曾经一再地和农夫们饮酒庆祝这场及时雨,此时酒意未消,加上路途遥远,自然困乏。“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勤于政事、不拘小节、体恤下民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作者停步求浆,曰敲门,曰试问,既表达了作者的平易达礼也同样流露出词人与当地百姓,与宁静的乡村生活心心相印的思想感情。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全词在艺术上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词人写景时注重摄取特征性场景,融入自己的感情,用白描的手法和清新质朴的语言加以表现,读来真切自然。同时,词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跳荡流溢在字里行间,使人读来慷慨激昂,乐观开朗。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