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对生活的反映,而生活是活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因而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积累。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谈几点粗略看法。
关键词:知识体系;习惯;兴趣
语文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而学习起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短期内不见得有很大的成效,它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就得让学生自觉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只有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才能做到时时学,处处学,达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境地,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的这句话在福建省惠安县溪东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得到很好的体现。我校初三年级实验班大胆采用舒德初教授的“自导联助”法进行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动地教这一角色转化为学生自主地学。课堂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就通过小组活动,进行探究、交流,从而理解消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独裁者,他们只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师生们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觉得自己是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因而情绪高昂,学习兴趣大增。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教师接下来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换句话说,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其中,课前预习至关重要,无论哪门学科,做好课前预习均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而运用工具书又是课前预习的第一步,它能帮助学生扫清预习路上的文字障碍,是学生必备的习惯。当然啦,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不是说只是让学生盲目把书看一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如怎样整体感知课文精髓,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注意文中关键的词句等。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明确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需的知识,在教师的课堂辅导里就有了心理优势,从而提高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这里除了要强调进行课前预习外,还应强调课后复习,通过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独立思考的学生,语文成绩相对来说都比较好,而且他们在阅读、分析、判断、比较、综合、推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都很强。
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
习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刺激、唤醒大脑,加强大脑的灵活度和记忆力。他还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当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更加需要知识营养给予学生更长久、鲜明的照耀。初中生每年应该读2~3部中外名著,这些中外名著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学生每周要做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摘录,要求他们课外之余读书看报,从做读书摘要开始,到写自己独到见解的读书笔记。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头脑就会丰富充实起来。还可让他们每周背1~2首古诗词。“厚积言有物”,长期积累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夯实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作好准备。长期坚持,就能“源头活水滚滚来”。
四、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练笔的习惯
事事留心皆学问。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多关注一下身边的人、事、物,多积累一些生活素材。做好这一点,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写作文的心理,解决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了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发现生活的美,挖掘生活的奥秘,才可以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感受生活,感受美。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来源,在观察中可以让知识变得活跃起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懂得观察,把平时观察到的新鲜的人、物、事都记录下来,再经过思考整理,以日记或者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素材就变得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突飞猛进,随之综合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在写作时,有了生活这眼活泉水,写作就能随心而至,同时写出来的文章也富有真情实感,入情入理,还可防止套式作文的出现。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方法有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应做学生的贴心人,成为构架学生通往知识宝库的桥梁。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溪东学校)
关键词:知识体系;习惯;兴趣
语文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而学习起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短期内不见得有很大的成效,它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就得让学生自觉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只有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才能做到时时学,处处学,达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境地,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的这句话在福建省惠安县溪东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得到很好的体现。我校初三年级实验班大胆采用舒德初教授的“自导联助”法进行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动地教这一角色转化为学生自主地学。课堂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就通过小组活动,进行探究、交流,从而理解消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独裁者,他们只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师生们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觉得自己是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因而情绪高昂,学习兴趣大增。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教师接下来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换句话说,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其中,课前预习至关重要,无论哪门学科,做好课前预习均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而运用工具书又是课前预习的第一步,它能帮助学生扫清预习路上的文字障碍,是学生必备的习惯。当然啦,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不是说只是让学生盲目把书看一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如怎样整体感知课文精髓,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注意文中关键的词句等。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明确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需的知识,在教师的课堂辅导里就有了心理优势,从而提高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这里除了要强调进行课前预习外,还应强调课后复习,通过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独立思考的学生,语文成绩相对来说都比较好,而且他们在阅读、分析、判断、比较、综合、推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都很强。
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
习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刺激、唤醒大脑,加强大脑的灵活度和记忆力。他还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当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更加需要知识营养给予学生更长久、鲜明的照耀。初中生每年应该读2~3部中外名著,这些中外名著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学生每周要做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摘录,要求他们课外之余读书看报,从做读书摘要开始,到写自己独到见解的读书笔记。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头脑就会丰富充实起来。还可让他们每周背1~2首古诗词。“厚积言有物”,长期积累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夯实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作好准备。长期坚持,就能“源头活水滚滚来”。
四、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练笔的习惯
事事留心皆学问。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多关注一下身边的人、事、物,多积累一些生活素材。做好这一点,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写作文的心理,解决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了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发现生活的美,挖掘生活的奥秘,才可以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感受生活,感受美。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来源,在观察中可以让知识变得活跃起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懂得观察,把平时观察到的新鲜的人、物、事都记录下来,再经过思考整理,以日记或者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素材就变得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突飞猛进,随之综合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在写作时,有了生活这眼活泉水,写作就能随心而至,同时写出来的文章也富有真情实感,入情入理,还可防止套式作文的出现。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方法有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应做学生的贴心人,成为构架学生通往知识宝库的桥梁。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溪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