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厚重深远,是草原文化的摇篮,35000年前,萨拉乌素河畔燃起了人类文明的火种,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交往融合,不仅留下了许多美丽神奇的故事和传说,更直接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孕育了底蕴深厚的鄂尔多斯文化。秦直道作为浩瀚的中华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横有秦长城,竖有秦直道,与万里长城一样工程浩大,撼人心魄。秦直道遗址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为数较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与秦长城、兵马俑并称于世,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为攻防匈奴,由秦朝大将蒙恬率30多万大军和民工用两年半的时间修建而成,这条高速公路北起九原郡,途经鄂尔多斯市全境,南抵秦都咸阳,全长约1800里,路面平均宽度为30米,最宽处达80米,由于道路大体南北相直,如剑直劈,故称“直道”或“秦直道”。秦直道作为蒙汉各族人民共同建设鄂尔多斯的伟大见证,在鄂尔多斯文化的形成、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世纪之初,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提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形成过程中,第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秦直道伴随经济的发展,围绕它的相关研究、保护、开发工作得以启动。将湮灭在历史尘封中的秦直道逐渐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秦直道项目成为地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秦直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竭尽全国人力、物力,从事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为修筑长城,一为“治直(道)、驰道”。驰道的多数路段,是利用战国时各国原有的道路,加以沟通、连接或进一步拓展而成。史志文献对“秦直道”有多处记载。汉武帝时,太史公司马迁曾走过了“直道”全程,但他在《史记·蒙恬列传》中仅写出“直道”的南北起讫点,“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马迁经行秦直道后,感慨万千。《史记》:“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见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资治通鉴·秦本纪》:“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郡),抵云阳(县),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保安(今志丹县)有圣马道,在县东七里(应为七十里)。赫连勃勃起自夏台(夏州),人长安,芟平山谷,开此道。”此指今富县西境子午岭上一段直道,遗迹保存较完整。《鄜州志》又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帝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按州西百余里有圣人条,宽阔可并行车二三辆,蜿蜒转折,南通嵯峨,西达庆阳,疑即(蒙)恬所开者。”即圣人条与秦直道為一途。《史记·匈奴列传》引《括地志》记:“胜州连谷县,本秦九原郡,汉武帝更名五原。秦之林光宫,即汉之甘泉宫在焉。”又云:“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应为东)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唐之庆州华池县在今甘肃省华池县东南30余公里处的葫芦河西岸,位于子午岭西侧。所记“秦故道”,即位于子午岭上的直道。据唐代初年成书的《括地志》记载,庆州华池县(今甘肃省华池县东华池镇)西45里子午山上有秦时的故道。唐中后期的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图志》中也说:“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引者按:当作三十五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198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百万分之一,显示出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山脊上确有古道路存在,这应是《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秦故道”,亦即秦直道。经过近20多年来历史地理学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实地调查,秦直道的具体走向和经由路线已基本清楚。但在细节上仍存在争议。有两种说法。
  秦直道的走向路线一:秦直道由云阳林光宫进入甘泉山后就进到子午岭中循岭北行。经今陕西省旬邑县东的石门关,经今甘肃省正宁县、陕西省黄陵县、甘肃省宁县、甘肃省合水县、陕西省定边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东胜市、秦九原郡治所在地。
  路线二:秦直道是以陕西咸阳淳化县铁王乡梁武帝村,大疙瘩村以西(秦云阳林光宫汉甘泉宫遗址北门,云陵)为秦直道南端起点,秦直道南起甘泉宫后,旬邑县、黄陵县、富县、甘泉、志丹进入安塞县、靖边县、陕西榆林、内蒙古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境、东胜区。达拉特旗包头(北部终点)麻池古城位于包头市九原区
  秦直道穿越了秦川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机地串联起来,它既是历史上汉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融合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促成各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和的重要纽带。千百年来,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在此交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均在这里默默地、不间断地进行,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积极的互动、融合与同化,许多原生态的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秦直道就像一部史书,记载着历史的沧桑、时代的脚步,它所见证的是两种生存形态的互补与包容,影响和渗透,它所见证的始终是汉族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它为历史上鄂尔多斯社会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乌审旗萨拉乌素遗址反映的是人类早期在鄂尔多斯的生存情况,鄂旗阿尔寨石窟反映的是人类早期的文化艺术生活。秦直道首先是加快了秦帝国中央政府与北方各地的联系速度,工作效率高了,保证了政令及时畅通地贯彻执行;秦直道联系了两个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两大民族,对我国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带动了边疆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使北方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壮大;秦直道为军事防御、拓展祖国疆域提供了有力保障;秦直道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加快了我国交通工具的开发利用速度;透过秦直道,让现代人感受到秦人的意志、智慧和才能,揭发人们热爱祖国的统一大志,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秦直道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对鄂尔多斯的发展作用更大,对发展东胜的文化旅游事业而言,保护和利用秦直道是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突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秦直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东胜的文化产业同时带动旅游业发展第三产业,也能通过它辐射和带动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脱颖而出;要把蒙古族文化与陕北文化、草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鄂尔多斯文化效应,秦直道遗址对研究我国沙漠文化及地形结构有很重要的价值。秦直道鄂尔多斯境内的遗址是全段秦直道中保存最好的地段,要深入挖掘秦直道的历史文化内涵,扩大秦直道的影响,精心打造以秦直道为历史文化背景,塑造以秦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胜地,使之成为东胜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秦直道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要充分地保护和利用,打造秦直道为文化背景的旅游文化胜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鄂尔多斯的秦直道2005年6月7日鄂尔多斯市委常委、东胜区区委书记杨红岩带领区直部门对秦直道遗址进行了考察调研。提出秦直道遗址是历史给我们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要认真保护、管理和利用,要切实做好秦直道遗址旅游文化这篇大文章。
  1974年7月,内蒙古博物馆年轻的文物工作者田广金同志确定了几个研究课题,探索秦直道在内蒙古境内的行踪,疲惫不堪的田广金同志和普查队员们在东胜县漫赖公社海子湾大队二顷半生产队居民点以南约2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段残存长度约100米,具有明显人工填垫痕迹、好似道路路基的遗迹,这段路基遗迹的前后两端都已被洪水切割成深深的冲沟,在冲沟的断壁上可清晰地看到,路基是在原生地层上由红色砂岩碎块填垫起来的,残存厚度约1、5米左右,路面的宽度约22米。这里位于丘陵的低洼地带,由此向南眺望,地势较为平缓,迎面的丘陵顶部几个明显的“豁口”在绵延起伏的丘陵中时隐时现直线向北延伸。遇山凿山,遇沟填沟,“堑山堙谷,直通之”的秦直道,终于掀开了笼罩在这里的谜障,向世人展示出了它的本来面目。1975年,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首次把这一被历史湮没两千余年的世界最浩瀚道路工程的真实面目披露在世人面前。以后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内蒙古交通厅秦直道遗迹考察组、陕西省古道研究学会等许多单位和个人也对鄂尔多斯境内的直道遗迹进行过多次考察活动,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博物馆),对位于鄂尔多斯境内伊金霍洛旗、东胜县、达拉特旗境内的的秦直道遗迹,进行了全程的科学调查。鄂尔多斯境内目前可确認的秦直道遗迹,北起达拉特旗高头窑乡吴四圪堵村东,南至伊金霍洛旗的掌岗图四队,南北纵贯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近一百公里。秦直道遗迹途经的地区,今天多属高丘陵地区,地势延绵起伏,高差较大,沟壑纵横。为减少道路的起伏高差,凡直道所途经的丘陵的脊部,绝大多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凿,置身直道上分别向南、北眺望,均可看到一线相通的数个由于开凿而形成的位于丘陵正脊部位的豁口,或位于坡脊部位的半豁口。位于丘陵正脊处豁口的宽度一般为40—50米左右,位于坡脊处的半豁口坡上端开挖部分的宽度约30—40米,坡下端的垫土部分宽度约20—30米。凡直道途经的丘陵间的鞍部,绝大多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垫,从保留在冲沟断壁上的路基断面可知,填垫部分的路基底部最宽者约60米,顶部宽30—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现今仍达6米以上,足可见当初工程之艰难。路基垫土多就地取材,将开凿豁口所得红粘土及砂岩的混合物移至丘脊两侧的低凹处,或将坡脊上端的堆积移至下端。部分连续低凹地段,由于开凿丘脊所得土方无法满足路基填方的需求,便从附近的河床内运来沙石填垫路基。路基层层填垫的痕迹清晰可辨,虽未发现夯筑痕迹,但仍十分坚硬。如今秦直道所经之地,凡填充部分,在常年雨水的侵蚀下,绝大部分已被冲刷掉,形成较大的沟壑,但是断壁上却保留着较完整的路基断面。开凿处则多数保存较好,由于挖、凿而形成的豁口虽经二千余年风雨仍清晰可见,延绵不绝,雄姿犹存。在秦直道遗迹东胜段的东侧,由北到南依次分布有城梁、苗齐圪尖、大顺壕三座古城址,其中城梁古城规模较大,规格也较高。城梁古城址位于丘陵的顶部,是附近地区的制高点,置身古城的高处,周围数十里的范围可尽收眼底。古城平面形制呈方形,边长约480米,地面遗物十分丰富,散布大量的砖、瓦、瓦当、陶排水管等建筑构件和陶质器皿的残片等。古城内还发现有陶窑等遗迹,早年还出土过大量成捆的箭杆等遗物(杆身已朽,只存铜镞),具有强烈的军事氛围性质。据三座古城的所在地、城内出土遗物等综合分析,它们应该是与秦直道有密切关联的城障、行宫类遗址,另外,在靠近黄河南岸处,还有一座城拐子古城,而在掌岗图四队以南约22公里处,也有一座红庆河古城,目前,在两座城址附近虽然还未发现直道遗迹,但据其所在位置,地表暴露遗物等综合分析,也应该是与直道遗迹密切相关的城址。目前通过对鄂尔多斯境内已探明的秦直道遗迹的实地察踏可知,在北起达拉特旗吴四圪堵村东北,南抵伊金霍洛旗掌岗图四队(北纬),全长约一百公里的距离内,无论自然地貌如何,秦直道基本沿着约1900的方向逶迤南上,虽然在不同的区域内,整体略有不超过50米左右来回摆幅,但绝没有弯道,纵观鄂尔多斯的地貌及秦直道的走向不难发现,秦直道的路线是经过极为慎密的勘查后选定的。从总体上讲,秦直道如果整体略往东偏离里许,自然地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丘陵起伏骤然增大,纵横交错、既宽又深的大冲沟不仅将给秦直道的修建增加数倍的难度和工程量,以那时工程技术条件如何做到“直通之也还是一个未解之谜。而整体若略向西偏数里,不仅南北两端穿越库布齐、毛乌素两大沙漠的难度要加大,而且中部在沼泽遍布的泊江海子盆地如何保证雨季的道路畅通,又是一个新的难题。就局部而言,仅仅在由伊金霍洛旗掌岗图四队到东胜区城梁村约40公里的距离内,秦直道不仅整体笔直而上,而且巧妙的避开了左右夹击的哈拉哈兔沟、青达汗沟、红庆庙沟、昌汉活少沟、大哈沟、阿布亥沟、文功沟等多条与直道走向平行的南北向大冲沟。秦直道遗迹虽经两千余年风雨侵袭,但气势不减、雄风犹存。身临其境登高远眺,无不为“堑山堙谷,直通之”的浩瀚、宏伟所敬畏。在为两千多年前的劳动人民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兴建如此规模的庞大工程、如此精确的测量、定位等技术的娴熟应用而汗颜的同时,通过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了解到的发生在秦直道上的一景一幕,旋轮般闪现在眼前为这一工程而永远长眠黄土地的筑路民众的累累白骨,翘首企盼远在塞北劳役的亲人早日回归的妻子儿女焦虑的眼神,蒙恬麾旄下旌旗飘扬的金戈铁马,千古一帝乘鹤仙逝的韫凉灵柩,汉武帝耀师北疆的十八万铁骑,呼韩邪单于千里迢迢到长安觐见汉宣帝长长的行帐,朔风秋雨中远嫁漠北漫漫无尽路上昭君孱弱身影。蒙恬率领数十万民夫修建的这项庞大工程,不仅为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沟通中原与北方的交往、贸易、中西文化交流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记录下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史实。我们今天了解到的仅仅是发生在秦直道上诸多事件中的凤毛麟角,那么更多的鲜为人知的一景一幕呢。秦直道这条有形的浩瀚工程,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叹与震惊,但世界在通过比秦直道更古老的“草原丝绸之路”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又何尝没发生过惊人的壮举呢?如果把历史回放的镜头再往前推,生活在距今14万年前的“河套人”,生活在距今3万年前的“水洞沟人”等,已经在默默充当着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活动在欧亚大陆桥上的古人类,就是通过这条通道,就是通过“河套人”等,与中原地区的古人类交融的,在这个漫长的人类远古历史岁月中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两千多年以前的秦直道,在沟通南北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途经鄂尔多斯地区来完成的这种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以及中西方文化间的交往,早已在秦直道以前就在进行着。鄂尔多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鄂尔多斯的古代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沟通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沟通中西方文明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鄂尔多斯东胜区对秦直道的保护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9年12月19日,由东胜市人民政府公布秦直道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漫赖乡和柴登乡文化站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秦直道的保护事宜。1994年7月12日,东胜市人民政府发文,进一步明确东胜市秦直道及沿线的古城址、古墓葬均为保护范围,保护区内的用地、建筑等事宜,责成东胜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东胜区秦直道的保护、管理工作,1996年5月28日,秦直道遗址东胜市段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针对秦直道所处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自然破坏、人为耕种对秦直道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一个以发展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方案开始实施。2002年9月,由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鄂尔多斯市宣传部、鄂尔多斯市旅游局、鄂尔多斯研究会、东胜区委、区人民政府、区文化局、区文物管理所对东胜境内秦直道遗迹进行了考察,并就秦直道的价值、地位、保护、开发、利用等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制定了初步规划。2003年,东胜区文化局、东胜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自筹资金500多万元,针对水土流失对秦直道遗址造成的自然破坏,开始对东胜区秦直道段(二顷半至城梁段)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的保护工程,在秦直道保护区控制地带的范围内,一律禁止新开垦农田,已经是农田的限期退耕还林。在直道遗址中心线两侧各100米的范围内,种植草本植物,中心线两侧各100米以外,种植矮灌木植物,保护植被,减少地表水对直道遗迹的直接侵蚀。逐步治理直道遗址所经过的各个河川,特别是强化治理那些现今仍对直道遗址造成直接侵蚀的冲沟,修堤筑坝,疏导水流。在不影响直道遗址本身和周边自然景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人为因素对直道遗址造成的损坏。依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鄂尔多斯秦直道遗址包括主卷、副卷、备考卷在内的保护档案框架已完成,并在不断充实、完善中。其中:主卷6卷,分别为反映秦直道整体情况的文字卷、记录秦直道地理位置、保护控制地带的大比例尺地图的图纸卷、表现秦直道不同地带现今保存状况、路基断面情况的照片卷以及保护规划卷、调查、发掘资料卷和反映上述内容的电子文件卷;副卷1卷,为行政管理文件卷;备考卷1卷,为论文及参考资料卷。2003年1月20日,东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划定秦直道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2003年8月18日,东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鄂尔多斯东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秦直道遗址保护管理机构的通知》。2005年4月,东胜区投入8万元对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东胜段的地形、地表进行了勘测、测量工作。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段被正式确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国家100处大遗址之列。同年,东胜区邀请国家和省级专门研究机构的专家,对秦直道遗址遗存和保护最为完好的东胜段进行考古勘探和GPS导航定位航空拍摄,并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信息中心编制完成《秦直道遗址》(东胜区段)文物保护规划》,委托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院完成了《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顺利实施了秦直道文化的“五个一”工程。即建一个秦直道博物馆、出版一本《秦直道探索与研究》、完成了秦直道遗址保护规划和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拍摄了一部大型电视剧《秦直道》、建设了一个文化产业基地。
  建成中国第一个秦直道博遗址物馆2002年东胜区文化局筹建了秦直道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6月11日,东胜区邀请陕西古建研究所的专家到秦直道遗址东胜段现场考察,专家按照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在秦直道遗址上设计了秦时战车巡游出征图造形,两侧是峰火台,道路中間设计了一辆秦时的四马战车奔驰在宽阔的秦直道上的建设施工图,采取了边研究、边设计、边画图、边施工的办法,2005年6月20日破土动工兴建,7月26日建成,高效高速高质量的进行施工,37天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秦直道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4层,馆内首次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秦直道遗址全线及出土文物100件图片。以全新的视角向世人展示出2000年前秦王朝的历史文化。秦直道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交通工程博物馆。创造了一个文化项目建设的奇迹。博物馆的建成为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保护利用秦直道遗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召开“中国·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干了许多大事,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那个时期修建的骊山陵园、灵渠、秦长城、秦直道等遗迹至今可考,更有兵马俑留坑等供人参观。这其中研究比较少的只有秦直道,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失去了许多历史真实记载,人们对秦直道的历史了解也比较少。史料里记载的也很少,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里对秦直道的记载只有“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几句话。1975年西北大学教授史念海对秦直道的研究提出了初步探讨,之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的专家才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2005年7月27日至3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主办,东胜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在东胜区隆重举行,来自北京、陕西、甘肃和内蒙古的专家学者、共计16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和学者各抒己见,对秦直道的走向、定位、历史作用、保护价值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形成了《关于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段的评价意见书》会议实现了三个第一,突出了六个特点。秦直道的研究从1975年就开始了,但没有专家们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只是个人研究,这次研讨会是30年来第一次进行集中研究;研讨会期间,东胜区在鄂尔多斯秦直道遗址东胜段城梁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秦直道博物馆;第一个由区一级的地方组织成功地召开了国家的重大项目课题研究,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与探讨。会议实现了6个特点,即规模大、范围广、层次高、效果好、领导重视、准备充分。会议将我国研究秦汉史的著名专家徐萍芳、黄景略、罗哲文、刘庆柱、高崇文、陆思贤、周天游等学术界一致认可的专家请来进行专门研究秦直道这一重大历史文化遗存,是非常难得的。特别是专家对这次会议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组织最好的,效率最快的,收获最大的,这集中体现了鄂尔多斯人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   秦直道探索与研究论文集2005年7月份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后,东胜区文化局将专家学者多年研究的成果编著出版了《秦直道探索与研究》一书。收录了有徐萍芳、黄景略、罗哲文等我国学术界公认的研究秦汉史知名专家对秦直道保护开发利用方面的论文30余篇。
  秦直道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论证启动,为了使秦直道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开发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学化。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后东胜区委下大决心加大了做好秦直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力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地考察,确定了一批专家学者对秦直道遗址进行全面研究,提出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方针,在保护秦直道遗址的同时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委托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信息中心编制了《秦直道遗址(东胜区段)文物保护规划》。委托了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院编制了《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06年5月24日,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组织北京工业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和东胜区文化局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举行了秦直道遗址总体规划论证会。2007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秦直道遗址东胜段的保护规划》进行了论证。黄景略、张忠培、晋宏魁、汤羽扬、韩扬和信息中心沈阳参加了研究,中国文化研究院葛川、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戴俭、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信息中心主任李少兵等研究秦汉史专家对秦直道遗址道路保护规划的目的、意义、作用及规划中的具体细节进行了评审点评,最后国家文物局提出了非常好的修改建议涵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根据提出的修改建议进行了多次修改,2013年1月8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秦直道遗址东胜段保护规划纲要》。
  电视剧《秦直道》投入3000多万元的一部35集大型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由著名导演陈家林、肖锋联手,著名编剧林海鸥等精心打造,知名演员寇世勋、吴京安、毕彦君、丛珊等加盟。该剧对秦直道的进一步开发、弘扬草原文化、提升鄂尔多斯的知名度,将起到很大的推动的作用。2006年2月14日下午,区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秦直道电视剧的事宜。鄂尔多斯市委常委东胜区委书记杨红岩书记主持会议,11名常委很认真地听取了东胜区文化局的工作汇报,会上常委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做这件事情,而且在会上明确地提出由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去抓这件事。特别提出剧本创作人、导演和策划人、共同制定策划方案。策划方案与文物保护利用整体方案相吻合,同步策划,同步实施,同时实景的建设也要抓紧速度设计策划并要尽可能早动工,以确保早日播放,使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会议确定成立两个机构,一是成立秦直道电视剧筹备领导小组,二是成立秦直道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会议之后专题向自治区文化厅作了汇报。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高延青对此事非常重视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他认为秦始皇是中国最有贡献的一位皇帝,在他执政15年中办了多少件大事,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当时统一六国后各国诸侯竞争激烈的紧张局势是难以控制的,加之秦始皇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等政策,修建了著名的秦长城、阿房宫、兵马俑、秦直道等伟大工程,创造了世界奇迹,今天人们如何评价秦始皇可暂且不论,我们要看他为国家大业、为民族团结、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这部剧要侧重以秦始皇下令修建直道到秦始皇死的修筑道路的全过程。反映蒙恬在修路过程中发生的悲惨故事和动人的传说,有悲欢离合的场面也有爱情故事的贯穿,特别是民间关于秦始皇的一些传说要戏剧化,剧情的结局要把秦始皇驾崩的事情真实再现。跑马修边墙实际上就是说秦始皇死后要从直道返回的故事也要在剧中反映出来,当时这条直道还没有完全修好,只能抢修,当然在抢修的过程中要有很大的动人场面,还要有不忍提起的悲惨故事发生,戏剧的矛盾冲突要用故事的悬念来表现,高厅长的建议和意见基本上最后就是《秦直道》这个电视剧的总体框架。
  《秦直道》电视剧论证会,為了拍摄好秦直道电视剧,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曾组织专人对如何拍摄电视剧在全国各大有影响的电视剧创作公司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2006年3月14日鄂尔多斯市文联组织鄂尔多斯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3月18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秦直道》电视剧论证会。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孟祥林、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准、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王卫平、中国电视剧副主任兼秘书长李春武、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编辑张乃嘉、副秘书长武桂林、中国电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编辑孟繁树、电视剧《秦始皇》等一系列电视剧的导演阎建刚、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张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导演陈育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主任汪国辉、中央电视台特约编剧林海鸥、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傅清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子今、中央电视台审片组关润琳、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助理巡视员和鄂尔多斯及东胜区的领导。大家一致认为秦直道很好地保护、利用、开发出来,怎么能够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和保护。过去的鄂尔多斯,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也很落后、很穷,没有实力,没有可能去想这个事情。这几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了,通过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能够把一些东西传承下来。一方面当然是尊重历史,弘扬精神;另一方面是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把秦直道作为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有它的现实意义。一个是我们经济政治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地区的关注,特别是这几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建设文化大区,鄂尔多斯市提出建立文化大市,这里有非常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李准对拍摄《秦直道》电视剧提出了很好的想法,作为一个历史题材它有借鉴性,长城大家知道的人最多,长城负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肯定非常多,一个是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是这么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我们就发挥这个优势,站在当代思维的高度来开发这样一些东西,当代思维的高度就是进行创造,这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第一,秦直道作为历史古迹,有这么一个载体、优势,肯定作为一个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遍及性是它一个很大的优势,一说兵马俑、长城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一说秦直道,知道的人很少,遍及性肯定是它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当时的秦直道就有700千米长,20多米宽,那时的罗马帝国怎么样?古埃及怎么样?古巴比伦怎么样?古希腊怎么样?日本怎么样?俄罗斯怎么样?第二,它虽然是一个框架,有这么一条道作为依据,文化内涵很多。从咸阳一直通过鄂尔多斯这么一条道路,说是第一条高速公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的作用都有。蒙恬也是中华民族文房四宝之一毛笔的创造者。是他想出了在皮革上写字的,历史文化内涵既古又厚。第三,最早一条道。过去说中国多少奇迹,茶马古道是一个,中国长城是一个,有很多奇迹,但是像它承载这么多内容还不是很多。它有很多的作用在慢慢地发挥着,曾在几个朝代起过重大作用,今天把它拍摄成电视剧也是很有意义的。第四,世界沟通两种文化。肯定有草原文明跟农耕文明,沟通了两个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成了不同民族的一条融合之路。这些内涵,喜欢历史的人,对中国有研究的人肯定很感兴趣。有很多种定位都有可能起到宣传鄂尔多斯文化的作用。围绕着修路编故事,故事是有情感的东西、文化的东西、两个文明碰撞的东西,那个故事又是另外的东西。这个剧要有一个矛盾,以虚构人物为主,反映历史文化底蕴,表达当时历史文明发展的水平,故事怎么编都好说。重要的是以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文化为主线,整个民族发展为核心,所有知识方面的需要作家去很好地把握。这部戏不管是35集还是多少集都是对作家导演艺术想象的一大挑战。罗马水道历史上有那么一个影子,哪儿有这个记载?肯定都是编的,能编得那么惊心动魄,一个罗马城门、罗马城墙、罗马水道,做了多少文章?法国的电影,把巴黎地下水道也展现了很多。不管你框的舞台有多大,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冲突,时间的跨度和秦朝的关系,很多方面需要论证。一个片子就把一个地方知名度做起来了,《宰相刘罗锅》就把广西豫州带起来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对拍摄这部戏谈了好多建设性意见,现在都打这张牌,注重挖掘地方的文化资源优势,并且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这显然是地方党和政府在领导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明智之举,一种有远见的战略。我第一是赞成资源开发,文化资源配置的自觉意识能在县一级达到如此高的认识很了不起,这是很好的。每个地方得有自己的文化优势,得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每个地方是最有条件来开发和配置自己的文化资源的。像现在东胜区政府富起来了,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之后想到这一条,显然就是要把秦直道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传扬开,把它通过审美的方式艺术地呈现出来,为今天的人们所认识,一方面让外部的人认识这块土地、这块地方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让我们自己的人继承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让这种精神与时俱进,成为今天的一种精神能源,这种做法我举双手赞成。我们在建设先进文化的时候要看到先进文化不是从空而降,总是承接了一定的文化与时俱进的结果。应该说像秦直道这样的题材就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一种资源,这个东西很明显地会承接过来,中央现在提出两个精神,一个是民族精神,一个是时代精神,对这两个精神的界定,就一定能做好。各位专家和领导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电视剧定名为《秦直道》,根据论证会专家学者的建议,秦直道电视剧总体框架构成,是一部反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政权统一边疆而修筑的,一条从陕西淳化到包头九原的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为题材的大型历史正剧。故事梗概几经周折顺利完成,但名字怎么确定领导和专家想了好多的题目,各有各的理由。刚开始写剧本时,经过作者林海鸥、王正平、张锐、陆远和有关专家共同商量,同时根据时任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的题词“千古一道,中华自豪”的前半句确定为“千古第一道”。千古是历史久远的意思,第一道是取秦直道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之义。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也就是剧本的初稿形成的时候,有的专家和领导提出电视剧本身反映的是秦始皇统治时期如何修筑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以及修路过程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一些动人的场面,干脆就起名为《秦直道》,这样更直截了当。但有人说“秦”是陕西的别称,秦直道言外之意有陕西道路的意思,也有人说秦直道就是指秦始皇时期的3项大工程之一,剧名用《秦直道》也完全可以。当剧组在接手拍摄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剧组的演职人员认为《大秦直道》要比《秦直道》有卖点,因为将来这部片子要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才有票房,所以,定为《大秦直道》,但世界史料记载,大秦有3种说法,一是指罗马帝国的东部,二是指罗马帝国,三是指黎轩即亚历山大城,会被别人误解,剧名用它也不合适。根据以上情况,2007年12月5日,市委书记云峰代表市委、市政府看望剧组时提出,剧名要慎重考虑,待后确定。这部电视剧是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东胜区委、区政府为弘扬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而主张拍摄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在取名上考虑了各种因素。云峰书记再三酌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片名带有“鄂尔多斯”的定语是不合适的。因为鄂尔多斯的名字是来源于1647年成吉思汗攻打西欧时在这里留下一个部落,后来这个部落发展壮大建造了许多宫殿,起名为鄂尔多斯部落,从此鄂尔多斯的名字在祖国的大地上诞生了,而秦始皇是公元前212年修筑的这条道路,时间上与此不符,那时这个地方叫“新秦中”,所以,不能叫鄂尔多斯之类的名称。秦始皇死后,西汉时期当时鄂尔多斯这块地区又分为云中郡、上郡、九原郡、北地。云中郡指的是现在的呼和浩特、托县这一带,上郡指的是现在的乌审旗、榆林、准格尔、东胜这一带,北地指的是现在的五原、乌海这一带,九原指的是现在的包头、固阳这一带。秦直道根据史学家考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从陕西淳化出发经甘肃到榆林途经鄂尔多斯到包头。另一条是从陕西淳化经延安、榆林途经鄂尔多斯到包头。不管怎么讲,秦直道从榆林到包头这一点专家们的意思是一致的,是一条直线,因此,剧名叫“千古直道”比较合适。但是,“千古第一道”和“千古直道”相比较,哪一个更合适?千古第一,是从来没有的意思,也是首屈一指,开天辟地,“千古直道”好像是在说历史上再没有比这个更直的路,也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直道之说,没有“千古第一道”的度大,从观众的心态上或者是说话的口感上千古第一道更好些。但是“千古”一词用在我们还没有播放的电视剧中还是不太合适,“千古”一般用在人死了后或者说是在继承中或者是在怀念的场合用的比较多,中国的语言非常丰富,所以用在这里好像真的也不合适。再一个就是“大秦直道”,虽然这个名字大气,但是好像又重点突出了秦始皇。此剧主要是讲蒙恬兄弟修筑秦直道的艰苦历程,所以,主角是蒙恬。而且,好多电视剧都以“大”来命名,给观众感觉大字满天下,所以,去掉大也未尝不可。经过多少个回合的分析,最后大家还是认为《秦直道》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大型电视连续剧的最后定名还是《秦直道》。2007年7月30日大型历史正剧电视连续剧《秦直道》在锡盟正篮旗开镜,8月22日东胜区秦直道文化产业基地广场盛大开机,12月5日电视剧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拍摄顺利封镜,2008年大型电视剧《秦直道》在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海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反响特别好。同年出版了反映秦直道修路过程中的艰辛与困难的长篇小说《秦直道》。
  秦直道文化产业园,2006年《秦直道》电视剧本着手创作过程中,区委提出借拍摄电视剧《秦直道》的机遇,把拍摄《秦直道》电视剧的场景作为东胜的文化产业基地,剧本定稿后东胜区委托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规划设计院设计了《秦直道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6月8日东胜区在秦直道遗址东侧三公里外破土动工修建了长达3.6公里的模拟秦直道,作为电视剧的主拍摄场景。采取了边建设边拍摄,电视剧《秦直道》拍摄完成后一个宏大的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基本建成。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占地10平方公里,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分为入口引导区、草原文化主题区、秦直道文化主题区、秦文化主题区、文化产业动漫数字化产业制作区五大区域。产业示范园主体园区依据历史事实,深入发掘民间掌故以及各国建筑特色与文化风貌,并结合了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需要,既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需求,又可作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园区共分三期工程,一期为路文化基地,二期为草原特色文化基地,三期为中原文化基地。一期主要以秦直道为历史文化背景,分为古战车竞技模拟体验、北方游牧匈奴文化、蒙元文化展示、秦始皇巡游及仪仗展示、秦七国风情展示、秦都文化展示等,建设了模拟秦直道及附属的九原郡城门、烽水台、驿站、关隘、秦都、秦行宫和六国都城,立足鄂尔多斯,精心打造秦直道文化品牌,使之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吸引着各方游人,增强了该市文化品牌的实力。秦直道的保护与利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项造福后人的伟业,更是鄂尔多斯市文明的一大象征。为将该园区打造成秦文化和草原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西部影视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艺术院校实习训练基地、旅游基地奠定了基础。此外,园区还将在短时期内与成吉思汗陵、响沙湾等景点互相衔接、协同运作,共同构建内蒙古西部黄金文化旅游体系。以秦文化为主体的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整体建设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现已初具规模,已于2009年国庆节期间投入运营。2010年4月东胜区人民政府将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整体移交给东联集团运营,实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文化产业格局,东联集团经营后几经更名,目前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四A级文化旅游景区。2010年8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志军在东胜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考察。孙志军先后到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甘泉宫大殿、九原郡城楼、模拟秦直道等地进行实地查看,孙志军在考察时表示,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定位准确,发展前景良好,东胜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秦直道文化旅游观光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要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并注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市、区两级各相关部门要重视并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秦直道遺址保护工程是一项涉及到三个省十八个县市区夸地区的大型线性保护工程,东胜区是秦直道遗址保护工程最早启动的地方之一。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2013年公布的《秦直道遗址(东胜段)保护规划纲要》,实施秦直道遗址(东胜段)苗齐圪尖古城及周边墓葬抢救性保护工程、启动秦直道遗址(东胜段)博物馆展览展示工程、秦直道遗址(东胜段)道路展示保护工程、秦直道遗址(东胜段)城梁古城考古发掘工程、秦直道遗址(东胜段)全段遗址考古工程、秦直道遗址公园建设等工程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的重要工作。利用秦直道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宣传工作,统筹秦直道遗址(东胜段)周边文化旅游资源,集中打造百平方公里东胜“秦直道”遗址避暑休闲旅游文化品牌。将秦直道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秦直道沿线途径18个县市区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把秦直道做成一项穿越三省旅游大道,仅次于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又一伟大壮举。
  秦直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无法简单的用经济指标去衡量的,加强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秦直道这个项目创意、立项,到组织召开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从申报秦直道遗址东胜段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拍摄电视剧《秦直道》,到建设秦直道化产业基地,一步一步走来,一点一滴积累,让我们有幸看到秦直道项目几年来发展的真实足迹。丰硕的建设成果也向世人昭示了东胜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完成了一件在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都很有影响的文化保护工程,同时也将秦直道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作为一项可资借鉴的珍贵资料,给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秦直道这个项目也能够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相信有更多的人会走进秦直道,感受中华文明、感受鄂尔多斯文化的博大精深。
  ——选自2017年2期《高原风》
其他文献
九月是秋色的高峰时节,我们从风景秀丽半山腰开往向优胜美地的山谷,又开上北面的山坡,一路金黄的杨树,红灿灿的枫树,仰望高原蔚蓝的天空以及纯白的云朵,俯视绿色高耸的古老柏树森林,瞬间似置身在于另外一个世界,女婿告诉我,我们到达太浩湖了。  博士后女婿辞去原有南方哈佛之称的riceuniversity米饭大学工作,在一家美国私募基金管理下的大型企业里当技术高管。他们一家子从美国南部休斯顿市迁移到美国西部
期刊
我喜欢海,是因为父亲。  父亲在山东胶南出生,离黄岛很近,一望无际的黄海给了父亲太多的乐趣。  小时的父亲,喜欢听海哗哗的声音,喜欢闻海咸咸的味道,更喜欢在金色的海滩上玩耍。那时,年仅10岁的父亲,经常带着四叔在海边捡贝壳、蛤蜊、螃蟹,海螺,运气好时父亲还能捡到小海龟、海星。父亲常常把捡到的活着的小海龟、海星又放回大海。到了夏天,他和四叔在海水里一泡就是个把小时,玩够了就在沙滩上刨个大沙坑,然后把
期刊
不做生命的过客  过客,好久又看到这样的字眼。回想父亲刚去世那段时间,曾经一种流浪者的情怀在岁月的忽明忽暗中燃烧着我有限的生命,这不能不让我心痛。  那个时候,可以路过很多地方,很多风景,哪怕是一朵牡丹,一束丁香,或是一株野草,亦或是陌生的人,都总会在我脑海中闪现电影的场景,然后演化成现实,载入心中,或者成为记忆,或者很快遗忘,总之,就这样带着风声而过,我就这样沦落成为了过客。和路过的任何事物一样
期刊
几根铁索搭的骨架,支撑起几块铁板做的桥身,横跨在白草羌人的母亲河——白草河上。桥的一端挑着狮子梁,另一端挑着青树子岩。这就是我的故乡——片口的铁索桥。  座落在北川西北部的片口乡,处于北川、平武和松潘的交汇口,解放前这里成了鸦片贸易的中心,由此带来了畸形的繁荣。形形色色的人各怀心事在铁索桥上往来穿梭。清澈的白草河像飘逸的丝带从铁索桥下不知疲倦地流过。相对桥面各怀心事的浮躁,它异常平静。走过铁索桥,
期刊
一  傍晚,一切如故,黑暗籠罩了天空。仿佛进入了一场优美的梦,除了深邃,还是深邃。  每天晚上,少年都会经过那片站立着路灯的名字叫十字小街的土地。每晚都会迎着冰冷的使人憔悴的风踯躅着。那只路灯,忽明忽暗、忽飘渺忽光亮,大概是在嘲弄着某个贪看街景的傻瓜。  要等的风景永远都不会出现。  又好像出现了,但其实并没有,从眼前飘过,带着无限华丽、又带着丝丝动人、也带着三分冰骨。  少年拥着一身傲意,携美酒
期刊
桃花,它的花瓣,它的颜色,它的芬芳馥郁,它粉红色的漂亮颜色,美到令人窒息。  陜北每年四月初至五月初,桃花就开了。我有个朋友的家里种了一大片桃树,已形成密集的桃林。我每年都要去他家里看桃树花,漫步在其中,桃花怒放,美到令人陶醉。桃树的上方,满是绯红的色彩,仿佛仙女轻盖着的一层薄纱,如夕照的晚霞,似朝阳欲出时的晨光,风儿吹来,这绯红飘忽着,游移着,有了梦幻的感觉。走近,看得真切,这绯红居然有了层次的
期刊
一条弯延的山路,路边一座破旧的房子,一条经常眯着眼睛打盹的老黄狗,还有屋前一株上了年纪的老树,这些是老孙的全部。  一年前还倍受关注的老孙家,现在清冷得就如同荒凉的原野,哪怕有人想靠近,老孙也不愿意招呼。他已经失去了招呼人的心情,更准确地说,现在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自己的呼吸,除了酒,他再也没有别的兴趣了。  老孙因为家贫,结婚迟,而且老婆身体不好,所以直到四十才生了个儿子。这人也是怪
期刊
黄昏铺开慵懒的光线,天色向晚,山风不时吹过大地。我很不情愿地和母亲背着核桃走出了村口。夕阳终于耐不过时光磨砺,坠落在山谷里。  下午,街上的张老板来我们村子收了两百斤核桃。我们村在山旮旯里,交通不便。张老板想在村里雇个人把核桃送出山。送两百斤核桃可以得到十八元钱。母亲好不容易获得这份美差,赶忙喊起刚放学到家的我,让我和她一起把核桃送出山。  小路弯弯曲曲的布满荆棘。静儿,等把核桃送到山外,挣了钱,
期刊
在云南丘北,只要提到那个叫“官寨”的地方,人们自然就会想起那条缓缓流淌的官寨河。96年以前,村里没有通自来水。村里人都会起得很早,挑着水桶到河边挑水。清晨天刚亮的时候,河水是最干净的。当我还沉睡在梦中,勤劳的母亲总会第一个起来,砍猪食、煮猪食,然后把我和姐姐也唤醒起来去挑水。小扁担配着小桶,一晃一悠,一挑又一挑,直到把家里的大水缸装满才可以休息。每个清晨去到河边,总会看到一层层一圈圈白雾在河面上升
期刊
摘要:标志着保守势力和革新势力对立的日本“五五年体制”于1955年形成后持续了38年。在战后美国主持的民主化改造下,日本政治家为赢得政权急需民众的支持。同时,宽松的媒体环境与紧密的民媒关系使得媒体成为政治家拉拢的对象。鸠山一郎为争夺政权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大战”,并最终促成了标志保守、革新势力对立的“五五年体制”的形成。为维护该体制,石桥湛山继承并积极发展了鸠山的政媒路线。在此时期,形成了初期电视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