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更富有朝气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ilver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勒说:“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学生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课内外互补。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吸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基础。“阅读一本有益的书,就如同在给自己的心灵进行洗礼;阅读一本好书,也犹如与生活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了学习的空间,积累了大量知识,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通过课外阅读还可以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技能,做到以课内带动课外,与课堂教学形成一种互补作用。
  2.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拓宽思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苏霍姆林斯基语)。阅读可以提供良好的知识信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学生连课本都不读,那么其他方面无从谈起,而博览群书也正是一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通过阅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而使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成功的前提。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内容,以不同的情感进行浸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授课,调动学生的激情,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所学课文中,激活他们的思维,不断促进认识的深度,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作为教师,应把多种生动形象的课外知识在教法中展现出来,吸引学生在“新、活、趣、乐”上下工夫,并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好的书籍,结合实例讲解多读书的好处和方法,促使他们由原来的“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既要从严要求,也要明确导向,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化,注意培养“读中有思,读中有疑,读中勤背,读中寄情,读完笔记”等多种习惯,它是眼到、口到、心到、脑到及手到的有机联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了阅读中写的重要性,写的内容可以评价书中的词句或感人之处,或摘录书中的妙词佳句;联想的习惯,阅读中只有追随作者的笔迹,在幽幽墨香中,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追随作者的精神轨迹,还原作者的精神天地。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可以在阅读中有的放矢地自学,持之以恒地迸发出坚忍不拔的毅力。
  2.选择读物。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阅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有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生课外阅读什么样的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而定。由于学生易受情感支配,缺少对不良阅读的抵抗力,因此,要引导学生读一些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栏目新颖、切近生活的读物。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看课外书,什么时候不该看。老师不妨根据实际制成课外学习时间表,让学生在学好课内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卷并非时时有益,武打、凶杀、色情、精怪、迷信之类的书籍对学生有较强的诱惑力,使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应坚决杜绝。
  3.品读欣赏,咀嚼升华。一部好的书籍,虽不能说处处是佳境,但高雅的格调和崇高的气质会体现在文中的字里行间,要学会探微知著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按顺序仔细看清每一个字、词,弄清每个字词在句中、篇中的含义,特别是关键字眼的用意,需要从上下文甚至全篇的角度去揣摩。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字,读时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控的七个词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的七个词句要读得激昂,充满自信;对句子要细心揣摩,准确把握作者的用意,名家名篇,总是句句有着落,笔笔有发展,读到其着落处有所知,读到其发展处有所悟,做到句贯其意;阅读时还要寻清文章的脉络线索,弄清全文内在联系,如线索、顺序等,进而掌握全文整体结构。联系文章的背景,结合生活积累开展联想和想象,正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口不绝吟”、“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对学生的各科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广大语文教师要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对阅读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才能实现中学语文的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
其他文献
当代,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这使精神文化因素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已被推到了人类发展动
比较,是文学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人类自从有了文艺作品,就有了比较艺术。鲁迅先生曾经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红楼梦》中的比较艺术也正是如此,有了极大的突破和发展。对比手法,往往是两两对比的,《红楼梦》中有的对比,不是一对,而是一串,这是文学创作的创新和突破。我们不妨把这种成串进行的对比叫做“群体串比”。  我们先来看看薛宝钗、林黛玉与史湘云三个人之间的“
诗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的精华和沉淀。它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怀,并且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把诗歌作为精神娱乐最高瑰宝,一直传唱至今。然而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诗歌创作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以至于几千年的艺术精髓,就要变主为次了吗?中华民族凝聚的精华和沉淀就要抛去吗?难道就没有诗歌创作走出困境的出路了吗?带着种种的疑问,带着未知的秘密让我来解析一下“当下诗歌创作的困境与
语文素质是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好语文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怎样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鉴赏水平,锻炼表达、交际能力以及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呢?    一、教出课文的“个性”    “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胡应麟
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这种要求,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必须在变革中求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尽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创新,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重视。    一、教学观
邓小平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和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现行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水一潭,不应该再用填鸭式教法,而应该是动态的活泼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而生成了宽松的氛围,睿智的辩论,微笑的领悟等一道道美丽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基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建设新型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的基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