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日早上7时30分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接下来,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将在太空生活33天。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神州十一号的两位航天员将在太空中吃什么呢?还是印象中的“牙膏”食品吗?今天小编为大家揭秘航天员的特殊饮食。
鱼香肉丝等100多种食品,五天不重样
在失重的条件下,食品无法老老实实地待在盘子里。过去,太空食品被设计成牙膏式,航天员要像挤牙膏一样挤着吃。而现在航天员的进食方式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透露,这次33天的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的食品在种类上比之前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更加丰富,一共100多种。
据介绍,航天食品包含了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等六大类产品。不仅有酱牛肉、鱼香肉丝等传统菜肴,还有甜点配备。为防止饮食单一,让航天员产生厌食现象,神州十一的食谱周期为五天,五天之内菜谱不会重样。
安全又营养,航天员身体最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由于对身心健康要求极为严格,所以,航天员的饮食营养和饮食安全非常重要。在承担任务期间,他们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自由体验“舌尖上的快乐”,而必须由航天营养专家来精心配制食谱。
对于航天食品,安全、营养、美味、效能是它的基本特征。其中“安全” 是排在首位的。因为原料中如果含有致病菌和寄生虫,或含有未知的化学污染,即使只是营养价值较低,也会给航天员的内脏功能带来额外负担,即便不超过人体在地面上时的应对能力,都有可能会影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状态和安全。
同时,航天飞行会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減少等,那么,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飞行初期航天食品的脂肪量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间运动病的症状;为防止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就要求限制航天食品中钠的供给,保证钾的供给。
此外,为了节省飞船的空间和发射时的有效载荷,航天员携带的航天食品应尽可能重量轻,体积小。
曹平表示,在神舟十一号自主飞行段,考虑到航天员可能食欲不佳,会配备粥等清淡的食物。等正式入驻天宫二号后,航天员就可以享受到如同在家里生活一样的一日三餐的待遇了,吃饭时间与地面同步。
航天食品的保存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并不含防腐剂,是安全可靠的。而航天员的饮用水也是经过特殊方式消毒,能够长期保质。
小心翼翼地吃饭,端碗要轻柔
太空食品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太空正常飞行时航天员所要吃的食品,比如点心、鱼块等,另一类是在特殊情况下所要用的食品,比如铝管包装的半固体果酱、菜泥、肉羹等,一旦飞行器发生故障,航天员必须穿着航天服食用或者航天员着陆后,降到远离人烟的地方,等待救援期间饮用。
航天食品通常制成一口大小的长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块,食品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的保护膜,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既方便简洁,又不会掉屑,从而避免食物碎屑撒落在舱内飘浮。
除了“一口吃”的即食食品,航天员的食品还有很多需要加热和复水,而且种类较多,这就需要一名航天员担任“厨师”,在就餐前30至60分钟,负责准备食品。天宫二号就配备了专用的食品加热器,航天员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
复水食品是冷冻干燥食品,因为它在被送上太空时轻而小,在航天食品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在食用前必须复水,在它的包装袋上都有一个单向入水阀门,以便复水用,复水后即可食用。
而加热食品就是我们常说的经过加热灭菌自理的软包装和硬包装罐头类食品。它们的特点是不仅含有正常量的水分,而且与普通食品从口感到形状最接近。太空飞行证明,在失重条件下用普通餐具由开口容器中取食完全可行。
用餐时,航天员每人一套餐具,包括餐盘、勺子、叉子、安全剪刀等,将餐盘束缚在航天员一侧大腿上,勺子、安全剪刀等吸附于餐盘上,利用餐盘上的尼龙搭扣,将食品固定在餐盘内。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航天员取食食品后,要闭嘴咀嚼,防止残渣外泄。复水食品具有相互粘连性,用勺子食用,饮料用吸管吸食。
餐后,航天员要将食品包装袋及剩余食品放入废弃物收集袋中,以防止食品碎屑、水滴或包装物在飞船座舱内到处飘浮。
充满中国特色的航天食品
我国的航天食品从1968年开始进行先期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太空食品已经有百种以上。这些食品在加工方法、包装形式上借鉴了国外的技术,但是在菜品的内容上都有中国特色。
2003年10月15日神五飞天,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的20多个小时里,只食用了一些即食型的点心类食品和咖啡饮品。两年后的神六任务,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可以吃到热食、喝到热饮,食品种类从神五的20多种增加到了40多种。
▲杨利伟吃小月饼
在2008年10月发射的神舟七号任务中,食品种类更加丰富,从40多种增加至近80种。主食以米饭为主,菜品有鱼香肉丝、红烩猪排和蘑菇等中式菜肴。同时,航天员在用餐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酸、辣、咸等口味的调味品。
▲神州七号丰富的食品
2012年6月的神九任务,航天员的太空食品种类更为丰富,在注重营养和荤素搭配的同时,还根据航天员的个人口味按照个性化需求进行特别定制。为了防止航天员感觉饮食单一,食谱周期为4天,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时, 4天内不会吃到重样的食品。比如神九航天员在太空欢度端午节吃的八宝饭,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八宝饭中的莲子和桂圆等配料还有保健功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2013年6月的神舟十号任务是我国首次应用性载人飞行,航天员的工作更加繁重。由于航天员会面临复杂艰难的环境,体力消耗大,因此他们每天所摄入的航天食品都要经过科学地计算和设计,严格配套,进一步丰富了食品种类,新增了新鲜水果、小米粥、酸奶、月饼、冰激凌、豆沙粽子等,共计80多种。 ▲神舟十号携带的豆沙粽包装袋
目前,航天员的饮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由于失重和空间运动病等因素的影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食欲会降低,导致进食减少,影响能量的摄取和营养的平衡。要克服这种状况,满足航天员的心理和口味要求,就要尽可能提供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食物,不仅量足而且要品种多样,方便他们按照自己的口味进行配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表示,“神州十一号这次任务食谱周期达到5天,膳食结构更加科学;同时还考虑了个性化需求,增强了食品感官接受性,任务期经过了航天员的试吃,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盘点航天食品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铝管包装的牙膏食品
以美国的航天食品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发射的飞船中,航天食品只是为了解决航天员的“温饱问题”。那时发射的“水星”和“双子星座”飞船中配备有三种食品:
第一种是糊状食品,例如牛肉浆、苹果浆、菜泥和肉菜混合泥等,它们被压到铝制牙膏壳内,吃时像挤牙膏似的,将它们挤压到口中;
第二种是“一口吃”食品,就是将食物压成一小块,一口可以吃一块;
第三种是复水食品,它是一些冷冻干燥的食品,加水软化就可以吃了。
这三种都不好吃,由于这两个型号飞船飞行时间都很短(15分钟-14天),座舱小,航天食品只要维持航天员的营养就可以。
20世纪70年代:改进包装用勺子吃
在70年代,飞船中配备的航天食品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美国的“阿波罗”7号、8号和9号飞行中,仍然采用的是“双子星座”中的太空食品,航天员对这些食品非常不满意,带上去的食品常常出现剩余,航天员的健康水平也在下降。因此,不得不对航天食品进行改进。
“阿波罗”10号以后的食品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是改进了食品的包装和增加了食品的花样。例如,将复水食品的包装上加了一个进水口,可加入熱水,用勺子吃;增加了罐头食品;除了各种主食和副食外,还有水果蛋糕、小点心、果冻、桃干、杏干、梨干等。
“天空实验室”飞行的时间是28-84天,空间站中的食品水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航天员采用6天的标准食谱,食品包装也做了全面的改进,采用了加封一层塑料膜的整盖易拉式铝罐包装,可以对食物进行加水和加温;实验室中建立了微型的“太空厨房”,厨房中有食品贮存设备、食品制造设备和航天员进餐设备;航天食品的花样和品种大大增加,在航天员的菜单上列了80种食品和饮料。
20世纪80年代:“太空厨房”点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宇航员吃的几乎和地面上一样丰富,已经达到了使航天员“满意的水平”。航天飞机中安装了更为先进的“太空厨房”,航天员在飞行中按照菜单进餐,菜单上的食品保证一周内不重复,航天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点菜。
此外,每天还有点心和零食,美国国家航天局为宇航员设计了74种不同的食物和20种饮料,确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样性。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接下来,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将在太空生活33天。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神州十一号的两位航天员将在太空中吃什么呢?还是印象中的“牙膏”食品吗?今天小编为大家揭秘航天员的特殊饮食。
鱼香肉丝等100多种食品,五天不重样
在失重的条件下,食品无法老老实实地待在盘子里。过去,太空食品被设计成牙膏式,航天员要像挤牙膏一样挤着吃。而现在航天员的进食方式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透露,这次33天的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的食品在种类上比之前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更加丰富,一共100多种。
据介绍,航天食品包含了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等六大类产品。不仅有酱牛肉、鱼香肉丝等传统菜肴,还有甜点配备。为防止饮食单一,让航天员产生厌食现象,神州十一的食谱周期为五天,五天之内菜谱不会重样。
安全又营养,航天员身体最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由于对身心健康要求极为严格,所以,航天员的饮食营养和饮食安全非常重要。在承担任务期间,他们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自由体验“舌尖上的快乐”,而必须由航天营养专家来精心配制食谱。
对于航天食品,安全、营养、美味、效能是它的基本特征。其中“安全” 是排在首位的。因为原料中如果含有致病菌和寄生虫,或含有未知的化学污染,即使只是营养价值较低,也会给航天员的内脏功能带来额外负担,即便不超过人体在地面上时的应对能力,都有可能会影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状态和安全。
同时,航天飞行会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減少等,那么,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飞行初期航天食品的脂肪量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间运动病的症状;为防止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就要求限制航天食品中钠的供给,保证钾的供给。
此外,为了节省飞船的空间和发射时的有效载荷,航天员携带的航天食品应尽可能重量轻,体积小。
曹平表示,在神舟十一号自主飞行段,考虑到航天员可能食欲不佳,会配备粥等清淡的食物。等正式入驻天宫二号后,航天员就可以享受到如同在家里生活一样的一日三餐的待遇了,吃饭时间与地面同步。
航天食品的保存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并不含防腐剂,是安全可靠的。而航天员的饮用水也是经过特殊方式消毒,能够长期保质。
小心翼翼地吃饭,端碗要轻柔
太空食品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太空正常飞行时航天员所要吃的食品,比如点心、鱼块等,另一类是在特殊情况下所要用的食品,比如铝管包装的半固体果酱、菜泥、肉羹等,一旦飞行器发生故障,航天员必须穿着航天服食用或者航天员着陆后,降到远离人烟的地方,等待救援期间饮用。
航天食品通常制成一口大小的长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块,食品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的保护膜,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既方便简洁,又不会掉屑,从而避免食物碎屑撒落在舱内飘浮。
除了“一口吃”的即食食品,航天员的食品还有很多需要加热和复水,而且种类较多,这就需要一名航天员担任“厨师”,在就餐前30至60分钟,负责准备食品。天宫二号就配备了专用的食品加热器,航天员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
复水食品是冷冻干燥食品,因为它在被送上太空时轻而小,在航天食品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在食用前必须复水,在它的包装袋上都有一个单向入水阀门,以便复水用,复水后即可食用。
而加热食品就是我们常说的经过加热灭菌自理的软包装和硬包装罐头类食品。它们的特点是不仅含有正常量的水分,而且与普通食品从口感到形状最接近。太空飞行证明,在失重条件下用普通餐具由开口容器中取食完全可行。
用餐时,航天员每人一套餐具,包括餐盘、勺子、叉子、安全剪刀等,将餐盘束缚在航天员一侧大腿上,勺子、安全剪刀等吸附于餐盘上,利用餐盘上的尼龙搭扣,将食品固定在餐盘内。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航天员取食食品后,要闭嘴咀嚼,防止残渣外泄。复水食品具有相互粘连性,用勺子食用,饮料用吸管吸食。
餐后,航天员要将食品包装袋及剩余食品放入废弃物收集袋中,以防止食品碎屑、水滴或包装物在飞船座舱内到处飘浮。
充满中国特色的航天食品
我国的航天食品从1968年开始进行先期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太空食品已经有百种以上。这些食品在加工方法、包装形式上借鉴了国外的技术,但是在菜品的内容上都有中国特色。
2003年10月15日神五飞天,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的20多个小时里,只食用了一些即食型的点心类食品和咖啡饮品。两年后的神六任务,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可以吃到热食、喝到热饮,食品种类从神五的20多种增加到了40多种。
▲杨利伟吃小月饼
在2008年10月发射的神舟七号任务中,食品种类更加丰富,从40多种增加至近80种。主食以米饭为主,菜品有鱼香肉丝、红烩猪排和蘑菇等中式菜肴。同时,航天员在用餐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酸、辣、咸等口味的调味品。
▲神州七号丰富的食品
2012年6月的神九任务,航天员的太空食品种类更为丰富,在注重营养和荤素搭配的同时,还根据航天员的个人口味按照个性化需求进行特别定制。为了防止航天员感觉饮食单一,食谱周期为4天,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时, 4天内不会吃到重样的食品。比如神九航天员在太空欢度端午节吃的八宝饭,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八宝饭中的莲子和桂圆等配料还有保健功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2013年6月的神舟十号任务是我国首次应用性载人飞行,航天员的工作更加繁重。由于航天员会面临复杂艰难的环境,体力消耗大,因此他们每天所摄入的航天食品都要经过科学地计算和设计,严格配套,进一步丰富了食品种类,新增了新鲜水果、小米粥、酸奶、月饼、冰激凌、豆沙粽子等,共计80多种。 ▲神舟十号携带的豆沙粽包装袋
目前,航天员的饮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由于失重和空间运动病等因素的影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食欲会降低,导致进食减少,影响能量的摄取和营养的平衡。要克服这种状况,满足航天员的心理和口味要求,就要尽可能提供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食物,不仅量足而且要品种多样,方便他们按照自己的口味进行配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表示,“神州十一号这次任务食谱周期达到5天,膳食结构更加科学;同时还考虑了个性化需求,增强了食品感官接受性,任务期经过了航天员的试吃,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盘点航天食品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铝管包装的牙膏食品
以美国的航天食品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发射的飞船中,航天食品只是为了解决航天员的“温饱问题”。那时发射的“水星”和“双子星座”飞船中配备有三种食品:
第一种是糊状食品,例如牛肉浆、苹果浆、菜泥和肉菜混合泥等,它们被压到铝制牙膏壳内,吃时像挤牙膏似的,将它们挤压到口中;
第二种是“一口吃”食品,就是将食物压成一小块,一口可以吃一块;
第三种是复水食品,它是一些冷冻干燥的食品,加水软化就可以吃了。
这三种都不好吃,由于这两个型号飞船飞行时间都很短(15分钟-14天),座舱小,航天食品只要维持航天员的营养就可以。
20世纪70年代:改进包装用勺子吃
在70年代,飞船中配备的航天食品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美国的“阿波罗”7号、8号和9号飞行中,仍然采用的是“双子星座”中的太空食品,航天员对这些食品非常不满意,带上去的食品常常出现剩余,航天员的健康水平也在下降。因此,不得不对航天食品进行改进。
“阿波罗”10号以后的食品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是改进了食品的包装和增加了食品的花样。例如,将复水食品的包装上加了一个进水口,可加入熱水,用勺子吃;增加了罐头食品;除了各种主食和副食外,还有水果蛋糕、小点心、果冻、桃干、杏干、梨干等。
“天空实验室”飞行的时间是28-84天,空间站中的食品水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航天员采用6天的标准食谱,食品包装也做了全面的改进,采用了加封一层塑料膜的整盖易拉式铝罐包装,可以对食物进行加水和加温;实验室中建立了微型的“太空厨房”,厨房中有食品贮存设备、食品制造设备和航天员进餐设备;航天食品的花样和品种大大增加,在航天员的菜单上列了80种食品和饮料。
20世纪80年代:“太空厨房”点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宇航员吃的几乎和地面上一样丰富,已经达到了使航天员“满意的水平”。航天飞机中安装了更为先进的“太空厨房”,航天员在飞行中按照菜单进餐,菜单上的食品保证一周内不重复,航天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点菜。
此外,每天还有点心和零食,美国国家航天局为宇航员设计了74种不同的食物和20种饮料,确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样性。