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国内其他产业和国外同行,中国的电影产业化目前还只能说是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0多年前读电影学院时, 常听到“电影行业”这个词, 但现在最常见的提法已经变成了“娱乐产业”或者“电影工业”。中文里“行业”似乎更像计划经济时期的说法,“产业”则更多属于市场经济的语境。再查英文,这几个“业”其实都是一个词:“Industry”。
当我们以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分析、类比中国的电影产业和其他产业时,很多问题就非常清楚了。
比如自胶片在中国消失后,大家都在说:“拍电影的门槛降低了”,仿佛一瞬间所有的无业青年都有了名利双收的好去处。但实际上呢?请问哪个头一次拍电影的业外新导演会傻到组织一个摄录美也全是新手的团队?
又比如另一个常见的说法:“电影行业没有标准”。且不说电影局的各项明文规定以及想拿到上映许可证必过的技术审查关,就说简单的银幕画幅比,您随便做一个试试?看哪个影院的放映机镜头能支持?
近日也看见有院线的朋友在忍无可忍地怒吼,概因一些民营公司自主制作数字硬盘而起。有些因母盘未检测合格而导致无法正常放映,有的则没有按照合约时间送达硬盘导致影院“开天窗”……这事也正好体现了当下中国电影距离“产业”的两大差距:合格专才的匮乏,商业道德、契约精神的欠缺。
就第一点来说, 首先是因为人员培训和经验累积的速度跟不上行业的增速。上世纪90年代前,即便是四年科班摄影专业毕业生也不会立马掌机。一是当时项目和机会少。胶片成本贵,没人敢赌新人。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电影是用声、画讲故事的, 对器材的娴熟掌握只是第一步,更多细腻精妙的感觉都需要时间历练。新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前期、后期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制作一部电影越来越像开发一个综合地产项目,如此势必会突破传统的单线制片管理模式,而需要更善于平行运筹管理的新流程。
此外,隨着院线制改革,市场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比重远超以往。但在国内,市场营销人员基本的专业理论、实践水平都无法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更别说国外的先进水平了。“产业”也意味着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几年前造访好莱坞时,遇到的制片公司高层往往都是律师出身。这类人才国内近来的需求很多,但因技术含量太高,恐怕不是短短几年里能补上的。
再说契约精神和商业道德,这其实是一个健康产业链条上各环节之间有效衔接的必须保障。分工与合作提高了生产力,但每个环节之间势必存在利益的矛盾和接合点,这就需要契约作骨,商业道德作软组织来衔接和润滑整个产业。最近翻看了美国编剧协会与美国电影电视制片人联盟签订的2011版MBA(Mininum Basic Agreement)基础合约,长达610页!对不同类型的编剧创作的时间周期、付款方式及金额、违约及诉讼等各方面都有详尽约定。从业者的自律同样也是必不可少。试问,如果有合约而不遵守、有错误而无愧疚,那各环节之间如何能做到物流和信息畅通呢?
相比国内其他产业和国外同行,中国的电影产业化目前还只能说是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以真正的产业标准衡量,当前的中国电影仍缺乏制度性、管理性的规则章法,也缺少足够数量的合格“产业工人”。然而另一面却是充裕资金和强大市场需求的诱惑。中国的乳品行业正是在类似情形下产出了各种长得像奶,但却最终戕害消费者的“乳品”,以致于该行业至今还在艰难地重塑声誉。
很眼熟,是吧?
20多年前读电影学院时, 常听到“电影行业”这个词, 但现在最常见的提法已经变成了“娱乐产业”或者“电影工业”。中文里“行业”似乎更像计划经济时期的说法,“产业”则更多属于市场经济的语境。再查英文,这几个“业”其实都是一个词:“Industry”。
当我们以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分析、类比中国的电影产业和其他产业时,很多问题就非常清楚了。
比如自胶片在中国消失后,大家都在说:“拍电影的门槛降低了”,仿佛一瞬间所有的无业青年都有了名利双收的好去处。但实际上呢?请问哪个头一次拍电影的业外新导演会傻到组织一个摄录美也全是新手的团队?
又比如另一个常见的说法:“电影行业没有标准”。且不说电影局的各项明文规定以及想拿到上映许可证必过的技术审查关,就说简单的银幕画幅比,您随便做一个试试?看哪个影院的放映机镜头能支持?
近日也看见有院线的朋友在忍无可忍地怒吼,概因一些民营公司自主制作数字硬盘而起。有些因母盘未检测合格而导致无法正常放映,有的则没有按照合约时间送达硬盘导致影院“开天窗”……这事也正好体现了当下中国电影距离“产业”的两大差距:合格专才的匮乏,商业道德、契约精神的欠缺。
就第一点来说, 首先是因为人员培训和经验累积的速度跟不上行业的增速。上世纪90年代前,即便是四年科班摄影专业毕业生也不会立马掌机。一是当时项目和机会少。胶片成本贵,没人敢赌新人。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电影是用声、画讲故事的, 对器材的娴熟掌握只是第一步,更多细腻精妙的感觉都需要时间历练。新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前期、后期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制作一部电影越来越像开发一个综合地产项目,如此势必会突破传统的单线制片管理模式,而需要更善于平行运筹管理的新流程。
此外,隨着院线制改革,市场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比重远超以往。但在国内,市场营销人员基本的专业理论、实践水平都无法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更别说国外的先进水平了。“产业”也意味着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几年前造访好莱坞时,遇到的制片公司高层往往都是律师出身。这类人才国内近来的需求很多,但因技术含量太高,恐怕不是短短几年里能补上的。
再说契约精神和商业道德,这其实是一个健康产业链条上各环节之间有效衔接的必须保障。分工与合作提高了生产力,但每个环节之间势必存在利益的矛盾和接合点,这就需要契约作骨,商业道德作软组织来衔接和润滑整个产业。最近翻看了美国编剧协会与美国电影电视制片人联盟签订的2011版MBA(Mininum Basic Agreement)基础合约,长达610页!对不同类型的编剧创作的时间周期、付款方式及金额、违约及诉讼等各方面都有详尽约定。从业者的自律同样也是必不可少。试问,如果有合约而不遵守、有错误而无愧疚,那各环节之间如何能做到物流和信息畅通呢?
相比国内其他产业和国外同行,中国的电影产业化目前还只能说是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以真正的产业标准衡量,当前的中国电影仍缺乏制度性、管理性的规则章法,也缺少足够数量的合格“产业工人”。然而另一面却是充裕资金和强大市场需求的诱惑。中国的乳品行业正是在类似情形下产出了各种长得像奶,但却最终戕害消费者的“乳品”,以致于该行业至今还在艰难地重塑声誉。
很眼熟,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