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勒说:“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学生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课内外互补。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吸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基础。“阅读一本有益的书,就如同在给自己的心灵进行洗礼;阅读一本好书,也犹如与生活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了学习的空间,积累了大量知识,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通过课外阅读还可以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技能,做到以课内带动课外,与课堂教学形成一种互补作用。
2.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拓宽思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苏霍姆林斯基语)。阅读可以提供良好的知识信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学生连课本都不读,那么其他方面无从谈起,而博览群书也正是一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通过阅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而使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成功的前提。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内容,以不同的情感进行浸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授课,调动学生的激情,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所学课文中,激活他们的思维,不断促进认识的深度,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作为教师,应把多种生动形象的课外知识在教法中展现出来,吸引学生在“新、活、趣、乐”上下工夫,并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好的书籍,结合实例讲解多读书的好处和方法,促使他们由原来的“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既要从严要求,也要明确导向,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化,注意培养“读中有思,读中有疑,读中勤背,读中寄情,读完笔记”等多种习惯,它是眼到、口到、心到、脑到及手到的有机联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了阅读中写的重要性,写的内容可以评价书中的词句或感人之处,或摘录书中的妙词佳句;联想的习惯,阅读中只有追随作者的笔迹,在幽幽墨香中,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追随作者的精神轨迹,还原作者的精神天地。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可以在阅读中有的放矢地自学,持之以恒地迸发出坚忍不拔的毅力。
2.选择读物。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阅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有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生课外阅读什么样的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而定。由于学生易受情感支配,缺少对不良阅读的抵抗力,因此,要引导学生读一些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栏目新颖、切近生活的读物。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看课外书,什么时候不该看。老师不妨根据实际制成课外学习时间表,让学生在学好课内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卷并非时时有益,武打、凶杀、色情、精怪、迷信之类的书籍对学生有较强的诱惑力,使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应坚决杜绝。
3.品读欣赏,咀嚼升华。一部好的书籍,虽不能说处处是佳境,但高雅的格调和崇高的气质会体现在文中的字里行间,要学会探微知著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按顺序仔细看清每一个字、词,弄清每个字词在句中、篇中的含义,特别是关键字眼的用意,需要从上下文甚至全篇的角度去揣摩。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字,读时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控的七个词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的七个词句要读得激昂,充满自信;对句子要细心揣摩,准确把握作者的用意,名家名篇,总是句句有着落,笔笔有发展,读到其着落处有所知,读到其发展处有所悟,做到句贯其意;阅读时还要寻清文章的脉络线索,弄清全文内在联系,如线索、顺序等,进而掌握全文整体结构。联系文章的背景,结合生活积累开展联想和想象,正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口不绝吟”、“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对学生的各科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广大语文教师要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对阅读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才能实现中学语文的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
一、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课内外互补。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吸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基础。“阅读一本有益的书,就如同在给自己的心灵进行洗礼;阅读一本好书,也犹如与生活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了学习的空间,积累了大量知识,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通过课外阅读还可以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技能,做到以课内带动课外,与课堂教学形成一种互补作用。
2.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拓宽思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苏霍姆林斯基语)。阅读可以提供良好的知识信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学生连课本都不读,那么其他方面无从谈起,而博览群书也正是一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通过阅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而使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成功的前提。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内容,以不同的情感进行浸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授课,调动学生的激情,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所学课文中,激活他们的思维,不断促进认识的深度,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作为教师,应把多种生动形象的课外知识在教法中展现出来,吸引学生在“新、活、趣、乐”上下工夫,并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好的书籍,结合实例讲解多读书的好处和方法,促使他们由原来的“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既要从严要求,也要明确导向,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化,注意培养“读中有思,读中有疑,读中勤背,读中寄情,读完笔记”等多种习惯,它是眼到、口到、心到、脑到及手到的有机联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了阅读中写的重要性,写的内容可以评价书中的词句或感人之处,或摘录书中的妙词佳句;联想的习惯,阅读中只有追随作者的笔迹,在幽幽墨香中,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追随作者的精神轨迹,还原作者的精神天地。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可以在阅读中有的放矢地自学,持之以恒地迸发出坚忍不拔的毅力。
2.选择读物。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阅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有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生课外阅读什么样的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而定。由于学生易受情感支配,缺少对不良阅读的抵抗力,因此,要引导学生读一些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栏目新颖、切近生活的读物。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看课外书,什么时候不该看。老师不妨根据实际制成课外学习时间表,让学生在学好课内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卷并非时时有益,武打、凶杀、色情、精怪、迷信之类的书籍对学生有较强的诱惑力,使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应坚决杜绝。
3.品读欣赏,咀嚼升华。一部好的书籍,虽不能说处处是佳境,但高雅的格调和崇高的气质会体现在文中的字里行间,要学会探微知著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按顺序仔细看清每一个字、词,弄清每个字词在句中、篇中的含义,特别是关键字眼的用意,需要从上下文甚至全篇的角度去揣摩。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字,读时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控的七个词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的七个词句要读得激昂,充满自信;对句子要细心揣摩,准确把握作者的用意,名家名篇,总是句句有着落,笔笔有发展,读到其着落处有所知,读到其发展处有所悟,做到句贯其意;阅读时还要寻清文章的脉络线索,弄清全文内在联系,如线索、顺序等,进而掌握全文整体结构。联系文章的背景,结合生活积累开展联想和想象,正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口不绝吟”、“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对学生的各科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广大语文教师要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对阅读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才能实现中学语文的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